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6
通过实地调研,收集了大量发生于山西西部地区的黄土地质灾害案例及其相应的降雨资料,统计分析了黄土地质灾害与降雨类型、降雨强度、降雨持续时间、降雨累积量等的关系,并通过室内直接剪切试验分析了该地区黄土抗剪强度随含水量增加的劣化规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宏观上由降雨诱发的黄土地质灾害占灾害总数的75%以上,且主要发生在6-9月,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为主;10 d内连续降雨诱发的黄土地质灾害占降雨型灾害统计总数的76.9%;前期累计降雨量越大,黄土地质灾害发生频次越高;黄土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前36 h的降雨量、降雨特征有关。试验结果表明:黄土地区大量雨水渗入土体会降低其抗剪强度,主要表现为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土体的黏聚力急剧下降,从而导致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通过实地调研,收集了大量发生于山西西部地区的黄土地质灾害案例及其相应的降雨资料,统计分析了黄土地质灾害与降雨类型、降雨强度、降雨持续时间、降雨累积量等的关系,并通过室内直接剪切试验分析了该地区黄土抗剪强度随含水量增加的劣化规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宏观上由降雨诱发的黄土地质灾害占灾害总数的75%以上,且主要发生在6-9月,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为主;10d内连续降雨诱发的黄土地质灾害占降雨型灾害统计总数的76.9%;前期累计降雨量越大,黄土地质灾害发生频次越高;黄土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前36h的降雨量、降雨特征有关。试验结果表明:黄土地区大量雨水渗入土体会降低其抗剪强度,主要表现为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土体的黏聚力急剧下降,从而导致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我国著名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唯一的正在堆积的高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发源地,记录了240万年以来全世界自然环境变化及气候变化等演化的重要信息资源,我国每年有大约1/3的地质灾害是在这一地区发生的。本文主要分析了黄土地质灾害研究中的问题及治理的策略,重点研究黄土地质结构和介质力学行为导致的规律,系统的总结概括了黄土重大灾害的形成模式,破解一些因为复杂动力作用下黄土灾害的形成、突变、演化等规律,建立黄土地质灾害的超前预警及风险控制理论,对黄土地区灾害预防及治理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黄土由于湿陷性、大孔隙、水敏性等特点,导致黄土地区的地质灾害广布,并且各灾种之间表现出明显的链生效应,使得黄土地区地质灾害的成因机理及防治研究愈发复杂.本文通过分析整理黄土地区典型灾害及灾害链事件,归纳了黄土地区灾害的发育现状,详细描述了两条典型的黄土地质灾害链式结构,并以天水大沟滑坡-泥石流灾害为例,阐述了黄土灾害链链生过程中的放大效应.根据黄土灾害研究现状,凝练了黄土灾害链研究中的3个关键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各自的研究思路,并指出今后需更加注重黄土灾害链的风险评价及断链措施方面的研究.本文针对黄土地区灾害链研究中若干问题的初步思考,旨在为后续的灾害链研究提供科学建议.
以河南黄土地区某灰渣库为例,介绍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和方法。评估区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水库塌岸、泥石流、黄土湿陷及黄土陷穴。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建设场地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某电站工程区黄土分布范围广、厚度大,主要为上更新统风积黄土。黄土具有干密度小、湿陷性强、力学强度低、均一性差等特征,地基黄土湿陷性问题为该工程主要地质问题之一。通过对黄土湿陷性与密度、高程、埋深关系分析,总结工程区黄土湿陷性一些共性特征及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工程区地基处理、设计及施工方案提供依据。
在不同的地质地貌环境下如何进行良好的施工建设,是当今炙手可热的研究课题。而我国往往采用隧道工程既能有效的降低公路建设路程,同时也减少了对社会居民的影响。但与此同时,在隧道的施工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各种各样的水文地质条件大大影响到隧道的建设施工。现如今,黄土地质下的隧道施工方法正在逐渐有效的研究和解决中,本文将对隧道工程中黄土地质施工展开讨论与分析。
近年来,部分建设在湿陷性黄土地质区域的变电站发生不同程度沉降现象,其中有的地区的黄土在自重或一定荷重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其结构会迅速变化.发生显著的下沉,致使在其上的建筑物遭到破坏,威胁安全生产.本文主要就变电站地基沉降对电气设备的危害和运行维护措施进行了探讨.
