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4
在进行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体系振动台模型试验中,再现了地震动激励下有建筑物存在的砂质粉土软土地基的液化现象.通过对试验实测资料的分析,研究了模拟地震激励下土中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随振动激励次数的增加,土中超孔隙水压力增大;其变化与测点深度、距基础中心线的远近、土的性质、地震激励的频谱组成等有关.震后孔隙水压力不一定随振动的停止而立即开始消散,在短期内也可能继续增长.
饱和砂土地基液化特性振动台试验研究——饱和砂土地基试验是研究碎石桩复合地基抗液化性能振动台试验的先导和必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自行研制的简易单向专用振动台和大型叠层剪切变形模型箱完成了两个饱和砂土地基模型的三次振动台试验,验证了模型箱的性能和模...
饱和砂土地基试验是研究碎石桩复合地基抗液化性能振动台试验的先导和必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自行研制的简易单向专用振动台和大型叠层剪切变形模型箱完成了两个饱和砂土地基模型的三次振动台试验,验证了模型箱的性能和模型地基内部的均匀性。通过量测振动过程中砂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得到了饱和砂土地基液化规律以及振动加密对其抗液化能力的影响。同时,探索了饱和砂土地基液化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技术,如饱和砂土模型地基设计与制备、传感器布置、试验加载方案确定等,为今后开展此类试验提供一般的研究思路,并且为后续碎石桩复合地基振动台试验提供了必要的技术经验。
饱和粉土地基液化特性的振动试验研究——对京沪高速铁路徐州段饱和粉土进行了仿真振动试验。得出了液化前后地基内不同深度、位置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根据地基冒水、两侧隆起、路堤沉降等现象,分析了饱和粉土地基的液化机理。
随着城市地铁线路不断增加,可能出现盾构隧道穿越液化地层的现象。一旦发生地震,盾构隧道存在上浮破坏的潜在风险。为深入研究盾构隧道周边液化地层的动力响应,针对相同密实度砂土在3种不同峰值加速度作用下开展室内振动台试验,分析土体中超静孔压的发展特性和隧道上浮规律。结果表明:1)砂土液化最先发生在地表及浅层土体处,随着深度增加砂土液化程度逐渐降低,即增加隧道埋深有利于降低隧道液化程度。2)模型试验揭示盾构隧道的上浮机制,即使液化地基未完全液化,当超静孔隙水压力引起的上浮力大于隧道残余上覆有效土压力与隧道重力之和时,隧道将出现上浮。设计时可从消除液化地基和增加隧道重力2个方面入手,提高盾构隧道的抗上浮能力,确保隧道结构在地震时的安全。
饱和砂土地震液化问题是岩土地震工程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利用振动台在室内开展相关研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利用小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散体材料加固可液化地基,得出不同桩距下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探讨不同桩距对抗液化效果的评价.试验表明,桩距在3~3.5桩径时,孔隙水压力最小,抗液化效果最佳;而且得出浅层土比深层土更易液化的结论.建议在实际设计中桩距取3~3.5桩径,并且长短桩结合使用,既能取得良好的加固效果又能降低工程造价.
通过钢框架外挂足尺陶板幕墙模型的振动台试验,研究了陶板幕墙的抗震性能。试验分别输入el-centro地震波、人工波及taft记录波。试验结果表明,陶板幕墙系统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符合抗震设计要求。
软土地基上建筑物沉降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受场地地质条件的限制,很多建筑物采用高压缩性的软土作为天然地基,软土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会威胁到结构的安全。不均匀沉降受上部荷载、结构刚度以及土层的不均匀性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分层总和法不能全面地考虑这些...
