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2011年咸宁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咸宁市政府工作报告》是由咸宁市市长任振鹤,于2011年1月18日在咸宁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发表的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咸宁市政府工作报告基本信息

2011年咸宁市政府工作报告简介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连同《咸宁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及“十一五”时期的工作回顾

2010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远谋近施,真抓实干,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生产总值520.33亿元,增长1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6.04亿元,增长25.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6.29亿元,增长4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5.04亿元,增长28.7%;出口总额1.68亿美元,增长78.4%;实际利用外资1.54亿美元,增长37.4%;全地域财政收入79.59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39.13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3.34亿元,分别增长44.1%、21.9%和2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06元,分别增长11.5%、15%;城镇新增就业3.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8%;人口自然增长率5.87‰。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2010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驶进了快车道,跨入了转型期。

过去的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办成了一些大事,办妥了一些难事,办好了一些喜事。科学确立了鄂南经济强市建设的战略目标,圆满完成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努力战胜了雨雪冰冻、暴雨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两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隆重纪念了改革开放30周年暨撤地建市10周年,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过去的五年是积极作为的五年。在解放思想、攻坚克难中奋力赶超,在抢抓机遇、砥砺前行中创先争优。生产总值是“十五”期末的2.5倍,前四年增速分别居全省第5位、第3位、第1位和第1位,年均增长15.6%。

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五”期末的26.4:39.6:34调整为19.4:46.5:34.1。全地域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是“十五”期末的4.2倍、3倍和3.1倍,年均分别增长33%、24.2%和25.7%。

过去的五年是夯实基础的五年。坚持应急与谋远结合、共识与共为并重,努力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三次召开建设鄂南经济强市座谈会,凝聚了智慧与力量,创新了思维与举措。五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81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6倍,基础设施、产业体系不断完善。823个项目列入省项目库。立体化、网格化的交通格局初步形成,新增通车里程8473.5公里,是“十五”时期的1.8倍;耕地占补平衡有余,新增耕地面积10万亩;110平方公里的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获批,“五城二区”建设全面启动。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由“十五”期末的42.4%提高到49.3%。

过去的五年是共建共享的五年。正确处理财力有限与民生事大的关系,加大投入助民、保障惠民力度。五年用于教育、科技、文卫、社保的财政支出分别是“十五”时期的3.5倍、3.2倍、6倍和7.5倍。五年新增城镇就业18.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坚持每年办好十件实事,一批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逐步解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十五”期末的1.8倍、1.9倍。

五年来,我们经受了复杂形势的考验,收获了弯道超越的喜悦。

(一)坚持不懈地扩大有效需求。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五年争取中央投资40亿元,财政安排投资99亿元,带动民间投资603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2.6倍、2.3倍和4.3倍;咸宁核电、林浆纸一体化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赤壁电厂二期、咸黄高速、通界高速及市博物馆、青少年宫、传媒大厦等项目开工建设,武咸城际铁路、武咸快速通[FS:PAGE]道、杭瑞高速和大广高速咸宁段、咸通高速等项目加紧推进,红牛一二期、光宝电子一期建成投产,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武广高速铁路正式通车,赤壁市、嘉鱼县、咸安区挤进武汉新港建设规划。2010年全市8个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完成投资150亿元,实现税金17亿元,分别是“十五”期末的9.6倍、3.9倍,其中咸宁经济开发区完成投资36.2亿元,实现税金4.1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5倍、12.5倍。积极推动消费转型升级。城市、农村商品零售额分别达172.31亿元、32.73亿元,是“十五”期末的3.4倍、1.3倍。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432.52亿元、226.88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8倍、3倍。保险费收入12.8亿元,移动电话用户157.8万户,宽带用户19.1万户,邮政通信业务总量11.6亿元,分别是“十五”期末的2.9倍、3.9倍、4.3倍和1.9倍。

(二)坚持不懈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品牌农业、效益农业,有效实施“山上再造”工程,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总产达22.4亿斤,主要农产品增产增效。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发展到16家、26家,优质农产品基地331万亩,“三品”标志认证275个。强化工业主导作用,着力壮大支柱产业、优势企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中小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7家,比“十五”期末净增451家。工业利润和税金年均分别增长38.9%和26.1%。电力能源、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电子、森工造纸、冶金建材等六大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478亿元,是“十五”期末的5.4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5.1亿元,年均增长23.6%。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分别达36个、30个,联乐床垫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川字牌砖茶、澳森牌地板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加快发展以旅游休闲为主体的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177.4亿元,年均增长17.1%。五年接待入境游客320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8.9亿元,咸宁跻身国家首批旅游标准化试点五市之列。房地产投资59.6亿元,是“十五”期末的15.7倍。花旗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吴江农村商业银行、黄石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武商、中百、中商、银泰、恒信德龙等知名商家进驻咸宁,4家小额贷款公司成功组建,中介、休闲、信息、物流等新兴服务业竞相发展。

