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CISC(复杂指令集计算机)和RISC(精简指令集计算机)是当前CPU的两种架构。它们的区别在于不同的CPU设计理念和方法。早期的CPU全部是CISC架构,它的设计目的是 要用最少的机器语言指令来完成所需的计算任务。RISC和CISC是设计制造微处理器的两种典型技术,虽然它们都是试图在体系结构、操作运行、软件硬件、编译时间和运行时间等诸多因素中做出某种平衡,以求达到高效的目的,但采用的方法不同,因此,在很多方面差异很大,它们主要有:
(1)指令系统:RISC设计者把主要精力放在那些经常使用的指令上,尽量使它们具有简单高效的特色。对不常用的功能,常通过组合指令来完成。因此,在RISC机器上实现特殊功能时,效率可能较低。但可以利用流水技术和超标量技术加以改进和弥补。而CISC计算机的指令系统比较丰富,有专用指令来完成特定的功能。因此,处理特殊任务效率较高。
(2)存储器操作:RISC对存储器操作有限制,使控制简单化;而CISC机器的存储器操作指令多,操作直接。
(3)程序:RISC汇编语言程序一般需要较大的内存空间,实现特殊功能时程序复杂,不易设计;而CISC汇编语言程序编程相对简单,科学计算及复杂操作的程序设计相对容易,效率较高。
(4)中断:RISC机器在一条指令执行的适当地方可以响应中断;而CIS C机器是在一条指令执行结束后响应中断。
(5)CPU:RISCCPU包含有较少的单元电路,因而面积小、功耗低;而CISCCPU包含有丰富的电路单元,因而功能强、面积大、功耗大。
(6)设计周期:RISC微处理器结构简单,布局紧凑,设计周期短,且易于采用最新技术;CISC微处理器结构复杂,设计周期长。
(7)用户使用:RISC微处理器结构简单,指令规整,性能容易把握,易学易用;CISC微处理器结构复杂,功能强大,实现特殊功能容易。
(8)应用范围:由于RISC指令系统的确定与特定的应用领域有关,故RISC机器更适合于专用机;而CISC机器则更适合于通用机。
CISC是指采用一整套计算机指令进行操作的计算机。而后又 出现了精简指令集计算机,它精简了指令集,只保留了那些常用的指令,这样计算机能以更快的速度执行操作。
CISC早期的计算机部件比较昂贵,主频低,运算速度慢。为了提高运算速度,人们不得不将越来越多的复杂指令加入到指令系统中,以提高计算机的处理效率,这就逐步形成复杂指令集计算机体系。为了在有限的指令长度内实现更多的指令,人们又设计了操作码扩展。然后,为了达到操作码扩展的先决条件--减少地址码,设计师又发现了各种寻址方式,如基址寻址、相对寻址等,以最大限度地压缩地址长度,为操作码留出空间。Intel公司的X86系列CPU是典型的CISC体系的结构,从最初的8086到后来的Pentium系列,每出一代新的CPU,都会有自己新的指令,而为了兼容以前的CPU平台上的软件,旧的CPU的指令集又必须保留,这就使指令的解码系统越来越复杂。CISC可以有效地减少编译代码中指令的数目,使取指操作所需要的内存访问数量达到最小化。此外CISC可以简化编译器结构,它在处理器指令集中包含了类似于程序设计语言结构的复杂指令,这些复杂指令减少了程序设计语言和机器语言之间的语义差别,而且简化了编译器的结构。
为了支持复杂指令集,CISC通常包括一个复杂的数据通路和一个微程序控制 器。微程序控制器由一个微程序存储器、一个微程序计数器(MicroPC)和地址选择逻辑构成。在微程序存储器中的每一个字都表示一个控制字,并且包含了一个时钟周期内所有数据通路控制信号的值。这就意味着控制字中的每一位表示一个数据通路控制线的值。例如,它可以用于加载寄存器或者选择ALU中的一个操作。此外每个处理器指令都由一系列的控制字组成。当从内存中取出这样的一条指令时,首先把它放在指令寄存器中,然后地址选择逻辑再根据他来确定微程序存储器中相应的控制字顺序起始地址。当把该起始地址放入MicroPC中后,就从微程序内存中找到相应的控制字,并利用它在数据通路中把数据从一个寄存器传送到另一个寄存器。由于MicroPC中的地址并发递增来指向下一个控制字,因此对于序列中的每个控制器都会重复一遍这一步骤。最终,当执行完最后一个控制字时,就从内存中取出一条新的指令,整个过程会重复进行。
