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9
以彭阳县为例,根据退耕还林(草)原则,进行退耕还林(草)林草配置相关的坡度、坡向、土壤侵蚀、水系和居民地等多源数据的GIS空间分析,科学合理地选择退耕还林(草)林草配置模式,应用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使林草配置模式选择科学化,为宁南山区及宁夏全境内的退耕还林后续规划、决策提供了科学有效的范例。
以彭阳县为例,根据退耕还林(草)原则,应用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提取15°坡以上耕地、未利用土地的数据,进行与退耕还林(草)决策相关的坡度、土壤侵蚀、水系等多源数据的gis叠加分析,确定了彭阳县退耕还林(草)的区域,将退耕还林(草)的任务落实到了具体的地块,并将退耕区域划分为急需退耕区、后续退耕区、规划退耕区三个级别,以指导退耕工作的合理有序进行。
阐述了2000年以来,宁夏彭阳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概况,总结了取得的成效及后续产业发展等情况,针对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从5个方面阐述了彭阳县退耕还林工程质量管理应采取的做法,即强化责任,确保退耕抚育管护工作的落实;广泛宣传,营造退耕抚育管护的良好氛围,示范引导,创新退耕抚育管护的技术模式;强化措施,规范退耕抚育管护的标准;培育产业,增强退耕抚育管护的后劲。
渭源县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畜牧业是农业中重要的主导产业,又是人们经常强烈干预大农业系统中最重要的生态子系统之一。全面分析实施退耕还林(草)、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工程的实施对该县畜牧业的影响,认为现阶段渭源县畜牧局必须放弃传统的粗放的放牧草食畜生产系统,总结了发展高效设施畜牧业养殖草食畜生产的新模式,为促进畜牧业主导产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为恢复和重建环青海湖地区的生态环境,刚察县从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截止2003年底,完成投资620万元,按照“以草为主、林草间作’’的规划,完成退耕还林还草3133公顷,冬春季沙尘飞扬的裸露土地重新披上草木植被,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一、地区基本情况刚察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青海湖北岸,隶属海北藏族自治州,距省会西宁市188公里。全县总面积8138.07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2.7万人)。有藏、汉、回、蒙、土等11个民族,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63.83%,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辖区内有省州驻县单位青海湖农场、
退耕还林(草)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基本策略。自1999年开始试点以来,已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在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中存在政策不能及时兑现、资金划拨滞后、造林质量低下等问题。作者建议应明确指导思想,建立新的投入和保障机制,走一条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甘孜科技v01.22no.3 康定县天然林资源保护 暨退耕还林还萆工程建设的情况 康定县自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暨 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 院关于加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战略部 署,紧紧围绕“停、造、转、保”的目标,以 保护现有森林资源与培育后续资源并重,“封、 飞、造、管”相结合,本着“因地制宜、统筹 规划、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分步实施、梯度 推进”的原则,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 任,强化管理,狠抓落实,天保工程暨退耕还 林(草)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 、天保工程暨退耕还林(草)工 程实施情况 (一)广泛宣传,提高故识 我县成立了专门的宣传机构,划拨了宣传 经费,确定了“让情歌的故乡山更清、水更美” 14 的宣传主题,结
!!""#!"!#" !"#$ $%&’ ()*+,-#./*+01#23456789:;?@#a2bcdef%ghij k<lmno$1:,-pqf%#(rstf%uvw xy#z[\*]jk%*^_‘%*+ab<cdjke f#gwdejkh8i%jk%lm<no#gw8hp q<rstu$vw#1:gxyz{|}~cl |*+}~,-#(r|jk# #t cderf%jk<v$# jyz{|{}~,-} $ !"#$%&’()*+,-./0-. !!""#$%&’()*+,-./0123 ¡¢£¤¥¦#§¨©:ª!$%&’$!«¬$|® ¯°$’#($±¢|%|²³´µ¶%··¸·¹³´º »¼:ª¸z©<³´½¾#¿à|*+áâr ©*+áâãäåæ${21cç¨è
利用抽样调查和收集资料得到的数据,对张掖市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影响从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方面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张掖市退耕还林(草)社会可持续性的评价结果为“较好”;2002-2004年的退耕还林(草)工程在三年内给农户带来了17229.62万元的纯收入;通过三年的退耕还林(草),能增加植物碳量累积(npp)170658.11t,nep总量增加44544.94t。同时,还针对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完善提出建议:希望继续增加退耕还林(草)面积,在今后的退耕还林(草)工程中安排合理的还草面积,增加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配套费用,政府有关部门应切实解决退耕农户关心的问题。
