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4
选取已连续25年大规模水电开发的澜沧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河流水沙特性受影响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回归还原模型,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相结合的赋权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借鉴"边际效益"原理,结合基于河流水沙自然变幅确立的指标评价标准,建立了各指标受影响程度定量评价模型。利用所建立的方法与模型,综合定量评价了澜沧江水沙特性的受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澜沧江水电开发以来(1986-2007年),河流水沙特性总体受影响程度等级为很小的年数占72.7%,为较小的年数占18.2%,为一般的年数占9.1%,输沙受影响程度远大于径流;水沙特性受影响的变化过程呈"U"形,其主要原因是在漫湾水电站运行与大朝山水电站建设并存期,库区拦沙作用与电站施工增沙作用使输沙趋于平衡。本研究,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借鉴,为评估水电开发对澜沧江水沙特性影响提供新的依据。
以中国西南重要的国际河流澜沧江为研究对象,借鉴"基尼系数"的构建思路,建立了水沙年内分配均匀度计算模型,并通过下游水沙与上游天然水沙和区域降水的关系,建立了河流水沙年内分配均匀度回归还原模型。还原结果与实测对比表明:漫湾、大朝山电站建设以来,澜沧江径流年内分配均匀度年均升高1.14%,变幅在-7.32%~10.81%之间,输沙年内分配均匀度年均降低0.23%,变幅在-18.98%~26.76%之间;漫湾、大朝山电站同时运行期间,澜沧江径流年内分配均匀度年均升高3.90%,输沙年内分配均匀度年均降低0.42%;大朝山水电站建设后,澜沧江径流年内分配均匀度升高而输沙年内分配变化不明显,说明大朝山水电建设后河流水沙关系发生了变化,但变化较小。该成果不仅能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借鉴,也为水电开发对澜沧江水沙年内分配影响程度的科学评估提供了新的依据。
为探讨西藏水电开发对河流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采用比较变化程度的定量分析方法,分析了雅鲁藏布江二级支流巴河流域上所建设的六0六水电站、雪卡水电站和老虎嘴水电站对河流水文情势、水温、水质及水生物的影响,得到巴河径流基本不受影响、泥沙减少、水温略有升高、水质基本不变和对鱼类有一定影响的结论,为研究西藏大规模开发水电资源对河流的影响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为探讨西藏水电开发对河流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采用比较变化程度的定量分析方法,分析了雅鲁藏布江二级支流巴河流域上所建设的六〇六水电站、雪卡水电站和老虎嘴水电站对河流水文情势、水温、水质及水生物的影响,得到巴河径流基本不受影响、泥沙减少、水温略有升高、水质基本不变和对鱼类有一定影响的结论,为研究西藏大规模开发水电资源对河流的影响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针对跨境河流水电开发国际影响问题,采用层次分析法,将水电开发的国际影响分为需求、利益、权利和主权4个层次进行分析研究。在深入分析跨境河流水电开发可能引起的影响的基础上,筛选关键因子,建立指标体系。研究关键因子的变化导致不同层面的国际影响,并提出解决跨境河流水电开发国际影响问题的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以滦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swat模型模拟1976-2012年滦河流域的水沙过程,分析200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实施前后流域产水产沙时空格局变化;研究1980-2010年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特征,揭示景观格局变化的水沙响应;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对水沙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10年流域林地和建设用地增加,其他用地类型减小;流域景观集中程度提高、连通性变优、优势斑块显著、形状趋于规则、多样性减少、破碎化程度降低、景观类型向非均衡方向发展;流域年均地表径流减少9mm,产水量增加5.44mm,产沙减小1.59t/hm2;地表径流减少区域占全流域89.32%,产水量增加区域占76.71%,产沙量减少区域占93.89%;地表径流、产水、产沙与林地面积呈负相关,产水与草地面积呈正相关,地表径流、产沙与农业用地面积呈正相关;地表径流、产水、产沙与景观形状、shannon\"s均匀度、景观分离度呈正相关,与蔓延度、最大斑块指数呈负相关;产水、产沙与斑块密度和shannon\"s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工程治理后,流域年均径流量与产沙量显著下降,产水产沙高值区显著缩小,产沙关键区域仍需治理.