由此可见,控制字的数量及时钟周期的数目对于每一条指令都可以是不同的。因此在CISC中很难实现指令流水操作。另外,速度相对较慢的微程序存储器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钟周期。由于指令流水和短的时钟周期都是快速执行程序的必要条件,因此CISC体系结构对于高效处理器而言不太合适的。
(百度名片内容和图片来源:)
指令系统庞大,指令功能复杂,指令格式、寻址方式多;绝大多数指令需多个机器周期完成;各种指令都可访问存储器;采用微程序控制;有专用寄存器,少量;难以用优化编译技术生成高效的目标代码程序;CISC存在的问题 :指令系统庞大,指令功能复杂,指令格式、寻址方式多;执行速度慢;难以优化编译,编译程序复杂; 80%的指令在20%的运行时间使用;无法并行;无法兼容;导致CISC指令系统复杂的主要原因 :减少语义差距减少存储空间,提高速度为了向上兼容 带来的后果电路复杂,编译效率低无法并行;无法兼容 典型的CISC产品 项目 VAX11/780 1978年 Intel80386 1985年 MC68020 1984年 指令条数 304 111 101 寻址方式 24 11 16 指令格式 变长(2-57byte) 变长(1-17byte)16从CISC到RISC CISC指令系统存在的问题:20%与80%规律 CISC中,大约20%的指令占据了80%的处理机时间。其余80%指令:使用频度只占20%的处理机运行时间 VLSI技术的发展引起的问题 VLSI工艺要求规整性,RISC正好适应了VLSI工艺的要求主存与控存的速度相当,简单指令没有必要用微程序实现,复杂指令用微程序实现与用简单指令组成的子程序实现没有多大区别;由于VLSI的集成度迅速提高,使得生产单芯片处理机成为可能。 软硬件的功能分配问题复杂的指令使指令的执行周期大大加长一般CISC处理机的指令平均执行周期都在4以上,有些在10以上 CISC增强了指令系统功能,简化了软件,但硬件复杂了,设计周期加长。
B是指低压用铜箔;变压器SC10 SCB10 区别是SCB10用的导线材料为铜箔材,SC10用的是铜导线。两者都属于干式变压器SCB系列。变压器(Transformer)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来改变交流...
薄型钢和标准缸
(管卡固定或吊杆固定)都是管线在顶板上敷设,区别在于有没有吊顶;有吊顶的是SCE;没有吊顶的是CE;注:电管必须采用自己的管卡或吊杆固定,电管禁止依附在装饰的吊杆上。
采用复杂指令系统的计算机有着较强的处理高级语言的能力.这对提高 计算机的性能是有益的.当计算机的设计沿着这条道路发展时.有些人没有随波逐流.他们回过头去看一看过去走过的道路,开始怀疑这种传统的做法:IBM公司设在纽约Yorktown的JhomasI.Wason研究中心于1975年组织力量研究指令系统的合理性问题.因为它当时已感到,日趋庞杂的指令系统不但不易实现.而且还可能降低系统性能。1979年以帕特逊教授为首的一批科学家也开始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展这一研究.结果表明,CISC存在许多缺点. 首先.在这种计算机中.各种指令的使用率相差悬殊:一个典型程序的运算过程所使用的80%指令.只占一个处理器指令系统的20%.事实上最频繁使用的指令是取、存和加这些最简单的指令.这样-来,长期致力于复杂指令系统的设计,实际上是在设计一种难得在实践中用得上的指令系统的处理器.
