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成都市人民政府批转市水务局关于建立和完善我市统筹城乡生活污水处理体系意见的通知指标体系

成都市人民政府批转市水务局关于建立和完善我市统筹城乡生活污水处理体系意见的通知指标体系

(一)中心城区和郊区(市)县县城新建、改建生活污水处理厂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A类排放标准。

(二)新建、改建的处理规模1000吨/日以上的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站)主要污染物(COD、氨氮)排放指标达到一级A类排放标准;处理规模在1000吨/日以下的排放指标达到一级B类排放标准。

(三)50户以上农村新型社区和灾后重建安置点污水处理设施主要污染物(COD、氨氮)排放指标达到一级B类排放标准。

查看详情

成都市人民政府批转市水务局关于建立和完善我市统筹城乡生活污水处理体系意见的通知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彩色纳米无机聚合物透路面材料

  • 混凝土C20,细粒(03-05mm);1立方=1.8吨
  • t
  • 蛇口建安
  • 13%
  • 深圳市蛇口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彩色纳米无机聚合物透路面材料

  • 混凝土C25,细粒(03-05mm);1立方=1.8吨
  • t
  • 蛇口建安
  • 13%
  • 深圳市蛇口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彩色纳米无机聚合物透路面材料

  • 混凝土C30,细粒(03-05mm);1立方=1.8吨
  • t
  • 蛇口建安
  • 13%
  • 深圳市蛇口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彩色纳米无机聚合物透路面材料

  • 混凝土C20,细粒(03-05mm);1立方=1.8吨;彩色纳米无机聚合物透混凝土路面
  • t
  • 洪发
  • 13%
  • 深圳市洪发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彩色纳米无机聚合物透路面材料

  • 混凝土C25,细粒(03-05mm);1立方=1.8吨;彩色纳米无机聚合物透混凝土路面
  • t
  • 洪发
  • 13%
  • 深圳市洪发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 建筑业(江城区)
  • 阳江市2022年10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 建筑业(阳东区)
  • 阳江市2022年10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 建筑业
  • 阳江市阳春市2022年10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 (含污处理费)
  • 肇庆市怀集县2022年3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 揭阳市2022年3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产业生态体系

  • 视频 产业生态体系
  • 360秒
  • 3
  • 中高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0-07-06
查看价格

产业生态体系

  • 光电沙盘程序 定制
  • 2套
  • 3
  • 中高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0-07-06
查看价格

产业生态体系

  • 镜头 9D-FLS067DZ
  • 1个
  • 3
  • 中高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0-07-06
查看价格

产业生态体系

  • 音响 PS-8
  • 2个
  • 3
  • 中高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0-07-06
查看价格

Eliminator防粘结体系

  • Eliminator防膜,总用量3kg/m2
  • 5000m²
  • 1
  • ELIMINATOR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6-06-01
查看价格

成都市人民政府批转市水务局关于建立和完善我市统筹城乡生活污水处理体系意见的通知规划体系

按照统筹城乡的总体要求,2009年12月31日前,完成统筹城乡、全面覆盖的排水规划体系。不同层次排水规划相互协调,并与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城镇和农村总体规划以及各类专业规划有机衔接,确保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站)布局合理。具体包括:市域排水体系规划;中心城区排水规划,近期建设规划;郊区(市)县县域排水体系规划,郊区(市)县城区排水规划;乡镇排水规划(包含农村)。

查看详情

成都市人民政府批转市水务局关于建立和完善我市统筹城乡生活污水处理体系意见的通知总体目标

到2010年,基本建立统筹城乡的生活污水处理体系,实现区(市)县县城、乡镇、50户以上农村新型社区和灾后重建安置点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中心城区生活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均达到90%以上;区(市)县县城生活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均达到75%以上;乡镇生活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均达到60%以上;50户以上农村新型社区和灾后重建安置点生活污水基本达到集中处理。

查看详情

成都市人民政府批转市水务局关于建立和完善我市统筹城乡生活污水处理体系意见的通知指标体系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成都市人民政府批转市水务局关于建立和完善我市统筹城乡生活污水处理体系意见的通知建设任务

