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超流氦传热

《超流氦传热》一书的出版社是科学出版社,作者是 张鹏,王如竹,作者是 张鹏,王如竹,出版时间是2009-01-01。

超流氦传热基本信息

超流氦传热内容简介

《超流氦传热》系统介绍了超流氦的基本特性、物理基础、实验手段,剖析了超流氦在冷却应用中涉及的流动与传热相关的基本热物理问题,进而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并对相关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进行了介绍。针对超流氦的流动与传热特性及其在低温系统中的冷却应用,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与进展。

《超流氦传热》内容全面新颖,适合于从事低温技术研究、设计、教学和生产的科技人员以及从事低温物理研究和应用的科研人员,特别适合于从事超流氦物理与冷却应用技术、低温流体力学与传热学、高能物理实验技术和凝聚态物理研究的科研人员阅读,也可以作为大学低温和制冷专业及凝聚态物理专业高年级学生的选修课教材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查看详情

超流氦传热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传热

  • 品种:传热油 类型:导热油 说明:605 208L/桶 编码:14157277
  • 美孚
  • 13%
  • 北京鑫方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斜)风机

  • 规格型号:SWF-4A功率(KW):0.37-4风量(m3/h):4300-3000压力(Pa):145-210
  • 云丰
  • 13%
  • 云浮市云丰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斜)风机

  • 规格型号:SWF-7A功率(KW):3-4.风量(m3/h):18500-11750压力(Pa):330-470
  • 云丰
  • 13%
  • 云浮市云丰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斜)风机

  • 规格型号:SWF-8A功率(KW):4-4.风量(m3/h):26100-18700压力(Pa):195-390
  • 云丰
  • 13%
  • 云浮市云丰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斜)风机

  • 规格型号:SWF-9A功率(KW):5.5-6风量(m3/h):35000-27000压力(Pa):280-430
  • 云丰
  • 13%
  • 云浮市云丰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氩弧焊机

  • 500(A)
  • 台班
  • 韶关市2010年8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氩弧焊机

  • [500](KW)
  • 台班
  • 韶关市2009年1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电渣焊机

  • [1000](A)
  • 台班
  • 韶关市2009年1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氩弧焊机

  • [500](KW)
  • 台班
  • 韶关市2009年9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氩弧焊机

  • [500](KW)
  • 台班
  • 韶关市2009年7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飞艇飘空

  • 15立方m飞艇
  • 1个
  • 3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5-07-28
查看价格

UV透玻璃贴

  • PVC透膜
  • 40m²
  • 3
  • 中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8-09
查看价格

融合服务器

  • 融合服务器
  • 3台
  • 1
  • 中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0-10-22
查看价格

脑NVR

  • 32路、8盘符脑NVR
  • 1台
  • 3
  • 仪表计采用:E+H、HACH这两个品牌自控、安防设备采用: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9-08-29
查看价格

6类网线

  • 6类
  • 100m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0-03-31
查看价格

超流氦传热前言

低温技术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从发展历史来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unde、Dewar和Onnes等对低温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得低温技术学科得以迅速发展。低温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支撑技术,在现代许多学科和技术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几十年来,低温及其相关技术在许多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深空探测、热核聚变技术、凝聚态物理等,它们都成为这些前沿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很多应用中,环境要求所需要的温度非常低且稳定,同时对冷量的大小也有较高的要求,此时使用液氦甚至超流氦来提供低温环境则成为最佳的选择。

查看详情

超流氦传热图书信息

作 者: 张鹏,王如竹 著 丛 书 名:新能源技术与应用 出 版 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02406 出版时间:2009-01-01 版 次:1 页 数:366 装 帧:精装 开 本:16开 所属分类:图书 > 教材教辅 > 研究生