同时.复杂的指令系统必然带来结构的复杂性.这不但增加了设计的时间与成本还容易造成设计失误.此外.尽管VLSI技术现在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但也很难把CISC的全部硬件做在一个芯片上,这也妨碍单片计算机的发展.在CISC中,许多复杂指令需要极复杂的操作,这类指令多数是某种高级语言的直接翻版,因而通用性差.由于采用二级的微码执行方式,它也降低那些被频繁调用的简单指令系统的运行速度. 因而.针对CISC的这些弊病.帕特逊等人提出了精简指令的设想即指令系统应当只包含那些使用频率很高的少量指令.并提供一些必要的指令以支持操作系统和高级语言.按照这个原则发展而成的计算机被称为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educedInstructionSetComputer-RISC).简称RISC.
(1)指令的2/8规律
CISC计算机系统中,各种指令的使用频率相差悬殊。大量的统计数字表明,大概有20%的比较简单的指令被反复使用,使用量约占整个程序的80%;而有80%左右的指令则很少使用,其使用量约占整个程序的20%。
VLSI制造工艺要求CPU控制逻辑的规整性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VLSI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往往每3到4年集成度就提高了一个数量级。VLSI工艺要求规整性,而CISC处理器中,为了实现大量复杂的指令,控制逻辑极不规整,给VLSI工艺造成很大困难。
此外,以CISC处理器中,大量使用微程序技术以实现复杂的指令系统。20世纪70年代之前一般采用磁芯做主存储器,采用半导体做控制存储器,两者的速度相差5~10倍。从70年代后期开始,大量使用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做主存储器,使主存与控制存储器的速度相当,从而使许多简单指令没有必要用微程序来实现。而复杂的指令,用微程序实现和简单指令组成的子程序实现已经没有多大区别。
软硬件的功能划分
在CISC中,为了支持目标程序的优化,支持高级语言和编译程序,增加了许多复杂的指令,用一条指令来替代一串指令。这些复杂指令简化目标程序,缩小了高级语言与机器指令之间的语义差距。但是,增加了这些复杂指令并不等于缩短了程序的执行时间。
为了实现复杂的指令,不仅增加了硬件的复杂程序,而且使指令的执行周期大大加长。例如,为了支持编译程序的对称性要求,一般的运算型指令都能直接访问主存储器,从而使指令的执行周期数增加,数据的重复利用率降低。据统计,一般CISC处理器的指令平均执行周期都在4以上,有些在10以上,如Intel公司的8088等。
这里有一个软件与硬件的功能如何恰当分配的问题。在CISC中,通过增强指令系统的功能,简化了软件,增加了硬件的复杂程度。然而,由于指令复杂了,指令的执行时间必然加长,从而有可能使整个程序的执行时间反而增加,因此,在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中,软硬件功能划分必须核实。
RISC 和CISC 是目前设计制造微处理器的两种典型技术,虽然它们都是试图在体系结构、操作运行、软件硬件、编译时间和运行时间等诸多因素中做出某种平衡,以求达到高效
的目的,但采用的方法不同,因此,在很多方面差异很大,它们主要有:
(1) 指令系统:RISC 设计者把主要精力放在那些经常使用的指令上,尽量使它们具有简单高效的特色。对不常用的功能,常通过组合指令来完成。因此,在RISC 机器上实现特殊功能时,效率可能较低。但可以利用流水技术和超标量技术加以改进和弥补。而CISC 计算机的指令系统比较丰富,有专用指令来完成特定的功能。因此,处理特殊任务效率较高。
(2) 存储器操作:RISC 对存储器操作有限制,使控制简单化;而CISC 机器的存储器操作指令多,操作直接。