(一)中心城区:完成龙潭、天回、江安河、武侯污水处理厂的配套管网建设;开展雨污分流和排污口治理;继续实施小流域治理,巩固治理成果。市建委根据中心城区供排水设施和管网建设规划,结合市水务局根据污水收集输送需要提出的排水管网建设年度安排意见,商市水务局、市环保局、市规划局、市兴蓉公司等相关单位研究制定排水管网建设年度计划,确定建设时序和完成时限,下达给市兴蓉公司组织实施。

(二)郊区(市)县县城:围绕提高污水收集率,加快截污和管网建设。新建区域必须按规划建设完善的雨、污水收集系统,不能出现断头管道;老城区改造应按照排水规划配套排水管道,实行雨污分流体制的区域应同步进行排水单元户雨污分流;充分利用现有排水系统,对入河排污口进行截污整治,做到污水不下河;开展小流域治理,实现流域水环境改善。

(三)乡镇:完成尚未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110个乡镇污水处理厂(站)及配套管网建设;已建污水处理厂(站)的乡镇,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多种措施,完善污水收集系统,大幅提高污水收集能力。

(四)农村和灾后重建安置点:开展50户以上农村新型社区、灾后重建安置点的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

查看详情

成都市人民政府批转市水务局关于建立和完善我市统筹城乡生活污水处理体系意见的通知管理体系

(一)各区(市)县要进一步理顺排水管理体制,杜绝多头管理现象,实行排水事务统一管理。各级水务部门要加强污水处理厂(站)的运营监管,建立健全监管制度,推行城镇排水许可制度,保障排水管网畅通。各级环保部门要严格执行排污许可制度,加强对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和工业企业排入市政管网污水的监管,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市、区(市)县排水和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强协调,建立和完善污水处理厂、排水管网竣工验收及移交制度。

(二)污水处理厂(站)必须按政企分开的原则,实行政府监管、企业运营。鼓励污水处理厂(站)实行市场化和规模化运营,各地可将各类不同规模的污水处理厂(站)打捆通过市场化方式确定运营业主,也可组建专业的运营公司,负责污水处理厂(站)运营。

(三)进一步加强排水管网的管理工作,保证管网畅通,逐步推进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站)的一体化、市场化管理。

查看详情

成都市人民政府批转市水务局关于建立和完善我市统筹城乡生活污水处理体系意见的通知保障体系

(一)加大政府建设资金投入,鼓励各类社会资金以BOT、BT等特许经营方式参与污水处理厂(站)及配套管网建设和运营管理。

(二)中心城区已建污水处理厂(不含成都高新区污水处理厂和小流域治理污水处理站)的运行费用,经市水务局、市环保局考核后,由市财政拨付。

(三)各区(市)县政府和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作为当地水污染治理的责任主体,应为当地污水处理厂(站)的运行提供资金保障。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原则,将污水处理运行费用纳入区(市)县政府财政预算,根据水务和环保部门对污水处理厂(站)运营考核结果,及时、足额支付运行费用。郊区(市)县县城污水处理费按有关部门审批的标准征收,不得低于0.6元/立方米。乡镇和农村应征收污水处理费,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征收办法和标准,报相关部门批准后执行。

查看详情

成都市人民政府批转市水务局关于建立和完善我市统筹城乡生活污水处理体系意见的通知指标体系文献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水务局关于加强河道管理规范砂石市场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水务局关于加强河道管理规范砂石市场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水务局关于加强河道管理规范砂石市场

格式:pdf

大小:30KB

页数: 2页

1 / 2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水务局关于加强河道管理规范 砂石市场实施意见的通知 【法规类别】 水利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 成办函 [2008]274 号 【发布部门】 成都市政府 【发布日期】 2008.10.20 【实施日期】 2008.10.20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规范性文件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水务局关于加强河道管理规范砂石市场实施意见的通知 (成办函〔 2008〕274号)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市水务局《关于加强河道管理规范砂石市场的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你 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十月二十日 关于加强河道管理规范砂石市场的实施意见 2 / 2 (市水务局) 为改善河道生态环境,确保河道堤防行洪安全,保障灾后重建砂石供应,根据河道管 理有关法律法规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灾后城乡住房重建工作的实