河流水电开发在缓解水资源和电能短缺问题的同时,对库区及其下游的生态环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1)工程施工恶化周边生态环境;(2)水库蓄水导致库区生态变迁;(3)引水式电站改变坝下缺水段生境特征;(4)河流水沙变化破坏下游河道及河口区的水—盐、水—沙平衡。针对水电开发所带来的这些问题,提出了几条应对措施,以弱化其负面影响。这些措施包括:(1)进行流域开发规划,重视水电开发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2)优化工程设计,预防或减少水土流失;(3)加强工程环境监理,明确环境管理职责;(4)加强水电建设项目的生态化;(5)优化水库运行管理,减轻生态冲击。
梅溪河流域属典型的山区型河流,在梅溪河水能规划工作中,力求做到慎重选择规划方案,注意生态用水,注意水量平衡,尽量保护耕地,规划龙头水库等,这些内容集中反映了山区河流水能规划的普遍规律,必须按照规范要求详细论述,使规划科学、严谨,同时规划成果也应适时修改,与时俱进,使之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介绍尼洋河流域左岸支流——巴河的水电开发,重点分析水电工程的兴建对巴河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景观生态等的影响。提出合理开发水电工程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几点防治措施:规划和处理好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关系;施工期尽量减少干扰,严格按照各类法规进行;竣工期注重植被恢复,完善各类景观恢复措施;运行期注意调节径流,保证河流最小生态水量。
进入新世纪,中国开始了一轮前所未有的河流水电开发热潮。以岷江为例,其上游干流已建成和在建的电站就有6座,支流水库不下10座。由于岷江水电的利用方式主要是引水式的梯级开发,水库容量小,调节能力弱,对河流的改造作用大,已经使得岷江上游多处河段河床干涸,河流的自然生境和景观发生了很大变化。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执行流域总体规划,对电站的设计和运行规则进行重新审订,保证河流的最低流量,挽救濒于险境的水体生态系统。
环境影响后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个新的分支,也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个新的方向,目前我国尚无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相关规范和导则,本文根据大渡河干流水电开发现状和环境保护要求,提出了流域水电开发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必要性、重要意义和工作思路,为进一步探讨流域水电环境影响后评价提供参考。
金沙江干流上游河段水电规划拟推荐12级开发,总装机容量13800mw,其中推荐岗托、波罗、叶巴滩、拉哇、苏洼龙5个电站为位于川藏界河段的近期工程,涉及区域均不在省级电网的覆盖之内。本文结合西藏境内金沙江一级支流的情况,简要阐述金沙江一级支流开发对解决干流水电施工用电的相关分析。
水利工程是我国的重点工程项目之一,它对我国的河流生态系统有很重要的影响,尤其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人员通过对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和定量化的评价方法.下面,本文将就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评价方法进行一个详细的探究.
通过分析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和定量化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建立评价指标的原则、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类和指标确定等.本文将河流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分为四类即供水及与供水量相关的航运和水电功能、生态支持功能、调节控制功能和文化美学功能.依据不同的功能类型,应用以前的研究成果,针对水利工程产生的生态效应如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和河流净化功能的变化,确定了不同的测度指标,并建立了相应的数量化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指数法和boddo模型方法,这些方法将有助于对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评价.
大规模的水电开发在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改善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快速开发的过程中,也对河流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概述国内外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生境和生物两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水电开发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内容,概述了当前我国水电开发领域内的政策、生态环境保护性对策措施及体制机制等,探讨了当前相关研究中存在的多以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为主、对小水电梯级开发的研究不足,以局部尺度为主、对流域尺度的研究较少,以宏观定性研究居多,对定量研究较少等问题。
本文从河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出发,分析了水电开发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提出开展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补偿,是实现水电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实道路。
珠江流域地域辽阔。珠江水能资源丰富,在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分析珠江水电开发现状及水电开发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并提出减少对生态环境不利影响及保护的对策措施。
田纳西河是美国第五大河,水能资源丰富。流域面积10.675km2,干流全长约1050km,落差约130m。降雨年内分布比较均匀;多年平均流量为1850m3/s,相应年径流量约为584亿m3。田纳西河水能资源开发度达87%。
提出了计算“流量”,即计算受水电开发影响的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变化量的评估思路和方法,并以广东省河源市风光水利枢纽工程为案例进行了定量分析。在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根据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能受到水电开发影响的现实情况和影响特征,选择适当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核算的方法和参数,计算受影响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变化量。案例研究结果表明,风光水利枢纽工程开发方案引起的河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变化的正效益为7676万元/a,负效益为-3894万元/a,负效益占到其正效益的一半以上,说明该工程开发对东江河流生态系统的消极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应采取适当的生态补偿措施。
利用wrf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从拓宽大渡河整个干流的水体分布与改变单一水库(瀑布沟水电站水库)的水体覆盖两个角度,对比分析下垫面水体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整个干流水体变化和瀑布沟水库水体加宽后所产生的气候效应类似,均表现为对水体附近区域的局地影响.年平均气温在水体附近区域下降0.2~0.4℃,冬季平均气温小幅升高,春季、夏季和秋季的平均气温降低;冬季、春季和秋季的降水量变化不明显,在河流两岸的年平均降水量、夏季降水量有所减少;相对湿度在水体区域微弱增加,平均风速变化不大.