(3) 程序:RISC 汇编语言程序一般需要较大的内存空间,实现特殊功能时程序复杂,不易设计;而CISC 汇编语言程序编程相对简单,科学计算及复杂操作的程序让设计相对容易,效率较高。
(4) 中断:RISC 机器在一条指令执行的适当地方可以响应中断;而CISC 机器是在一条指令执行结束后响应中断。
(5) CPU:RISC CPU 包含有较少的单元电路,因而面积小、功耗低;而CISC CPU 包含有丰富的电路单元,因而功能强、面积大、功耗大。
(6) 设计周期:RISC 微处理器结构简单,布局紧凑,设计周期短,且易于采用最新技术;CISC 微处理器结构复杂,设计周期长。
(7) 用户使用:RISC 微处理器结构简单,指令规整,性能容易把握,易学易用;CISC微处理器结构复杂,功能强大,实现特殊功能容易。
(8) 应用范围:由于RISC 指令系统的确定与特定的应用领域有关,故RISC 机器更适合于专用机;而CISC 机器则更适合于通用机。
JDG和SC、KBG区别
JDG和 SC、KBG区别 管路敷设标注方法 sc:焊接钢管 tc :电线管 薄钢管 pc:硬质塑料管 ct :电缆桥架 cp:金属软管 SR :钢线槽 RC:水煤气管 SC管是一种金属焊接管, 但由于施工难度较大, 所以现在只有在管径大于等 于50时才用,至于小于 50的一般用 JDG或 KBG管代用。 JDG施工时也需要焊接, 面 KBG管用套头加螺丝紧固,所以 KBG施工比 JDG更方便实际中使用更广泛。 一、管子的成型工艺。 1、焊接钢管就是焊管,它是由钢带切割成窄钢条,然后用模具冷加工裹成 管状。 然后专用焊机接着将一条管缝焊接。外焊缝打磨光亮。一般的焊管的内毛刺 不打的。只有精密焊管才打内毛刺。 2、无缝钢管就是用圆
KBG管与SC管的区别
SC 为焊接钢管 ,在明敷设时(包括地埋)内外壁要做防腐处理, SC 是规范上的焊管,而且是厚壁的,壁 厚通常不小于 3mm,SC 是厚壁镀锌钢管,用于地下室电气敷管 ,TC 是电工管,用于地上电气敷管 ,以上 两种管在混凝土暗敷时均不用做内防腐 . KBG 套接扣压式电冷镀锌钢导线管, 采用优质冷轧带钢, 经高精度焊管机高频焊接而成, 双面镀锌保护, 壁厚均匀,焊缝光滑,管口边缘 . KBG 适用于明敷设的薄壁金属管材,它不同以往的 SC管材在进行接地跨接是要进行焊接而且做防腐处 理。而这类管材只需在两管连接处卡管螺丝连接即可,它不像有的 人所说是在地下层(隐蔽曾)用的, 这是因为它的最大壁厚不超过 1 毫米。所以不适用隐蔽层的埋管。这一点在施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隐 蔽层尤其是混凝土浇灌层 一定要用厚壁管材。 sc:焊接钢管 tc:电线管 薄钢管 pc:硬质塑料管 ct:电缆桥架 c
第1篇 Cisc0路由器选型、基本配置与管理
第1章 Cisc0主要系列路由器安装、选型和应用
1.1 Cisc0路由器概述
1.1.1 Cisc0主要路由器产品系列
1.1.2 Cisc0路由器系列产品分类
1.1.3 Cisc0主要路由器系列的基本功能和特性
1.2 CiscoSOH0系列路由器
1.2.1 CiscoSOH0系列路由器安装和主要特性
1.2.2 CiscoSOH0系列路由器的应用方案
1.2.3 CiscoSOH0系列路由器各型号主要特性比较
1.3 Cisc0800系列路由器
1.3.1 Cisc0850子系列路由器主要特性、安装和应用方案
1.3.2 Cisc0860子系列路由器的主要特性、安装和应用方案
1.3.3 Cisc0870子系列路由器主要特性、安装和应用方案
1.3.4 Cisc0820/830/870子系列的硬件配置比较
1.3.5 Cisc0880子系列路由器主要特性、安装和应用方案
1.3.6 Cisc0890子系列路由器主要特性、安装和应用方案
1.4 Cisc01800系列路由器
1.4.1 Cisc01800系列固定配置路由器主要特性
1.4.2 Cisc01800系列固定配置路由器应用方案
1.4.3 Cisc01841模块化路由器主要特性
1.4.4 Cisc01841路由器应用方案
1.4.5 Cisc01700/1800系列路由器硬件配置和特性比较
