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2021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2021年,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和2020年主要工作
“十三五”时期是广州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5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广东视察,亲自为广东工作定位导航,明确要求广州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全面贯彻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抓当前、打基础、利长远,认真落实省委“1 1 9”工作部署和市委“1 1 4”工作举措,努力探索引领新时代老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把广州放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科学谋划、建设和发展,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
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5万亿元,增长2.7%,5年年均增长6%,与全省同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9%和10.1%,高于经济增速。来源于广州地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155.8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21.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4.4%和5.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953.04亿元,年均增长11%。
要素集聚力显著增强。国家营商环境评估所有18项指标我市均获评标杆,获得电力、跨境贸易等4项指标入选全国最佳实践,政务服务指标排名全国首位,营商环境综合评价居全国城市前列。年末实有市场主体269.67万户,其中企业158.43万户,比2015年分别增长1.03倍和2.01倍。累计引进百亿元以上项目37个。在穗投资世界500强企业增加26家,总数达309家。实际利用外资328.3亿美元,比“十二五”增长35.8%;其中2020年近500亿元,增长7.5%,规模创历史新高。全国性资本市场均在穗设立机构。新增上市公司81家。常住人口年均增加45万人。
全球地位不断跃升。全球创新集群百强排名由2017年第63位提升到2019年第21位,2020年穗深港联合排名第2位。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由2017年第37位提升到第21位。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由2015年第28位提升到第13位。《世界城市名册》公布的全球城市分级排名历史性跨进第一梯队,跃居全球一线城市。
(二)动能转换显著加快。坚持创新第一动力,全力构建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推动完善重点产业全产业链,厚植发展竞争新优势。
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明显增强。构建“1 1 4 4 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形成“一区三城”整体布局。国家、省重点实验室达21家和241家,分别占全省70%和61%。高新技术企业从1919家增至1.2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数连续三年居全国第1。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5.6%,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1%提高到3%。专利、发明专利授权量比2015年分别增长2.9倍和1.3倍。共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04项。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000亿元,是2015年的8倍。颁发人才绿卡7623张。在穗工作两院院士增加38人,总数达115人。
产业平台提质增效。中新知识城上升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总体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南沙“三区一中心”加快建设。广州开发区综合实力居国家级开发区第2位。临空经济示范区获批设立。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集聚项目240多个,总投资超5800亿元。国际金融城、天河中央商务区、万博南站商务区、白鹅潭商务区、白云新城等多极支撑、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产业高端化加速迈进。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广州制造“八大提质工程”。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0.2%,比“十二五”高3.2个百分点,近两年均突破1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0%。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54.3%提高到59.7%。汽车年产量跃居全国城市首位。广州地铁中标巴基斯坦、长沙等国内外轨道项目,带动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建成5G基站4.8万座。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接入二级节点数量居全国城市首位。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金融业增加值2234亿元,年均增长8%。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提高到65.1%。
(三)城市能级显著提高。牢牢把握“双区”建设、“双城”联动重大历史机遇,大力推进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提高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
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功能不断增强。南沙科学城被省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开工建设。认可港澳32个工种职业资格、与香港互认建筑领域职业资格6项。建成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基地44个,入驻团队超600个。率先吸纳港澳籍人才担任公职人员。1.38万名港澳居民在穗参加养老保险,2.3万名港澳学生同等享有医疗保险。香港赛马会从化马场投入运营。带动132个地级以上市共建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与深圳27项重点合作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效。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广清接合片区纳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推进与东莞、中山、惠州等周边城市合作,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加快建设。
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持续提升。打造国际航空枢纽,白云国际机场第二航站楼、商务航空服务基地建成投入使用,2019年机场旅客吞吐量7339万人次,从全球第17位提升至第11位,2020年跃居全球第1。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南沙港区三期、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南沙国际邮轮母港等建成启用,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由全球第6、第7位提升到第4、第5位。推进“五主三辅”铁路客运枢纽建设,广深港高铁、穗莞深城际等建成通车。广州南站客流量居全国铁路枢纽站第1。布局“环形 放射线”地铁线网,新增地铁运营里程265公里,总数达531公里。加快建设“四环十九射”高快速道路网,新建成北三环二期、南沙大桥等重大项目。新增高快速路284公里,比“十二五”增长1.99倍。
国际商贸中心优势更加突出。实施增强国际商贸中心功能行动方案。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52亿元,商品进出口总值突破1万亿元。会展业展览场次、展览面积比“十二五”分别增长46.1%和5.7%,稳居全国第2。珠江新城等都会级商业功能区繁荣发展,北京路步行街改造提升获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天河路商圈成为内贸流通体制改革推广案例。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长20.4%;对“一带一路”沿线进出口年均增长4.1%,跨境电商进口连续5年排名全国城市第1。
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全面提速。成功举办《财富》全球论坛、世界航线大会、世界港口大会、海丝博览会、从都国际论坛、“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中国法治国际论坛等高端国际会议,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国际金融论坛等永久落户。白云机场国际旅客中转率25.5%,比2015年提高7.5个百分点。年均接待游客超2亿人次。新设立驻外办事处3个。新增驻穗总领馆13家、国际友城25个、国际友好港23个,总数分别达66家、87个和53个。首次当选世界大都市协会新一届主席城市。
(四)城乡品质显著优化。坚持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发展,努力探索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彰显云山珠水、吉祥花城无穷魅力。
城乡规划体系更加完善。在全国率先开展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试点,划定“三条控制线”。交通发展战略和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落地实施。优化“一江两岸三带”沿线规划,推进珠江两岸贯通。完成明珠科学园等22个重点功能区规划。出台促进历史建筑合理利用实施办法,90%的历史建筑完成测绘建模。恩宁路、沙面、海珠广场等历史文化片区品质全面提升。开展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试点,形成全市“一张三维底图”。完成土地储备113平方公里,供应各类建设用地123平方公里。依法优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释放城市建成区277平方公里。划定工业用地红线621平方公里,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
城市更新强力推进。出台城市更新“1 1 N”政策体系,以空前力度推进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全面完成6个旧村、109个旧厂、442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转型疏解专业批发市场239个,清理收储低端物流园区81个,整治提升村级工业园超16平方公里。拆除违建1.48亿平方米,整治“散乱污”场所12.7万个。城市更新盘活存量用地67平方公里,新增公共服务设施457万平方米、绿化面积871万平方米,有效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完成燃煤机组、中小型燃煤锅炉、“黄标车”整治,实现公交车纯电动化。PM2.5平均浓度连续4年稳定达标,空气质量在国家中心城市中最优。新建污水管网1.89万公里,比“十二五”增长13.4倍。新(扩)建污水处理厂32座,污水日处理能力居全国第2。治水取得历史性成效,获评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在国家组织的2次督查中均获得督查激励。土壤污染保护和修复持续加强,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增效。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城乡全覆盖。建成5座资源热力电厂等一批垃圾处理设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开展厕所革命,新改建公厕4133座。新建生态景观林带728公里,新增森林公园19个、湿地公园13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平方米,居国内一线城市首位。
乡村振兴成效明显。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连续两年获珠三角片区第1。建成高标准农田108万亩,比“十二五”增长56.5%。袁隆平等23个院士团队在穗开展科技兴农强农。成功创建1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全国示范村镇、12个省级专业镇、102条省级专业村,去年农业总产值增长10.2%,增速创26年来新高。获“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全国同类城市最好成绩。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100%自然村达到省定“干净整洁村”标准。建成“四好农村路”785.4公里。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国家试点。
(五)民生福祉显著改善。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多渠道发展民生事业,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民生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坚持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占比约七成,支出总额比“十二五”增长79%。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3%。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经验获全国推广。长期护理险、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扎实推进。长者饭堂、“家政 养老”实现街镇全覆盖。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40张。低保标准比2015年提高66.15%,达1080元/月。4.68万名低保对象、6300多名低收入困难家庭成员、8100多名特困人员、1.7万名困境儿童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累计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0.32万套,发放租赁补贴5.98亿元。租赁住房增加到505万套(间)。成功创建国家公交都市。交通拥堵点、内涝风险点整治持续推进。完成128个村社供水改造。旧楼加装电梯9725台。连续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就业形势持续向好。制定实施就业培训、补助等系列政策。累计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0.01万人。广州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超九成。“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走在全省前列。新增城镇就业161.5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3.5%以下。大专以上人才417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95万人,比2015年分别增长37.62%和30.87%。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获金牌数占全国四分之一、全省一半;第1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金牌数居全国城市首位,占全省四成。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扎实推进。提前完成学前教育“5080”任务,公办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分别为51.11%和87.04%。累计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16.54万个、示范性高中31所。成立教育集团86个,实现全市市属优质教育集团、中小学校校医配备“两个全覆盖”。缔结中小学国际友好学校88对、穗港澳姊妹学校271对,试点开办港澳子弟班25个。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一期启用、二期开工,广州科技教育城、广州医科大学二期全面动工。广州地区5所高校18个学科入选“双一流”、8所高职院校10个专业群纳入“双高计划”。
文化综合实力全面增强。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连续4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推进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岭南文化中心区建设,实施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工程,杨匏安旧居陈列馆修缮开放。省“三馆合一”项目扎实推进,广州美术馆、文化馆、粤剧院主体工程封顶。8家博物馆晋升国家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至33处。新增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新增图书馆184家,总数达246家。40余部文艺作品获梅花奖等国家级奖项,《掬水月在手》《点点星光》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刑场上的婚礼》获金鸡奖提名奖。建成北京路文化核心区等16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成功创建中国(广州)超高清视频创新产业示范区。文交会成为“最广州”文化名片,国际纪录片节连续8年获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新增小型足球场等各类体育设施1.5万个。成功举办篮球世界杯等447场大型赛事。广州马拉松升级为国际田联金标赛事。我市选手荣获3项奥运会冠军、112项世界赛冠军,竞技体育走在全国前列。
脱贫攻坚任务高质量完成。派驻扶贫干部1600多名,投入财政帮扶资金114.59亿元,带动减贫超210万人。帮扶毕节、黔南、清远、梅州、疏附、波密、甘孜、巫山所有贫困县、贫困村全部摘帽出列,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与齐齐哈尔对口合作取得实效。市内扶贫开发成果不断巩固拓展。连续两年获评“中国全面小康特别贡献城市”。
(六)城市韧性显著增强。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全力提升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切实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医疗中心地位更加凸显。健康广州建设扎实推进,广医附一院、市妇儿中心成功创建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市八医院新址二期、市中医院同德分院等建成启用,广州呼吸中心主体结构封顶。成立17个医疗集团,完成全市网格化医联体布局。医疗卫生机构增至5552个,实有床位数达9.34万张,比2015年分别增长49.1%和27.5%。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卫生服务圈基本建成。基层医改经验获全国推广。人均期望寿命由81.7岁延长到82.5岁。
社会治理效能持续提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成为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推进“四标四实”常态化,网格化管理持续深化。打造“广州街坊”群防共治品牌队伍,建成覆盖基层治理各领域的组织网络。深化“社工 ”战略,村居议事厅实现全覆盖。有序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建成“线上30秒、线下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生态圈。深化来穗人员融合服务,完成约9万名来穗人员积分入户。
平安广州建设有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构建起“六位一体”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案件类警情、刑事立案数连续5年下降,平安建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考评名列全省第1。食品药品监管不断加强。开展七类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率先建成危化品动态监管平台。未发生重特大事故,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年实现“双下降”。
(七)行政效能显著加强。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推动法治与改革同向发力,努力提高政府执行力、公信力。
法治政府建设走在前列。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各级人大代表建议2275件、各级政协委员提案2332件。坚持依法行政,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法规草案86件,专项清理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1770件。连续两年在法治广东建设考评中获全省第1,南沙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推动统计数据归真保真。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透明度排名全国前列。
