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被誉为"广东红旗渠"的长岗坡渡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广东水利工程的大手笔,它以巨龙般的身躯,把上游的泷江河、太平河水引入金银河水库,滋润着下游20多万亩农田,罗定盆地从此变成了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罗定因此也连续摘取"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随着金银湖饮水工程的竣工,长岗坡渡槽还源源不断地为城区居民提供干净的"放心水",当地30多万群众一直受惠。更为神奇的是,渡槽建成29年多来没有出现过一次渗漏,从未大修,工程质量过硬。
说起渡槽,它曾经在上世纪的神州大地红火过一阵子。渡槽又称高架渠、输水桥,通常架设于山谷、洼地、河流之上,用于通水、通行和通航,用来把远处的水引到水量不足的城镇、农村以供饮用和灌溉。现在许多水利工程、引水工程等大量地使用着渡槽,创造出很多富有特色的新式渡槽、现代化渡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国内水利设施落后,直接影响了农村的发展。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引水灌溉就成为一项突出的民生工程。渡槽作为一种水利设施,就在这种背景下在全国各地开始大规模兴建。
"这个渡槽把以往白白流掉的太平河河水引入金银河水库,"当年指挥修建长岗坡渡槽的原罗定水利局老局长陈海顺对笔者介绍说,"而金银河水库灌溉的农田占全县所有农田的四分之一还要多,发电装机容量占全县水电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一。"过去罗定穷得有名,穷在缺水,十年九旱。1955年遇上8个月大旱,全县有20多万亩田插不下秧,插下去的十多万亩无水灌溉,半枯半死。其实,罗定境内有六条主要河流,流量并不小;但过去境内没有一条像样的水利设施。半个多世纪前,罗定大办水利,经过40多年的水电建设,全市的水利设施基本上形成引太、引泗、引沙等六宗引水工程,特别是"引太灌金"成为最大系统工程,而长岗坡渡槽是这一工程的关键大型建筑物。
当年罗定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用铁锤、钢钎,打造出一座气势磅礴的水利工程。陈海顺老局长回忆说,高空浇筑混凝土作业,除了很高的肋拱采用卷扬机运送混凝土外,绝大部分混凝土料都是靠人力一担一担地沿着排栅挑土去的。砌筑槽墩高达25米,也是靠肩膀将100多公斤重的石块一块一块地抬上去。
罗定水利建设的显著成就,吸引了国内外四面八方来客,尼泊尔贵宾参观后竖起大拇指称赞:"中国人真有本领!"1979年,原水电部副部长李伯宁到罗定视察了长岗坡渡槽建设,即席赋诗一首:"罗定儿女多英雄,壮志引太济金银;十里彩虹跨长岗,疑是银河落罗平。"讲述罗定水利建设的《罗定山河披新装》还编上了上世纪70年代的小学课本。
长岗坡渡槽设计引水流量25m3/s,渡槽总长5200米,其中钢筋砼渡槽长度3450米,砌石拱渡槽1750米,渡槽宽6米,高2.2米,渡槽两边设有行人道、护栏,为连拱结构,渡槽共有133个墩,132个跨拱,拱的最大跨度51米,最大高度37米。工程采用肋拱形式和实心重力墩,除几个大跨度的拱跨以外,有2700米长的拱跨都用无筋拱或少筋拱。渡槽共有161条伸缩缝,每处理一条都经过很多次工序才能完成,由于严格把关,每条都精雕细琢,贴接得密密实实,通水以来没有发现一处漏水。
渡槽完成的主要工程量:土方10.76万m3,浆砌石1.84万m3,混凝土5.05万m3(其中块石混凝土2.02万m3)。当时工程总投资53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13万元,其余县自筹和贷款解决。
长岗坡渡槽位于广东省罗定市罗平镇长岗坡,距罗定市区约21公里,长岗坡渡槽是金银河水库枢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太、引镜"两宗引水工程引水入金银河水库的关键大型水利设施。长岗坡渡槽于1976年11月动工兴建,1981年1月竣工通水,历时四年多。长岗坡渡槽工程竣工,经引水入金银河水库后,发挥重大的工程效益,解决生江、素龙、附城、双东等四个镇(区)8.14万亩的农业灌溉用水和罗城、生江、素龙、附城、双东、围底、华石、苹塘等八个镇(区)约54万人生产、生活用水。
五常市四道岗钢结构渡槽拱梁施工
钢结构拱梁渡槽施工的关键是拱梁的制作与安装 ,拱梁制作时要控制好钢管弯曲工艺 ,拱梁安装主要是控制好接头加强板焊接工艺
大型渡槽施工质量控制措施——以白鸡坡渡槽工程为例