1.5 Cisc02800系列路由器
1.5.1 Cisc02800系列路由器主要特性
1.5.2 Ciscol700/2600/2800系列路由器的硬件配置和特性比较
1.5.3 Cisc02800系列路由器应用方案
1.6 Cisc03800系列路由器
1.6.1 Cisco3800系列路由器的主要特性
1.6.2 Cisco2600/2800/3700/3800系列路由器的硬件配置和特性比较
1.7 Cisco7500系列路由器
1.7.1 Cisco7500系列路由器主要特性
1.7.2 Cisco7500系列路由器的硬件配置
1.7.3 Cisco7500系列路由器安全特性
1.7.4 Cisco7500系列路由器应用方案
1.8 ISR2路由器
1.8.1 ISR2路由器的主要优势
1.8.2 Cisco1900/2900/3900系列路由器综合简介
1.8.3 CiscoISR2与ISR对应系列路由器的横向比较
第2章 Cisco路由器的基本配置与管理
2.1 Cisco路由器IOS操作系统
2.1.1 Cisco路由器IOS命令模式
2.1.2 Cisco路由器IOS基本操作
2.1.3 CiscoIOS15.0
2.1.4 配置使用命令行界面访问路由器的参数
2.1.5 Cisco路由器全局参数配置
2.1.6 使用setup命令完成Cisco路由器的基本配置
2.2 Cisco路由器LAN接口配置
2.2.1 接口速率和双工模式的配置步骤及示例
2.2.2 接口描述的配置步骤及示例
2.2.3 以太网接口转换为二层trunk接口的配置步骤及示例
2.2.4 转换以太网接口为二层访问接口的配置步骤及示例
2.3 路由器接口IPv4地址配置
2.3.1 接口IP地址的配置步骤及示例
2.3.2 第二个IP地址的配置步骤及示例
2.3.3 IP无编号地址的配置步骤及示例
2.3.4 31位地址前缀的IP地址的配置步骤及示例
2.3.5 全O子网的配置步骤及示例
2.3.6 指定网络掩码格式的配置步骤及示例
2.4 Cisco路由器ARP协议及配置
2.4.1 ARP协议简介
2.4.2 IARP、RARP和PARP简介
2.4.3 启用接口封装的配置步骤及示例
2.4.4 定义静态ARP表项的配置步骤及示例
2.4.5 为动态ARP表项设置生存周期的配置步骤及示例
2.4.6 全局禁用代理ARP的配置步骤及示例
2.4.7 基于接口禁用代理ARP的配置步骤及示例
2.4.8 清除ARP缓存的配置步骤及示例
2.4.9 校验ARP配置
……
第2篇 Cisco路由器路由配置与管理
第3篇 VPN配置篇
目 录
译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Cisco产品
第1章 Cisc0的历史
1.1为何购买Cisc0产品
1.2有关Cisc0的一些信息
1.3收购Combinet:一个实例研究
1.4 作者的立场站在Cisco一边吗
第2章 Cisc0硬件
2.1硬件平台及其差别
2.2选择合适的路由器
2.2.1700系列路由器
2.2.21000系列路由器
2.2.31600系列路由器
2.2.42500系列路由器
2.2.52600系列路由器
2.2.63600系列路由器
2.2.74000系列路由器
2.3访问服务器
2.3.1什么是访问服务器
2.3.2挑选访问服务器
2.3.3新旧对比
2.3.4Cisco访问服务器连接
2.3.5访问服务器AS5200
2.3.6访问服务器AS5300
2.3.7访问服务器AS5800
2.4ISDN与拨人连接的速度比较
2.4.1接口的概念
2.4.2接口类型
2.5电缆之间的差异
第3章 Cisc0软件
3.1操作系统
3.1.1IOS
3.1.2非IOS操作系统
3.2配置和管理程序
3.2.1CiScoView
3.2.2CiscoWorks
3.2.3CiscoResourceManager
3.2.4CiscoConfigMaker
3.2.5 FastStep
3.3CiscoIOS
3.3.1Cisco对1OS代码的策略和实现
3.3.2早期配置版本
3.3.3中间版本