针对黄土地区长输管道工程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黄土坡体防护、黄土陷穴治理、黄土崾岘治理、河(沟)道防护、地貌恢复治理和植被恢复治理等各项防治措施已经逐步成熟运用,并经实践检验。本文系统介绍了各项防治措施及其相关技术要求,并对黄土地区长输管道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了总结。
黄土地质静压挤密桩施工工法 中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 薛宁鸿谢军赵有岐李彩莲 工法编号:tgbjgf-07-08-024 1.前言 郑西铁路客运专线zxzq01标dk24+300~dk25+119.92段挤密桩设 计桩长14~15m,地基土分布有粘质黄土、粘质黄土含有姜石地层,柴油 锤击成孔、冲击成孔和振动成孔等国内传统挤密桩机在此地层无法成孔至 设计标高,施工过程中如何采取有效方法保证挤密桩桩长,同时避免塌孔、 缩径、夹管、拔管困难等情况是一项需要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 2007年3月中铁七局三公司联合华北水力水电学院开展了科技创新, 取得了“静压挤密桩施工技术应用”这一国内领先的新成果,于2007年通 过中国中铁七局集团技术中心鉴定,获中国中铁七局集团局级工法,该技 术在路基挤密桩施工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施工 安全、质量、进度、
阐述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和对建(构)筑物的危害,着重介绍当建筑物的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规范要求时应采取的几种地基处理方法。在设计中应根据地质勘查报告及地基湿陷等级和建(构)筑物的等级及结构类型、基础类型、使用年限、用途等采取合理的方法。
强降雨天气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产生的直接诱因,文章从强降雨条件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和强降雨区地灾发生的特征分析,得出降雨过程与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而提出强降雨地区减灾、防灾的对策。
针对马家坡隧道出口,在开挖dk118+880掌子面里程桩号,出现涌水、流砂时,采取"堵"和"排"相结合的原则,并且打超前注浆小导管进行处理的技术。提出了在黄土隧道砂质黄土中出现流砂时的处理方案、施工工艺,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黄土是第四系以来在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形成的一种特殊土,我国黄土的主要分布地区在北纬33°到47°之间,总面积达63.5万平方公里,最大厚度为180~200米。天然黄土受水浸湿后,在自重压力或附加压力与自重压力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急剧而显著的下沉,这种现象称其为湿陷性。本文就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勘察及处理方法展开讨论。
国家计划委员会地质局 黄土地区 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程 (试行) ·只限国内发行· 地质出版社 本规程是委托陕西省地质局组织西北各有关省、自治区地质局共同编写的,七四 年九月在河南新乡召开的全国水文地质普查规范会议上讨论修订。自一九七五年 起在各省、市、自治区地质局及国家计划委员会地质矿产部直属队范围内试行。 请各单位在试行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出修改和补充意见,使之日趋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 绪言 我国黄土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北、长城以南、乌鞘岭以东、太行山以西的黄河 中游地区,面积约三十万平方公里,构成世界上著名的黄土高原。此外,在新疆、 青海、内蒙、河北、河南等省(自治区)亦有零星分布。由于黄土及黄土壮土厚度 大,分布广泛,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因而在水文地质上可以分出一个独立的水 文地质区。 黄土地区气候干旱或半干旱,平均年降水量约250—6
随着科学技术带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我们对于社会生产和社会进步的双重需求,也在逐步的加强,需求的增加必然会引起发展的的深入。本文主要介绍的是黄土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技术,对于这个技术,我们有着一定的分析和探讨,隧道工程是我们现代社会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工程建设,我们在进行隧道施工时更加要注意对于黄土地质下的隧道研究分析,下面,就来具体分析这一工程的进展以及需要运用的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带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我们对于社会生产和社会进步的双重需求,也在逐步的加强,需求的增加必然会引起发展的的深入。本文主要介绍的是黄土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技术,对于这个技术,我们有着一定的分析和探讨,隧道工程是我们现代社会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工程建设,我们在进行隧道施工时更加要注意对于黄土地质下的隧道研究分析,下面,就来具体分析这一工程的进展以及需要运用的技术。
某工程上部土层软弱,不宜作为天然地基,下部好的土层埋藏较深,中部土层具有湿陷性,经讨论采用灰土垫层。本文对灰土垫层进行计算,设计灰土垫层的厚度和宽度,并验算软弱下卧层承载能力,最后对灰土垫层的施工与检测措施进行了讨论。
根据延安地区12县1区地质灾害实地调查成果,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合遥感技术和调查实例,对区内主要的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延安地区城镇建设、交通建设与地质灾害的分布关系明显;人口居住密度与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的发育数量呈正比,其中与滑坡灾害的关系最为密切;地质灾害的发育在空间上与交通线路体现出相关性,低级别公路建设孕育的地质灾害密度较大;矿产及油气田开发、水利工程也是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的重要原因。
根据延安地区12县1区地质灾害实地调查成果,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合遥感技术和调查实例,对区内主要的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延安地区城镇建设、交通建设与地质灾害的分布关系明显;人口居住密度与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的发育数量呈正比,其中与滑坡灾害的关系最为密切;地质灾害的发育在空间上与交通线路体现出相关性,低级别公路建设孕育的地质灾害密度较大;矿产及油气田开发、水利工程也是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的重要原因。
针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且随着人类工程活动日益频繁,黄土滑坡等地质灾害日益严重的问题,以植物护坡是恢复黄土边坡生态和防治黄土地质灾害的有效手段为依据,基于陕北地区黄土边坡植物调查,统计分析了延安地区黄土边坡植物科属分布及密度,提出了植被群落的结构特点。通过多样性指数分析研究了黄土边坡植物物种多样性特点,并提出了蒿属植物的相对优势度。研究结果表明:陕北地区植物物种多样性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基本符合陕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的边坡植被组成特征;延安地区黄土边坡植物主要以耐寒旱及耐贫瘠的品种为主;随着坡度增大和土壤湿度降低,植物数量相应线性减少,但蒿属植物相对优势度相应增大,并提出了坡度与植物数量及坡度与蒿属植物比重间关系的经验公式;蒿属植物是该地区植物护坡和生态重建的潜在优良树种,对黄土边坡稳定性及生态恢复有重要研究价值;最后基于各种影响因素与相对优势度的规律分析,提出了各坡度下适宜的植物种群及相应的附着结构措施,为陕北地区黄土边坡植物防护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
雨滴运动的理论模型研究可以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研究提供依据。分析了地球大气中雨滴下落的万有引力、浮力、粘滞阻力、科里奥利力等四种影响因素,通过牛顿动力学方程来建立其数学模型,并用matlab获得直径为4.0-6.0mm的大雨滴详细动力学特性。研究发现:粘滞阻力使大雨滴下落必有一个收尾速度(约9.55m/s);浮力对雨滴运动影响不大;科氏力使雨滴的下落产生向东和向南的偏移量,65.66m的东偏量比0.85m的南偏量明显大;粘滞阻力对雨滴下落运动的偏移量的影响十分显著。
职位:中级环保工程师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