图书 > 工程 > 能源与动力工程

查看详情

超流氦传热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超流氦传热目录

前言

第1章 氦的性质及超流氦的获得

1.1 氦元素简介

1.2 气氦和液氦的性质

1.2.1 非临界区域氦的热力学性质

1.2.2 临界区域氦的热力学性质

1.2.3 非临界区域氦的输运性质

1.2.4 临界区域氦的输运性质

1.3 液氦和超流氦的获得

1.3.1 液氦的获得

1.3.2 大型氦液化(制冷)系统及液氦储存容器

1.3.3 超流氦的获得

1.4 超流氦的热物性

参考文献

第2章 超流氦的基本理论

2.1 超流氦的特异性质和二流体模型

2.2 超常导热、热机械和机械热效应

2.3 声波的传播

2.4 互摩擦作用

2.5 卡皮查热阻

2.6 超流氦沸腾现象

参考文献

第3章 超流氦的量子特性

3.1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和"准粒子"的理论概念

3.2 声子和旋子

3.3 超流氦中的涡旋线

3.4 临界速度

3.5 超流氦中的量子涡旋

参考文献

第4章 超流氦流动与传热相关的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法

4.1 超流氦恒温器和相关辅助系统

4.1.1 玻璃恒温器和压力控制系统

4.1.2 金属恒温器

4.2 超流氦流动与传热实验系统

4.2.1 平板加热器及导线型加热器

4.2.2 超流氦流动相关实验系统

4.3 超流氦实验研究中的各种传感器

4.3.1 压力传感器

4.3.2 温度传感器

4.4 超流氦流动与传热的可视化实验方法

4.4.1 纹影与阴影可视化方法

4.4.2 特殊的低温可视化实验系统

4.4.3 高速数字摄像机

4.4.4 超流氦沸腾传热实验过程

参考文献

第5章 超流氦中的第二声波

5.1 常规的热波方程

5.1.1 DP1模型的理论背景

5.1.2 DP1模型的提出

5.1.3 DP1导热问题的求解

5.1.4 DP1导热的一些特殊物理特性

5.2 超流氦中的一维平面第二声波研究

5.2.1 线性第二声波(无量子涡旋作用)

5.2.2 量子涡旋作用下的第二声波

5.3 超流氦浴中的非平面非线性第二声波研究

5.3.1 非平面非线性第二声波的相关实验研究

5.3.2 第二声波的衰减和热激波

5.3.3 超流氦中二维第二声波的传播特性

5.3.4 超流氦中三维第二声波的理论模型及传播特性

5.4 超流氦中第二声波的可视化实验

5.4.1 PIV在超流氦第二声波实验中的应用

5.4.2 第二声波的激光全息干涉可视化

5.4.3 纹影法对第二声波的测量研究

参考文献

第6章 超流氦的传热特性

6.1 超流氦传热中的前驱传热状态及膜态沸腾的发生

6.2 超流氦的膜态沸腾传热研究

6.2.1 饱和态超流氦的最大热流密度

6.2.2 过冷态超流氦的最大热流密度

6.3 不同形状加热元件下和不同流道中的传热情况

6.4 超流氦瞬态传热研究

参考文献

第7章 与超流氮膜态沸腾传热相关的热物理现象

7.1 超流氦膜态沸腾状态的分类

7.2 膜态沸腾过程中的压力振荡研究

7.2.1 小过冷度下的沸腾状态

7.2.2 大过冷度下的沸腾状态

7.2.3 饱和态沸腾状态下的压力振荡

7.3 超流氦沸腾过程中的温度振荡

7.3.1 在小热流密度和短加热时间情况下,噪声沸腾状态中的温度振荡

7.3.2 剧烈噪声沸腾巾的温度振荡测量

7.3.3 无噪声沸腾状态

7.3.4 噪声沸腾过程中温度振荡和压力振荡的耦合

7.4 超流氦沸腾过程中的非线性特性

7.4.1 噪声沸腾中的压力振荡过程的傅里叶分析

7.4.2 噪声沸腾中的压力振荡过程的非线性分析

7.4.3 超流氦沸腾过程中的临界自组织现象和压力振荡中的广波谱

7.4.4 超流氦沸腾过程中的不同沸腾状态的非线性分析

7.4.5 超流氦中不同沸腾状态的小波分析

参考文献

第8章 超流氦中不同沸腾状态的分界

8.1 不同氦浴温度下沸腾状态的分界

8.2 分界图的理论分析

8.2.1 噪声沸腾状态和过渡沸腾状态的分界

8.2.2.l 无噪声沸腾状态和过渡沸腾状态的分界

8.2.3 不同沸腾状态的三维分界图

8.3 过冷态超流氦沸腾中的稳定性分析

参考文献

第9章 超流氦流体力学

9.1 超流氦的流动研究

9.1.1 超流氦的理想流体运动方程

9.1.2 超流氦的黏性流体运动方程

9.2 超流氦的空泡流动

9.3 超流氦的两相流动与传热

参考文献

第10章 超流氦的冷却应用及前沿科学问题研究

10.1 超流氦冷却超导磁体

10.2 超流氦的相分离研究

10.2.1 空间相分离器的分类

10.2.2 多孔塞的工作原理

10.3 超流氦的空间应用

10.3.1 超流氦空间储存方式

10.3.2 超流氦的空间相分离系统

10.3.3 超流氦空间恒温器的结构设计

10.3.4 超流氦空间恒温器的热设计

10.3.5 超流氦空间恒温器内的液体晃动

10.4 有关超流氦研究的前沿物理问题

10.4.1 与超流氦相变相关的前沿研究

10.4.2 固氦中的超流特性研究

参考文献

……

查看详情

超流氦传热文献

加压超流氦用的玻璃钢杜瓦 加压超流氦用的玻璃钢杜瓦

加压超流氦用的玻璃钢杜瓦

格式:pdf

大小:379KB

页数: 3页

在 Claudet 型低温恒温器中,成功地产生了加压超流氦(HeⅡp)。该低温恒温器是用 G-FRP 材料制造的,且无液氮屏。在室温与 HeⅡp 温度之间循环20次以上没有超漏现象,且致冷效率保持不变。此玻璃钢杜瓦是用来研究由空心导体绕制的交流或脉冲超导磁体的混合冷却方式,导体内用饱和超流氦(HeⅡs)冷却,而外部同时用 HeⅡp 冷却。HeⅡs 不循环。