“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精简市级行政权力3237项、精简率42.7%,取消证明事项470项。首创“一窗式”集成服务改革,市级事项“一窗”进驻率超95%,市本级行政许可事项办理时限压缩近九成。财政透明度居全国前列,商事制度等14项改革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数字政府建设成效凸现。市级依申请事项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98%实现“零跑动”。打造“穗好办”政务服务品牌,提供超1200项高频服务事项,越秀成为全省首个“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示范区。“穗智管”建成20个主题应用场景。全国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考核排名第2。政府门户网站绩效评估在副省级和省会城市中均位列第1。多语种服务平台、服务热线开通。12345政务热线提供服务4853万人次,被全球呼叫中心产业联盟评为全球最佳公共服务金奖。
实现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建成退役军人四级服务保障体系。民族宗教工作深入推进。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七五”普法圆满完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有序推进。国防动员、妇女儿童、海防、信访、残疾人、侨务、对台、贸促、地震、人防、参事、文史、档案、保密、供销、修志、仲裁、慈善、红十字会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步。
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我们迎难而上、砥砺奋进,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实现“十三五”顺利收官。
一是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全面落实“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坚持人物同防、环境同检,织密织牢联防联控、群防群控防线,成功打赢春节后返程高峰、复工复产复学、零星散发病例快速处置、防范冷链食品疫情输入等大仗硬仗。坚决扛起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国际交往中心责任担当,广州地区共派出1400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荆州等地,每天动用约8000人、260辆车、147家酒店,累计对43.9万名境外抵穗人员实施全流程封闭管理,一视同仁做好在穗外国人员社区健康服务管理,牢牢守住守好祖国“南大门”;不计代价救治患者,本土病例治愈出院率一线城市最高。组织应急科研攻关,新冠检测试剂在获批时间、获批企业数量、销售规模、服务人群等方面均居全省第1,防控医用智能机器人等4个项目向联合国推荐并获全球推广。钟南山院士被授予“共和国勋章”。扎实做好防疫物资生产保障,日产检测试剂约占全国三成。组织专家通过36场在线研讨会向国际社会分享抗疫经验,组织5批次向63个国际友城、3个国际组织捐赠防疫物资,4批次22人次医疗专家出国援助抗疫,用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二是“六稳”“六保”工作交出满意答卷。把保市场主体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任务来抓,出台实行“五个一”工作机制,制定实施“统筹32条”“稳增长48条”“暖企15条”等政策措施,不失时机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经济运行逐月逐季向好、加快恢复常态。完善普惠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市场化转贷服务机制,为2.8万多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信贷200多亿元,引导银行机构为13万多家企业提供优惠贷款超3000亿元。市场主体增速逆势跑出“加速度”,新登记55.27万户,增长24.9%,其中企业44.21万户,增长31.4%。加大援企稳岗力度,阶段性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工伤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532亿元,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18.96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29.5万人,完成年度预期目标的147.5%。城镇登记失业率2.53%,处于较低水平。
三是重大项目建设开创新局面。我们抢抓重大历史机遇,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强力推动完成白云机场三期项目立项、征拆启动、选址稳定、融资获批等工作,实现了“6月份安置区开工、9月份主体工程动工”,创下民航审批项目的“广州速度”,项目建成后白云机场有望成为全球旅客吞吐量最大的机场。南沙港区四期加快建设,将成为首个采用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技术的集装箱全自动化码头。广交会展馆四期建设顺利开工,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会展综合体。呼吸领域国家实验室获批筹建,冷泉生态系统、人类细胞谱系等4大科技基础设施完成预研前期工作。广州期货交易所获批建设,将成为重要的国家级金融战略平台。恒大足球场开工建设,建成后可容纳10万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足球场。
四是环境治理取得历史新突破。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质量6项指标首次全面达标,PM2.5平均浓度23微克/立方米、再创新低,优良天数比例首次超九成。新建成污水管网8383公里,国家督办的147条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劣Ⅴ类水体断面全部清零,13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首次全部达到省考核要求。兴丰应急填埋场第二填埋区等项目投入运营,优化设置生活垃圾分类集中收集点1.6万个,住建部在穗召开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推介广州经验。还绿于民、还景于民加快推进,广州花园开工建设。建成开放云道6.2公里。新增口袋公园43个、绿道43公里、碧道400公里,城市绿化水平持续提升。
五是社会民生得到有力保障。兜牢兜好民生底线,全力加强保供稳价,增加粮食和猪肉储备规模,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6%,控制在年度目标以内。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和8.3%。阶段性将低收入居民价格临时补贴标准提高1倍,累计发放2.6亿元、惠及困难群众143.8万人次。资助20.1万人次参加医保,医疗救助119万人次。破命案积案数创历年之最,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保持在86%以上的高水平。
各位代表!过去5年,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把群众急难愁盼的一件件事情办好;始终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千方百计把企业营商成本和市民生活成本维持在较合理水平,营造近悦远来、拴心留人发展环境,打造各类企业和人才创新创业创造的福地;始终坚守节用裕民之道,努力把规划蓝图变成广大市民看得见、摸得着、共享得到的现实。“十三五”规划提出的6个方面36项主要指标,约束性的指标全面完成,预期性的指标较好完成,国际航运、航空、科技创新“三大战略枢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市发展能级、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广州发展的基础更牢、环境更好、底气更足、前景更光明!我们深切体会到,广州的发展成就,归根到底靠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靠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靠的是总书记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靠的是总书记山高水长的关心厚爱!
“十三五”时期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是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带领下勠力同心、砥砺奋进的结果,是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岗位付出辛勤劳动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穗中央有关单位和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广州改革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创新驱动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创新资源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技术和产业发展优势,新兴产业尚未形成强大支撑,缺少具有强大引领带动作用的头部企业和领军人才。二是实体经济经营仍较困难。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尚未完全恢复,商贸会展、文化旅游、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行业减收明显。三是改革系统集成水平不够高。政策针对性实效性还不够强,直达快享不够精准。营商环境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离国际一流标准还有差距。四是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仍待提升。大气、水环境治理和垃圾分类处理成果仍需不断巩固拓展。城市本质安全水平还不够高,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预防压力仍然较大。五是民生领域尚有短板。教育资源布局有待继续优化,基层医疗、养老服务专业性不够强,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突出。六是政府作风还需改进。一些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劲头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不同程度存在,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等。
二、“十四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起步期。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强化使命担当,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实现良好开局。
根据《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我们编制了《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今后5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推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取得决定性重大成果,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建设上新水平,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科技教育文化医疗中心功能大幅增强,省会城市、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宜居环境功能全面强化,城市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作用充分彰显,枢纽之城、创新之城、智慧之城、品质之城更加令人向往。
(一)聚焦打造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典范。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支撑,以“一区三城”为主阵地打造科技创新轴,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建设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坚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进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加快构建“一核引领、两极带动、三港辐射、多点支撑”的产业功能布局,突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坚决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全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等新兴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智能装备与机器人、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精细化工等新兴优势产业,打造沿江、东南部、西部三大产业带,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突出将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作为战略引擎,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建设智车之城、软件名城、显示之都、定制之都、新材高地,打造数产融合的全球标杆城市。
(二)聚焦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城市。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为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发挥重要支撑作用。聚焦“两新一重”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建设国际品牌聚集地、时尚潮流引领地、中国制造展示地、岭南文化传承地、消费创新策源地,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高标准建成畅通全市、贯通全省、连通全国、融通全球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高水平建设国际数字信息枢纽、国际现代物流中心,提升综合门户枢纽功能。主动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加快建设广州都市圈,引领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拓展经济发展纵深。大力发展新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高国际商贸中心能级。
(三)聚焦打造全球资源要素配置中心。牢牢把握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契机,对标全球最高最好最优,推进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勇于推出更多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制度环境,促进要素市场化配置,降低社会交易成本,率先探索建立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经济制度体系。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由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率先转变,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打造全球企业投资、国际人才汇聚首选地和最佳发展地。
(四)聚焦打造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范例。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全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下足“绣花”功夫,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建设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聚焦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建设韧性城市,强化本质安全,坚持依法治理,建设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国际大都市。
(五)聚焦打造美丽宜居幸福新广州。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推动污染治理由综合治理、标本兼治向精准施策、重在治本转变,打造世界级精品珠江。坚持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促进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高水平教育医疗中心,深化“大城市大养老”模式,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水平。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全面打响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品牌,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成为彰显文化自信的对外文化交流门户。
(六)聚焦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效能政府。强化创新理论武装,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走深走心走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讲政治抓政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强化责任担当抓落实,始终心系人民、情系百姓,竭尽全力把广州改革发展的一件件事办好,把人民群众的困难解决好、利益发展好、期盼实现好。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提高专业能力、专业水平,努力成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行家里手。强化科技赋能,不断提升“穗好办”政务服务质量水平,提升“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效率效能,打造最智慧、最便捷、最贴心、最高品质、最好体验的城市服务治理平台。
三、2021年工作安排
2021年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5.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完成省下达的年度任务;经济金融风险有效防范。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牢牢把握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面实施市科技创新条例,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释放科技创新潜能,增强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发展策源功能。
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快建设以中新知识城、南沙科学城为极点,链接全市域科技创新关键节点的科技创新轴。全力做好呼吸领域国家实验室筹建保障服务工作。加快建设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动工建设人类细胞谱系、冷泉生态系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完善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科考设施科研布局与保障条件。继续推进生物岛等4家省实验室相关项目建设。支持建设11家省级高水平创新研究院。
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开展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实施“揭榜挂帅”机制,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试点。推进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和环五山、环中大、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培育壮大创新主体,争取通过国家科技部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500家以上。建立百家科技金融工作站、组建百人科技金融特派员队伍,推动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落户,力争科技信贷增速不低于30%。
打造全球人才创新高地。完善“广聚英才计划”,培育引进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领军团队。加强科技人才激励,建立多元化科研人员评价机制。用好大湾区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探索开展技术移民,做好外籍高层次人才认定工作。支持南沙建设国际化人才特区。加快建设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广州)研究中心,厚植技能人才培养优势。
(二)实施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工程。聚焦稳链补链强链控链,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争取更多国家、省先行先试政策在试验区实施。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在试验区设立研发总部、区域研发中心。高水平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区块链发展先行示范区。支持打造自主创新信创产业生态。探索数字经济创新产品首购首用。推动数字经济立法工作。