(三)坚持不懈地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制,稳步推进市直机关所办企业脱钩改制,国有资产监管得到加强。加大民营经济扶持力度,发展各类市场主体85024户,注册资金379亿元,分别是“十五”期末的1.6倍、3.1倍。稳步推进“两型”社会综改试验,三年行动计划基本完成,厅市合作成效明显。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机制不断完善,“小三场”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金融机构11家,比“十五”期末增加7家,每年荣获“湖北省金融信用市”称号。规范土地市场,五年实现土地交易额90亿元。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和住房体制等方面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下放、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465项,咸宁被评为全国“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深化开放合作,五年出口总额5.1亿美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4.96亿美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1.8倍、3倍;承接产业转移成果丰硕,五年引资项目2409个,到位资金412.5亿元。泰国红牛饮料、香港华润电力、台湾统一饮品、光宝电子、韩国大宇汽车、广东碧桂园地产、山东晨鸣纸业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落户咸宁。

(四)坚持不懈地统筹城乡发展。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全面完成。市区一[FS:PAGE]体化发展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以“五城二区”建设为主体的市区发展框架初步拉开。五年投入建设资金149亿元,淦河综合治理、潜山国家森林公园、城区干道沥青化、人行道改造、南外环、青龙路、麦笠山路、桂乡大道等一批重点工程顺利竣工,社区建设、立面整治、拆违治超等工作成效显著,“五城同创”深入开展,城市经营管理机制不断创新,城市功能和容量不断提升。以临江工业园和临江重点镇建设为重点的沿江经济带、以特色经济板块为重点的沿路经济带建设全面启动。县域经济活力增强,咸安机电产业、苎麻纺织产业集群、赤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通城涂附磨具产业集群、通山石材产业集群等五大产业集群被确定为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9亿元,分别是“十五”期末的4.6倍、2.8倍。重点镇和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建设成效明显。通村油路覆盖率由“十五”期末的9%提高到100%。五年新建户用沼气池7.98万口,完成改厨改厕改圈6.83万户,解决了91.5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快提升环境质量,建成一批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污水处理率7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30%;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7%。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五年依法关闭“五小”企业100家,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以上,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17.5%。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7.8%。咸宁荣膺省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称号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跻身全国最适宜人居的200个城市之列。

(五)坚持不懈地发展民生事业。五年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2.95万人,登记转移农村劳动力27万人。五险参保总数152万人次,是“十五”期末的2.4倍,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翻一番;常年生活救助对象50万人,城乡低保规模稳定在21万人左右;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68%;五年大病医疗救助人数11540人,临时救助城乡困难群众15454人次。五年新增廉租住房保障22180户、经济适用房保障2100户、农村危房改造7442户。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6平方米和39平方米,比“十五”期末分别提高5平方米和7平方米。解决了13.1万人的温饱和脱贫问题,完成了418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扶贫搬迁1388户。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全面免收,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全面兑现,贫困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完善,各类教育稳步发展。五年取得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38项,申请专利1700件,实施重大科技计划项目21项,6个县(市、区)均被列入全省科技富民强县计划。建成县级文化信息共享工程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4个、村级农家书屋632个,《梦寻咸宁》、《白云深处》、《千古风流》、《隽水天城》、《千桥流水桂花香》等地域文化精品纷呈涌现。投入10.98亿元建设市中心医院、中医医院和6个县(市、区)医院、72个分片(农场)卫生院、430个村卫生室,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手足口病、艾滋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取得实效。人口计生工作获省表彰。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加快发展。抗震救灾对口支援任务提前完成,援疆工作全面启动。驻咸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抗灾救灾、维护稳定、支持发展中作出了突出贡献,民兵预备役工作取得新进步。民族、宗教、对台、外事、侨务等工作扎实推进。人防、保密、气象、水文等工作得到加强。统计、物价、档案、方志等工作迈出新步伐。妇女、儿童、老龄、慈善、残疾人等事业全面发展。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有效发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六)坚持不懈地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自觉坚持党的领导,自觉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FS:PAGE]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自觉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意见,五年办理人大议案建议361件、政协提案618件,办复率100%,满意率95%以上。扎实推进“能力建设年”、“作风建设年”活动,不断完善绩效考核,政府执行力不断提升。优化行政审批,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效能不断提高。积极开展文明执法教育活动,行政执法行为不断规范。不断完善政府决策机制,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制度和合法性审查制度。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大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整治力度,扎实推进重点领域专项治理,严肃财经纪律,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取得较好成效。基层民主实现形式不断丰富。“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全面完成。应急救援和减灾防灾体系逐步健全,信访、维稳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食品药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形势总体趋好。