3.3.4 版本编号
3.4IOSCLI浏览
3.4.1通过超级终端连接
3.4.2串行电缆
3.4.3通过Te1net进行连接
3.4.4访问级别
3.4.5CLI浏览
3.4.6CLI模式
3.4.7保存配置
3.4.8配置更新的方法研究
3.4.9有关配置文件
3.4.10检查命令语法
3.5IOS特征集
3.6非IOS操作系统
3.6.1特征集
3.6.2浏览
3.6.3使用配置文件
3.6.4基于Windows的路由器配置程序
3.7Cisco配置和管理工具
3.7.1CiscoWorks
3.7.2CiscoWorksforWindows
3.7.3CiscoResourceManager
3.7.4CiscoConfigMaker
3.7.5CiscoDial-OutUtilitySoftware
3.7.6从Cisco连线更新软件
3.7.7配置寄存器和IOS更新
第二部分 文档及其他相关的问题
第4章 文档和支持
4.1文档
4.1.1文档CD-ROM
4.1.2在线文档
4.1.3支持
4.1.4契约的种类
4.1.5访问TAC
4.1.6疑难解答引擎
4.1.7开放论坛
4.1.8技术提示
4.2Cisco新闻组
第5章 外部的有关问题
5.1电话公司
5.1.1电话公司历史
5.1.2从电话公司购买线路
5.1.3示例RFQ
5.1.4影响选择销售商的因素
5.1.5电话公司安装和布置数据插座
5.1.6其他与配线有关的问题
5.1.7安装之后的信息
5.1.8载体格式的选择
5.1.9测试和解决广域网连接问题
5.1.10理解电信语言
5.1.11线路类型
5.1.12数字转换设备
5.1.13电缆
第三部分 路由器配置
第6章 初级配置
6.1回溯
6.1.1在IOS中备份配置文件
6.1.2在700系列路由器中备份配置文件
6.1.3将路由器恢复到出厂配置
6.2基本配置
6.2.1设置密码
6.2.2在700系列路由器中设置控制
端口密码
6.2.3加密密码
6.3IOS中的接口配置
6.4700系列路由器中的配置文件配置
6.5高容量串行线路的基本配置
6.5.1在IOS中配置高容量串行线路
6.5.2建立基本连接
6.5.3测试基本连接
6.5.4使用ping命令的更进一步测试
6.5.5为所有的接口设置IP地址
6.5.6静态和默认路由
6.6ISDNBRI基本配置
6.6.1U-loop与S/T-loop
6.6.2在IOS中配置BRI
6.6.3设置SPID和目录号
6.6.4扩展配置
6.6.5拨号访问验证
6.6.6测试连接
6.7 在700系列的路由器中配置BRI
6.7.1设置SPID和目录号
6.7.2路由并非桥接
6.7.3ISDN广域网用户配置
6.7.4CHAP验证
6.7.5默认路由
6.7.6验证ISDN通信
6.8实际配置
6.8.1设置2503IOS路由器用于ISDN
和T1线路
6.8.2 设置766路由器用于到IOSISDN
路由器的拨入
6.8.3IOSISDNBRI路由器
第7章 中级配置
7.1在IOS中节省IP地址
7.2IOS中的多IP地址
7.2.1迁移到新的IP网络
7.2.2多IP地址路由的相关问题
7.3IOS中的动态路由协议
7.3.1RIP和EIGRP协议
7.3.2运行多种协议
7.3.3通告从不同协议了解到的路由信息
7.3.4传播静态路由
7.3.5阻塞动态路由
7.3.6检查路由和路由表
7.4 Cisco700系列路由器上的路由协议
7.4.1启用RIP
7.4.2在广域网上通告以太网路由
7.4.3配置静态路由
7.4.4检查路由表
7.5在IOS中记录事件日志
7.5.1在路由器上保存日志
7.5.2在系统日志服务器上保存日志
7.5.3裁减日志信息
7.5.4替换日志文件
7.6在700系列路由器上记录事件日志
7.7配置域名服务
7.8将路由器作为网络时间服务器
7.9IOS中有用的line设置
第8章 更深入的路由器配置
8.1基于包过滤器的安全
8.2Ultimate安全防火墙:适应性包
破坏性过滤器
8.2.1安装指导
8.2.2如果我有钱
8.3过滤网络和通配位
8.4在IOS中配置包过滤器
8.4.1设计包过滤器