太原市人民政府批转市水务局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 太原市人民政府批转市水务局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

太原市人民政府批转市水务局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

格式:pdf

大小:30KB

页数: 5页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有关单位:市水务局《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领导同意,现批转给你们,请按照执行。为高标准、高质量实施好\"十一五\"时期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按照\"分开轻重缓急,优先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我市购房入户政策的通知简介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为应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市出台了灾后购房入户政策有关规定。现灾后重建工作已基本完成,为使户籍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现就完善购房入户政策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自2014年6月1日起,停止执行促进灾后重建和经济发展有关购房入户政策。

二、在成都市行政区域购买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商品住房或二手住房,并取得房屋所有权证且在我市依法参加社会保险1年以上的市外人员,可在房屋所在地申请登记本人、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的户口。

三、购买商品住房时间以在房管部门进行合同备案登记的日期为准,购买二手住房时间以在房管部门进行房产买卖过户登记的日期为准。在本通知正式颁布执行之日前已购买的商品住房或二手住房,按促进灾后重建和经济发展有关购房入户政策执行。

四、本通知自2014年6月1日起执行。以前颁布的相关文件,涉及购房入户政策与本通知不一致的内容,以本通知为准。

查看详情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广州市新的住房供应体系的通知文件来源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广州市新的住房供应体系的通知

(穗府〔2001〕13号)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实行住房货币分配的通知》(粤府〔1998〕82号)的精神,合理调整我市住房投资结构,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住房供应体系,适应不同经济收入家庭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要,促进房地产业的有序发展,现就建立我市新的住房供应体系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必须加强总量调控,建构起我市新的住房供应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全面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以及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今后我市住房供应应继续坚持以普通商品为主,经济适用房为辅,重视廉租房建设的多层次体系。通过调查和测算,2001年至2010年期间,我市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三者构成比例分两个阶段调控:前五年为7:2.75:0.25;后五年为9:0.9:0.1。预计“十五”计划期间我市住房总需求量为3000万平方米,现有存量住房约297.8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房空置20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空置和在建面积共97.8万平方米),需新建住房2702.2万平方米。按7:2.75:0.25计算,商品房建设面积为1892万平方米,年均约378万平方米、58200套(户均65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建设面积为743万平方米,年均约149万平方米、24770套(户均60平方米);廉租房供应面积为68万平方米(廉租房户均面积按经济适用房的1/2计算),年均建设或筹集面积约13.5万平方米、4500套。“十一五”计划期间的各类住房建设数量届时将按需求总量测算确定。

二、必须结合我市实际,确定我市各类住房的发展定位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我市实际,我市住房供应体系中各类住房的发展定位如下:

(一)商品房。

商品房为营利性住房,由房地产开发公司自主经营,面向市场供应,其规格、式样、价格主要由市场调节。政府实行宏观调控,依法管理,严格按照新的住房供应体系构成比例控制土地开发总量,实现有序发展。鉴于前期我市房地产市场存量土地供应过大,尚有相当部分已批出地块仍未开发,部分空置商品房也有待消化,现阶段,政府要加大空置土地的回收、招标和拍卖的力度;适当控制商品房开发数量。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强化商品房建设、销售、物业的监督与管理,规范房地产市场,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经济适用房。

经济适用房实行政府指定价,按保本微利原则面向社会中低收入户和领取住房货币补贴的公务员(包括广州地区高等院校教职工)销售,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和公务员(包括广州地区高等院校教职工)的住房困难。它由政府统筹规划,实行计划指导,统一对外招标,严格规定购房对象,主要由房地产开发公司建设经营。

1.销售对象。市属居民中,年人均收入和人均居住面积低于全市平均以下的中低收入家庭和领取住房货币补贴的公务员(包括广州地区高等院校教职工),可享受购买经济适用房优惠。居民购房对象每年的认定标准,按上年度统计年报公布的全市人均收入水平和居住面积水平,由市住宅建设办公室确定。