查看详情

2011年咸宁市政府工作报告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政府办公内网防火墙

  • ZXSEC US1300
  • 中兴
  • 13%
  • 广州市壹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政府平台数字对接系统

  • 品种:政府平台数字对接系统;产品说明:规格定制;
  • YH
  • 13%
  • 四川雨禾源绿建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政府办公内网防火墙

  • ASA5520-K8 4个千兆端口
  • 思科
  • 13%
  • 广州市壹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旋转铜门政府铜门博物馆铜门

  • 1014
  • 上海如雅铜门
  • 13%
  • 上海雅饰窗实业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西海棠

  • Ф15公分
  • 西安海川
  • 13%
  • 西安海川苗木专业合作社
  • 2022-12-07
查看价格

高空工作

  • GTC14
  • 深圳市2005年1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高空工作

  • NKR55LLW
  • 深圳市2005年1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高空工作

  • BJ1041QC4S
  • 深圳市2005年1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高空工作

  • EQ1050T2
  • 深圳市2005年1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建筑、市政

  • 不分类别
  • 工日
  • 惠州市2014年12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政府工作汇报资料盒

  • A4
  • 106幅
  • 1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3-17
查看价格

政务外网市政府节点--万兆光模块3

  • 万兆光模块,支持 50/125μm 多模光纤、波长 850nm,传输距离 300m,
  • 28个
  • 2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4-26
查看价格

政务外网市政府节点--万兆光模块2

  • 万兆光模块,支持多模光纤 50/125μm 多模光纤、波长 850nm,传输距离 300m,
  • 60个
  • 2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4-26
查看价格

政务外网市政府节点--接入交换机1

  • 交换容量≥330Gbps,包转发率≥130Mbps,48 端口千兆以太网电口,4 个万兆光口;支持 802.1X,支持 IPv4/IPv6 静态路由,支持 RIP/RIPng,支持 OSPFV1/V2/V3
  • 20套
  • 2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4-26
查看价格

市政府二办配电箱HJAL1

  • 市政府二办配电箱HJAL1
  • 1台
  • 1
  • 询两家品牌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1-05-10
查看价格

2011年咸宁市政府工作报告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2011年咸宁市政府工作报告文献

2011咸宁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咸宁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咸宁市政府工作报告

格式:pdf

大小:44KB

页数: 24页

2011咸宁市政府工作报告 —— 2011 年 1 月 18日在咸宁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市 长 任振鹤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连同《咸宁 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 并请各位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 2010 年及“十一五”时期的工作回顾 2010 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远谋近施,真抓实干,推动经济社 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生产总值 520.33 亿元,增长 15.9% ;规 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206.04 亿元,增长 25.7% ;全社会固定资产 投资 436.29 亿元,增长 44.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5.04 亿元,增长 28.7% ;出口总额 1.68 亿美元,增长 78.4% ;实际 利用外资 1.54 亿美元,增长 37.4% ;全

2011年咸宁市政府工作报告 (2) 2011年咸宁市政府工作报告 (2)

2011年咸宁市政府工作报告 (2)

格式:pdf

大小:44KB

页数: 26页

2011 年咸宁市政府工作报告 —— 2011 年 1月 18日在咸宁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市长 任振鹤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 请连同《咸宁市经济和社 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市政协委员 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 2010年及“十一五”时期的工作回顾 2010 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远谋近施,真抓实干,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 现生产总值 520.33 亿元,增长 1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206.04 亿元, 增长 25.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436.29 亿元,增长 44.7%;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 205.04 亿元,增长 28.7%;出口总额 1.68 亿美元,增长 78.4%; 实际利用外资 1.54 亿美元,增长 37.4%;全地域财政收入

2011年洛阳市政府工作报告文件发布

2011年洛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查看详情

泰州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简介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18日在泰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代市长 徐郭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工作和“十一五”发展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中共泰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积极应对宏观形势的新变化,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紧紧围绕“三年再来一个大变化”目标,大力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协调推进全市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圆满完成市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查看详情

常州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简介

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常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和“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76.7亿元,按可比价增长13.1%。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86.2亿元,增长32.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03.6亿元,增长23.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4.7亿元,增长18.5%。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6.7亿美元,增长18.1%。完成进出口总额222.8亿美元,增长47.7%,其中出口155.6亿美元,增长43.2%。新增高效农业14.1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0.9万亩。新增上市企业5家,通过审核待发5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26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637元,分别增长10.6%、12.9%。新增城镇就业8.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企业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覆盖率继续保持在97%以上,新农保参保率达99%。新增廉租房保障家庭1062户,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家庭724户,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实物配租855户,我市住房保障全覆盖的做法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西绕城高速、宁杭城际铁路、京沪高铁及其配套场站、常州机场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常溧高速开工建设。沪宁城际铁路、常州客运中心和戚墅堰站建成投运。青洋路高架、中吴大道、飞龙东路、新机场路以及机场高架路等建成通车。“三河三园”工程全面完成。通过国家生态市技术评估。承办十七届省运会取得圆满成功,成为江苏历史上最精彩、最圆满、最成功、最难忘、最和谐的体育盛会。我市获得奖牌第一、总分第二、金牌第三的好成绩。全新的城市面貌、精彩的开幕闭幕、一流的组织水平、超越的竞技体育、市民的文明素养,全面展示了常州的崭新形象,大大激励了常州人民“事事争当第一流,耻为天下第二手”的奋勇争先精神。