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实施“穗芯”工程,加快集聚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行业龙头企业。实施“智造”工程,推进建设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设,实施“全球定制之都”推广计划。实施“智行”工程,协同发展智慧城市和智能网联汽车,加快广汽智能网联产业园建设,推进创建国家车联网先导区;组建轨道交通产业投资集团,加快建设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支持产业联盟拓展国内外市场。实施“新药”工程,充分发挥国际生物岛、国际医药港等重大平台载体作用,完善研发机构+医院+企业对接机制,争创生物安全与健康产业先导区和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先行区,促进中医药中华老字号振兴发展。实施“尚品”工程,建设中小企业智能化数字化赋能服务平台,推动纺织服装、美妆日化、皮具箱包、珠宝首饰、食品饮料等特色产业数字化发展,加快向高品质时尚化定制化国际化转型。实施“强区”工程,推进建设广州开发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三大国家级工业园区,以及花都经济开发区、白云工业园区、从化经济开发区、番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四大省级工业园区,聚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在新的高度挺起广州制造的产业脊梁。创建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好用好国家商标品牌创新创业基地,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提升服务业发展能级。推进广交会展馆四期、广州国际会议中心建设。探索“新业态 会展”模式,提升广交会等品牌展会影响力辐射面。构建现代物流与供应链体系,推进建设广州空港、广州东部公铁联运、南沙海铁联运等物流枢纽。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会计、法律、咨询、人力资源、检验检测等专业服务业,打造一批高端专业服务业集聚平台。放宽养老、育幼、医疗等领域市场准入。促进商贸、餐饮、住宿等连锁化、品牌化发展。
提高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大力支持广州期货交易所开业运营。推动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落地。研究设立港澳保险服务中心。健全大湾区绿色金融合作机制,搭建环境权益交易与金融服务平台。发挥好全国股转系统华南基地功能作用。大力发展科创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供应链金融,推动产融深度融合。力争新增上市公司20家。规范发展地方金融业态,全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推进经济功能区开发建设。坚持南沙“一把手工程”,拓展自由贸易账户应用,推动建设南沙(粤港澳)数据合作试验区。坚持中新知识城“一号工程”,落实中新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规划建设知识产权服务园区。打造临空经济示范区,推进建设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空港商务区、区块链国际贸易平台。做强做优国际金融城、白云新城、白鹅潭商务区、海珠广场文创金融产业创新区、万博南站商务区等经济功能区。支持天河中央商务区打造“四个出新出彩”示范区。
(三)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深耕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为主攻方向,健全现代流通体系,深化对内对外经济联系,为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聚焦“两新一重”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建设国际品牌聚集地、时尚潮流引领地、中国制造展示地、岭南文化传承地、消费创新策源地,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高标准建成畅通全市、贯通全省、连通全国、融通全球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高水平建设国际数字信息枢纽、国际现代物流中心,提升综合门户枢纽功能。主动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加快建设广州都市圈,引领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拓展经济发展纵深。大力发展新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高国际商贸中心能级。
(三)聚焦打造全球资源要素配置中心。牢牢把握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契机,对标全球最高最好最优,推进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勇于推出更多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制度环境,促进要素市场化配置,降低社会交易成本,率先探索建立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经济制度体系。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由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率先转变,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打造全球企业投资、国际人才汇聚首选地和最佳发展地。
(四)聚焦打造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范例。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全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下足“绣花”功夫,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建设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聚焦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建设韧性城市,强化本质安全,坚持依法治理,建设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国际大都市。
(五)聚焦打造美丽宜居幸福新广州。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推动污染治理由综合治理、标本兼治向精准施策、重在治本转变,打造世界级精品珠江。坚持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促进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高水平教育医疗中心,深化“大城市大养老”模式,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水平。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全面打响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品牌,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成为彰显文化自信的对外文化交流门户。
(六)聚焦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效能政府。强化创新理论武装,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走深走心走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讲政治抓政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强化责任担当抓落实,始终心系人民、情系百姓,竭尽全力把广州改革发展的一件件事办好,把人民群众的困难解决好、利益发展好、期盼实现好。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提高专业能力、专业水平,努力成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行家里手。强化科技赋能,不断提升“穗好办”政务服务质量水平,提升“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效率效能,打造最智慧、最便捷、最贴心、最高品质、最好体验的城市服务治理平台。
三、2021年工作安排
2021年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5.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完成省下达的年度任务;经济金融风险有效防范。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牢牢把握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面实施市科技创新条例,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释放科技创新潜能,增强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发展策源功能。
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快建设以中新知识城、南沙科学城为极点,链接全市域科技创新关键节点的科技创新轴。全力做好呼吸领域国家实验室筹建保障服务工作。加快建设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动工建设人类细胞谱系、冷泉生态系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完善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科考设施科研布局与保障条件。继续推进生物岛等4家省实验室相关项目建设。支持建设11家省级高水平创新研究院。
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开展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实施“揭榜挂帅”机制,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试点。推进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和环五山、环中大、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培育壮大创新主体,争取通过国家科技部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500家以上。建立百家科技金融工作站、组建百人科技金融特派员队伍,推动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落户,力争科技信贷增速不低于30%。
打造全球人才创新高地。完善“广聚英才计划”,培育引进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领军团队。加强科技人才激励,建立多元化科研人员评价机制。用好大湾区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探索开展技术移民,做好外籍高层次人才认定工作。支持南沙建设国际化人才特区。加快建设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广州)研究中心,厚植技能人才培养优势。
(二)实施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工程。聚焦稳链补链强链控链,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争取更多国家、省先行先试政策在试验区实施。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在试验区设立研发总部、区域研发中心。高水平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区块链发展先行示范区。支持打造自主创新信创产业生态。探索数字经济创新产品首购首用。推动数字经济立法工作。
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实施“穗芯”工程,加快集聚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行业龙头企业。实施“智造”工程,推进建设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设,实施“全球定制之都”推广计划。实施“智行”工程,协同发展智慧城市和智能网联汽车,加快广汽智能网联产业园建设,推进创建国家车联网先导区;组建轨道交通产业投资集团,加快建设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支持产业联盟拓展国内外市场。实施“新药”工程,充分发挥国际生物岛、国际医药港等重大平台载体作用,完善研发机构+医院+企业对接机制,争创生物安全与健康产业先导区和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先行区,促进中医药中华老字号振兴发展。实施“尚品”工程,建设中小企业智能化数字化赋能服务平台,推动纺织服装、美妆日化、皮具箱包、珠宝首饰、食品饮料等特色产业数字化发展,加快向高品质时尚化定制化国际化转型。实施“强区”工程,推进建设广州开发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三大国家级工业园区,以及花都经济开发区、白云工业园区、从化经济开发区、番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四大省级工业园区,聚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在新的高度挺起广州制造的产业脊梁。创建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好用好国家商标品牌创新创业基地,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提升服务业发展能级。推进广交会展馆四期、广州国际会议中心建设。探索“新业态 会展”模式,提升广交会等品牌展会影响力辐射面。构建现代物流与供应链体系,推进建设广州空港、广州东部公铁联运、南沙海铁联运等物流枢纽。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会计、法律、咨询、人力资源、检验检测等专业服务业,打造一批高端专业服务业集聚平台。放宽养老、育幼、医疗等领域市场准入。促进商贸、餐饮、住宿等连锁化、品牌化发展。
提高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大力支持广州期货交易所开业运营。推动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落地。研究设立港澳保险服务中心。健全大湾区绿色金融合作机制,搭建环境权益交易与金融服务平台。发挥好全国股转系统华南基地功能作用。大力发展科创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供应链金融,推动产融深度融合。力争新增上市公司20家。规范发展地方金融业态,全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推进经济功能区开发建设。坚持南沙“一把手工程”,拓展自由贸易账户应用,推动建设南沙(粤港澳)数据合作试验区。坚持中新知识城“一号工程”,落实中新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规划建设知识产权服务园区。打造临空经济示范区,推进建设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空港商务区、区块链国际贸易平台。做强做优国际金融城、白云新城、白鹅潭商务区、海珠广场文创金融产业创新区、万博南站商务区等经济功能区。支持天河中央商务区打造“四个出新出彩”示范区。
(三)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深耕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为主攻方向,健全现代流通体系,深化对内对外经济联系,为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协同推进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及征拆安置,推进构建机场到广州北站空铁联运体系。推进建设南沙港区四期,开展广州港20万吨级航道、南沙港区国际通用码头和五期前期工作,规划建设狮子洋通道。加快广州火车站、广州东站改扩建、广州至广州南联络线等项目前期工作。全力承接好省交给的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管理牵头任务,开工建设广佛西环等项目,推进4个国铁、6个城际、11个地铁、6个综合交通枢纽等项目建设,建成南沙港铁路、广佛环佛山西至广州南站、佛莞城际广州南至望洪段等项目,地铁运营里程突破600公里。加快莲花山通道、广州东部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推动会展西路隧道、沉香大桥等6个项目开工,力争洛溪大桥拓宽、广汕路龙洞立交等7个城市道路项目建成通车。有序推进一批交通微循环建设改造项目。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推进建设777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604亿元。实施数字新基建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智能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成5G基站6.5万座。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动一批项目建成投产。推进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加快10个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项目落地。积极争取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和企业债。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加快5G商用步伐。大力促进汽车消费,推动汽车平行进口、二手车出口创新发展。以时尚经济、首店经济、品牌经济、甜蜜经济带动消费增长。推进广州北站免税商业综合体建设。谋划上下九步行街区改造提升,推动建设北京路改造提升二期工程。优化中大纺织、流花服装、芳村茶叶、番禺茶具等特色商圈。打造一批羊城夜市消费地标,支持越秀创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深化区域战略合作。深化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对接。加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联动,推进航运物流、贸易会展、高新技术、海洋经济等合作。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加强与周边省会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协同发展。
推动外经贸提质增效。支持高附加值、自有知识产权、自有品牌产品出口。深化服务贸易、市场采购、跨境电商试点,推进建设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优化外商投资促进和服务体系,建立全球招商机制,大力引进总部和头部企业,争取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谋划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中欧投资协定机制,编制新一轮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行动计划。推进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推动中欧班列扩量增效,增加跨境电商专列。做好企业“走出去”服务工作。
(四)实行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着力推出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效益、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增创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
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开展营商环境4.0改革。全面落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深化“一件事”主题套餐服务、“一窗式”政策兑现、“一站式”公共服务改革举措。提高国际民商事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水平。加快中国(广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完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智慧型监管新机制,探索新产业新业态触发式监管和审慎监管,依法规范发展平台经济。全面推广市场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双免”清单。优化办理破产机制。推进不动产登记“跨城通办”“跨省通办”,提升“互联网 不动产登记”便利度。支持黄埔创建国家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
增强要素资源配置能力。争取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全面落实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探索混合产业用地、点状供地、新型产业用地等土地开发利用方式,完善工业产业区块布局。探索开展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易地有偿代保。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构建数据确权、流通、应用机制。
一是严格实行总量控制,有效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二是抓好饮用水源安全和河涌整治工程,全力完成脱硫任务,全面落实《广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多方联控解决饮食服务业和噪声污染扰民问题。三是强化建设...
