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9
目的 对城市土地工程能力进行评价,从而使城市规划、建设等决策行为更趋合理。方法 在咸阳城市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大量调查统计资料,进行了土地工程能力的经济评价,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处理功能,构建出土地工程评价的多元信息叠加模型,编制了咸阳城市土地工程能力系列图,建立了土地工程能力信息系统。结果 利用该系统所编制的咸阳城市工程能力系列图符合咸阳市的实际情况,并与前人所编制的图件结果一致,但精度更高。结论 所有图形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过程均在同一系统中完成,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料,避免了因数据交换产生的误差,节约了系统开发周期和成本,适用于中小城市土地工程能力评价。
以济南市为例,建立了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mapinfo为平台,运用mapbasic语言进行二次开发,编写相关应用模块,将gis技术应用于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评价中运用改进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同时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图形操作功能,将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统一管理,加强了评价的整体性和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济南城市土地适宜性可划分为6类,评价结果比较理想。
从城市地资料入手,详细研究了西安市的地质环境主题,采用了相应的模型,对土地工程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为制定城市土地利用工程控制措施了科学依据。
从城市地学资料入手,详细研究了西安市的地质环境主题,采用了相应的模型,对土地工程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为制定城市土地利用工程控制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理清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分别从评价尺度、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型这4个方面对现有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相关研究工作进行了梳理、分析与总结,指出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并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工作做出了展望。
选取威海市环翠区为评价区域,结合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相关方法和理论,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层次分析法(ahp)和多因子综合权重叠加分析法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及作用分值,划分评价单元并计算评价总分值,根据评价总分值对该区域进行土地适宜性分等定级。最终绘制出环翠区土地适宜性分级地图,为城市建设选址、城市规划等提供科学的指导。
以山西省运城市为研究对象,从耕地承载力、经济人口承载力、土地生态承载力3个方面选取18个评价指标,构建了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均方差法明确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对运城市1995、2000、2005、2010、2012、2014、2016年7个时段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运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经历了下降、回升两个阶段;土地资源承载力等级处于ⅳ~v级;2005年是运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变化的转折点.最后分析了运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提升建设对策.
以山西省运城市为研究对象,从耕地承载力、经济人口承载力、土地生态承载力3个方面选取18个评价指标,构建了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均方差法明确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对运城市1995、2000、2005、2010、2012、2014、2016年7个时段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运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经历了下降、回升两个阶段;土地资源承载力等级处于ⅳ~ⅴ级;2005年是运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变化的转折点.最后分析了运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提升建设对策.
将数据包络分析(dea)的理论与模型应用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评价中,并以济南市为背景,用c2r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评价结果表明10年来济南市土地利用效率年际间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根据dea有效性值,从土地投入产出两个方面分析了非dea有效年份的原因,并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有效利用城市土地的建议.
本研究以中国31个省际城市为研究区,从土地人口承载力、土地经济承载力、土地社会承载力及土地生态承载力4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与均方差权值法的综合确权法提高研究结果的精确度,对2014—2016年中国31个省际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2014—2016年中国省际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水平呈逐步上升趋势,其中2015—2016年上升趋势较快,2016年达到顶峰,81%的省份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呈较高水平。(2)北京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发展水平遥遥领先,整体来看,北京、天津、重庆和上海直辖市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强于山东、河北、江苏、湖北等中东部城市,内蒙古、青海、新疆和西藏等西部边缘型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水平较低。(3)综合分析土地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经济因素、生态因素、人口因素与社会因素均起到一定作用,地均gdp、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影响中国省际城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乡土地理内容是必学内容的教学要求和对其新的评价理念,对此,为了有效评价基于乡土地理的地理实践能力水平,笔者从校园乡土地理这个综合性的小区域地理入手,以“初中生”为评价对象,以“校园乡土地理教学活动”为载体,并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和层次分析法,结合教学实例,探讨对初中生进行基于校园乡土地理的地理实践能力的评价。
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快速的城市化和城镇化每年使得很多生态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结果导致一系列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城市发展需合理规划以减少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而城市合理规划的前提是认清土地生态适宜性及其等级.鉴于此,论文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生态限制三方面选取了12个评价因子构建阻力评价体系,运用“阻力模型”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并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延龙图地区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及其等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延龙图地区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可分为重点建设区(538.55km2)、优化建设区(743.53km2)、限制建设区(1887.46km2)和禁止建设区(1919.16km2).论文明确各区空间分布并提出相对应的发展建议,以期为延龙图地区城市土地规划布局提供理论、技术、决策支撑与参考.