各位代表,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它为我市“十一五”规划的全面完成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十一五”是常州经受巨大考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克服了铁本事件和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五年,是我市结构调整进展最快、成效最明显的时期;是民生改善最为突出、百姓得实惠最多的时期;是城乡建设力度最大、面貌变化最为显著的时期;也是我市影响力不断扩大、对外形象迅速提升的时期。

——综合实力跨上大台阶。

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是2005年的3倍。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达到4550.5亿元和3011.7亿元,分别比2006年年初增加2900.9亿元和1898.4亿元。五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412亿元,外贸出口达到574.1亿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账达到100.5亿美元,分别是“十五”的3.3倍、3倍、4.7倍。五年引进总投资超亿美元的项目34个、新增世界500强投资项目20个。五年新增私营个体企业45236户、个体工商户138967家、个私注册资本1284.9亿元,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14.4%、28.7%、133.8%。销售收入超百亿企业新增12家,累计达到13家;入库税收超亿元企业达到35家;五年上市企业新增11家,累计达21家。

——结构调整取得大进展。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4.3︰61.1︰34.6调整到2010年的3.4︰56.0︰40.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7387.8亿元,是2005年的3倍。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798.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1.4%,比2005年提高了14.8个百分点。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09.7亿元,是2005年的2.7倍。国内外游客总数突破2700万人,是2005年的2.1倍。规模农业面积达到136.4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61.4%,水稻单产实现全省“八连冠”。

——科技创新迈出大步伐。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3%,连续10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以常州科教城为引领,探索形成了“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新模式。全市引进重大研发机构59家,实施产学研项目2000余项;新建企业“两站三中心”392家,累计502家。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引进海外人才1802人、创业团队300个。全市新标准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76家,累计授权专利20241件,其中发明专利1412件。

——城乡面貌发生大变化。

城市骨架拉大、功能完善、管理创新、环境优化。南部新城16.6平方公里核心区基本建成,西太湖整治保护开发利用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北部高铁新城全面启动。东大门21条主次道路建设全面拉开。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150平方公里增加到230平方公里。运河南移、城市高架、快速公交、城际高铁、空港改造、奥体中心、博物馆、规划馆、大剧院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成投运。建立了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实现建成区数字化城管全覆盖,被评为全省优秀管理城市第一名、“全国交通畅通工程”A类一等管理水平同类城市第一名。累计新增城乡绿地11334公顷。市区60条河道全面整治,清水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所有村实现“三清一绿”,50%以上村达到“五化三有”。县乡河道全面疏浚,大中型水库以及病险小水库全部加固。

——人民生活得到大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实现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保障制度全覆盖,跨入全国地级市相对富裕城市前10名。新建和改造提升市政公园绿地57个,对中心城区所有公厕实施改造,公园公厕全部免费开放。对388条背街小巷、103个菜市场全面实施了改造提升。“公交优先”全面推进,行政村公交通达率达到100%,公交出行率从2005年的8.9%提高到2010年的25.8%。完成了1000多万平方米、125个老小区的综合整治,50万老小区居民受益。

——社会事业有了大进步。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所有辖市区均成为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区)。江苏工业学院成功提升为常州大学。医疗机构布局合理调整,阳湖医院即将建成。以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卫生服务站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文化事业繁荣兴旺,完成了市属文艺院团和部分文化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任务,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23件作品获得国家、省“五个一”工程奖。和谐安民工程取得显著成效,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行政效能和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升,审批事项集中度达82%。与此同时,外事侨务、对台事务、审计统计、人武人防、海关国检、药监质监、粮食供销、边防海事、档案地方志、防灾减灾、安全生产、民族宗教、援疆援川、人口和计划生育、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关心下一代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二、“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构想和2011年主要工作

从今年(2011年)开始的“十二五”,是常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全面实施科教与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城乡一体化、经济国际化四大战略,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创新竞争力、生态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努力把常州建设成为创新创业城、现代产业城、生态宜居城、和谐幸福城。

“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的要求是:

——在经济发展上,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取得突破性进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8%以上,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并逐步成为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要实现新的突破,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争取达到50%。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农业产业协调发展。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500亿元,人均超1.5万美元。

