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9
通过热压聚合方法,利用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对杨木进行强化试验,结果表明:聚合温度是主要影响因素,而聚合时间和引发剂、促聚剂的添加数量等因素是次要影响因素;聚合温度x与单体转化率y高度线性相关,线性回归方程为y=0.107x-0.036 7;最优制备工艺为:聚合温度80℃,聚合时间6h,环烷酸钴、氯化锌以及引发剂AIBN所占混合树脂掖比分别为2%、6%、3%;最大转化率为64.50%。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强化杨木单板中含有大量的苯环聚合物,羰基官能团大量增加。
红外光谱分析方法是高聚物的表征及结构-性能研究的基本手段之一。但这项技术在大多数橡胶分析实验室还未得到充分利用,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为:(1)伴随着弹性体材料的日益发展,出现了如氢化丁腈橡胶、氯醇橡胶、氟橡胶和abs、sbs、pu等多种新型热弹
随着非水酶学的发展,木质素的酶法催化改性得到日益广泛的运用。文章主要考察了漆酶酶法改性反相微乳液体系中云杉碱木质素、乙醇水溶液中乙醇木质素、缓冲液体系中木质素磺酸盐、以及碱溶液中汽爆麦草碱木质素的反应。通过红外光谱对各反应体系中,漆酶催化改性后的木质素结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凝胶色谱法考察木质素的分子量及其分布,结果表明经过yy-5漆酶处理后各种木质素的分子量分布均趋向于高分子区域,且分子量分散性降低,各种木质素的红外光谱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初步确定了木质素在漆酶催化改性中存在的反应位点,主要是酚羟基、苯环侧链取代基、羰基等。在四种木质素中,漆酶对碱木质素的改性反应性要高于其他类型的木质素,这可能与碱性溶液体系中漆酶的活性较高有关。
以杨木单板及其染色单板为试材,使用氙光衰减仪进行辐射试验,分析这两种单板的光变色规律及影响因素,并进行耐光性能评价。结果表明:杨木单板的光变色是木材本身;染色杨木单板的光变色是染料和木材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其光变色的主要因素是染料的品种和结构。因此,杨木单板的光变色小于染色杨木单板,而染色杨木单板中酸性蓝染色单板光变色最显著。
该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线阵电荷耦合器件和固定光栅的近红外光谱分析系统。主要设计了电荷耦合器件的驱动电路、光谱信号采集电路、固定光栅光学系统、光源控制系统、电荷耦合器件温度控制系统及样品旋转台的控制系统。并利用mpa光谱仪验证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用于谷物品质检测的可行性,运用多种预处理方法进行了优化,其中采取一阶导数与附加散射校正结合的预处理效果较优。利用ca-06光栅光谱分析仪建立了小麦水分、蛋白的偏最小二乘法模型,验证了仪器性能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一种搜寻辐射制冷材料的红外光谱分析方法——根据辐射制冷材料的光谱选择性吸收的特性,探索性地提出了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筛选辐射制冷材料,并对其中某些材料(caso4、bas04、ptfe,有机硅)的吸收比/法向发射比以及辐射制冷效果进行测定,证实了采用红外光谱...
首次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测定了同株夹竹桃双色花的红外光谱图,分析比较了双颜色的花在红外光谱上的差异程度。结果表明,由于不同颜色的花所含的化学成分和相对含量的差异,其红外光谱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均有不同。通过对红外光谱图的主要特征峰的峰位、峰强的分析,推断出它们可能含有甙类等物质。此结果,为今后对夹竹桃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以杨木单板为基体,以热敏染料、显色剂、十四醇、增感剂为木材温致变色剂,利用超声波浸渍注入木材的方法制备可逆温致变色杨木单板,研究可逆温致变色杨木单板的浸渍工艺。结果表明:影响试件变色色差(δe*)的主要试验因子为超声波功率,方差分析其在0.01水平下对试件δe*影响显著;其次为浸渍时间和浸渍温度,方差分析二者在0.01水平下对试件δe*影响不显著。最佳浸渍工艺为浸渍温度75.0℃、浸渍时间4.0h、超声波功率120.0w。研制成可逆温致变色杨木单板新产品,杨木单板起始变色温度为26℃,终止变色温度为32℃;温度由26℃升至32℃时,试件由蓝色变成木材本色;温度由32℃降至26℃时,试件由木材本色变成蓝色,达到室温可逆变色的效果。
文章采用物理化学的方法,进行了三倍体毛白杨单板软化处理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软化剂的种类、软化时间和软化温度对软化效果都有一定的影响;本实验的最佳软化条件为:软化剂为乙二胺,软化温度为60℃,软化时间为60min。
选用活性艳红kd-8b和活性黄k-rn2种染料配制的染液在不同工艺条件下对东北人工林大青杨单板进行染色,通过测定染色单板在氙光衰减仪内不同时间点下光照射表面材色的l*、a*、b*值,分析染色工艺对单板表面材色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染液浓度是影响活性艳红染色单板材色指数的主要影响因素,染色温度是影响活性黄染色单板材色指数的主要影响因素。
通过对不同油漆涂层覆盖下板材的光谱特性进行研究,发现板材的光谱特性随油漆颜色和厚度的不同呈规律性变化,并提出了用于探测油漆覆盖下板材的短波红外“窗口波段”.最后,本文对试验的基础数据进行了系统的误差分析,讨论了进一步开展相关试验所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此项研究可以为城市建筑材料和军事伪装材料的探测技术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采用快扫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声光谱研究了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sbs/pet)双层复合材料。以碳黑膜作参比,氦气作吹扫气体,分辨率设定为8cm-1,通过调节干涉仪动镜速率,获得了不同实验条件下的红外光声光谱图。比较了相同和不同速率时单一样品以及样品间的光谱变化。对3种不同表层厚度的样品,在同一动镜速率下,表层sbs越薄,其光谱信息越小,通过对特征吸收峰强度的对比,有效比较了其样品表层的厚度。随着动镜速率的逐渐增大,表层光谱特征被相对加强,同时底层光谱特征相对减弱。研究表明,采用快扫描红外光声光谱,在不破坏、不接触双层样品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动镜速率即可对表层和底层材料进行分析,并对表层sbs膜厚度进行区分。