受场地地质条件的限制,很多建筑物采用高压缩性的软土作为天然地基,软土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会威胁到结构的安全。不均匀沉降受上部荷载、结构刚度以及土层的不均匀性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分层总和法不能全面地考虑这些因素。因此需要一种更为有效的分析方法来预测建筑物的沉降情况。采用结构、基础与地基共同作用的分析方法,对一栋倾斜的砖混建筑物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通过与实际观测结果相比较,证明该方法能很好地分析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情况。
为对超限高层结构的破坏机理和抗震性能进行深入研究,对一高宽比超限的复杂高层建筑进行了1/15的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了模型结构的动力特性和不同烈度地震作用下模型的加速度反应、位移反应、应变反应和扭转效应,并根据模型试验结果和相似关系反推到原形结构,研究了原形结构的破坏机理和破坏形式。试验及分析结果表明,原形结构的前三阶振型周期分别为1.795s(y向平动),1.72s(x向平动)和1.423s(整体扭转),扭转与平动周期比为0.79;原形结构在7度多遇和罕遇地震动作用下弹性位移角和弹塑性位移角分别为1/798和1/163,基本满足抗震要求,但两种情况下最大水平位移与楼层两端水平位移平均值的比分别为1.61和2.71,扭转反应偏大,不满足所在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最后,对原形结构的设计提出建议。
本文给出了一种地震模拟振动台振动对建筑物中人体的舒适感影响的分析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具体分析。文中给出的分析方法和实例计算结果对于地震馆的设计有一定参考价值
对一座高宽比超过抗震规范规定的复杂高层建筑进行了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对于一个1∶30的高层建筑模型,通过对其动力特性和动力反应的分析,发现短边方向的刚度明显比长方向弱,存在长方向的扇形振动,即出平面的翘曲变形,转换层处的层间相对位移明显大于其他层的位移,顶部的鞭梢效应明显,此外,高振型在加速度反应中作用较大,尤其在短边方向上.针对以上特点,对设计提出了若干建议
随着现代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混合结构体系在超高层建筑中逐步广泛应用,因此对该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和抗震性能展开深入的研究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本文对一混合结构体系复杂超高层建筑进行1/35的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分析模型结构的动力特性和不同烈度地震作用下加速度、位移和应变反应,然后根据相似关系推算出原型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反应,研究其在各水准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和破坏形式,最后对原型结构设计提出若干建议。
饱和粉土液化特性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京沪高速铁路徐沪段路基的粉土粘粒含量少于1.5%、粉粒含量约为80%,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存在着液化可能性.为充分研究这一饱和粉土地层的液化特性,本文作者利用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进行了模拟自由场地饱和粉土...
砂土液化是地震灾害的主要之一,它会造成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使建立在可液化地基的建筑物出现裂缝,倾斜,甚至发生坍塌,造成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研究强震作用下砂土液化的机理,探究影响砂土液化程度的因素,以此处理可液化地基,对提高建筑构造物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试验是利用vib'sqk振动台作为振动源,控制砂土的密实度,粒径小于0.25mm细砂的含量等变量,采集孔隙水压变化差数据和观察表面现象和砂土位移情况。结果表明:粒径小于0.25mm细砂含量越高,砂土越松散饱和砂土液化现象越明显,对砂土加筋处理可有效限制土体变形,减轻液化程度。针对实验结果,可以从增加排水途径,强化土颗粒联系,避免将可液化地基作为持力层等方面采取措施处理可液化地基。
为研究地震作用下变电站软母线连接电气设备间的动力相互作用,进行实际设备与软母线连接体系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通过对设备间无软母线以及连接不同松弛度软母线的设备动力响应的比较分析,得出软母线对电气设备的影响规律,验证了理论计算模型的正确性。在软母线松弛度较大时,软母线连接电气设备体系的响应与单体设备的响应差别不大。在软母线松弛度较小时,软母线与电气设备间产生了非常明显的相互作用,且这种相互作用在地震动幅值较小时,会对设备产生约束作用;在地震动幅值较大时,由于剧烈的动力效应,母线内会产生较大的张力,对设备产生不利的影响。在进行变电站软母线连接设备的抗震设计中,需要考虑强震作用下母线的影响。
主要对轻型钢框架-支撑结构住宅模型进行了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模型结构以轻质方钢管作为模型框架结构的梁柱,以角钢作为框间支撑,楼板采用轻质兼强板,整体结构模型为1:3缩尺模型,通过测试该种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了解和研究结构或构件的抗震性能和破坏机理,推动我国轻钢结构住宅的的发展和应用。试验结果表明该种结构具有足够的抗侧力能力,满足规范要求,抗震性能良好。
砂土地基液化与液化后结果的研究——连过对近30年来国内外有关砂土硬化方面王要科研成果的回顾,对自由场地砂土液化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主要方法和对已高建筑物地基液化研究,及对液化后结果现状的综述,得出液化研究目前还停留在野外调查为主、室内理论...