超流氦制冷系统在空间红外天文观测中的应用 超流氦制冷系统在空间红外天文观测中的应用

超流氦制冷系统在空间红外天文观测中的应用

格式:pdf

大小:379KB

页数: 5页

超流氦制冷系统在空间红外天文观测中的应用——文章阐述了空间红外天文观测的发展,针对其中较先进的两颗卫星(SIRTF和 ASTRO—F),研究了其低温系统的构成,总结出了制冷的工作原理,指出了氦制冷在空间应用所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并对其研究进行了展望。

超急速传热传热解析分析

超急速传热热惯性效应

超急速传热过程中热惯性效应的解析分析

基于热质的概念,根据牛顿力学分析方法建立了温度突变加热条件下热质运动的波动方程。借助Laplace正逆变换,推导了半无限大薄板外表面受热冲击作用下热惯性效应的解析表达式,给出了超急速传热过程中热波的传递规律,揭示了热质惯性对传热行为的影响:

(1)受到热质惯性的影响,热量以有限速度传播,呈阶跃性分布,在波前尚未到达的区域内,温度保持初始值不变。

(2)当热作用时间与弛豫时间和特征长度相当时,非傅里叶现象很明显,且当τ0→0,l→0时,热惯性效应消失,此时传热过程将会变成常见的傅里叶形式。

(3)当忽略热流加速的时间惯性时,由于空间效应的存在,热量仍以有限速度传播,很好的解释了稳态下非傅里叶现象。可以更普适的描述热量的传递过程。

超急速传热热弹性响应

超急速传热过程中热弹性响应的解析分析

基于L-S广义热弹性理论,借助于Laplace正逆变换,在弱化耦合作用的基础上推导了一维超急速传热问题热弹性响应的解析解。通过对超急速传热过程中温度场、位移场以及应力场的求解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在超急速传热过程中,热量以有限的速度传播,且热波的传播速度与热松弛时间的平方根呈反比关系。随着热松弛时间的递增,热流矢与温度梯度之间的延迟效应增大,热量传播的延迟区域不断扩大。当热松弛时间一定时,随着热作用时间的递增,热波的波前不断向前推进,热延迟区域逐渐减小。

(2)在热波及弹性波共同作用下,在弹性体内部区域形成应力集中,应力峰值点及大小与热松弛时间密切相关,热松弛时间越大,延迟效应越明显,热冲击效应越弱。

超急速传热冲击温度

飞秒激光烧蚀金属靶的冲击温度

利用飞秒脉冲激光烧蚀金属的双温模型以及非傅里叶热传导模型,算得飞秒激光烧蚀铝靶和铜的冲击温度以及冲击温度的分布.在脉宽为50fs和能量密度为2×10−3J/cm2的激光脉冲作用下,铝靶和铜靶的冲击温度分别为1210K和2160K.计算结果表明,铝靶和铜靶的冲击温度的传播表现出波动性,并且铝靶的冲击温度振荡较铜靶的剧烈.分析表明,靶材的表面反射率、吸收系数以及电子比热容等材料参数是影响冲击温度大小的根本原因.对于给定靶材,冲击温度随激光能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随脉宽的增加而减小.飞秒激光烧蚀固体靶冲击温度绝对值的确定,对安全操控飞秒激光加工含能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查看详情

超急速传热研究进展

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激光加热、金属快速凝固以及器件的小型化等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热作用时间极短、瞬时热流密度极高、温度变化极为迅速、尺度微观的超常传热行为并成为了当前研究热点。Peshkov 最早在超低温液氦Ⅱ的实验中发现热量以波动的形式以有限速度传播,随后人们发现当热作用时间极短或器件尺寸微细化后,热量将以有限速度传播,而这个与经典傅里叶定律描述的热量以无限大速度传播相矛盾。为了克服这个缺陷,研究者基于超常传热的物理机制,建立起各种考虑有限热传播速度的非傅里叶热传导模型。最早是由 Cattaneo 首先对傅里叶扩散模型进行了修正,随后有单相延迟模型、修正双曲型模型、微观两步模型、纯声子散射模型、双相延迟模型等。受实验难度影响,目前针对超急速传热行为的研究大多以理论分析为主,即采用上述的非傅里叶导热模型,对这些超常行为进行求解分析。目前主要采用解析求解和数值求解的方法,王颖泽等采用解析的方法求解了超急速传热过程中热弹性响应;王文亭等人采用数值的方法求解了飞秒激光烧蚀金属靶的冲击温度;何天虎等应用拉普拉斯变换及数值反变换技术研究了一半无限大金属薄膜在边界上受简谐温度作用的一维热传导问题。Jiang运用 Laplace 变换法研究了空心球体在内外两个表面温度突然变化时的双曲型热传导问题。这些模型都很好的描述了在超急速传热过程中热量以有限速度传播。

查看详情

核电厂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在役氦泄漏检测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核电厂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在役氦泄漏检测的要求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核电厂蒸汽发生器传热管全管及管板密封焊缝在役氦泄漏检测。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