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本地质信息系统由几部分组成:1.《三峡工程地质数据库》(含地质背景、地质灾害据库组成的数据库群);2.环境地质评价;3.《方法、模型库》(由11种方法其中有两个新模型-爆发、稳定型);4.《程序法》,它与方法、模型库对形库》(汇集了库区水系,城镇图,地质底图,崩滑体分布、矿产、评价预测质信息系统汇集了三峡工程第四、第五专题新近研究成果的基本数据和历查成果;数据库管理程序以DBASEⅢ为工具,由95个程序模块、2084条语数据在37000K字节以上,有开发图形程序8个,屏幕显示和拼接效果较好
成果登记号 |
19920081[05340] |
项目名称 |
长江三峡工程环境地质信息系统 |
第一完成单位 |
地质矿产部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 |
主要完成人 |
肖乾春、冯宗礼、苏爱军、向阳、王玉琼 |
主题词 |
环境地质学院;信息系统;数据库;长江三峡 |
利:减少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调节长江局部小气候,开发出了新的旅游资源,为中东部提供丰富的电力资源。弊:破坏了原有的文胜古迹与生态环境,移民安置成了隐患,战争时成为极大的危险因素。
长江三峡工程时间 :三峡水电站1992年获得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建设,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六月一日下午开始蓄水发电,于2009年全部完工。三峡水电站大坝高程185米,蓄水高程175米...
利:解决了我国电力紧缺问题。 弊:对整个三峡生态圈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不少物种因此而灭绝。
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回顾
收稿日期 :2003 - 06 - 15 作者简介 :翁立达 ,男 ,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局长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文章编号 :1001 - 4179(2003) 08 - 0040 - 03 长江三 峡工程生态与环 境保 护回顾 翁 立 达 敖 良 桂 (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 :简要回顾了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以往在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方面开展的规划 、监测 、科研等工作 , 以及已经做出的巨大努力 。介绍了三峡工程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同时指出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广泛而 深远 ,特别是水库蓄水以后 ,由于水流 、泥沙等情况的变化 ,将对生态 、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面临的任务繁重而 艰巨 ,目前距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要求有相当差距 ,任重而道远 。 关 键 词 :生态系统 ; 环境保护 ; 库区移民 ; 水资源保护 ; 三峡水利枢纽
成果登记号 |
19920077[05336] |
项目名称 |
长江三峡工程环境地质评价与预测 |
第一完成单位 |
地质矿产部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研究所等16个单位 |
主要完成人 |
韩宗珊、钟立勋、欧正东、张雍、夏鹏翅 |
主题词 |
环境影响评价;诱发地震;边坡稳定性;淤积;评价 |
本项目代号75-16-02-05,着重研究了库区移民迁镇、重庆沿江地带斜坡稳定、枢纽题.在库区诱发地震、库岸稳定性以及泥沙淤积等评价中,通过定性、建与定量或半定量的结合评价,在许多方面有突破.如在巴东、巫山、奉节或已迁城镇新址中,发现有重要的滑坡问题,从而提出改善的规划方案.三篇十三章三十万字,附图册一本. 2100433B
可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之中。同地理信息系统类似,主要元素包括人员、数据、硬件、软件、模型。
福建省在全国首创了“1 N”模式,即一个全省通用的城市地质信息系统,让数据即时共享、协同办公成为可能,为海峡西岸城市群地质调查工作打下牢固基础。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张礼中研究员、国家GI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吴亮教授、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谢含华主任与福建省城市地质“1 N”项目组组长,分别围绕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地质环境信息平台建设进展、地质调查信息云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福建省城市地质信息系统“1 N”模式综述以及福建省城市地质“1 N”项目实施解析等内容发表了主旨演讲,并与参会代表进行了互动交流。借助于用户单位所做的成功经验分享,让其他省市单位直观了解“1 N”模式建设方式和效果。
福建省在全省积极推进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及其信息化建设,在全国首创了“1 N”模式,即一个全省通用的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各市县在此基础上做定制化开发。这种模式打通了各城市、各部门的“信息壁垒”,让数据即时共享、协同办公成为可能,为海峡西岸城市群地质调查工作打下牢固基础。
目前,系统已在平潭、漳州、宁德三个地区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在系统初步建成之后,面向政府管理、规划人员和专业人员,为福建多个设区市地质规划和工程选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地质灾害防治、地下空间利用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地质信息服务。
福建省城市地质“1 N”创新模式,将厦门、福州等地多年建设经验应用到通用系统中,再结合地方特点定制开发,节约了大量成本,显著提高了城市地质信息化建设推进速度,对福建全省乃至全国的城市地质信息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