——在城乡建设上,大力推进“三城融合,南北建新;东西协调,开发东部;统筹兼顾,城乡一体”。中心城区在进一步完善功能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建设管理水平,建成现代大气、环境优美、管理有序、宜居宜业的高品质中心城区。南部新城在着力提升核心城区的同时,重点开发建设滨湖新城,做到城市框架基本形成,重要基础设施和功能布局基本到位,成为凸显旅游休闲、生态居住、科技教育等为主要功能的现代化新城区。北部新城全面推进高铁枢纽、旅游动漫等城市综合体建设,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一个全新的高铁、商务、创意城将迅速在常州北部崛起。对包括戚区、天宁和武进东部270平方公里的东大门实行“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发展”,21条主次干道建设全部完成,轨道交通等重点特色产业初步形成,常州东部地区将成为现代化城市的一个新区域。城乡要实现“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的一体化,全面提升城镇发展水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对外开放上,要用更宽广的视野,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开发区为重要载体,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的领域,全面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要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和市场结构,提高双自产品出口比重,增加外贸出口附加值。要鼓励企业大胆“走出去”,充分利用海外的市场、技术、人才和资源,拓展国际发展空间。要在更广领域扩大对外交流和合作,全面提高常州的国际化水平。

——在人民生活上,要富民优先,实施城乡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让常州人民都能过上宽裕安康的生活。要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在增加居民工资收入的同时,还要增加经营性、财产性收入。“十二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11%以上。要采取切实措施扶贫帮困,进一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政府救助为主体、以社会救助为补充的救助体系,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切实保障,并努力帮助他们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在社会建设上,要做到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显著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普遍提升。要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根据市委十届十次全体会议的精神,市政府编制了《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现已发给各位代表,提请大会审议。

五年看三年,三年看头年,做好今年(2011年)工作意义重大。今年(2011年)全市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增长10%;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目标将根据省下达指标确定;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5分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年”活动,以60项重点工程为抓手,全力推进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结构调整,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1)突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工业设计、科技服务、节能服务和商务服务业,推进100家制造企业主辅分离。创新金融服务业,确保信贷投放增长15%以上,中小企业贷款增长18%以上。组建5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引进1家外地金融机构,探索成立科技银行。力争10家以上企业境内外上市。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农村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完成创业投资5亿元以上。(2)突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点推进运河五号等8个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发展卡龙动漫等5个骨干文化企业,培育手机报刊等3个新型文化业态。(3)突破发展旅游业。加快发展城市旅游,着力推进环球动漫嬉戏谷、东方盐湖城、中华纺织博览园等十大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国内外游客突破3300万人次。(4)提升发展商贸市场物流业。年成交额超50亿元的市场达到13个以上,超100亿元的市场5个。重点抓好武进区花园街商业街、新北区通江中路商业街区等新型商业街区建设。(5)提升发展房地产业。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支持居民合理住房消费。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优化房地产供应结构,加大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建设力度。

2.加快发展新兴产业。(1)实施新兴产业三年倍增计划。重点扶持100家重点企业,实施100个新兴产业重大项目。今年(2011年)新兴产业中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52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6%以上。(2)扩大有效投入。推进100项工业重点项目,工业投入增长18%,新兴产业中制造业投入占全市工业投入的70%。(3)加大与央企对接合作力度。重点推进中石油、东风汽车等项目建设,力争央企在常投资企业产值增长22%以上。

3.改造提升传统产业。(1)推动企业技术改造。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2)实施品牌带动。全市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件、江苏省著名商标20件、境外注册商标80件,新增省级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2个。(3)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步伐。组织实施“十企示范、百企试点、千企升级”两化融合推进工程。

4.大力发展现代农业。(1)推进“双百万亩”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新建高标准农田10万亩,新增高效种植业10万亩、高效渔业3万亩。(2)推动规模农业发展。完成土地流转5万亩,新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5万亩。(3)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新增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家以上,建设武进现代农业产业园、溧阳曹山现代农业产业园、长荡湖河蟹产业园、新北现代农业产业园等综合园区。

(二)强化科技创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驱动力

1.加快建设创新型园区。(1)增强园区集聚、服务和创新功能,把园区建成科技创新先导区、新兴产业集聚区和集约发展示范区。(2)完善健全工作和政策体系,集聚整合全市的科技、教育、人才和产业资源,促进“一核八园”裂变发展。(3)壮大园区产业规模,组织实施“一核八园”重点科技研发及产业化项目100项,8个园区实现营业收入480亿元。

2.突出企业主体地位。(1)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0家、高新技术产品150只,100家创新领航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00亿元。(2)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创新联盟,突破一批核心技术,新增产学研项目250项。(3)重视知识产权工作。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1.2万件和40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2100件。