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府法制办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土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渔业局市农业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计生委市审计局市环保局...
台州地区位于浙江东部,远古为扬州瞎地,西汉设回浦,三 国置临海县,公元625年置台州与临海,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台州地区行署进驻临海县,后改临海市,1994年8月22号,台州经国务院批准,撤地建...
2012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1 2012 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 2012年 1月 6日在广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 会议上 代理市长 陈建华 (备注:陈建华已于 1月 11日当选为广州市市长) 各位代表: 我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 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请予审议, 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和 2011 年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任期的五年,是我市科学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 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的正确领导 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依法行政,积 极履行职责,和全市人民一道,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珠 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 2020年)》(以下简 称《规划纲要》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严重自然灾害等 严峻挑战,全力调结构、促转变、谋发展、惠民生,改革开 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2012年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2 年 1月 12日在亳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 沈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并请 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 2011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 2011年,是新一届市政府任期的第一年, 是实施“十 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 市政 协的监督支持下, 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圆满 完成了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 良好开局。 (一)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1年,全 市实现生产总值 626.7 亿元,同比增长 12.9%,总量和增幅分别居全 省第 12位和第 9位,均比上年提高 1个位次;财政收入 62.17 亿元,
《广州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实施办法》是2021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通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我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行为,维护公共利益,保障被征收房屋所有权人和其他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人民政府负责本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各区人民政府按照职权分工,负责各辖区内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
市辖各区行政区域内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由各区人民政府作出征收决定;市级以上重大项目、跨区项目以及市人民政府认为需要统筹的项目,可由市人民政府直接作出征收决定。
第三条 市政府房屋征收部门(以下简称市房屋征收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市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各区政府房屋征收部门(以下简称各区房屋征收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各区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
房屋征收部门的主要职责为:
(一)负责贯彻执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拟定本行政区域内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的有关规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二)按照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和专项规划,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房屋征收规划和年度计划;
(三)组织实施本级人民政府决定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
(四)受本级人民政府委托,组织有关部门论证和公布征收补偿方案,征求公众意见,举行听证会,对房屋征收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
(五)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房屋征收与补偿实施工作的指导;
(六)与被征收人签订补偿协议;
(七)完成法律、法规规定和本级人民政府交办的有关房屋征收与补偿的其他工作。
第四条 市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市房屋征收部门的房屋征收与补偿实施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市房屋征收部门指导监督各区房屋征收部门开展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项目具体实施工作:
(一)统筹协调各区房屋征收部门组织实施的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并进行监督检查;
(二)对各区房屋征收部门拟定的房屋征收补偿方案、房屋征收决定和房屋征收补偿决定等提出指导性意见,对各区人民政府作出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房屋征收补偿方案、房屋征收决定予以存档;
(三)每年12月31日前结合各区房屋征收部门的报送情况,编制全市下一年度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计划报市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印发实施,并可结合实施情况在年中进行调整;
(四)建立全市房屋征收工作人员信息库,定期组织房屋征收工作人员培训和考核。
第五条 房屋征收部门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委托房屋征收实施单位承担房屋征收与补偿的具体工作。房屋征收部门对房屋征收实施单位在委托范围内实施的房屋征收与补偿行为负责监督,并对其行为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房屋征收部门可以委托被征收房屋所在地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有征收拆迁职能、经验的事业单位或其他机构为房屋征收实施单位。房屋征收实施单位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第六条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应当加大对违法建筑的查处力度,对征收期限内未自行拆除的违法建筑依法、及时进行查处。
审计部门依法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涉及的征收补偿费用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等有关单位应按照职责分工,互相配合,保障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顺利进行。
第二章 征收决定
第七条 拟建设项目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符合公共利益需要:
(一)军事和外交的需要;
(二)由政府组织实施的能源、交通、水利、通信、邮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
(三)由政府组织实施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防灾减灾、文物保护、社区综合服务、社会福利、市政公用、优抚安置、英烈保护等公共事业的需要;
(四)由政府组织实施的扶贫搬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需要;
(五)由政府依照城乡规划法有关规定组织实施的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旧城区改建的需要;
(六)在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的成片开发建设用地的需要;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公共利益的需要。
拟建设项目的内容与性质应当与立项文件批准、核准或备案的内容与性质一致。
第八条 确需征收房屋的各项建设活动,应当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和专项规划。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旧城区改建,应当按照法定程序纳入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国土空间规划批准实施前,本办法所称的国土空间规划按照经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执行。
第九条 市、区人民政府作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决定,应当满足下列条件:
(一)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二)征收范围确定,且征收项目取得发展改革等部门出具的立项批文,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出具的规划意见和用地审查意见;
(三)已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并提出可实施的建议;
(四)对拟征收范围内的房屋相关情况进行摸底调查;
(五)已对征收补偿方案进行论证并征求公众意见至少30日,且经修改后确定;
(六)征收范围按照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出具的规划意见红线范围确定。征收项目涉及被征收人数量达100户以上的,或者存在其他重大复杂情况的,市、区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征收决定前,应当经本级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
第十条 作出房屋征收决定前,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就房屋征收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以及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定风险化解措施及应急处置预案,出具风险评估报告。
市、区人民政府可以委托相关机构进行评估论证。
风险评估报告应当根据房屋征收项目实施风险程度和风险化解可行性情况分别作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的预警评价,并相应地提出可实施、暂缓实施或不可实施的建议。
第十一条 作出房屋征收决定前,房屋征收补偿资金应当足额到位、专户存储、专款专用。
财政拨款投资的征收项目,房屋征收部门应会同财政部门按照财政资金拨付的有关规定实施管理。
第十二条 房屋征收补偿资金的使用范围为:
(一)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
(二)搬迁、临时安置补偿;
(三)停产停业补偿;
(四)对被征收人的补助和奖励;
(五)与房屋征收补偿有关的其他费用。
第十三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自建、配建、购买及盘活等多种方式负责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项目安置房源的筹措。项目单位可以协助市、区人民政府筹措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项目安置房源。
第十四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房屋征收部门拟定的征收补偿方案进行论证,并将拟定的房屋征收补偿方案在政府门户网站公布,在房屋征收范围内显著位置公告,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征求意见期限不得少于30日。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征求意见情况和根据公众意见修改的情况及时公布。
第十五条 因旧城区改建需要征收房屋,被征收人需提交意见的,应持本人身份证明和房屋权属证明在征求意见期限内以书面形式提交。半数以上被征收人认为征收补偿方案不符合《条例》规定的,市、区人民政府应组织由被征收人和公众代表参加的听证会,并根据听证会情况修改方案。房屋征收的听证程序,按照我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方案听证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房屋征收部门报请本级人民政府作出的房屋征收决定应当及时在征收范围内公告,并将公告在公开发行的报纸上刊登及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发布。公告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一)征收的目的和依据;
(二)征收的地点和范围;
(三)委托的房屋征收实施单位名称;
(四)房屋征收补偿方案;
(五)达不成协议或者被征收房屋所有权人不明确的处理办法;
(六)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权利;
(七)索取房屋征收相关资料以及咨询地点;
(八)历史文化遗产普查情况等其他应当公告的事项。
房屋被依法征收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同时收回。 2100433B
2013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2013年,我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工作回顾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外贸出口和工业生产受到较大影响。同时,各项深化改革、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面对复杂形势,我们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贯彻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以新型城市化发展为引领,统筹谋划发展战略,坚持为民,用心做事,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全力推动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增后劲,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一)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我们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千方百计促进经济持续增长,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预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00亿元,增长10.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88亿元,增长11.1%。各项节能减排年度任务全面完成。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加大投资和帮扶企业工作力度。落实市领导对口联系重点建设项目工作制度,多次召开市长办公会、现场会,协调推进项目建设。全市固定资产投资3758.39亿元,增长10.1%。举办“新广州·新商机”系列推介会和“百家知名企业羊城行”等招商活动,在穗投资的世界500强跨国企业增至232家。深入开展“暖企、暖区、暖项目”行动,协调解决企业用电、融资、用地等问题,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精心组织“广货全国行”、“广货网上行”、国际美食节、国际购物节等展贸活动,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广州连续三年被评为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77.27亿元,增长15.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促进对外经贸与交流合作。精心组织企业参加各类经贸交流活动,大力拓展招商引资。预计全市实际使用外资45.7亿美元,增长7%。服务贸易发展和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商品出口总值约590亿美元,增长超过4%。加强和世界城市与地方政府联合组织(UCLG)的交流合作,创设“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成功举办“一奖两会”,扩大了广州的国际影响力。努力营造经济发展良好环境。开展“三打两建”专项行动,成立市公安局食品药品犯罪侦查支队,实施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市场监管体系五年行动计划,进一步规范了市场秩序。开展安全生产“打非治违”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落实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房地产市场保持稳定发展。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有力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在全国专利执法绩效考核中我市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一名。
