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典范。迄今为止同时具备中国四大名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特殊游览参观点、世界文化遗产四项桂冠于一身的园林全国仅拙政园一家。
频繁易手 终获保护
拙政园位于古城苏州东北隅,是苏州现存的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78亩(约合5.2公顷)。始建于明正德四年,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的。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翯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王献臣在建园之前,曾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为其设计蓝图,形成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王献臣死后,其子一夜豪赌,将园输给徐氏,徐氏子孙后亦衰落。明崇祯四年,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名归田园居。直至道光年间,王氏子孙尚居其地,但已渐荒圮,大部变为菜畦草地。
在此以前,园主虽屡有变动,但大都仍属拙政园之旧。至吴三桂王永宁拥有后,大兴土木,易置丘壑,园的面貌与文徵明图记中所述已大不相同(钱泳《履园丛话》、徐乾学《憺园集》)。园内建斑竹厅、娘娘厅、楠木厅,列柱百余,石础径三、四尺,高齐人腰,柱础所刻皆升龙,又有白玉龙凤鼓墩,穷极侈丽。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对拙政园进行抢修,一代名园得到了保护,并于1952年正式对外开放中、西部部分,1960年东部整修完毕,东、中、西三部分完整开放。1961年3月4日,拙政园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水乡代表 园林典范
拙政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汉族水乡特色。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园南还建有苏州园林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的园林专题博物馆。
东部原称归田园居,是因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而得名。约31亩,因归园早已荒芜,全部为新建,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风格。主要建筑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缀云峰等,均为移建。拙政园的建筑还有澄观楼、浮翠阁、玲珑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等。
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面积约18.5亩。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
西部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艺术风格占了上风,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堪称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西部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三十六鸳鸯馆的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装饰华丽精美,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西部另一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与谁同坐”取自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一见匾额,就会想起苏东坡,并立时顿感到这里可欣赏水中之月,可受清风之爽。西部其他建筑还有留听阁、宜两亭、倒影楼、水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