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冰乙酸,即无水乙酸,有机化合物。其在低温时凝固成冰状,俗称冰乙酸。凝固时体积膨胀可能导致容器破裂。闪点39℃,爆炸极限4.0%~16.0%,空气中最大允许浓度不超过 25mg/m3。纯的乙酸在低于熔点时会冻结成冰状晶体,所以无水乙酸又称为冰醋酸。
用途:乙酸是重要的有机酸之一,主要用于合成醋酸乙烯、醋酸纤维、醋酸酐、醋酸酯、金属醋酸盐及卤代醋酸等。也是制药、染料、农药及其他有机合成的重要原料。此外,在照像药品制造、醋酸纤维素、织物印染以及橡胶工业等方面也有广泛的用途、制造塑料、染料的溶剂、照相、医药、农药以及其他有机合成的原料。
【中文名称】氰基乙酸乙酯【英文名称】ethyl cyanacetate; malonic ethyl ester nitrile【结构或分子式】【相对分子量或原子量】113.12【CAS】105-56...
冰乙酸是指纯净的乙酸(不含水) 为纯净物乙酸的熔点是16.6摄氏度 当纯乙酸的温度低于16.6摄氏度时,乙酸会变成冰一样的固体,所以我们称这样的乙酸为冰醋酸。
食用冰乙酸可以勾兑成白醋、可以使用、纯冰乙酸不能食用
冰乙酸安全技术说明书
冰醋酸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 :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 :冰醋酸 化学品俗名 :冰乙酸 第二部分 :成分 /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 :乙酸 含量 : Cas NO: 第三部分 :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酸性腐蚀品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健康危害 :对眼睛健康的影响 ,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液体或气体会使视力严重损 伤或导致视力丧失。含量在 10%以上的水溶液会引起严重的结膜刺激和角膜损伤。 对皮肤健康的影响 ,会对皮肤造成严重的化学烧伤。误吞后对健康的影响 ,吞咽后可 能会有如下后果 :腐蚀口腔 ,喉咙和 消化道。 吸入后对健康的影响 ,当口腔中含量 达到 15ppm时可能有下面一些危害 :鼻子 ,喉咙和呼吸道受到刺激 .含量升高会有如 下危害 :严重刺 激鼻子 ,喉咙和呼吸道。 环境危害 :该物质对环境有污染,应特别注意对水体的污染和防止对土壤的渗 漏。 第四部
建筑物基本信息
建筑物基本信息 参数名 必填 描述 项目实际情况 建筑代码 数据中心代码 建筑名称 必填 最多24个汉字 建筑字母别名 必填 建筑首字母大写 建筑业主 必填 有多位业主时存主要业主名称,外加 “等××位” 建筑监测状态 状态 1- 启用监测 0- 停用监测 所属行政区划 必填 6位行政区划代码 建筑地址 必填 最多40个汉字 建筑坐标 -经度 建筑坐标 -纬度 建设年代 必填 4位数字年份 地上建筑层数 必填 整数 地下建筑层数 整数 建筑功能 必填 A- 办公建筑 B- 商场建筑 C- 宾 馆饭店建筑 D- 文化教育建筑 E- 医疗卫生建筑 F- 体育建筑 G- 综 合建筑 H- 其它建筑 建筑总面积 必填 空调面积 必填 采暖面积 必填 建筑空调系统形式 必填 A- 集中式全空气系统 B- 风机盘管 +新风系统 C- 分体式空调或 VRV的 局部式机组系统 Z
乙酸,含量约为30%,在常温下均为液态。而冰乙酸含量为98%以上,可认为是纯乙酸,这种乙酸在高于14摄氏度以上为液态,在14摄氏度以下,即为固体,外观很象冰,故称为冰乙酸,在北方即使不到结冰的天气,也要注意防冻。
我们吃的食醋含乙酸约为3%,白醋为乙酸勾兑而成,酸度够,口感差。酿制醋却有很多的风味物质,口感好。
冰乙酸的凝固点应该是16.6度,16度以下即为固态,像水结了冰一样。
标准说明 本标准适用于由乙炔、乙醇、乙烯为原料制得的工业冰乙酸;也适用于三聚乙醛与二甲苯共氧化法制得的工业冰乙酸。
英文名称:Aceticacid
分子式:C2H4O2 ;CH3COOH
分子量:60.05(按1985年国际原子量)
密度:1.0492
沸点:117.9℃
CAS号:64-19-7
羰基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烯醇化,或转化为烯醇醚,酯,烯胺,然后在亲电氟代试剂的作用下,能制备相应的α-氟代羰基化合物,这是比较方便,也用的比较多的一种方法,特别在甾体化合物的合成中用的比较多。所用的氟代试剂包括CF3OF,CH3COOF,CsSO 4F ,XeF2,Tos-IF2以及以Selectfluor为主的大部分含N-F键的化合物等。
β-二羰基化合物直接氟代,往往得到一氟代和二氟代的混合物,如果延长时间,生成的主产物是更稳定的二氟代产物,如果分步氟代,则能缩短时间,提高效率。
如果想要得到单氟代的产物,Tos-IF2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反应选择性很高,没有二氟代的产物生成。
【Yoshida, M. et al. ARKIVOC. 2003, (vi) 36.】
反应实例
3-Methoxy-17-trimethylsiloxy-1,3,5(10)-16-estratetraene.A 125-mL, two-necked round-bottomed flaskequipped with a reflux condenser and a magnetic stirrer is purged with argonand charged with 6.8 g (0.024 mol) of estrone 3-methyl ether, 50 mL of drybenzene, and 4.0 mL (2.9 g, 0.029 mol) of triethylamine. The solution is stirred, 4.9 mL (5.6 g,0.025 mol) of trimethylsilyl triflate isadded through a syringe, and the mixture is refluxed for 1.5 hr. The reactionmixture is allowed to cool to room temperature, whereupon it separates into twolayers. Dry hexane (40 mL)is added, and the upper hexane–benzene layer is separated, washed successivelywith saturated sodium bicarbonate and water, andthen dried over magnesium sulfate. The drying agentis removed by filtration, and the filtrate is transferred to a 125-mL, round-bottomed, tared flask. The solution isevaporated to a constant weight with a rotary evaporator, initially atwater-aspirator pressure and then at 0.5–1 mm,to leave 8.6 g(100%) of pale-yellow enol trimethylsilylether. This material is used immediately in Part C without purification.
16α-Fluoro-3-methoxy-1,3,5(10)-estratrien-17-one(16α-fluoroestrone 3-methyl ether).The 125-mL, round-bottomed flaskcontaining the enol silyl ether from Part B is purged with argon, and 50 mL of dry dichloromethane is added. N-Fluoropyridiniumtriflate (6.5 g,0.026 mol) is added in one portion, and the mixture is stirred at 20–25°C for 8 hr. The reaction mixture ispoured into water and extracted with three 60-mL portionsof dichloromethane. The combined organicextracts are washed with saturated sodium bicarbonateand then with water, and dried over magnesium sulfate.The drying agent is removed by filtration and the solution is evaporated todryness with a rotary evaporator. The resulting pale-yellow solid iscolumn-chromatographed on silica gel (250 g, 60 × 4.5-cm column) using dichloromethane eluant to give 950mg (14%) of estrone3-methyl ether starting material and 4.8 g (66%) of 16α-fluoroestrone 3-methylether as a colorless solid, mp 157°C.
【Umemoto,T; Tomita, K; Kawada, K. Organic Syntheses.Coll. Vol. 8, 286.】
本文非原创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号删除。
《工业用冰乙酸(GB/T 1628-2008)》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