针对龙滩工程对各环境因子复杂的影响需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以便了解工程兴建前后的环境总体情况,以及工程的可行性,并为选择工程方案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及灰色关联分析综合评价法对龙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后,认为工程兴建是可行的。
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修建各种不同的拦河水利工程,不仅造成河流流量、径流、含沙、泥沙输送等河流特性的年内分布和总量的变化,而且对水利工程上下游河段水环境乃至整个生态坏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并由此影响到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研究分析拦河水利工程运行后,工程上下游河段河流特征变化情况,对于编制影响区域水利、经济社会发展等各类规划,进行水利工程后评价涉及的社会影响评价、环境影响及水土保持评价、综合评价,合理进行水资源管理,拟定应对水利工程不良影响的对策均有积极意义。作者以洮河九店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对洮河的河流特性影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自2008年工程建成运行后,洮河李家村水文站流量、径流、输沙等河流特性年内和年际变化情况,研究成果将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建设等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喀斯特地区,较大的地表坡降和坡地开发强度导致承载在地表景观上的污染物因地势和降水加倍迁移到河水中。以赤水河流域中上游为研究区,分别在全子流域、子流域坡地、子流域陡坡地三个层面上提取景观结构、景观开发强度和景观格局指数,研究各级坡地景观特征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总林地相比坡林地对水质潜在的\"汇\"作用更加显著;占总耕地面积不足1/7的陡坡耕地、却对河水中总磷(tp)和氨氮(nh3-n)浓度大小贡献显著(相关系数为0.608和0.614)。(2)景观开发强度与各水质污染物指标呈现显著而稳定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最高达0.960,它比单个景观对水质指标更具解释能力。(3)斑块形状复杂度、景观多样性、景观分离度均与水质污染物指标呈高度或显著正相关,且随着地形坡度的增大,水质污染物指标对景观散布与并列指数(iji)和农香多样性指数(shdi)越来越敏感。故减少对坡地尤其是陡坡地景观的不当人为干扰,对喀斯特地区流域水质保护有重要意义。
在喀斯特地区,较大的地表坡降和坡地开发强度导致承载在地表景观上的污染物因地势和降水加倍迁移到河水中。以赤水河流域中上游为研究区,分别在全子流域、子流域坡地、子流域陡坡地三个层面上提取景观结构、景观开发强度和景观格局指数,研究各级坡地景观特征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总林地相比坡林地对水质潜在的“汇”作用更加显著;占总耕地面积不足1/7的陡坡耕地、却对河水中总磷(tp)和氨氮(nh3-n)浓度大小贡献显著(相关系数为0.608和0.614)。(2)景观开发强度与各水质污染物指标呈现显著而稳定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最高达0.960,它比单个景观对水质指标更具解释能力。(3)斑块形状复杂度、景观多样性、景观分离度均与水质污染物指标呈高度或显著正相关,且随着地形坡度的增大,水质污染物指标对景观散布与并列指数(iji)和农香多样性指数(shdi)越来越敏感。故减少对坡地尤其是陡坡地景观的不当人为干扰,对喀斯特地区流域水质保护有重要意义。
泥沙是黄河来源面最广的非点源污染物,对排入黄河的污染物具有显著的吸附效应,成为污染物的载体,对黄河水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文中研究了黄河泥沙的颗粒级配、矿物组成、化学组成、有机质含量、ph值、界面效应和电化学性质等特性,分析了黄河泥沙对水环境影响的双重性,阐述了黄河泥沙对水环境监测、水环境质量评价以及水污染预测与控制的影响.
职位:造价工程师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