2.价格定位。经济适用房的价格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998〕23号文件中提出的房价收入比,按我市的实际情况确定,使经济适用房价格与中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促进居民购买住房。经测算,现阶段我市经济适用房的价格,多层应控制在每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万,高层应控制在每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元。经济适用房的价格实行动态调控,每年由物价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布指导价。开发商应根据指导价销售住房。

3.建设标准。经济适用房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既要设法降低成本,使中低收入家庭买得起,也要功能设计齐全,实用、方便,满足住房基本生活需求。单元建筑面积为50-80平方米,以二室一厅为主。

(三)廉租房。

廉租房由政府兴建或利用腾退的旧公有住房,向最低收入的住房困难家庭廉价租赁。

1.租赁对象。年人均收入在我市最低收入水平线以下,且人均居住面积7平方米以下的家庭,可租住廉租房。每年最低收入家庭的认定标准及租赁标准按市上年度统计年报公布的数字,由市住建办、民政局、总工会共同确定。

2.建设标准。以经济、实用,基本满足居住需求为原则,单元建筑面积为30-40平方米,以一室一厅为主。

3.房源筹集。廉租房由市、区两级政府分别负责提供。租赁对象属市属单位的,由市政府提供;属区属单位和居住在辖区内但无单位的,由所在区政府提供。房源筹集以盘活利用现有房屋为主,尽量减少新建房屋数量:一是结合旧城改造和危房改造,将部分存量直管公房统一纳入廉租房房源供应计划;二是利用部分安居房和商品房转化为廉租房;三是由市、区两级财政拨出专款和从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中提取资金,用于建设廉租房。

鉴于目前廉租房房源比较紧缺,政府财力有限,不能在短期内集中解决最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实际,采取按“两步走”的原则分期分批加以解决。第一步:争取于2002年前全部解决登记在册的2079户“双特困”家庭的居住问题。第二步:争取在“十五”计划后期向约2万户最低收入家庭提供廉租房。

4.管理。廉租房纳入公房管理系列,政府对廉租房的支持体现在提供住房建设资金和租金不足的补贴。应以最低收入家庭的实际支付能力为基础,确定合理的租金水平。具体标准由市住建办测算,经市物价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政府批准实施。

三、必须采取各项有力措施,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

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是我市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构筑新的住房供应体系,促使房地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满足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的重要环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把它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各项工作得以落实。

(一)加强管理,统筹安排。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属政策性住房,其建设、销售、出租必须由政府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为此,市住建办应在市安居工程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强化对政策性房屋建设管理的职能,职责全市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和管理,包括计划安排、征地、拆迁补偿、工程建设招标及工程质量监管和销售、租赁的审核等工作。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年度建设计划,由市住建办统一编制,经市安居工程领导小组审核后,列入市房地产建设投资计划。根据省房改办、计委、建委《关于单位自建住房有关问题的通知》(粤房改办〔2000〕01号)精神,市教师安居办、市直机关干部安居办和市政法、卫生系统等部门组织建设的安居房,除完成在建并已备案分配的工程项目外,不再承担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任务。多建的安居房,按经济适用房和货币分房政策纳入全市经济适用房计划统一销售。今后,凡未纳入市经济适用房建设投资计划的住宅建设,不得享受经济适用房建设的优惠政策。

(二)切实降低经济适用房建设成本。当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和强制性政策,设法降低经济适用房建设成本,防止借经济适用房名义搞商品房开发。

1.落实市地税局《关于进一步明确房地产市场若干营业税政策问题的通知》(穗地税发〔2000〕225号)规定,免征收营业税。

2.落实市政府《印发〈广州市安居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穗府〔1997〕14号)规定,免征收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安居工程住宅小区配套设施建设费(含市政建设配套费、消防设施配套费、污水集中处理建设费、小区配套设施缺口统筹金、教育设施配套费、人防设施统建费)、征地粮食价差等各项收费。明确对安居小区非营利性的市政和公建配套设施由市各有关部门负责建设。