渡槽是由桥梁、沟渠或隧道构成的一组输水系统,通常架设于河流、洼地、山谷之上,用于通水、通航和通行,便利水资源短缺的城镇和农村进行饮水和灌溉。因此许多水利工程大量使用渡槽。我国著名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有40余座引水跨越山谷和江河的渡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引水渡槽。渡槽既然如此重要,其质量控制对广大施工单位来说就成为工程的核心和根本。文章试从大型渡槽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措施、大型渡槽施工防裂控制措施2方面进行相关阐述。
坡长是纵断面相邻变坡点的桩号之差,即水平距离。对一定纵坡长度的限制称为坡长限制,包括最大坡长限制和最小坡长限制。
争议
目前对于坡长的定义,存在不同的说法。早期的将坡长称之为地表径流线长度,是指从径流出现的那一点到集中于一定槽床的前沿地表流动的距离,也就是等于两水道间平均距离的一般,因此它大约等于两倍河网密度的倒数。陆忠臣认为坡长是在斜坡在一定的角度最短的长度,也叫地表径流线的长度。也有人称,坡长是指集水区分水线为起点至坡面侵蚀泥沙沉积点的距离长度。随着对坡长研究的深入,坡长的定义也在发生一定改变,具体表现在坡长的起止点的变化和坡长的长度的限定的改变。在著名的土壤侵蚀模型中,坡长被定义为从地表径流源点到坡度减小直至有沉积出现地方之间,或者到一个明显的渠道之间的水平距离。坡长的指的是个特殊地点和另一个沿着坡面下降到沉积发生的位置之间的距离,或者是到水流到一个发育较好的沟道的点为止。现在一般来说,坡长是指坡面的水平投影长度,而不是指坡面长度,通用的定义是在坡面上,由给定逆流而上到水流起点源点之间的轨迹水流路线或流线的最大的水平投影长度。 2100433B
世界上最早的渡槽诞生于中东和西亚地区。公元前700余年,亚美尼亚已有渡槽。公元前703年,亚述国一西拿基立下令建一条483公里长的渡槽引水到国都尼尼微。渡槽建在石墙上,跨越泽温的山谷。石墙宽21米,高9米,共用了200多万块石头。渡槽下有5个小桥拱,让溪水流过。
古希腊的许多城市建有良好的渡槽,但古罗马人最为认真,把供水系统看作是公共卫生设施的重要部分。罗马第一条供水渡槽是建于公元前312年的阿庇渡槽;第十条也是最后一条则是公元226年建成的阿历山大渡槽;最长最壮观的是建于公元前114年的马西亚渡槽,虽然水源离罗马仅37公里,但渡槽本身长达92公里。这是因为渡槽要保持一定坡度,依地形蜿蜒曲折地修建。
中国修建渡槽也有悠久的历史。古代人们凿木为槽,引水跨越河谷、洼地。据记载,西汉时修渠所建渡槽称为“飞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所建渡槽多采用木、砌石及钢筋混凝土等材料,槽身过水断面多为矩形,支撑结构多为重力式槽墩,跨度和流量一般不大,施工方法多为现场浇筑。20世纪60年代以后,施工方法向预制装配化发展。各种类型的排架结构、空心墩、钢筋混凝土U形薄壳渡槽及预应力混凝土渡槽相继出现。随着大型灌区工程的发展,又促使采用各种拱式与梁式结构渡槽以适应大流量、大跨度、便于预制吊装等要求,并且开始应用跨越能力大的斜拉结构形式。
许多水利工程、引水工程等大量地使用着渡槽,创造出很多富有特色的新式渡槽、现代化渡槽。二十世纪中期的中国,由于水利设施落后,直接影响了农村的发展。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引水灌溉就成为一项突出的民生工程。渡槽作为一种水利设施,就在这种背景下在全国各地开始大规模兴建,它见证了近代中国农业、水利发展的起承转合。
南水北调工程中,40余座引水跨越山谷和江河的渡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引水渡槽。日前,由武汉大学王长德教授带头的该项目通过专家评审,成功解决了在我国建设世界最大渡槽的技术难关。
渡槽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690年,在今苏联的戈梅利河向特比图河引水,曾架设一座拱形渡槽,长274.3m、高9.1m,并用砂浆勾缝防渗。公元前19年在今法国境内修建了蓬迪加尔渡槽。该渡槽长274m、高49m,为块石干砌拱形结构。中国最古老的渡槽,距今已有2000余年。早期修建的渡槽多为木石结构。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钢筋混凝土渡槽。60年代以后,随着大型灌区工程的发展,各种轻型结构渡槽、大跨度拱式渡槽被广泛采用,预制装配式施工方法也得到推广。结构形式优选理论、新型材料、电子计算机技术及先进施工技术等已开始应用。
坡长限制【grade length limitation】指的是对一定纵坡长度的限制称为坡长限制,包括最大坡长限制和最小坡长限制。道路的坡度i大于理想最大坡度i称为陡坡,车辆将减速行驶,车辆的初始速度假设为V,终速度不得低于V,因此,凡大于i的坡度其长度应加以限制,即陡坡的最大长度。道路的坡度小于i的坡度属于缓坡。当陡坡的长度超过限制长度时,应安排一段缓坡,用以恢复降低的车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