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2
2012年9月10日,随着最后一枚高强螺栓的施拧到位,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南锚锚固系统施工完成,它将承受大桥建成后缆索数万吨的拉力。中铁大桥局集团建设者们历经81d完成此项任务,拧完了近3万套高强螺栓(见图1)。
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主桥为三塔四跨结合梁悬索桥,加劲梁跨径布置为(200+2×850+200)m。该桥南锚碇基础经多方案比选采用圆形嵌岩地下连续墙基础。地下连续墙外径68m、壁厚1.5m,底板厚6m,顶板厚14.5m。导墙由2个l形钢筋混凝土墙组成,墙间距1.6m;帽梁总宽4.0m、高2.5m;内衬厚1.5~2.5m;在地下连续墙外围设置环形防渗帷幕。采用\"理正深基坑软件\"分析地下连续墙施工全过程的受力,进行结构配筋。采用软件flac3d建立基坑及周围土体三维模型,分析基坑开挖对长江大堤变形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正常施工时,周边建筑及长江大堤的安全可以得到保证。
鹦鹉洲长江大桥位于武汉市中心城区,是《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中明确的过长江通道,大桥建成后将和长江二桥构成武汉市新的一环线。大桥主桥采用主跨为2×850m的三塔悬索桥方案(见图1)。南锚碇位于长江南岸武昌侧,
在分析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所在的武桥水道河道条件、航道条件、港口布局以及与武汉长江大桥之间距离要求基础上,从通航的角度,对拟建的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选址进行分析、对通航净宽进行计算,并结合桥区航道条件,论证通航净宽尺度。
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主桥为(200+850+850+200)m三塔钢-混结合梁悬索桥,该桥中塔墩基础采用39根直径2.8m钻孔灌注桩,承台为圆端矩形,长70m、宽34m、高6.5m,埋置于河床覆盖层中。中塔墩基础采用双壁钢套箱围堰和\"先围堰、后平台\"的总体施工方案。在围堰浮运定位前,先在河床面铺设软体排进行主动防护,以减少基础施工对河床的冲刷;底节围堰在岸上制造,采用气囊法下河,先转向后直线下水,利用\"前后定位船+重锚\"系统定位,通过向井壁注水快速着床,围堰吸泥下沉到位后,搭建施工平台进行钻孔桩施工;最后进行围堰清基、封底,分2层按大体积混凝土工艺进行承台施工。
鹦鹉洲长江大桥主桥长2100m,采用(200+2×850+200)m三塔四跨钢板结合梁悬索桥。1#塔墩位于汉阳江滩护坡上,地表标高12.0~21.0m,高差起伏较大,基础施工对岸坡影响大,采用了\"前排桩+锚杆\"的结构形式以保证大堤稳定。1#墩基础采用44根直径2.0m钻孔灌注桩,钻孔深度超过80m,采用筑岛、双排防护桩施工方案。1#塔塔柱高达126.2m,截面尺寸大、混凝土方量大,施工采用爬模分节段施工。1#墩钻孔桩施工、围堰施工与岸坡防护的相互配合、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控温等均是本工程的施工重点与难点。
锚碇为悬桥的关键结构之一,其受力的合理性关系着悬索桥在施工与运营阶段的安全性。基于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北锚碇基础,运用三雏有限元件adina对北锚碇施工过程进行了模拟,并对锚碇施工完毕后的应力与变位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锚碇应力及变位的大小均满足规范要求,北锚碇基础的设计与施工方案都是合理的。
结合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南锚碇工程实例,对地连墙基础施工技术进行阐述。地连墙槽段接头采用"铣接头",基坑开挖后槽段接头无渗漏,封水效果好;地连墙槽段在岩层中采用"冲铣法"(冲击钻配合液压铣槽机)成槽,实现了地连墙槽段快速施工,平均成槽速度达到1.96d/个;基坑开挖过程中利用信息化监测手段,及时监测地连墙应力和位移,确保了基坑开挖和结构物安全。
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是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三塔四跨悬索桥.针对三塔四跨悬索桥的特点,采用了两阶段导索过江思路和四跨连续式猫道结构;主缆索股架设采用牵引力稳定的平面小循环牵引系统.采取措施成功解决了首根索股架设中出现的缠包带易破损、索股易扭转和散丝等技术难题.
江津中渡长江大桥是一座主跨600m的悬索桥,悬索桥锚碇预应力定位支架对预应力锚固系统的精度控制有重要作用,是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介绍江津中渡长江大桥南锚碇预应力锚固系统定位支架的设计、施工、定位以及张拉压浆技术.