(二)“三个重大突破”取得积极成效。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白云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广州港出海航道三期、广州港南沙港区三期、贵广和南广铁路广州段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广珠铁路建成通车。地铁六、七、八、九号线和广佛线抓紧建设,新一轮地铁建设规划获国家批复。初步完成第二机场规划选址论证。增从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大广高速广州段项目开工建设。广州港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持续增长,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4800万人次。智慧广州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广州战略与实践获巴塞罗那世界智慧城市大会奖。战略性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发挥战略性主导产业发展资金的引导作用,推动产业加速向高端化、低碳化方向发展。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广州)国际金融交易·博览会,广州民间金融街首期、广州国际金融中心、广州股权交易中心、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开业运营。总部企业集聚发展,会展业持续活跃,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唯品会、环球市场、欢聚时代3家电子商务企业在境外上市,黄埔云埔电子商务园区被授予“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保持兴旺。“广州价格”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中国木材(鱼珠)价格指数等成为行业风向标。预计全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580亿元,增长11%,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3.6%。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东风日产花都第二工厂等项目建成投产,越秀区创意大道等8个项目完工,LGD8.5代液晶面板项目开工建设。8家企业成功上市,全市上市企业总数达91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突破2100亿元,增长20%,广州获得“中国软件名城”称号。战略性发展平台建设成效明显。集中力量推进27个市级战略性发展平台建设。《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准,起步区建设前期工作同步展开,番禺区、南沙区行政区划调整顺利进行。出台《广州市中新广州知识城条例》、《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优质项目加快进驻。广州国际金融城、白云新城、白鹅潭商贸文化功能区、空港经济区、天河智慧城等重大平台建设顺利推进。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广州荣获“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称号。广州超算中心、广州移动互联网(越秀)产业园等一批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南方创业服务中心正式挂牌,广州国际创新城等创新产业集群加快形成。
(三)城乡建设管理取得新进步。城乡规划和土地管理日趋完善。实施“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城市功能布局规划,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完成南沙新区、海珠生态城、广州国际金融城等示范区规划,完善了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生态城市、水系岸线、供电、供水等专项规划。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广州成为全国城乡统筹土地管理制度创新试点城市。成立市土地管理委员会,统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加强土地执法和耕地保护,顺利通过国家年度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出台《广州市农村村民住宅规划建设工作指引(试行)》,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基本实现全覆盖,解决历史遗留房地产证办理工作基本完成,十区13361亩历史留用地98%已完成兑现或上报用地报批材料。万亩果园“只征不转”,开创生态用地保护新模式。建成数字广州地理空间框架,获得“全国数字城市示范市”称号。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实施空气污染综合防治10大行动。新增19个空气质量监测点,按新标准全面发布PM2.5等监测数据,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4%。中山大道BRT试验线获联合国2012年应对气候变化环保“灯塔奖”。完成21个城市花景和158公里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推进岭南花园和十大森林公园建设。加大饮用水源工程建设,广州北江引水、万绿湖直饮水等工程取得进展。实施80公里江海堤防加固达标建设和13宗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推进东濠涌二期、荔枝湾涌三期等河涌综合整治,启动城市深隧系统排水工程规划建设,抓紧解决“水浸街”和污水处理问题。海珠湿地一期、西郊沙滩泳场建成开放,南沙滨海公共沙滩改造升级,云岭湖、金山湖全面完工。城市更新改造取得新进展。完善“三旧”改造政策,进一步强化了政府主导,突出公共利益。落实市人大1号议案决议,推进珠江黄金岸线改造与建设。成立同德围综合整治工作咨询监督委员会,同德围综合整治10项工程全面铺开。开展金沙洲地区综合整治,金沙洲大桥拓宽工程开工建设。交通综合整治系统推进。按照“建、增、管、限”思路,启动新一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增70公里公交专用道,完成27个交通拥堵点治理。推进海珠区环岛新型有轨电车系统试验段规划建设。试行中小客车总量调控,新增停车泊位约4.5万个。破解“垃圾围城”取得进展。落实市人大2号议案决议,完善政策法规,广泛宣传发动,凝聚社会共识,推进垃圾分类处理,一批资源热力电厂建设项目按计划推进,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等建设改造项目全面铺开。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开展城市管理网格化试点工作。持续整治“六乱”,设立流动商贩疏导区124处,安置疏导流动商贩近10万人。严查严控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力度加大。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顺利通过国家复审。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开展10个名镇、25个名村创建工作,完成了302个项目建设。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81家,实现“农超对接”、“农校对接”70多家。
(四)民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去年市本级民生和各项公共事业投入385.1亿元,占市本级公共财政支出总额的75.2%。十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新建231家平价商店(专营区),扶持种养基地和冷藏设施建设项目98个,为16.7万低收入群体发放临时价格补贴2341万元。城镇企业退休人员月平均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到2614元;城镇平均低保标准从467元提高到530元,农村平均低保标准从377元提高到467元;低收入困难家庭认定标准从当地低保标准的1.2倍提高到1.5倍;“六类老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标准提高100 元。市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9大项增至11大项,1000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全部完成,免费为10万户家庭提供出生缺陷干预服务。困难群众重特大疾病救助限额提高到每人每年14万元。普惠型学前教育、职业教育资助得到落实。筹集保障性住房46767套,新增解决 15798 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廉租住房保障收入线标准从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9600元以下提高到15600元以下,发放社会保险补贴 3.4亿元,帮扶20.22万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广州被评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对北部8个山区镇进行帮扶,被帮扶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基本实现脱贫目标。开工建设87个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新开通50条公交线路。22个人行过街天桥加建雨篷项目全部完工。建成150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39个部门的571项事项接入市民网页,为55个社区装配自助金融终端设备。50个文化广场、288条健身路径、127个篮球场、9项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顺利完工。建成绿道312公里,总里程达2174公里,居全省首位。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10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898元,分别增长11.4%和14%。社会事业持续进步。巩固提高教育创强成果,越秀区被确定为省教育改革综合试验区,荔湾区、海珠区通过“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督导验收,天河区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改革完善学前教育体系,市财政投入学前教育超过3亿元。启动卓越中小学校长培养工程及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三年规划全面完成,校车及校园安全工作得到加强。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民办教育与特殊教育进一步发展,广州教育城建设规划启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建成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的医疗服务圈。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免费和优惠开放,我市体育健儿在伦敦奥运会上取得两金一铜的优异成绩,广州职业足球卫冕中超冠军并夺取足协杯桂冠,职业羽毛球夺得全国超级联赛冠军,成功举办116项国际和全国体育比赛。国防动员工作得到加强,打击走私和海防工作取得新进步,双拥和优抚安置工作深入推进,第七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羊城幸福家庭促进计划”扎实推进,优生优育水平不断提高。越秀区光塔街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应急、气象、地震、民防、统计、参事、文史、档案、修志、仲裁等工作得到加强,慈善、残疾人等事业全面发展。文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大力深化文明城市建设,我市在年度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中成绩优良。“团一大”纪念广场、广州新图书馆、农民工博物馆建成开放,南越王宫博物馆等一批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成功举办2012中国(广州)星海国际合唱锦标赛、第6届羊城国际粤剧节、第17届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2012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第5届中国国际漫画节等重大文化活动。《广州大典》编纂和出版工作加快推进。对口帮扶和“双转移”工作成绩突出。圆满完成对口帮扶梅州、茂名、阳江扶贫开发“双到”三年工作任务,涌现出郭建南同志等一批先进典型。广州与梅州、阳江、湛江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取得新进展。对口支援新疆疏附工作受到自治区表彰,对口支援帮扶西藏波密、重庆巫山和广西百色工作成效显著。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发展。开展幸福社区和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工作。“一队三中心”全面挂牌。黄埔区综合化、网格化、信息化服务管理改革取得成效,南沙区、越秀区等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试验稳步推进。全面实施社会组织直接登记,新登记数同比增长30%,社工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进一步发展。
(五)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开展新型城市化发展学习考察调研活动,制定系列政策文件,为改革创新注入强大动力。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自来水价格改革和电梯监管改革。全市停征行政性收费17项,为企业减负近2亿元。第五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行政审批和备案事项进一步压缩,网上办理范围逐步扩大。开展政府绩效管理和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市3306个单位完成了分类改革任务。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成效明显。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决议、代表建议、意见和政协提案,办复率达100%,办理质量和效率有新的提升。大力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重大事项坚持集体决策,全年市政府召开全体会议4次、常务会议49次、市长办公会83次,完成地方性法规草案 5项,审议通过政府规章24 项和规范性文件 48项。实施市政府常务会议会后即时新闻发布和市政府领导定期新闻发布制度。组织开展全市性“大排查大评估大化解”活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明显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稳步推进,政务公开和纠风工作深入开展。预算执行情况审计进一步加强,市政府工作部门全部公开了部门决算和“三公”经费。廉洁广州建设扎实推进,成立市预防腐败局,建设反腐倡廉智能化管理平台,惩贪治腐力度明显加大。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经历了严峻考验,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和各方面支持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驻穗部队官兵、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和支持广州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有的重点项目推进不快,新引进的重大项目少,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多,创新发展能力不强,财政增收压力加大,国资管理有待改进;生态环境有待改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待加强,交通拥堵、垃圾处理等问题亟待解决;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明显,统筹城乡发展任务艰巨;社会管理滞后,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压力较大,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民生福利水平与群众期待仍有一定距离。我们务必高度重视解决这些问题。
