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8
彭阳县属国家西海固地区贫困县之一,全县水土流失面积2 333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92%。从1983年建县到现在,水保生态状况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全县已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 712 km2,治理程度由建县初期的11.1%提高到现在的73.4%,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6 000 t/(km2.a)下降为2 961 t/(km2.a),有12条小流域通过了水利部、财政部\"十百千\"联合验收。在介绍具体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做法与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彭阳县坚持狠抓以水土保持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走出了一条依靠水保发展经济的路子,全县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633.27km2,总体治理程度达到70%,生态环境大为改善。介绍了开展水保生态建设的具体做法,指出了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喀左县位于辽宁省西部,总土地面积2238km^2,喀左县立地条件较差,植被稀少,土壤贫瘠,土地抗侵蚀能力弱,水土流失严重。2010年全县共有水土流失面积105921.1hm^2,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47.3%,严重的水土流失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十二五以来,喀左县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现了在治理上由试点小流域发展到大规模综合治理,通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不仅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调整了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
赤城县按照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坡面、沟道立体防护的总体思路,以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
合水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认真贯彻国家水土保持工作方针,树立生态、群众、科学、法制观念,建设中确立\"水保立县\"战略,积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自我修复,以龙头企业的辐射效应做好科技示范,用法制理念健全流域综合治理管护体系,落实\"四荒地\"承包使用权,保护治理成果,调动群众修建高标准、高质量梯田,创新梯田建设资金使用方式,加强坝系工程建设管理,提升工程质量,综合利用坝系资源发展水保产业,强化水保监督执法,严查水保违法案件,落实水土保持治理方案和水保\"三同时\"制度,取得了显著成效。介绍了具体的做法和经验。
平昌县系国家\"长治\"工程重点防治县。20年来,该县把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富民裕县的战略性措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坚持防治结合、建管并重、多元投入,以治理促开发、以开发促增收,极大地改善了县域生态环境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介绍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具体做法与经验。
襄汾县东西临山,汾河贯中,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610km2,占到总土地面积的59.2%。经过大规模、持续性的综合治理,至2006年底,治理度达4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00元,初步实现了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其主要经验是:加强组织领导,制定科学规划,大力进行宣传,高标准要求施工,创新机制求发展。
惠安县是我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水土流失,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经过50a的长期卓绝的努力,从20世纪50年代的水土保持红旗县到今天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县建设凝结了几代人民群众和水土保持工作者的劳动和心血。本文着重总结了从1996年以来惠安县在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过程中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庄浪县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21.5km2,治理程度达到70.9%,不仅实现了耕地梯田化,而且按照\"立足梯田,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培育特色产业\"的思路,初步形成了以\"草畜、果品、马铃薯、亚麻\"四大支柱为主的农业产业布局,奠定了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通过对多年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践的深入总结与思考,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略。
蒲县是个山区县、煤矿县,水土流失、环境污染非常严重。介绍了蒲县水土流失的现状及近年来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效,总结了蒲县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措施。
针对彭阳县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作者在总结近年来彭阳县生态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立足实际,不断探索生态建设思路;综合治理,不断丰富生态建设内容;继承创新,不断改进生态建设方法;建管并重,不断完善生态建设机制;务实苦干,不断增强生态建设合力”等彭阳县生态建设的主要做法,并对取得的成绩进行经验总结。
作为北京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密云县的特殊定位使历届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2000—2013年,密云县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明确思路,转变方式,加强监管,多方参与,依靠科技,将生态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农业结构调整、旅游开发等相结合,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冠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成就与做法 李 敏 高书银 冠县总面积1152km2,其中风沙区面积 462187km2,占全县总面积的4012%。多年来,县 委、县政府把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全 县农田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坚持一切从 实际出发,以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为龙头,以监督 执法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全面推进了全县 水土保持工作。 1 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思路 该县为实现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改善生产生活条 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烈愿望,大胆创新,勇于 探索,并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及时调整思路, 由过去的分散治理向规模化治理转变,由粗放单一 治理向集约型治理转变,由注重生态效益为主向生 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转变,由重建轻管向建 管并重转变,由以国家投资为主向多元化筹措资金
2009年以来,在没有国家水土保持等政策项目支持的情况下,内乡县探索出了一条\"政府保驾、民营水保大户领航\"的水土保持发展新路子,已初步建成5000亩(约333.3hm2)以上林果生态基地7个、万亩以上基地5个,使内乡荒山丘陵初显花山、果山、绿山的新景象,进而诞生了内乡的\"桃花节\"\"樱桃节\"\"柑橘节\"\"核桃节\"等赏花采果节,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的目标。其主要经验是:政府主导,打好服务牌;多业并举,打好效益牌;创新机制,打好管理牌。
大通县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年均土壤侵蚀模数3000~5000t/(km2.a)。近年来,大通县先后开展了重点小流域工程、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等项目建设,共治理小流域24条,完成治理面积718.69km2,使全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36.3%。截至2008年底,林地面积达到64360hm2,草地面积达到41830hm2,林草覆盖率达到34.4%,梯田面积达到22978hm2。综合治理使项目区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08年人均产粮482kg,人均纯收入2510元。介绍了大通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成效、具体做法和今后工作的总体思路。
遵义县自1995年被列为国家\"长治\"工程小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县以来,10多年间共治理小流域26条,治理面积达324km2,同时加强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使治理区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和生态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治理中探索出了重视水土保持机构建设、加大水土保持宣传、尊重群众意愿、秉公执法、坚持水土保持工作回头看等好的做法。
隆德县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群众生活困难,水土流失严重制约着全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50多年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隆德县广大干部群众坚持\"水保立县\"大搞流域综合治理,特别是1998年以来,把梯田、退耕还林(草)、生态修复、坝系和\"四荒\"造林种草等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捆绑项目、整合资金、集中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8km2,治理程度达72%,林草覆盖度达到43%。介绍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具体做法与经验。
近年来,麦积区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效益显著。主要经验:一是加强领导,深化认识;二是科学规划、精心施工;三是突出规模,注重效益;四是检查验收,严把质量;五是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增强小流域治理的活力;六是加强监督执法,保护治理成果。
大通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流域,总土地面积3090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978km2,占总面积的64%,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境内地形复杂,气候干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严重制约着
近10年来,山东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2001年10月,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372万km2,征收水土保持“两费”12亿多元,督促开发建设单位投入水土流失防治资金4亿多元。主要做法是:转变治理观念,积极探索具有山东特色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推出以“四荒”拍卖为主体的重大改革举措;完善政策,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引入竞争机制,强化管理,规范运作
自2004年以来,岩下溪水库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连续4年被列入省水利厅\"六千工程\"。项目实施4年来,通过采取工程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封育管护与综合整治相结合,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水源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本文介绍主要做法和工作体会,对同类型重要水源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具有借鉴参考作用。
吉县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实施中通过抓规划、专业治理、严格管护等措施保证了治理成果,确保了生态效益,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经验为建设县域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分析了山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适合山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四种治理模式,即生态修复模式、专业队治理模式、大户治理模式和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治理模式。
职位:工业与民用建筑机械员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