以泉州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土地投入强度、土地产出效益、土地利用程度三个方面指标,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通过线性加权求和模型对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研究表明:泉州市整体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其土地集约度(0.288)在福建省排名第四远低于厦门(0.844)、福州(0.339)。内部土地集约程度不均,土地集约度最高的地区为鲤城区(0.868),最低为安溪县(0.038)。土地集约度主要受地形地势与区位因素的影响。最后针对泉州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泉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发展指引方向。
近年来,在\"中部大崛起\"和\"两型社会\"建设大背景下,长株潭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得到了稳步提升。为促使长株潭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进一步提升,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本文通过构建城市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横向对比,对长株潭地区城市土地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研究。
1 城市土地估价规程 目录 1总则....................................................................3 1.1规程制定的目的.............................................................3 1.2规程适用范围...........................................................3 1.3从事土地估价的基本规定..................................................3 1.4职业道德...................................................................3 1.5土地估价报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6月号下(总第347期) co-perativeconomy&science 三、我国物权法设立先占制度的必要 性 梅因先生曾经说过:“先占的真正的 基础,并不在于对这财产权制度出于无性 的偏爱,而是在于这个制度长期继续存在 而发生的一种推定,即每一个物件都应该 有一个所有人”。因此,通过以上对先占制 度的分析介绍之后,笔者认为参考世界多 数国家的民事立法以及结合我国的民事 司法实践的情况,我国物权法设立先占制 度有其必要性之所在,其理由有以下几 点: 第一,设立先占制度是经济转轨过程 中,即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需要。 我国以前之所以不承认先占制度,不承认 先占取得所有权,其根本原因在于,在当 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切生产 资料均为公有,公民个人可拥有的财产仅 限于生活资料,如果先占取得无主动产, 与我国当时的公有制体制以及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城市土地资源的竞争日益激烈。合理地解决中央、地方以及土地使用者三方之间的矛盾冲突,科学配置有限的土地资源,是实现城市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关键所在。
以属性识别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属性识别模型。结合淮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综合评价,并与其他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①属性识别模型可以有效地解决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问题,且设计合理、计算简单;②淮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已接近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因此开发潜力不大。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对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内涵的理解,建立了基于四元联系数的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模型。四元联系数是集对分析中三元联系数基础上的深化,将三元联系数中不同的部分分为偏同异和偏反异。将四元联系数应用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用联系度描述评价对象与评价标准之间的关系,其结果简便直观,能清晰地反应评价对象和评价标准间的联系。对日照水资源与承载能力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等级为“中等”,与模糊分析法的评价结果一致。
华中师范大学 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gis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完成时间2013年06月25日 课程名称土地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年级2012级 注:研究生须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课程论文,并用 a4页面打印,加此封面装订成册后,送交评审教 师。教师应及时评定成绩,并至迟在下学期开学 后两周内将此课程论文及成绩报告单一并交本单 位研究生秘书存档。 成绩 评卷人 姓名程菁 学号2012112274 gis在土地管理过程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城市人口膨胀与保持耕地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及城市 交通、环境、市容等全面改造和土地批租的进展,众多土地信息瞬息 万变。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全面、高效地进行土地管理,成为刻不容 缓的问题。这就要求对土地进行更加规范的科学管理。土地管理的内 容很多,涉及的范围很广,但本质上是对土地的使用、维护及
文章按照国家印发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以下简称\"《技术方法(试行)》\"),深入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并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地域特点在《技术方法(试行)》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土地资源评价指标。研究成果表明修正后的方法更符合自治区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状。
南通市滨江临海,地理位置和城市发展水平在江苏省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南通城市土地进行抗震适宜性评价对于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意义重大。而土地进行抗震适宜性评价的准确性取决于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文章通过分析收集到的大量地质勘查报告和历史灾害资料,与南通地质环境相结合,提出了南通城市土地抗震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正日益受到政府和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但对其往往有不同的理解。本文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探讨,以节约土地并体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协调统一为出发点,构建了一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分析了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的意义和过程。
本文构建了三个方面因素,包括10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熵值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选取评价指标相对应的全国平均水平的指标作为理想值,分别计算出枣阳市相对于两个层次的集约利用程度,并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枣阳市土地集约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职位:水利水电工程勘察设计人员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