二、2013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关键一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机遇与挑战并存。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围绕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和“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核心任务,坚持为民,用心做事,科学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定不移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增后劲,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努力建设低碳、智慧、幸福的美丽广州,力争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按可比口径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商品出口总值增长3%;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8%,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2%、4%、6%和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5%左右。全面实施新型城市化“1 15”政策文件,认真落实100项重点督办工作、10大产业项目、10项重点工程和10件民生实事。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加快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白云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北部空铁联运国际交通枢纽中心和南航飞机维修基地建设,启动白云国际机场第四、五跑道建设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和南沙港区三期工程。推进贵广、南广铁路广州枢纽工程、南沙港区疏港铁路建设。加快广州东部、北部、南部交通枢纽规划建设。做好穗莞深、广佛环线、广清城际轨道项目资金筹集和征地拆迁工作。加快国家批复同意的地铁线路可研报告报批进程。实现六号线一期开通运营,推进7条地铁工程建设。建设海珠区环岛路和环岛新型有轨电车系统试验段项目,建设黄埔疏港道路网络工程,推进打通一批断头路建设,加快洲头咀隧道、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凤凰山隧道、新洲至化龙快速路、花城大道东延线、猎德大道北延线等工程的规划建设,开工建设新广从路快速化改造工程和增城沙庄至花都北兴公路二期工程。推进大广、广明高速公路建设。做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光纤到户、TD-LTE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无线城市、云计算数据中心等重点工程。建设能源保障设施,天然气利用三期工程全面建成投产,电网建设加快推进。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布局。实施企业上市“双百”工程,推进“双转移”和第三批“退二进三”工作。制订优惠政策,优化总部经济发展环境,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壮大六大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加快中心城区传统专业市场转型升级试点。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重点加快自主品牌轿车研发和品牌建设,加大力度支持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进北汽集团华南生产基地整车项目首期工程、广汽丰田增加产品类型项目、广汽乘用车工厂产能扩建项目、东风日产纯电动汽车项目、黄埔新材料产业基地、白云民营科技园、南沙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打造国际商贸中心。依托广州东、北、南的交通枢纽布局,规划建设会展副中心。加快广交会展馆四期扩建,建设广交会电子商务产业园和琶洲会展企业孵化基地。实施产业金融发展工程,力争新增小额贷款公司20家、股权投资机构30家。大力推进广州国际金融城建设。做好民间金融街二期建设,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打造民间融资“广州价格”。抓紧南沙现代金融服务区起步区建设,做优做强广州航运交易所,争取恢复设立广州期货交易所,引进一批股权投资机构和产业基金。完善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广州股权交易中心发展。加大电子商务扶持力度,重点推进黄埔、荔湾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天河路商圈、北京路广府文化商贸旅游区、广州南站商务区、番禺大道美食集聚区、老字号一条街、白云新城等一批商贸区建设,提升广州国际购物节、国际美食节、国际服装节、国际皮具节、国际灯光节等节庆活动的全球影响力。办好广州国际旅游展览会,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做实国有资产,加强资产统一监管,提高经营性国有资产收益。加强资本运作,加快推进国企改制上市,加快资本化、证券化步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国企管理。鼓励优势国企“走出去”发展。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加强政策扶持,安排专项奖励资金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扩大民间投资,落实放开民资投资领域的实施细则和民营投资产业导向目录。积极构建多元化融资服务体系,加大土地利用计划统筹力度,努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用地难等问题。筛选一批行业骨干民企作为重点培育对象,扶持民营企业上市。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扩大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大力发展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组织企业赴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参展,争取新建1至2个海外商贸中心平台,努力扩大国际贸易规模。积极落实CEPA补充协议,把握南沙新区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继续推进广州马术场建设。以中新广州知识城为依托,提升国际经贸合作水平。继续加强与世界城市间的交流合作。加强与深圳的合作,落实广佛同城化、广佛肇经济圈建设合作框架协议。配合国家和省对我市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四年大发展”考核验收工作,力争获得优异成绩。
推进战略性发展平台建设。把南沙新区开发建设作为广州1号工程。抓紧完善南沙新区规划体系,启动明珠湾区起步区建设,推进南沙新区交通枢纽设施建设。加快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招商和项目筹建。建设海珠生态城,做好城市新中轴线南段地区启动区、安置区规划选址和土地收储工作。加快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汽车(零部件)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省级LED产业基地、电子商务及物联网产业园等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六大现代服务业功能区、九大创新型产业发展区、九大功能性发展平台建设,启动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认定工作。
(二)全面建设创新型城市
加快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广州超算中心、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广州市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集聚区等重大创新平台。推进广州高新区各园区、广州国际创新城等科技园区规划建设,完善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打造国际科技孵化基地。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优化提升一批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推动创新型产业发展。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加快推进国家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设立和发展创业投资基金。落实支持科技企业成长的相关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发明创造。以智慧城市建设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软件、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数字家庭等新兴产业。围绕建设广州健康医疗中心、国际生物岛,实施一批生物和健康技术重大项目。加快新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电子、新医药与高端制造等产业技术创新。组织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建成以协同创新为引领的自主创新体系。
实施人才集聚工程。充分发挥南方创业服务中心的作用,实施“红棉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百人计划”和珠江科技新星培育计划,大力推进高技能人才精工工程。创新“3 N”主题办会模式,不断提升广州留交会人才集聚效应。建设特色专业学院、技师学院,培养企业发展急需人才。鼓励企业实施股权激励以及分红激励试点,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人才双向交流,支持知识城院士专家创新创业园建设和校地协同创新联盟工作,加快南沙新区“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建设。
提升城市质量竞争力。开展“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稳步提升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和环境质量。进一步完善政府质量激励制度,深入实施商标战略、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增强“广州质量”、“广州标准”的国际国内影响力。
(三)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快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报批与实施。深化完善都会区功能规划,开展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地下空间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完善三大区域性交通枢纽规划设计。编制全市1142个行政村村庄规划。继续推进名镇名村和中心镇建设。发展绿色建筑,传承岭南建筑文化传统。
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全面开展城乡统筹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推进功能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城市生态用地差别化管理、低丘缓坡用地开发等创新试点工作。全面落实节约集约用地的各项措施。加快建立全市统一、城乡一体的土地交易平台,规范土地出让工作,提升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能力。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先行、成片改造、配套优先、分类处理、节约集约”,稳步推进城市更新和“三旧”改造工作。积极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盘活农村低效、闲置用地,提高集体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严肃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继续推进解决从化、增城历史留用地问题。进一步规范我市农村村民住宅的规划建设。
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严格保护耕地,实行主要农产品最低保有量制度。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企业集群发展。完善农业龙头企业协会制度,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上市。探索推动农村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选择具备条件的镇(村)建设农村金融服务示范镇(村),打造农村金融综合服务集聚区和金融服务站。
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实施促进农民增收共富行动计划,稳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创业就业。
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深化“村改居”管理体制综合改革。加强城乡教师交流,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校长定期培训制度。建立城乡就业服务“网格化”管理机制,健全市四级就业服务体系。逐步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和新农合制度,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向社区和农村倾斜,缩小城乡医保差距。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大力开展“文化下基层”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城乡基层和外来务工人员。
(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倾力打造花城绿城水城。保护自然山体水体,打造生态保护区。推进一批岭南花园、森林公园以及城市主要出入口门户景观、带状绿地、立体绿化等建设。继续推进森林进城、森林围城,建设生态景观长廊。推进海珠生态城、芳村花地生态区、长洲湿地公园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洪排水系统,试点建设东濠涌深隧排水系统工程。加大农村污水治理力度,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全面开展土壤环境调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推进荔枝湾涌三期、东濠涌二期、石井河截污工程建设和猎德涌升级改造,推进花都湖、增城挂绿湖、智慧城东湖、黄埔龙头湖和万绿湖直饮水、广州北江引水、北部自来水厂等工程建设,整体提升水环境质量。深入发掘水文化,推进水博苑建设,形成“海、江、涌、湖、园、林、城”的整体景观格局。
巩固提升环境空气质量。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增加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的供应量,加大力度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深化工业企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治理,实施工业锅炉、窑炉清洁能源改造。推广使用粤IV标准车用柴油,对柴油车实施国IV标准。加大环境监察力度,强化餐饮业油烟综合整治、扬尘污染控制和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防治港口船舶交通废物和废气污染。加快广州市环境监测与预警中心建设。
(五)认真办好十件民生实事
一是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建立统一的卫生公益热线。在全市医疗机构推广预约挂号系统。免费为10万名适龄儿童提供窝沟封闭等口腔保健服务。免费为我市户籍及在我市居住半年以上的市外户籍、符合生育政策的夫妇提供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二是提高养老服务和医疗救助水平。新建40个日间托老机构(项目)。动工兴建1万张养老床位。将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提高到当地农村人均纯收入的70%。投入1500万元为约20万名困难群众购买重大疾病商业医疗保险。三是提高社会保险待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15%以上。四是推进城乡居民住房建设。新建和筹集保障性住房1.6万套,向1500户困难家庭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完成2012年在册城市零散危破房9.88万平方米改造任务。完成1万户农村泥砖危房改造工程。继续开展以北部山区为重点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五是促进就业增长。投入4.6亿元就业专项资金,帮助18万名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开发2万个公益性公共服务岗位,举办300场次就业专场招聘会,发放8万张职业技能培训券。实现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4万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六是加强“菜篮子”和食品安全建设。提高“菜篮子”产品自给率,创建3个蔬菜生产标准园和3个健康水产养殖示范场,规划建设一批大型现代化养猪场。启动市食品生产企业检测监测数据分析平台建设。新增市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单位270家、示范街区(美食广场)12条。七是促进公共交通发展。新增投放500台公交车,新增公交线路20条、水上巴士航线3条,新建和改造水上码头5个,新增新建公交专用道50公里。八是完善群众文体设施。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安排群众文化活动1000场、专业演出20场、农村数字电影放映1.3万场、展览150场。进一步加大市属公共体育场馆亚运赛后惠民开放力度,享受优惠进场人数较2012年增加10%。新建100条健身路径、50片篮球场、50个社区体育活动室、26个幸福社区体育设施、9项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新增300公里绿道。九是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加快分类处理设施建设,建成第一资源热力电厂二分厂(李坑二厂)、基本建成大田山餐厨废弃物处理厂项目,开工建设市第四资源热力电厂项目。推进4个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改造升级垃圾压缩站40座,增加生活垃圾分类运输车200辆。十是推进社区金融服务。在全市100个社区设立社区金融服务点,统一社区金融服务标识,布设金融自助终端设备,全面提升社区金融服务水平。
(六)大力加强社会建设
完善公共教育体系。加快建设“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着力促进学前教育公益性普惠性发展,加强中小学教育均衡特色发展。发展老年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推动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周边辐射,提升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教育质量。加快建设广州教育城,打造职业教育基地。统筹发展特殊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协调发展。推进广州教育国际合作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广州大学城提升计划,完善公建配套设施。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全科医生制度。加快市、区(县级市)医疗设施建设,开展增城市、从化市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大力实施健康城市行动计划,加强职业病防治,倡导阳光健康生活方式。推进中医药强市和卫生信息化建设。
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全民共享普惠的多层次社会保险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扩大分类救助范围,将贫困家庭未成年人、残疾人和困难家庭等群体纳入分类救济范围。推进公益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加快广州爱心公园等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进无障碍设施进家庭。
深入开展平安广州建设。完善管理体制,加强流动人员与出租屋服务管理。深入推进严打整治,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落实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推进“两建”工作,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严厉打击食品药品等违法犯罪行为,打造“食得放心”城市。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市民交通安全意识。严厉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经济安全。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打造幸福社区和美丽乡村。完成26个幸福社区和14个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启动300个幸福社区和122个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创新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落实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制度。完善街道“一队三中心”体制,将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覆盖到每个镇。加强居委会规范化建设,优化社区治理结构,积极探索社区网格化、智慧化管理模式,健全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系。深入实施街道基础设施“五个一”工程,打造“一站式”社区服务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完善社区老年人福利服务设施,扶持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推进长者中心建设。