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主桥为(200+2×850+200)m三塔四跨悬索桥,上部结构加劲梁为钢一混凝土结合梁。加劲梁采用5o0t液压提升式缆载吊机分节段起吊安装,最大节段重约450t;边跨节段起吊前,将桥面板与钢梁结合成整体;中跨节段起吊前,将桥面板与钢梁临时固定,然后一起起吊安装,直至全桥合龙后再浇筑桥面湿接缝。全桥共投入4台缆载吊机,先在2个中跨各布置2台,吊装完成每个中跨约3/4的梁段,然后分别倒用1台至边跨,再共同完成剩余梁段的吊装。边塔下横梁顶无吊索梁段采用新型对拉式墩旁托架支撑。对拼装场地受限的特殊梁段,利用永久吊索配合缆载吊机进行无水平牵引力“荡移”施工。加劲梁吊装过程中,索鞍设置预偏量并通过顶推复位。结合加劲梁节段的吊装顺序,航道采用动态布置。
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主桥为(200+2×850+200)m三塔四跨悬索桥,上部结构加劲梁为钢-混凝土结合梁。加劲梁采用500t液压提升式缆载吊机分节段起吊安装,最大节段重约450t;边跨节段起吊前,将桥面板与钢梁结合成整体;中跨节段起吊前,将桥面板与钢梁临时固定,然后一起起吊安装,直至全桥合龙后再浇筑桥面湿接缝。全桥共投入4台缆载吊机,先在2个中跨各布置2台,吊装完成每个中跨约3/4的梁段,然后分别倒用1台至边跨,再共同完成剩余梁段的吊装。边塔下横梁顶无吊索梁段采用新型对拉式墩旁托架支撑。对拼装场地受限的特殊梁段,利用永久吊索配合缆载吊机进行无水平牵引力\"荡移\"施工。加劲梁吊装过程中,索鞍设置预偏量并通过顶推复位。结合加劲梁节段的吊装顺序,航道采用动态布置。
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2号中塔为国内首次采用纵向人字形钢-混叠合塔。下塔柱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底节3m与承台混凝土一起浇筑;针对下塔柱截面尺寸大的特点,利用钢绞线作为模板拉杆。上段钢塔通过设置锚杆定位支架和限位装置、三向千斤顶等措施对t1节段进行精确定位;t1节段承压板下采取后压浆工艺,确保钢-混结合段密实、密贴;t3节段采用分块吊装、现场焊接技术;上横梁采用2节段无支架悬臂拼装技术。通过工厂预拼、现场测量和计算机模拟分析,提前对钢塔线形进行预控,并在调整接头设置合理的调整量,最终使钢塔安装线形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研究目的:鹦鹉洲长江大桥3号墩位于武昌江岸坡脚,墩位处江岸坡度较大,承台基坑尺寸大且深,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桩基施工或放坡进行基坑开挖将破坏长江堤防,危及堤防安全。基于此,对3号墩基础的武昌侧防护进行研究,以找出最为经济、有效的防护方式与计算方法。研究结论:根据鹦鹉洲长江大桥项目的地质条件,对支挡结构型式进行了研究,通过方案比较,证明3号墩采用“桩顶设胸墙单排桩”对大堤进行防护,是最经济、有效的结构型式。且经施工实践检验,证明了防护桩按m法,辅以电算,计算桩身截面的弯矩、剪力、变形,以及桩侧土压力的方法,是科学合理的,可以保证其安全性。
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位于武汉长江大桥上游侧约2km处,是规划中明确的主要过江通道之一,主桥2#墩位于江中间,承台砼施工前的钢围堰下沉,下沉工序复杂,地质条件复杂,下沉控制要点较多,是整个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的控制重点。
鹦鹉洲长江大桥主桥长2100m,采用(200+2×850+200)m三塔四跨钢板结合梁悬索桥。1#塔墩位于汉阳江滩护坡上,地表标高12.0-21.0m,高差起伏较大,基础施工对岸坡影响大,采用了"前排桩+锚杆"的结构形式以保证大堤稳定。1#墩基础采用44根直径2.0m钻孔灌注桩,钻孔深度超过80m,采用筑岛、双排防护桩施工方案。1#塔塔柱高达126.2m,截面尺寸大、混凝土方量大,施工采用爬模分节段施工。1#墩钻孔桩施工、围堰施工与岸坡防护的相互配合、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控温等均是本工程的施工重点与难点。
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主桥为(200+2×850+200)m三塔钢-混凝土结合梁悬索桥。为保证该桥的成桥线形和结构受力安全满足设计要求,主缆架设时,提出了考虑温度、跨度和塔顶高程影响的基准索股跨中位置参数影响公式,并采用索股分层定位技术架设一般索股;吊索无应力下料长度计算结果采用正装和倒拆2种计算手段相互验证;加劲梁采用4台缆载吊机,按照\"从两中跨靠近中塔开始架设,而后再从边塔向边墩、跨中方向架设\"的顺序吊装;混凝土桥面板采用\"工厂预制、桥上结合\"的方式施工;在加劲梁所有梁段就位、节段间正式连接后,再浇筑混凝土湿接缝;在两主跨各吊装27个加劲梁节段后,主索鞍共分6次顶推到位。采取以上监控技术后,该桥的成桥线形及桥塔偏位均满足要求。
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主桥为(200+2×850+200)m三塔四跨悬索桥,主缆横向布置2根,每根主缆由114股索股组成,每根索股由127丝直径为5.25mm的镀锌高强钢丝组成。单根索股无应力长度2285.4m,重49.3t。猫道是悬索桥主缆施工的重要施工措施结构,该桥采用了四跨连续猫道结构布置,往复式架设施工技术;主缆采用ppws施工工法施工,平面小循环架设施工技术。
职位:环保工程师助理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