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厦门)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总建筑师 涂斌
●“建筑设计不应预先设定框架,而应该抛开建筑师本身,从城市、场所、人文、项目本身考虑,去寻找建筑的形式。”
●“背景性建筑更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素养以及市民审美水平。所以,城市建设不应只关注所谓的地标,而应该花大力气做好背景性建筑的设计规划。”
●“不能只是一味站在学术或职业道德的高点进行批判,造价、工艺水平、使用者审美习惯等客观限制条件都必须被考虑进来,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理性地批判,并因此带来革新。”
对涂斌的采访,是在他不大的办公室里进行的。交谈的三个小时中,我们很少听到他讲诸如“我认为”、“我觉得”之类的词,客观、理性、甚至是无我,是他带给记者最大的印象。
他的作品也是如此,自然地隐没在周边环境中,低调不张扬,却不失特色。他坚持回归到建筑的本体性,追求一种“无我”的境界。
围棋的启示
在建筑中寻找感性与章法
“我是稀里糊涂走上建筑设计道路的,当时比较偏爱理科,高考却被建筑系给录取了。”当被问及为何走上建筑这个行业时,涂斌如是说。
其实,涂斌的这种被动选择,也并非完全误打误撞。涂斌自身有较强的美术、书法功底,这对于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十分有帮助。而对于空间和形体的感知天赋,也让涂斌感到了设计实践的乐趣和成就感。
大学毕业后,涂斌一直供职于大型国有设计企业,他广泛承接项目,从一百平方米的小项目,到数百万平方米的产业园、住宅及超高层写字楼、大跨度会展项目等,这些都为涂斌提供了大量的创作机会。
平时,涂斌最大的爱好是下围棋,他认为围棋与建筑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在他看来,“围棋的布局可以呈现出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既不能完全没有章法,也不能完全依赖章法。好的围棋手应该具备超强的逻辑思维及敏锐的感知力”。
围棋的启示,映射到了涂斌的建筑设计之中,他不过多依赖感官,也没有先入为主的框架,而是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寻找建筑的感性与章法。
“建筑师死了”
用无我的姿态呈现建筑本体
“建筑师死了”,这是涂斌的设计态度。死了,意味着“建筑师并不一定要时时刻刻跳出来,而应该在需要说话的时候说话”。在涂斌看来,在城市化建设迅猛甚至是野蛮的时期,不能只是一味站在学术或职业道德的高点进行批判,造价、工期、使用者审美习惯等客观限制条件都必须被考虑进来,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理性地批判,并因此带来革新。
基于这样的理念,涂斌的设计总是从城市、场地、人文等客观因素出发,再考虑建筑形态,并以“低调、无我”的姿态呈现建筑的本体性。
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三期设计中,涂斌充分意识到项目二、三期应该是对一期的补充,所以设计尽量低调,避免喧宾夺主。
他遵从了一期设计中轴线对称的从属关系,使得三期工程的总体布局与二期形成对称。在建筑风格上,他采取了简约、写意的闽南建筑风格,让一、二、三期工程通过连廊融为一体,形成融洽的建筑群落。
在园博苑海洋馆的设计前期,涂斌多次到现场进行考察。考察发现周边海域极其开阔而建筑体量较小,涂斌认为,如何设计出醒目又不突兀的建筑形态成为问题所在。基于此,他将两馆巧妙地合为一体,扩大建筑体量,并在形态上采取了扁平、流畅的曲线。在这个解决方案中,建筑既成为了视觉的焦点,又与周边环境充分地融合。虽该图纸最终没有落地,但设计的过程也给了他很多的启发。
人文精神至上
内涵的释放让建筑“有血有肉”
涂斌的“无我”,并非完全丢失个性,而是强调在理性中寻求突破。涂斌说:“设计过程中不应预先设定框架,而应从项目本身去考虑建筑的形式,挖掘建筑的灵魂”。因此涂斌的建筑作品,常常可以看到其背后丰富的精神内涵。
比如五缘湾音乐厅(未落地)的设计,涂斌采用素有“海底活化石”之称的鹦鹉螺为建造原型,结合景观设计,形成音乐厅的外观形象,突出音乐岛独特的韵味。音乐厅内部设计也别具一格,舞台背景幕墙可以开启,需要时可把五缘湾美景纳入其中,形成独特的室内外空间互动。
更好的例子,则是位于集美的陈嘉庚纪念馆。做这个项目,必须对闽南建筑、陈嘉庚精神非常了解。而在设计中,涂斌将纪念馆与鳌园做了呼应,并在延续了嘉庚建筑风格的同时,融入现代简约元素。
红色屋顶、白色燕尾脊的造型,勾勒出清晰的天际线,遥望纪念馆,建筑轮廓富有个性却不突兀。正是充分地挖掘出了建筑本身的精神性,涂斌才能让每个建筑个体都“有血有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