3.建设创新创业平台。(1)加快科教城建设。科教城研发机构及高科技企业总数突破500家,研发人才总数突破1万人,产学研合作项目突破500项。(2)加大孵化器建设力度。积极申报国家级加速器试点,全市孵化器、加速器面积累计达35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3300家。(3)加快企业研发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新增企业创新平台60家,其中省级以上“两站三中心”30家。新增市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0家。

4.加快引进各类创新创业人才。(1)实施“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和“龙城英才计划”,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全年引进100个领军型海归创业团队和10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力争有25人入选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壮大创新创业型企业,促进领军型海归创业企业向成长型企业发展。(3)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创新创业人才扶持政策,组建海归创业服务中心。

(三)扩大对外开放,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1.提高利用外资水平。(1)确立新的理念。把利用外资从原来的注重规模转到“量质并举、以质为重、优化结构、提升水平”的思路上来。(2)突破外资大项目。新增总投资超亿美元或工商登记注册外资超3000万美元项目35个,力争突破超10亿美元的特大型项目。(3)调整外资结构。新兴产业利用外资占制造业的比重达到5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到账外资比重提升5个百分点。

2.优化外贸外经结构。(1)优化出口结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达25%,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达60%,新兴产业出口占比达30%。(2)培育规模出口企业。通过市场开拓、品牌带动等措施,加快培育规模型重点出口企业,出口超亿美元企业达25家。(3)加强外经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推进企业建立境外产业基地,中方协议投资增长15%,外经营业额增长5%。(4)发展服务外包。吸引境内外大型服务外包企业进驻常州,培育一批服务外包重点企业和中高端人才,服务外包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0亿元。

3.推进开发区新跃升。(1)营造产业特色。鼓励各级开发区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形成鲜明的产业特色,开发区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0%以上。(2)促进提档升级。加快推进省级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园区,加快建设低碳经济示范区,各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超过100亿元。(3)提高贡献份额。开发区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地区生产总值、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市比重分别超过75%、50%和50%,新增总投资超亿美元制造业项目占全市80%以上。

(四)改善民生办实事,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1.加快推进富民进程,全面提高人民收入水平。(1)就业富民。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2万个,新增就业7万人,大学生就业3万人,技职校毕业生就业1.7万人,援助困难群体就业3000人,动态消除城乡零就业家庭。(2)创业富民。年内净增私营企业1万户,新增个体工商户2万户,新增个私注册资本330亿元。组织各类创业培训1万人次,扶持创业5000人,创业带动就业3万人,建立实训基地、孵化基地60个。(3)保障富民。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分别净增参保3万、3万、2万人,实现应保尽保。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平均提高10%以上,市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到80元,市区老年居民养老补贴提高到220元。(4)改革富民。继续推进农村合作改革,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覆盖率达到40%,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土地股份合作社20家。(5)增收富民。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提高18%,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0%,企业签定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数增长10%。鼓励城乡居民多渠道增加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提高集体经济分配股息、红利和承包土地流转收入。

2.加大救助力度,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有切实保障。(1)市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月390元提高到430元,低保边缘困难家庭和特困职工家庭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1000元。(2)当季度平均物价指标达到或超过3%时,对城乡低保等九类低收入群体,按当地低保标准的25%发放季度物价补贴。当公用事业或公益性服务价格上调时,对低收入群体给予优惠补贴。(3)全额资助市区低保、三无、五保和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参加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对市区低保、三无、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贫困家庭儿童及孤儿等困难群体实施医疗救助。对城区低保重症精神病人门诊自费部分实行全额资助,对城区低保边缘重症精神病人门诊自费部分资助50%。(4)开展大病、困难大学生等慈善救助,全年救助1500万元以上。(5)落实帮困助学金2200万元以上。中职1-2年级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每人每年1500元,中职农村家庭贫困学生和涉农专业实行免费教育。对具有常州户籍的城乡低保、低收入纯农户家庭和特困职工家庭在园就读幼儿以及孤残幼儿、革命烈士或因公牺牲军人子女、少数民族经济困难家庭子女给予每人每年保育教育费1000元的政府补助。

3.切实改善居住条件,提高住房保障水平。(1)新开工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12万平方米,续建35万平方米。三年增加实物配租廉租房、公共租赁房6500户,其中今年(2011年)确保增加1300户。住房公积金扩面7万人,发放公积金贷款20亿元。(2)启动市区8万平方米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试点工程。对市区80万平方米左右的老住宅区进行整治提升,市区住宅小区增设停车泊位3300个。

4.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减轻群众就医负担。(1)加快医疗机构布局调整。建成阳湖医院一期、新北医院、儿童医院病房楼。加快一院综合病房大楼、七院门急诊综合楼等建设步伐。(2)健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居民在社区就诊比例达50%以上。(3)提高医疗保障水平。职工医保个人住院现金自付比例稳定在30%以内,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参保人员住院制度规定范围内医药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0%和60%。新农合参保率保持100%,人均筹资达280元以上,住院补偿率达45%。(4)切实减轻就医负担。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做好医学检查同城互认和医疗费用控制工作,门诊和住院费用增幅低于同期物价指数增幅。