3.落实市政府《关于解困房建设减免税费问题的批复》(穗府函〔1995〕61号)规定,对供水、供电、供气等配套建设,减半收取负荷费、管网费。

4.严格控制征地补偿标准。认真贯彻执行市政府颁布实施的征用农地补偿标准,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争取农民支持,防止突破规定标准进行征地补偿,加大建设成本。

5.加强建设成本和房价审核。由市建设、财政、审计、国土房管、住建办、物价等部门组成经济适用房建设成本和房价审核小组,对经济适用房进行严格的成本和住房价格审核,将利润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防止房价超越中低收入家庭的实际承受能力。

(三)积极筹措资金,发展住房金融。商业银行要积极构建住房金融支持体系,不断完善住房金融政策,优先发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开发建设贷款,适当放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规模和期限。廉租房建设资金来源按省委、省政府的通知精神办理。市从2001年起至2010年每年拨出专款5000万元和从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中提取3000万元用于廉租房的建设。

(四)对部分适宜转化为经济适用房的空置商品房,在开发商愿意的前提下,可转化为经济适用房向中低收入家庭销售。商品房转化为经济适用房,经市住建办核准并报市安居工程领导小组同意后,予以返还土地出让金和相应的税费。

(五)严格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购买、承租审核程序。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准购和承租条件,每年由市住建办依据市统计年报确定并予以公布。具备条件的家庭提出申请,经单位和街道核准,报市住建办会市总工会、民政局批准后方可购买或承租。为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公平、合理地向最低收入家庭提供廉租房,应建立廉租房登记轮候制度。承租廉租房的家庭若收入连续两年超过确定的收入标准时,应腾退已租住的廉租房,转购经济适用房。具体操作办法,由市住建办制定,报市安居工程领导小组审定后颁布执行。

(六)密切配合,加强协作。发展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必须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思想,履行职责,在建设用地、工程报建、审批、用电、用水、用气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及时协调解决存在问题,共同推进各项工作。

查看详情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意见意见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意见

鲁政发〔2010〕73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确保粮食安全、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布局,亟需把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机结合,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一体化的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为此,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土地综合整治的重大意义

(一)土地综合整治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内在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通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有效提升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水利化、标准化水平,加快推进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综合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加快推进我省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启动农村消费需求、繁荣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有利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土地综合整治是坚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我省人多地少,土地供需矛盾突出。陆地和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1.6%和6.2%,人均耕地面积1.21亩,低于全国1.38亩的平均水平。为保护好耕地和保障粮食安全,从2001年开始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以来,全省累计投入资金170多亿元(其中国家投资67亿元),整理复垦开发土地1194万亩,增加农用地472万亩,其中新增耕地398万亩,连续10年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粮食增产提供了保障。

(三)土地综合整治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的有效途径。我省每年需新增建设用地30万亩以上,其中占用耕地20万亩左右,通过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的难度越来越大、质量也难以保障。同时,我省建设用地粗放和浪费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特别是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凌乱,闲置土地较多。目前,我省农村建设用地2304万亩,占全省建设用地总面积的50%以上,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1815万亩,占农村建设用地的79%。全省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238平方米,远远超出国家规定的人均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挖潜利用好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既是破解土地供需矛盾、解决我省长远发展用地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通过土地级差收益反哺农村、推动农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客观要求。从2006年起我省开展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以下简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4年来项目区政府投入资金100多亿元,安排改造村庄近3000个,其中已完成改造村庄334个,安置居民62854户,复垦耕地74242亩,腾出建设用地指标近6万亩,既提高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率,又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四)土地综合整治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有力杠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与增减挂钩合二为一,整合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增减挂钩土地级差收益,可以发挥资金集约投入功效。围绕增减挂钩项目区集中布局,对田、水、路、林、村实行综合整治,能够实现保护耕地、村庄改造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同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相互支持的格局,从而推动农民居住向城镇和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五)土地综合整治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带动农村工业化和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农村城镇化和居住社区化对生产要素的聚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都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产要素成本的提高,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寻求转移重组的新出路。在促进我省大中城市产业升级的同时,及时使小城镇和农村承接这些产业的转移,对于提升我省工业化整体水平和促进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承接产业转移需要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活环境有一个大的改善和提高。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利用节余的土地为接替产业留足空间,通过集约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的生产生活环境,从而为吸纳产业转移和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创造条件,并带动农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带动农村工业化的新路子,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二、土地综合整治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一)目标任务。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山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2020年,完成土地综合整治1000万亩,其中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800万亩,新增耕地60万亩以上;通过增减挂钩,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我省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任务。力争10年集约投入土地整治资金300亿元,挖潜存量土地级差收益返还农村2000亿元,建成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完善、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城镇和中心社区,使全省四分之一的村庄得到系统的改造,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大的改善,农村面貌有大的改观。按照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与我省签订的《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协议》,从2010年起,重点实施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工程:到2012年,中央、省、市、县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为主体,筹集资金100亿元,其中,中央和省财政投资占70%,市、县(市、区)项目所在地政府配套30%,集中建设66个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整治土地340万亩,新增耕地20万亩,提高粮食产能4亿斤以上。