砂土地基液化与液化后结果的研究——通过对对近30年来国内外有关砂土硬化方面主要科研成果的回顾,对自由场地砂土液化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主要判别方法和对已有建筑物地基液化研究,及对液化后结果现状的综述,得出液化研究目前还停留在以野外调查为主、室内...
在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上,进行了两河口水电站高土石坝地震模拟振动台模型试验。通过对模型坝在振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反应的量测和分析、观察坝体在振动过程中的直接反应、量测坝体在振动后的永久位移和竖向沉降,得到了两河口高土石坝模型坝在地震中的加速度反应规律,地震残余变形及分布规律和坝体破坏过程及模式等。研究表明:空间位置、输入地震波强度和类型、先期振动和蓄水等因素对坝体各测点的加速度反应规律有重要影响。大坝在地震作用下的永久水平位移和竖向沉降很小;坝体的破坏形式主要是河谷段、靠近坝顶坝坡土体的颗粒松动,发生滚石而引起的浅层滑动。
为预测土工袋加固后软土地基的变形特性,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法对某一土工袋加固后的软土地基承载力试验进行了模拟,将袋子张力的作用等效为附加应力作用在土骨架上,即在修正camclay模型中将土工袋的黏聚力ct转换为土性参数σ0,从而可以把土工袋加筋土当成素土来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将土工袋加筋原理与有限元算法有机结合,较采用杆单元模拟土工袋的计算方法简单;数值模拟计算值与试验实测值(变形、土压力、孔隙水压力)基本一致,验证了该土工袋数值模拟方法的合理性。
强夯法即动力固结法,其原理是利用起重设备将夯锤提升到一定高度,然后使其自由下落、以一定的冲击能量作用在地基上,在地基土里产生极大的冲击波,以克服土颗粒间的各种阻力,使地基密实,从而提高强度,减少沉降,消除湿陷性或者提高抗液化能力。本实验为饱和砂土液化地基的强夯处理,按要求设计强夯处理方案,通过强夯试验确定具体参数,以作为大面积强夯施工的技术依据。试验数据证明强夯后地基的密实度有了显著提高,强度明显增长,加固效果显著,达到了消除砂土液化的目的。相对于其它地基处理方式,强夯法为经济较为合理,技术较为可靠地基处理方法,且施工简单,易于操作和管理,是值得推广的地基处理方式。
软土路基上快速填筑路堤时的稳定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在现行规范中,采用了一些位移或位移速率的控制标准。但实践表明,采用现行的标准仍然出现一些地基失稳的事例,说明这些标准需要进一步求证和改进。除了继续收集、分析失效事例之外,通过离心模型试验也可以进一步理解堤基失稳的机制。离心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路堤快速填筑使得地基破坏时,地基变形略呈马鞍形,坡肩处沉降比道中处沉降略大,坡脚水平位移增加较快;破坏时的位移速率与现有规范建议的控制标准基本符合,但地基内的孔隙水压力是在地基进入破坏状态并发生较大变形之后才有突然增加的趋势;此外,坡脚水平位移和道中沉降的速率比,可能是一个较好的稳定性控制的指标。
职位:夹具造价工程师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