分析了在不同单板厚度、不同漂白时间、连续漂白不补充漂白剂、连续漂白补充漂白剂等条件下杨木单板的漂白效果,结果表明:单板厚度对漂白效果有一定的影响;漂白时间延长,漂白效果更好,但漂白时间不宜过长;连续漂白时,需要补充一定量的漂白剂。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溴化钾压片法制备固体样品的方法; 2、学习并掌握美国尼高立ir-6700型红外光谱仪的使用方法; 3、初步学会对红外吸收光谱图的解析。 二、实验原理 红外光是一种波长介于可见光区和微波区之间的电磁波谱。波长在0.75~1000μm。通常又把这个波段分成三 个区域,即近红外区:波长在0.75~2.5μm(波数在13300~4000cm-1),又称泛频区;中红外区:波长在2.5~50 μm(波数在4000~200cm-1),又称振动区;远红外区:波长在50~1000μm(波数在200~10cm-1),又称转 动区。其中中红外区是研究、应用最多的区域。 红外区的光谱除用波长λ表征外,更常用波数σ表征。波数是波长的倒数,表示单位厘米波长内所含波的数目。 其关系式为: 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美国尼高立ir-6700 2、试剂:溴化钾,聚乙烯,
红外质量指标α值逐步代替q值成为人工石英晶体的一项重要的测试项目,其测试方法广为关注。文章按照gb/t3352-94的测试方法和技术指标[1],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并采用适当的数据处理方式,探索了一种人造石英晶体α值的测量方法。
采用热浸法和冷压法对速生杨木单板进行染色处理,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研究染液质量分数、染色时间、染色温度及助剂等因素对速生杨木单板染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方式对速生杨木单板进行染色处理都取得了较好的上染率,而热浸法的染色效果较冷压法要好。
杨木单板是木竹复合层合板的组分材料之一,其力学性能直接影响木竹复合层合板的力学性能。因此,研究其力学性能对木竹复合层合板的结构设计和优化有重要的意义。常态下杨木单板在不同压力下的顺纹拉伸弹性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压力相同时,随着板厚的增大,单板拉伸弹性模量呈现增大趋势;随着压力的增大,杨木单板的拉伸弹性模量和抗拉强度增大。
采用bl-阻燃剂溶液浸渍处理杨木单板,通过改变浸渍温度、浓度、时间和干燥温度、含水率等工艺因素,分析阻燃材变色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阻燃处理后杨木单板颜色变黄,变深;磷酸与木质素发生缩聚反应是变色的主要原因。单板颜色和氧指数受阻燃处理液浓度影响较大,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影响较小。含水率和干燥温度对阻燃材变色有一定影响,含水率越低单板变色越明显,含水率高于4%时,干燥温度对变色影响较小;含水率低于4%时,干燥温度越高,变色越严重。
以相思树的α-纤维素含量为研究对象,用一种多模型方法建立了相思树α-纤维素含量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模型。模型预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97%,实验值与预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631,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9245。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的光谱数据量越大,模型的预测效果一般会越好。此外还发现了子模型中待定常数的个数与所使用光谱数据量之间的关系:建模时使用的光谱数据量越大,每个子模型中待定常数的个数一般应该越小。该结果有助于今后使用该方法建立其它近红外光谱分析模型。所建模型可用于快速测定相思树的α-纤维素含量,并有望用于其它树种某些化学成分含量的预测。
对于两种常用的电力电缆非金属外护套材料pe、pvc,从外观上很难鉴别。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atr)法对电力电缆非金属外护套样品的材料种类进行鉴别。结果表明,atr法对于分析电力电缆非金属外护套样品材料种类,具有样品需求量少、不消耗检材、分析速度快、实验结果准确可靠等优点。
主要研究速生杨木染色技术,对速生杨木单板进行木材染色处理试验,通过正交方法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对染色杨木单板色差的影响。研究表明,速生杨木单板最佳染色工艺参数为氯化钠浓度1.2%、染料浓度0.6%、乙酸浓度0.2%、渗透剂浓度0.08%、染色温度80℃和染色时间2h。
为了通过事故现场遗留的车辆油漆快速排查及确定肇事逃逸车辆的车型范围,采集了287份汽车车身油漆样本,获得了940份油漆红外光谱,建立了汽车车身油漆红外光谱比对数据库。结合特征波峰法与相关系数法实现了车身油漆光谱的比对,并对不同类型油漆碎片进行了比对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层次完整的油漆碎片,比对的重点是面漆层和中涂层光谱;对于不完整的油漆碎片,应层次分离后分层进行光谱检索;对于老化油漆,应以面漆层的光谱匹配为主,扩大搜索范围后综合分析搜寻嫌疑车型。
红外光谱法是现代分析化学领域中最成熟、最有效的仪器分析方法之一,可以获得有机化学基团物质的分子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过程等信息。随着红外光谱仪器制造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attenuatedtotalreflectance-fouriertransforminfraredspectroscopy,atr-ftir)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应用广泛的红外光谱测试技术。该技术通过专用附件改变了作用于样品的红外光传输路径,同时采
职位:BIM设计师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