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动全民健身深入开展,扶持职业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办好广州国际马拉松、世界羽毛球锦标赛等重大体育赛事。继续做好人口计生工作。全面实施广州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落实民族宗教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扎实开展“六五”普法工作。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三防”工作水平。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加强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做好海防、民防及打击走私工作。推进气象现代化。加大援疆工作力度,继续做好侨务、对台、统计、档案、保密、参事、文史、修志等工作。
(七)培育世界文化名城
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新时期广东精神和“敢想会干为人民,和谐包容共分享”的广州亚运精神。深化文明城市建设,积极推进道德领域专项教育和治理,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建设志愿者之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社会道德水平。
打造新岭南文化中心。加快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遗”工作,以南海神庙、黄埔古港古村、沙湾古镇、西关广场等载体为依托构建大型主题文化区。建设十三行商埠文化街区,再现“十三行”历史风貌。建设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暨大小马站书院街和北京路广府文化核心区。擦亮“迎春花市”品牌。抓紧推进南汉二陵博物馆、粤剧艺术博物馆、广州华侨博物馆、广州海事博物馆、广州民俗博物馆、海云寺、南粤先贤馆、潘鹤雕塑艺术园、三元里抗英纪念馆等一批文化设施建设。推进“一园四馆”规划选址。
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古城历史文化的保护利用。深入挖掘重点革命史迹的文化内涵。加大对粤剧粤曲、广东音乐、岭南美术等传统艺术及“三雕一彩一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力度。完成《广州大典》编纂工作,修编《广州文化遗产汇编》。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理顺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实施文化发展品牌战略,加强版权保护工作,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支持文化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文化企业兼并重组和上市融资。办好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等重大文化活动。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和文化名人培育,打造广州文化品牌。
(八)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国务院批准广东省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先行先试的要求,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建立完善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上半年完成各区(县级市)大部门制改革。积极稳妥做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继续推进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和法定机构试点工作任务。扎实推进财税体制、投资管理体制、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文化和卫生体制等领域的改革。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打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创新行政执法体制,开展荔湾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南沙新区社会管理创新综合改革试点。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坚持依法行政,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切实做好人大代表建议、意见及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定期通报办理情况。开展法治政府示范区、依法行政示范点创建工作,推进综合执法、市场监管领域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认真实施《广州市依法行政考核办法》。
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完善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咨询论证和公众征询制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深入推进“同心工程”,拓展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渠道,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积极探索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努力畅通依法有序的民意表达渠道,积极推动网络问政,确保市民合法诉求、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体现。
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狠抓工作落实。深化政务公开,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推进“阳光行政”,有效提升政府善治能力,以诚信政府建设带动诚信社会建设。加大各领域防治腐败力度,完善具有广州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推进纠风和专项治理,重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政府公信力。完善各项民生事务的“一站式”政务服务中心,实行开放式办公、一站式服务、并联式审批,提高政务透明度和工作效率,建设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各位代表,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广州的新发展,是时代和全市人民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让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实事求是,励精图治,为推动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广州人民的幸福安康而努力工作!
名词解释
1.“一奖两会”: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大会暨世界大都市协会董事年会。
2.“三打两建”:打击欺行霸市、打击制假售假、打击商业贿赂,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监管体系。
3.“打非治违”: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治理纠正违规违章行为的专项行动。
4.“三个重大突破”:在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和战略性发展平台三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12类战略性基础设施:包括国际航空枢纽港、沿海主枢纽港、铁路主枢纽、城际城市轨道交通、高快速路网、信息基础设施、能源保障及新能源、生态设施、环保设施、水利设施、市政设施、文化设施。15项战略性主导产业:包括商贸会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商务与科技服务、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电子产品、重大装备等9类优势主导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产业、新材料与高端制造、时尚创意、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6类战略性新兴产业。27个战略性发展平台:包括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六大现代服务业功能区、九大创新型产业发展区、九大功能性发展平台。
5.中国木材(鱼珠)价格指数:2012年11月28日在广州发布,是首个国家级木材价格指数。该指数包括1个总指数、13个一级分类指数、21个二级分类指数和108个代表品价格指数,涵盖的木材制品包括红木、原木、人造板、地板等。
6.“只征不转”: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成片用于生态、农业用途的非建设用地依法定权限收为国有,但不改变其原有用途,不占用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
7.PM2.5:PM英文全称为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PM2.5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细颗粒物。科学家用PM2.5浓度表示空气中这种颗粒物的含量(单位一般为毫克/立方米),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8.“三旧”改造: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
9.“建、增、管、限”:一揽子改善中心城区交通状况的综合整治方案,主要包括规划建设,增强服务,加强管理,需求调控4个方面的内容。
10.“六乱”:城市中乱搭建、乱摆卖、乱停放、乱拉挂、乱堆挖、乱张贴等现象。
11.“六类老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者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无赡养、扶养能力的老人;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低收入困难家庭、重点优抚对象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曾获市级以上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且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80岁以上(含80岁)独居或者仅与重度残疾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低收入困难家庭、重点优抚对象中独居或者仅与重度残疾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100岁以上(含100岁)的老人。
12.“双转移”:“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两大战略的统称。通过“双转移”工作,达到优化劳动力结构和人力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
13.“一队三中心”: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和综合执法队。
14.“三公”经费:党政机关在公务接待、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因公出国(境)三方面的经费开支。
15.10大产业项目:广汽、北汽和东风日产汽车产业项目;金发科技全降解塑料产业化项目;晶科电子LED芯片及光组件模组产业化项目;广药集团生物医药产业白云基地项目;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总部项目;广州移动互联网创新集群项目;广州佳都轨道交通智能化产业基地项目;唯品会、亚马逊和阿里巴巴华南运营中心电子商务及物流项目;民间金融街二期项目;广州风行牛奶从化基地项目。
16.10项重点工程:广州地铁6号线建成通车和新开工7条线路;广州超级计算中心;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广州教育城首期;海珠湿地二期、增城挂绿湖、花都湖工程;高快速路生态景观林带升级工程;白云机场扩建工程;东濠涌二期及深层隧道排水试验段工程;同德围南北高架桥工程;粤剧艺术博物馆。
17.“退二进三”:引导工业(二产)退出中心城区,腾出发展空间,引导服务业(三产)进入发展。
18.CEPA:《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的英文简称。包括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中央政府与澳门特区政府签署的《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19.“红棉计划”:鼓励海外人才来穗创业“红棉”计划的简称,旨在围绕我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目标,依托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简称留交会),以海外人才为重点对象,安排产业基金,扶持在穗初创型海外人才企业,集聚国际创新创业高端人才,为提升我市综合竞争力服务。
20.“3 N”主题办会模式:“3 N”是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简称“留交会”)的新型举办模式,即由“人才交流”、“创新论坛”、“成果展示”3大部分和N项推介会组成。
21.街道基础设施“五个一”工程:每个街道建立一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一个文化活动中心、一个体育休闲公园、一个卫生服务中心、一个视频监控系统。
22.“一园四馆”:岭南大观园和广州博物馆新馆、广州美术馆、广州科技馆、广州文化馆。
23.“三雕一彩一绣”:以牙雕、玉雕、木雕、广彩和广绣为代表的广州传统工艺美术。
24.“同心工程”:中共中央统战部及各民主党派,以“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为宗旨,齐心协力帮助解决边远山区、贫穷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及民族民生等突出问题的一项工程。
报告全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邢台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7·19”特大暴雨洪灾、新冠肺炎疫情等严重影响,奋发有为推进高质量赶超发展,“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全面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实施了一系列打基础、利长远的重点项目,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2200.4亿元,是2015年的1.36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5.9亿元,是2015年的1.71倍,由全省第9位上升至第7位,年均增速全省第1。三次产业比由15.6∶42.6∶41.8,调整为14.2∶37.4∶48.4;粮食生产“五连丰”,年产稳定在95亿斤左右。去产能任务提前2年超额完成,累计压减炼钢产能325万吨、炼铁426万吨、煤炭984万吨、玻璃4922万重量箱,9家石膏矿393万吨产能全部出清,34处小煤矿关停退出。先进装备制造对制造业的税收贡献率达到38.6%,六大高耗能行业税收贡献率由18.3%降至12.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2.7个百分点。实施省市重点项目105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到26.3%,中钢邢机等重点企业加快退城搬迁。新增挂牌上市企业54家,晶澳科技、旭阳集团主板上市。
全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实施了一系列补短板、兜底线的精准举措,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建立健全“三包一联”精准帮扶机制,整合财政资金49.7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4180个,5.4万贫困劳动力高质量就业,完成11个村2449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威县“金鸡扶贫”等模式全国推广,“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6个国定、4个省定贫困县脱贫摘帽,799个贫困村脱贫出列,17.6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全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实施了一系列拓空间、提品质的重大工程,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完成部分行政区划调整,主城区面积由170平方公里扩大到3100平方公里,人口翻了一番。79.8公里的大外环建成通车,47公里的环城水系全线贯通,市博物院、市规划馆等公共设施填补空白。新改建147条道路,打通66条断头路,修建3座铁路上跨立交桥。改造提升老旧小区583个,实施棚户区改造7.2万套,新改建供水、排水、供热管网308公里,新增供热面积1366万平方米,拆违拆迁2507万平方米,建成公园绿地86个,成功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森林城市,省级园林县城实现全覆盖。以承办河北省第三届园博会为契机,在采煤塌陷区打造出3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心”,留下了园博记忆和传世之作。连续4年举办环邢台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赛道所至面貌一新,赛事期间万人空巷,凝聚起“再使累慌也不觉得使累慌”的志愿者精神,大美邢台“不负这一路风光”。
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施了一系列管根本、破瓶颈的攻坚行动,生态环境得到新改善。累计投入73.7亿元,关停“散乱污”企业8346家,完成农村清洁取暖改造126万户。与2015年相比,优良天数增加72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下降43.6%,PM2.5平均浓度下降47.5%、成功退出全国倒十。8个国省考河流断面全部达到或优于Ⅴ类标准,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植树造林17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1%。单位GDP能耗、水耗分别下降22.8%、22.6%。