(二)工作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放在首位,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根本出发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土地整治都要确立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按照方便生产、方便生活、方便居住的基本要求,充分考虑农民长远生计,按群众意愿办事,并接受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坚决避免片面追求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的倾向。

2.坚持高起点规划。政府统一领导,高水平编制规划,以县为单位把土地整治和社区建设以详规落实在图上、落实在具体区域和地块上,实现村镇规划、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土地整治规划有机统一,规划审批与项目审批一致。

3.坚持高标准建设。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重点,提高耕地质量,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以建设环境优美、节能环保、质量可靠的新型农村社区为核心,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的部署,改善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4.坚持高水平管理。建立严格的项目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示范工程的项目、资金和建设进行全程监管,建立规范化的业务流程,分级负责,责任到人。

5.坚持阳光操作。土地综合整治要依法、规范、有序推进,建成阳光工程、廉洁工程、利民工程,在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轨道上健康运行。

三、突出工作重点,明确政策措施

(一)完善增减挂钩试点,推动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挖潜。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要求,先易后难,明确项目实施重点。根据我省不同区域、不同地形特点,围绕城镇中心社区聚集、整镇集中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重要交通沿线和重点旅游区环境改善等几种类型,确定增减挂钩项目区域。因地制宜,妥善安排好拆旧区、安置区、建新区的数量、面积和布局。为给农村长远发展留下充足的空间,增减挂钩项目区内节地率原则上不超过50%,要合理确定建新区、安置区容积率和住宅高度,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可在新型农村社区中适当留出部分园地、林地、菜地,便利居民生活、美化社区环境。要合理划定生活区、生产区和服务区等功能区,完善农村教育、医疗、商业、文体等设施。凡以新型农村社区形式安置的必须配套水、电、气、供暖、道路、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鼓励采用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等可再生农村新能源供气和供暖。要强化建材下乡,对钢材、散装水泥、玻璃等建材实行直销配送,降低工程造价。要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严格工程监理。增减挂钩指标优先用于农村住宅、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节余指标中留出适当的比例,用于新型农村社区的长远发展;节余指标调剂到城市使用的,应按不低于40%的比例用于经营性用地,提高土地收益,返还投入农村。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探索节余指标跨行政区域有偿调剂使用。

(二)围绕增减挂钩项目区,科学安排基本农田整理项目片区。土地综合整治要与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土壤肥力提升相衔接。在增减挂钩项目涉及到的区域内,按照集中连片、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强化设施配套、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要求,合理划定基本农田整理项目片区,与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统筹考虑,集中连片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使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与增减挂钩项目有机融为一体。为确保我省9980万亩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项目区内农田要连片成方,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提高耕作层质量,便于机械化耕种,提高劳动生产率;搞好项目区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建设,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大力推广低压管灌、滴灌、喷(微)灌等新技术;田间道路要提高硬化标准,并相互贯通;合理布设防护林网,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但严禁在基本农田内植树造林。通过项目实施做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建成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三)精心组织,科学编制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以县(市、区)为单位编制好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实行“一张图”管理,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与保护规划、水利和交通等规划相衔接,统筹安排好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等用地规模和布局。要切实搞好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设计,引入高素质的设计队伍,推出符合小城镇和农村社区特点、体现乡村文化特色和生活习俗的建筑群。要科学布局新型农村社区,合理确定社区服务半径,避免社区过度集中,耕作半径过大,影响农民生产生活。