8.4.2基本的包过滤
8.4.3以封闭式为主的包过滤器
8.4.4以开放式为主的包过滤器
8.4.5包过滤器的最后设置
8.4.6测试包过滤器
8.4.7设计自己的包过滤器
8.5700系列路由器中的包过滤器
8.5.1包过滤器语法
8.5.2700系列路由器用户碰到的问题
以及关心的问题
8.6将Cisco路由器配置为DHCP服务器
8.6.1局限性
8.6.2配置DHCP
8.6.3MicrosoftWindows客户机配置
8.7IOS中的拨号地址池
8.7.1局限性
8.7.2 配置
8.8配置T1/E1信道卡
8.8.1使用信道卡
8.8.2 为广域网连接信道分配时隙
8.8.3为PRI连接分配时隙
8.8.4 为T1调制解调器分配时隙
8.9配置调制解调器
8.10 配置IPX路由
8.10.1在IOS中配置IPX路由
8.10.2为拨人用户配置IPX路由
8.10.3为Cisco700系列的路由器
配置IPX
第四部分 附 录
附录A Cisc0产品性能
附录B 相关Web站点
附录C 电信知识简介
附录D 关于ISDN
附录E 术语表 2100433B
CISC型CPU
CISC是英文“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的缩写,中文意思是“复杂指令集”,它是指英特尔生产的x86(intel CPU的一种命名规范)系列CPU及其兼容CPU(其他厂商如AMD,VIA等生产的CPU),它基于PC机(个人电脑)体系结构。这种CPU一般都是32位的结构,所以我们也把它称为IA-32 CPU。(IA: Intel Architecture,Intel架构)。CISC型CPU主要有intel的服务器CPU和AMD的服务器CPU两类。
(1)intel的服务器CPU
(2)AMD的服务器CPU
RISC型CPU
RISC是英文“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 ” 的缩写,中文意思是“精简指令集”。它是在CISC(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指令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人对CISC机进行测试表明,各种指令的使用频度相当悬殊,最常使用的是一些比较简单的指令,它们仅占指令总数的20%,但在程序中出现的频度却占80%。复杂的指令系统必然增加微处理器的复杂性,使处理器的研制时间长,成本高。并且复杂指令需要复杂的操作,必然会降低计算机的速度。基于上述原因,20世纪80年代RISC型CPU诞生了,相对于CISC型CPU ,RISC型CPU不仅精简了指令系统,还采用了一种叫做“超标量和超流水线结构”,大大增加了并行处理能力(并行处理是指一台服务器有多个CPU同时处理。并行处理能够大大提升服务器的数据处理能力。部门级、企业级的服务器应支持CPU并行处理技术)。也就是说,架构在同等频率下,采用RISC架构的CPU比CISC架构的CPU性能高很多,这是由CPU的技术特征决定的。在中高档服务器中普遍采用这一指令系统的CPU,特别是高档服务器全都采用RISC指令系统的CPU。RISC指令系统更加适合高档服务器的操作系统UNIX,Linux也属于类似UNIX的操作系统。RISC型CPU与Intel和AMD的CPU在软件和硬件上都不兼容。
在中高档服务器中采用RISC指令的CPU主要有以下几类:
(1)PowerPC处理器
(2)SPARC处理器
(3)PA-RISC处理器
(4)MIPS处理器
(5)Alpha处理器
VLIW型处理器
VLIW是英文“Very Long Instruction Word”的缩写,中文意思是“超长指令集架构”,VLIW架构采用了先进的EPIC(清晰并行指令)设计,我们也把这种构架叫做“IA-64架构”。EPIC处理器主要是Intel的IA-64(包括Intel研发的安腾处理器)和AMD的x86-64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