为了检验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对案例区域———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有关政府部门和典型村的农户进行了调查。考察了退耕还林草实施的目标、过程、方式、进度安排,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各部门的政策建议,收集了面上资料;座谈访问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退耕还林草工程参与情况、农地地块退耕前后的利用和投入产出状况、家庭各业生产情况等。将调查得到的各种数据输入到excel软件中,利用统计功能和函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原州区退耕对象的瞄准精度不高,退耕的陡坡地尚不及退耕地总面积的50%;退耕还林提高了林地在土地利用结构中的比重,而草地比重却变化不大;退耕还林草后农户减少了低价值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了收益较好、适合当地生长的作物种植面积;退耕还林草提高了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提高了平地和缓坡地对陡坡地的替代率;退耕后的耕地集约化程度显著提高,单位面积耕地的有机肥、化肥施用量和劳动用工量增加幅度在30%~75%之间。总体而言,退耕还林草对原州区的土地利用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通过对宁夏南部山区西吉县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现状的分析研究,针对工程建设中存在种苗不足、科技资金投入少、宣传方式欠佳、后续产业培育不足等影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实质性的建议。
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资金审计的制约瓶颈(一)审计理念亟待更新。从近几年审计情况来看,我省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资金审计的理念还停留在传统环境审计的基础上,重监督轻服务,重微观轻宏观,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退耕还林(草)是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加强环境教育,完善环境法制,加强现代科技管理,发展生态经济,通过退耕还林(草)工程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最终达到环境与经济、社会“共赢”的目的。
以米脂县银州镇1986年和2006年两期tm影像及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结合gis空间分析软件和遥感软件,分析了1986—1996年、1996—2006年以及1986—2006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表明,1986—1996年期间,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水域、林地和草地减少,耕地和其它用地增加,其中尤以耕地面积变化最为显著,减少的林地和草地主要转化为耕地;1996—2006年期间,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水域、耕地和其它用地减少,林地和草地增加。由于受到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影响,耕地减少主要表现为转化成林地和草地。总体上看,1986—2006年期间,银州镇土地利用变化显著,主要表现为水域、林地和耕地面积减少,草地和其它用地面积增加,水域、林地和耕地主要转化为草地。1986—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发生在梁峁地上,有部分无定河两岸的水浇地转化为其它用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方面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仍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通过综合考虑影响退耕还林还草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和遥感影像解译结果,论文以通辽地区为例,介绍了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确定退耕还林还草区域的方法和过程。根据对2010年模型模拟结果和2000年通辽地区土地利用现状的对比分析,结果发现2000~2010年该地区进行退耕还林还草的合适区域应该主要位于研究地区的中部、南部,以及北中部。研究地区中部属于科尔沁沙地的腹地,土地沙漠化最为严重,同时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分布较密,退耕还林还草是政府用于减缓风沙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危害程度的重要生态措施;而南部和北中部属于丘陵和山区,由于过度开垦,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重点区域。此外,与退耕还林区相比,退耕还草区距城镇、农村居民点以及道路相对较远,具有可达性较差、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特点。论文得出的结果可为今后通辽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该文提出的确定退耕还林还草区域的方法对其它地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自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在城步县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发展的巨大综合效益不断显现,在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针对退耕还林工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实施4年来,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技术、运作、认识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结合甘肃退耕还林还草的实际,阐述了甘肃的优势、应处理的各种关系、如何实施好退耕还林还草等问题。
职位:土建项目经理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