5.实施爱老助老工程,让老年人享受更多关爱。开工建设市老年康复中心和武进新东方颐养园等8家社会养老机构。运河山庄养老院、戚区社会福利中心二期年内竣工,新增养老机构床位1800张。建成A级以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331个。市区增建老年人助餐点20个。完成培训养老专业人员600人次以上。新建区级老年大学2所,实现两市五区老年大学全覆盖。

6.推进残疾人帮扶工程,用爱心温暖残疾人。为4000名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为城区750名低保重度、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实施居家安养服务,为320户有需求的困难残疾人家庭装配无障碍设施,筹建残疾人康复医院和12家残疾人托养机构。创建5个残疾人扶贫基地,培训600名残疾人,帮助1000名贫困残疾人脱贫。

7.加大农村公共投入,建设幸福新农村。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万人,创业培训2500人。为农服务社覆盖全市行政村达90%以上。每镇送戏不少于4场,每村每月送电影不少于1场,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1万户。新增无害化卫生户厕4421户。综合整治村庄河塘856个,疏浚县乡级河道100条,建设桥梁100座。全面完成中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专项工程年度建设任务。

8.深入推进“公交优先”,全面实施畅通工程。(1)大力发展公交事业,新购更新空调车874辆,市区空调车比例达100%。建设公交调度指挥中心、礼河公交综合枢纽。新辟10条、优化调整16条公交线路,快速公交一号线延伸至高铁站。(2)科学组织道路交通,实施白云路星园路路口、龙城大道潞横路路口等道口渠化。对机场路等70个道路路口实施交通信号“绿波”控制。全面推进交通文明行动计划。(3)切实解决交通堵点问题,重点解决广化街吊桥路路口、丽华北路、北大街、怀德路劳动西路路口、健身路关河路路口、通江中路以及局前街小学、二十四中、省常中等时段性交通堵点。

9.实施和谐安民提升工程,增强居民安全感。80万平方米老小区提升工程防范设施补建到位,实现老小区保洁、保绿与保安一体化管理。完成沿街商铺技防入户1.5万户,城镇居民技防入户10万户,农村居民技防入户25万户,技防覆盖率达到60%。新增治安复杂场所、易发案地区、背街小巷、居民区视频监控摄像机2000个,建成318所学校主要出入口视频监控系统。开展城中村和次新小区安防设施建设试点工作。

10.加大环保力度,营造宜居环境。推进京杭运河等8个小流域综合整治,确保3条入太湖河道水质稳定达标。对市区外围的40条黑臭河道实施整治,对市内已整治的60条河道实施长效监管。继续对全市13个区域开展废气污染专项整治,新建“禁燃区”54平方公里。加大对机动车、扬尘和餐饮油烟等污染的防治力度,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0天以上。

(五)加强社会管理,促进各项事业和谐发展

1.推进教育均衡发展。(1)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建设、改造校舍25万平方米,对26所幼儿园园舍进行新建、扩建、改造。(2)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省优质中小学占比达70%以上,就读率达80%以上。省优质职业学校占比、就读率均达90%以上。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吸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比例达87%以上。(3)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完善减负增效工作机制,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新增市体育、德育、科技、艺术等特色学校90所,新创心理健康教育合格学校100所。

2.繁荣发展文体事业。(1)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完成常州图书馆及少儿图书馆改造并向社会免费开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各类文化阵地公益性演出1000场,低票价经营性演出1000场。培育10家民间非营利性文化机构和10支民间骨干业余社会文艺团队,提供多层次的文化服务。(2)保护开发历史文化遗产,全面启动青果巷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提升。(3)大力开展全民健身,对户外健身器材实施更新改造,完成新建公园、广场、绿地的配套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积极备战省十八届运动会。

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1)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加强社区管理工作者队伍建设,完善社区各项设施,推进和谐物管,实现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治管理的良性互动。(2)健全群众权益维护机制。畅通民意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推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工作制度化,继续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和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努力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3)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发挥应急中心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作用,提高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能力。(4)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提升综合监管能力,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4.统筹发展各项事业。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断提升全民素质。实施“市民卡”工程,年内发放100万张以上。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加强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实施优生优育早教工程,提高婴幼儿素质。强化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监管,提高饮食卫生安全水平。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人民防空工作,深入开展“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事、侨务、台湾事务、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防灾减灾、关心下一代等工作。

