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乔木,高达22米,胸径15厘米;树皮灰黑色。枝条纤细,近圆柱形,多少具棱角,有纵向条纹,幼时密被锈色短柔毛,老时毛被渐脱落而呈灰黑色。
叶互生,长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5-12厘米,宽2-4.5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阔楔形至近圆形,上面榄绿色,光亮,下面淡绿或带白色,晦暗,上面仅沿中脉下面沿中脉及侧脉被锈色短柔毛余部无毛,中脉及侧脉在上面凹陷,下面凸起,侧脉每边5-7条,横脉纤细,其间由细脉网结;叶柄长1.2-1.5厘米,腹凹背凸,密被锈色短柔毛。圆锥花序腋生及顶生,长5-10厘米,多分枝而疏散,密被锈色短柔毛,总梗长1.5-2厘米。
花未见。
果球形或扁球形,直径约1.5厘米,成熟时黑色,无毛,幼时约有纵棱15条,老时则不甚明显。
果期
8月至翌年2月。
主要生长于海拔600-1000 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或林谷中。
主要分布于广东省,海南省,广西自治区。
大白桂木是乔木植物,树形优美,枝叶繁茂,高10-25米,胸径40厘米;树皮深紫色,片状剥落;幼枝被白色紧贴柔 毛。叶革质且互生,椭圆形至倒卵形,长8-15厘米,宽4-7厘米,先端渐尖至短渐尖, 基部为...
落叶乔木,高达25米,胸径1米,在干瘠之地长成灌木状;幼树树皮平滑,灰褐色或浅灰色,大树之皮暗灰色,不规则深纵裂,粗糙;小枝无毛或有毛,淡黄灰色、淡褐灰色或灰色,稀淡褐黄色或黄色,有散生皮孔,无膨大的...
布谷鸟即杜鹃,属鹃形目,杜鹃科,全球大约有60多种。杜鹃广泛地分布于全世界,特别是旧大陆的温带和热带地区。常栖息在森林和灌木丛中,颇为害羞。往往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形。我们常根据它们的叫声来给它们命名。
国槐形态特征
国槐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 15-25 米,干皮暗灰色,小枝绿色,皮孔明显。羽状复叶长 15-25 厘米;叶轴有毛,基部膨大;小叶 9-15 片,卵状长圆形,长 2.5-7.5 厘 米,宽 1.5-5 厘米,顶端渐尖而有细突尖,基部阔楔形,下面灰白色,疏生短 柔毛。圆锥花序顶生;萼钟状,有 5小齿;花冠乳白色,旗瓣阔心形,有短爪, 并有紫脉,翼瓣龙骨瓣边缘稍带紫色;雄蕊 10条,不等长。荚果肉质,串珠状, 长 2.5-5 厘米,无毛,不裂;种子 1-6 颗,肾形。花果期 9-12 月。 [1] 生长习性 性耐寒,喜阳光,稍耐阴,不耐阴湿而抗旱,在低洼积水处生长不良, 深根,对土壤要求不严, 较耐瘠薄, 石灰及轻度盐碱地 (含盐量 0.15%左右) 上也能正常生长。但在湿润、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上生长最 佳。耐烟尘,能适应城市街道环境。病虫害不多。寿命长,耐烟毒能力强。 用途 中国
鼎湖山黄果厚壳桂粗死木质残体的分解
通过建立时间序列法、测定粗死木质残体的密度变化,研究鼎湖山黄果厚壳桂粗死木质残体三个直径(5~10cm、10~20cm和20~30cm)的分解过程,探讨粗死木分解过程中C、N元素及其C/N比值与分解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粗死木质残体的分解常数K值随直径的增加从0.2225a-1呈指数降低到0.1257a-1,由粗死木质残体在分解过程中密度变化得出三个直径从小到大分解95%所需的时间分别为13a、19a和24a;黄果厚壳桂粗死木质残体在分解过程中不存在时滞效应,其树皮和心材的分解速度也相近,用单因素数指数方程能准确反映黄果厚壳桂的分解过程;与高纬度地区比较,鼎湖山黄果厚壳桂粗死木残体的分解速率常数K值显著高于前者。还就粗死木残体基质组成和性质、气候与环境条件、生物等因素对粗死木分解速率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尖叶厚壳桂 Cryptocarya acutifolia H. W. Li
杏仁厚壳桂 Cryptocarya amygdalina Nees
短序厚壳桂 Cryptocarya brachythyrsa H. W. Li
岩生厚壳桂 Cryptocarya calcicola H. W. Li
厚壳桂 Cryptocarya chinensis (Hance) Hemsl.
硬壳桂 Cryptocarya chingii Cheng
黄果厚壳桂 Cryptocarya concinna Hance
丛花厚壳桂 Cryptocarya densiflora Bl.
贫花厚壳桂 Cryptocarya depauperata H. W. Li
海南厚壳桂 Cryptocarya hainanensis Merr.
钝叶厚壳桂 Cryptocarya impressinervia H. W. Li
广东厚壳桂 Cryptocarya kwangtungensis H. T. Chang
鸡卵槁 Cryptocarya leiana Allen
白背厚壳桂 Cryptocarya maclurei Merr.
斑果厚壳桂 Cryptocarya maculata H. W. Li
长序厚壳桂 Cryptocarya metcalfiana Allen
红柄厚壳桂 Cryptocarya tsangii Nakai
雅安厚壳桂 Cryptocarya yaanica N. Chao ex H. W. Li
云南厚壳桂 Cryptocarya yunnanensis H. W. Li
约200-250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但未见于中非,中心在马来西亚,远达澳大利亚及智利。我国有19种,产于东南部、南部及西南部。
我国所产的本属植物,其能育雄蕊均为9,故应属于厚壳桂亚属Subg. Cryptocarya(Subg. Enneanthera Kosterm. in Comm. For. Res. Inst. Bogor 57: 115. 1957),
常绿乔木或灌木。叶互生,很少近对生,通常具羽状脉,很少离基三出脉。芽鳞少数,叶状。花两性,小,组成腋生或近顶生通常短的圆锥花序。花被筒陀螺形或卵形,宿存,花后顶端收缩,花被裂片6,近相等或稍不相等,早落。能育雄蕊9,6或3,着生于花被筒喉部,花药2室,第一、二轮雄蕊花药内向,花丝基部无腺体,第三轮雄蕊花药外向,花丝基部有一对腺体。退化雄蕊位于最内轮,具短柄,无腺体。子房无柄,为花被筒所包藏,花柱近线形,柱头小,不明显,稀盾状。果核果状,球形,椭圆形或长圆形,全部包藏于肉质或硬化的增大的花被筒内,顶端有一小开口,外面平滑或有多数纵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