全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了一系列解民忧、暖民心的民生实事,群众生活有了新提高。实施160项民生实事、民心工程,财政用于民生支出是“十二五”时期的1.6倍。市县下放审批事项151项,取消各类证明5538项。城市综合信用指数提升至全国第20位、全省第1位。新增城镇就业36.8万人,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十二五”末的1.5倍、1.6倍。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长期护理险惠及725万人。开展基础教育三年攻坚行动,投资106亿元新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1306所,新增学位23.9万个,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与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合并组建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持续深化,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钱三雄书记到邢台工作后,带来了发达地区的新理念、新举措、新标准,明确了“一三五十”总体思路,打出了一系列高质量赶超发展的强力组合拳,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市人民众志成城,用一个月时间控制了疫情发展,在全省率先启动复工复产,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紧盯项目“双进双产”,推动优质增量集聚。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例会,争列省重点项目86个,数量全省第1;选派306人驻京沪深专业招商,90个项目落地开工;打造万亩千亿大平台,省级园区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95个。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处置“五未”土地6.73万亩,出让“234 1.5”标准地2.22万亩,对占地3亩以上的7589家工业企业实行ABCD分类管理,1091家企业亩均税收实现动态晋档升级。强化“妈妈式”服务,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全省最短,新增减税降费38.2亿元,差别化利率政策为企业节约支出6.2亿元。以“千金买马骨”的诚意聚集人才,引进大专以上人才6万名,创历年之最。推动中心城市成长,提升城市能级。启动“十大标配”工程46项,建成亩均税收20万元以上城市经济综合体11家、纳税超500万元楼宇150幢、3000平方米以上众创空间105家。聚焦PM2.5“退倒十”,努力改善生态环境。PM2.5平均浓度达到53微克/立方米,位列全国168个重点监测城市倒18位,改善率居全省和“2 26”城市第1位。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指数9个月全省最优。实施农民增收行动,推进乡村振兴。新增“万元钱”作物41万亩,推广种植强筋小麦120万亩;集体经济空白村全部清零,村(社区)党组织实行星级管理,乡村工作人员待遇逐步提高。同时,以刚性执纪推动工作落实,大抓落实、大干实事氛围更加浓厚。认真办理代表建议374件、政协提案730件,办结率100%,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满意率99.5%。国防动员、退役军人、民族宗教、审计统计、新闻广电、外事侨务、人民防空、史志档案、气象地震、邮政通信、老龄妇幼、残疾人、援疆援藏等事业也取得了新成绩。
在此,我代表邢台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市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和驻市各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邢台发展的老领导、老同志,向广大企业家及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不优”这个影响发展质量的关键问题尚未根本改变;二是“投入长期不足”这个制约发展速度的短板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三是“改革开放滞后”这个束缚生产力的藩篱尚未根本打破;四是“收入水平偏低”这个阻碍民生改善的现实问题尚未根本纾解。同时,政府系统、公务员队伍的改革开放意识、担当精神、工作作风与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要求还不适应,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对此,我们一定认真加以解决。
“十四五”时期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赶超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省委“三六八九”工作部署,按照市委“一三五十”总体思路,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开创新时代建设经济强市、美丽邢台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十四五”时期主要发展目标为: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左右,经济结构更加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25%以上。城市能级实现新跨越,中心城市占全市经济比重达到45%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协同京津纵深推进,初步形成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高地。生态环境取得新改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退出全国倒20,全面消灭Ⅴ类水体。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左右,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实施好“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经过长期接续奋斗,全市稳的基础不断夯实、进的势能加速蓄积、好的因素日益显现,特别是“十三五”时期,主要指标增速连年位居全省前列,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形成支柱,“重化围城”破题起步,生态治理系统路径日益清晰,经济欠发达、产业结构偏重、生态基础脆弱等一系列问题正在改善。“十四五”时期要把握好新发展阶段的特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把发展优势转化为发展成果。要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突出创新,重点打造邢东新区和邢台经济开发区“双引擎”,推动创新主体和创新人才“双倍增”,加快创新平台和创新环境“双提升”。突出协调,既要城市成长,也要乡村振兴;既要农业优先,也要工业突破、服务业提升;既要物质丰裕,也要精神丰富。突出绿色,持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长期目标。突出开放,加速构建更高质量的营商环境、居住环境和更高水平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形成强大吸聚力。突出共享,居民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全省领先,人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建设京津冀东南门户城市、中高端制造业集聚城市、“三宜三清”智慧城市,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布局,打造中心城区城市经济+四条先进制造产业带+西部生态旅游休闲区、中东部特色农业产业区的“一心、四带、两区”产业布局,拓展“西美中强东兴”的发展态势;打造最绿太行+山前湿地+历史古城+魅力新城+平原腹地的空间布局,形成“三分绿、六分田、一分城”的国土架构;打造中央生态公园城市绿心、顺德府城商贸中心、邢东滨河商务中心+主城区六大片区+历史文化轴、未来城市轴+邢州大道、中兴大街城市发展带的“三心六片,两轴两带”中心城区布局,塑造“和谐宜居、特色鲜明”的城市风格;打造环城绿带+太行山、大陆泽生态涵养区+九条河岸绿廊的“一环、双区、九走廊”生态布局,铺就“绿满邢襄、水润古城”的生态基底。
2021年主要工作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以上;进出口总值增长5%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以上、9%以上。着力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南宫、隆尧发生疫情后,市委、市政府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激活应急指挥体系,分区分级科学管控,严防疫情扩散蔓延,经过全市人民特别是南宫人民、隆尧人民的艰苦努力,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下一步,将严格落实“四早”“四集中”要求,突出科学精准防控,强化疫情排查监测预警。加强“六支队伍”建设,健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长效机制。实施入境人员闭环管理,加强重点产品检验检疫,坚决做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二)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效实现新突破。推进项目“双进双产”。实施省市重点项目700个,年度完成投资600亿元。实施亿元以上独立选址工业项目600个以上、5000万元以上生产性服务业项目400个,引进投资3000万元以上现代生活性服务业项目250个、200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250个。加快转型升级。实施工业企业梯次升规培育计划,净增规上工业企业200家以上。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发展壮大健康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0%以上。抓好新一代通信技术产业园、生物医药基地建设。新增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产业集群3个。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新增7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抓好30个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0个省级科技重点计划项目,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以上。引进大专以上人才8万名以上。强化实体经济帮扶。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执行差别化利率,信贷增速保持全省前列。加快今麦郎、中航上大等企业上市步伐,新增挂牌上市企业10家以上。力促消费提档升级。新增电子商务企业100家,网络零售额增长10%。抓好临限、达限企业培育,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80家以上。
(三)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做强城市经济。加快盘活闲置资产,新增城市经济综合体130个、纳税超500万元楼宇150幢、3000平方米以上众创空间100家,中心城市每区至少建成1家3万平方米以上的科创综合体。完善城市功能。以“十大标配”建设为引领,加快城市CBD、会展中心等公建设施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创建,加快产业物联网、智慧医疗平台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实施公园游园、慢行系统等工程,市区新建10处游园,抓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加快县城发展。实施“两馆两院三中心”建设,推进县城“三城同创”,提高服务承载能力。
(四)着力推进乡村振兴。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粮食总产稳定在95亿斤左右,优质强筋小麦面积达到150万亩以上,抓好任泽区国家区域性良繁基地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造2个国家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邢台基地、10个省级现代农业精品园区,新增“万元钱”作物100万亩。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成空置率30%—50%的空心村治理,农村户厕应改尽改、能改尽改。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培育提升特色小镇15个以上,新建美丽乡村256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四个不摘”,实施300个产业扶贫项目,动态监测边缘易致贫户和脱贫不稳定户,防止致贫返贫。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规范引导土地有序流转,抓好信都区国家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巩固殡葬改革成果。
(五)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强力实施大气污染治理。聚焦空气质量综合指数“退后十”目标,打好工业企业提标改造等9大攻坚战,推进全市剩余的17万户农村“双代”和工业企业“三代”工程,加快运输结构调整,全面加强扬尘管控。开展水环境质量攻坚。强化河长责任,9个国省考断面完成任务要求,30个主要入河排污口水质达到Ⅳ类,深化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自备井应关尽关,消纳江水2.33亿立方米以上。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危废收集处理率达到100%,实施矿山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加快太行山前湿地群建设,新增造林32.6万亩以上。抓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提前布局碳汇经济,压减煤炭消费量60万吨以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2%。
(六)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开展综合改革试验市试点,抓好20个方面、56项改革任务,投资项目前期办结时间缩减80%以上,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80%以上。推进“无证明城市”创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行“标准地 承诺制”改革,新增“标准地”2万亩以上。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抓好全国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试点,争创全国“信易+”应用示范城市,持续深化威县综合改革试点任务。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8个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平台建设,抓好185个承接项目,引进超10亿元对接京津项目5个以上。推进万亩千亿大平台行动,支持邢台经济开发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营业收入增长15%以上,省级高新区营业收入达到2500亿元以上。
(七)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提升社保就业水平。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和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强住房保障。开展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三年行动,建设公租房500套。新开工棚户区改造住房5062套,基本建成2793套。改造老旧小区327个,推进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统筹发展社会事业。推进主城区基础教育三年提升行动,全市新改扩建学校80所,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建设“健康邢台”,加强基层能力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改造提升公办特困供养机构,培育星级养老机构20家以上。加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改革发展,支持太行山文化带建设。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办好环邢台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开展“四区同创”,创建5A级景区,旅游收入增长18%。建设平安邢台。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市级一般性金融风险及非法集资陈案扫尾清零,打造全国第一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同时,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强化退役军人保障,继续争创省级双拥模范城(县)。发挥工会、妇联等桥梁纽带作用,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做好民族宗教、审计统计、新闻广电、外事侨务、人民防空、史志档案、气象地震、邮政通信、残疾人事业、援疆援藏等工作。
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三重四创五优化”活动和“三基”建设年活动,提升政府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和“团结就是力量”专题学习活动,全面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忠诚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加强与法院的府院联动机制,建立与纪委监委的府委联动机制,把依法行政、廉洁从政要求贯穿政府工作始终。狠抓工作落实。健全推动工作落实的“五要素”完整闭环,以目标倒逼进度,以督查倒逼落实,决策部署条条算数、事事盯办,工作落实件件反馈、个个兑现。全面提升能力。强化“七种能力”“八种本领”,加强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弘扬“保五争三拼第一”精神,落实“六不五提”要求,全面提高政府工作质量效能。
各位代表,八百万邢襄儿女风华正茂,三千年太行古郡意气风发。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人大和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让牛城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