(四)整合资金投入,严格资金使用管理,确保发挥效益。按照“渠道不变、集中投入、专账管理、统筹安排、各计其效”的原则,由各级财政部门整合现有土地及各类涉农资金,集约投入、集中使用,避免重复投入和浪费。适应农村居住社区化的趋势,今后涉及农村民生工程资金,应集中投入到整体搬迁和改造的新型农村社区。要严格资金使用和监管,不得截留挪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要用于项目区内的基本农田整理,其中20%可用于新社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从土地出让金中计提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资金必须按规定用途投入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增减挂钩所取得的相关收益,要实行专账管理、专项核算,以县(市、区)为单位进行统筹平衡,全部返还给提供节余指标的农村,用于农民住房和社区基础设施配套。要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收取行政事业性收费,服务性收费按应收费用的50%收取。收费项目必须事先列明清单,张榜公布,并作为项目审批的必备要件。各级政府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要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各类资金参与土地综合整治。金融机构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为产业发展、农民建房和农村公共事业提供信贷支持。

(五)健全制度,规范运作,加强土地综合整治全程监管。各地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公告制、审计制、验收制和绩效考核问责制等制度,做到公开透明,严禁暗箱操作。凡纳入增减挂钩项目区进行改造的村庄,首先要妥善安置好农民生产生活,做到先建后拆,建一批、搬一批、拆一批、复垦一批。对腾退的农村宅基地要同步进行土地复垦,并按有关规定严格进行验收。增减挂钩周转指标要纳入年度计划统一管理并按期归还。要加强资金管理,专项资金按照资金性质和用途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强化审计监督,定期进行审计,确保建设质量和资金安全。加强项目动态监管,建立土地综合整治季报制度,按季度定期考核。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要严格按规划组织实施,完善管理手段,健全项目台账,提高信息化监管水平。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要锁定控制好项目规模,确保土地整理规模不缩小,增减挂钩规模不扩大。要严禁乱占滥用基本农田,严禁未经批准在农用地上乱建住房,严禁借用增减挂钩政策进行“小产权房”建设,严禁违反项目区规划和超规模用地。凡违反上述规定的,将停止该项目所在地建设用地报批和增减挂钩,并责令整改。

(六)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土地综合整治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证农民的决策权、知情权和参与权,让农民群众全程参与项目的决策、实施、监管和验收。在项目规划、住宅设计、农田整理方案等方面,实行听证制度,做到整治前农民同意,整治中农民参与,整治后农民满意。要慎重对待土地权属调整和利益分配问题,凡涉及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承包经营权等权属调整和利益分配的,要编制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取得相关权益人认可后,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做到产权清晰、界址清楚、面积准确。村庄整合改建社区,涉及占用国有土地的,依法向产权人颁发国有土地使用证;涉及占用集体土地的,依法向产权人颁发集体土地使用证。土地综合整治要做到积极稳妥、实事求是、先易后难、量力而行,不得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坚决避免强拆强建。

四、加强领导,务求实效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土地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工作。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土地综合整治的统一领导。省政府设立由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监察、民政、财政、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商务、审计、环保、旅游、地勘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负责政策制定、项目审批、综合协调与指导,下设土地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各市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负责项目选定、计划落实、监督管理和考核等工作;示范项目所在县(市、区)是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工程的主体,要建立运转高效的领导机构,负责辖区内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具体建设管理工作。

(二)严格考核,加强监管。把土地综合整治纳入各级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加强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价。建立由监察部门牵头,财政、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审计等部门参与的项目监管机制,在招投标、工程建设、资金使用等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对项目实施进行全程监督,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资金安全。

(三)强化宣传和舆论引导。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典型经验,扩大社会影响,提高社会认知度,形成有利于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的良好舆论氛围。

山东省人民政府

2010年8月2日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