(六)推进城乡一体,实现环境建设新跃升

1.推进“三城融合”。(1)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建设延陵路、中吴大道等现代商务集聚区,提升文化宫、南大街商业集中区品位。(2)加快建设北部新城。加快推进高铁新城区、旅游动漫等四大城市综合体建设,全面完成京沪高铁站配套工程,提升高新、电子光伏及出口加工区等五大片区功能。(3)强力推进南部新城建设。进一步完善武进区“十纵十横”的道路框架,加快延政路商务区等“八大街区”建设步伐,加快建设西太湖“滨湖新城”。启动花园街和晋陵路对接工程,龙江路高架南延工程建成通车。

2.合力开发东部。(1)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东大门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大明路、中吴大道东段、劳动东路东段等主次干道建设,促进东部地区交通路网与主城区的无缝对接。(2)完善区域城市功能。加快建设一批商业服务设施和居民住宅,促进人口集聚。(3)优化人居环境。建设玫瑰湖体育休闲公园,建成丁塘河主题公园。组织对圩墩小区等老城区的全面整治,提升市容市貌。

3.完善城市功能。(1)加快构建对外交通体系。常州西绕城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加快泰州大桥接线常州段、常溧高速公路、104国道溧阳西段、241省道金坛北段建设步伐。京沪高铁、宁杭城铁建成投运。常州机场改扩建工程全部完工并正式投运。(2)完善城市路网。续建棕榈路、清潭西路等主次干道,新建新堂北路延伸、晋陵南路延伸等城市骨架道路,改造提升丽华路、劳动东路、永宁北路翠竹段等城市道路。做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前期工作。(3)加快航道建设。完成苏南运河常州西段三级航道整治及戚墅堰大桥建设,加快丹金溧漕河、芜申运河溧阳段等三级航道网整治。(4)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大运河东枢纽、采菱港、藻港河南枢纽等城市防洪节点工程。(5)推进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加快电网改造,实施220千伏及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实施老小区和新北区农村水管网改造工程,加快江边污水厂三期、魏村水厂取水口移址工程建设步伐。新建燃气管网50公里。

4.改善生态环境。(1)建成国家生态市。年内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在此基础上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市创建工作。(2)继续实施五大“特色绿化工程”。建成太湖湾嬉戏谷、高铁南北广场等绿地,完成蔷薇园和翠竹公园的改造提升,对新堂北路、晋陵南路等新建道路实施绿化,开工建设10个小游园,新增绿地面积355公顷。(3)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实施重点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60项,加快建设城市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对100家重点用能单位进行监测,淘汰落后用能设备100台(套)。开展新一轮化工、工业园区和集中区专项整治,推进排污权有偿取得及交易工作。

5.深化长效管理。(1)提升数字城管。完善数字化城管监控系统建设,进一步强化网格管理,提高城管水平。(2)美化市容市貌。对新堂北路、会馆浜路、劳动西路等道路两侧环境进行整治与提升,加大户外广告清理整治力度,维护城市良好形象。(3)改善环卫设施。完成工业固体废弃物安全填埋场一期、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提标扩能项目主体建设,生活垃圾转运站一期工程建成投运。

6.加快城乡一体。(1)完善城乡发展规划。修订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组织编制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优化镇村布局规划,实现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规划的全覆盖。(2)提升城镇发展水平。加快金坛、溧阳两个中等城市建设步伐,推进6个市级示范中心镇建设,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发展集约的现代化城镇体系。(3)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五个一体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市85%以上行政村的村级集体年收入达50万元以上,村集体收入增长10%。

(七)提升服务效能,优化科学发展软环境

1.推进依法行政。(1)规范行政行为。政府的各项工作都要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2)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处罚,进一步做好行政复议工作,努力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3)自觉接受监督。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

2.探索管理创新。(1)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建设项目并联审批、联审会办,行政审批时限在原有基础上再提速20%以上。完善行政服务“两集中两到位”,行政许可事项集中度提高到87%以上。(2)推行阳光政务。深化网上政务公开系统,优化在线服务办件系统,做到权力全覆盖、运行全透明、流程全受控。(3)健全科学民主决策。完善专家咨询论证、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提高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充分利用市长公开电话、“市长与网民”、《每周一报》、《每月一告》等与市民沟通的渠道,倾听民意,汲取民智,呼应民心,为人民服好务、办好事。

3.强化工作落实。(1)提高执行能力。全体公务员要弘扬求实、务实、踏实的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和为民服务能力。(2)敢于创新创造。要从常州发展的实际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在工作中敢于试验、探索和创造,善于用改革的手段和创新的举措,不断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3)加大绩效考核。建立健全效能建设问责体系,高效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4.加强廉政建设。(1)坚持廉洁从政。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对“三重一大”等重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管,全面推进惩防体系建设。(2)加大案件查办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积极预防和打击各种腐败行为。(3)优化支出结构。构建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财政保障机制,公共财政要向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得益的事情倾斜。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