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1章 绪论
1.1 城市交通道路空气污染现状
1.2 影响城市交通道路空气污染的因素
1.2.1 车流量的影响
1.2.2 机动车工作状态的影响
1.2.3 城市交通能源消耗与油料品质的影响
1.2.4 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的影响
1.2.5 气象条件的影响
1.3 我国城市交通道路空气污染控制的研究现状
1.3.1 城市交通道路空气质量监测研究
1.3.2 机动车污染物生成机制的研究
1.3.3 机动车排放对城市及区域污染规律研究
1.3.4 机动车排放因子的研究
1.3.5 机动车污染物扩散模式研究
1.3.6 交通道路环境空气评价模式研究
1.3.7 交通道路规划环评研究
1.3.8 机动车尾气减排的政策及法规
1.4 目前研究中需要完善的内容
1.5 本书编写的目的与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城市交通道路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2.1 概述
2.2 城市交通道路空气质量监测
2.2.1 污染物监测与扩散的研究
2.2.2 交通道路空气质量的监测方法
2.2.3 我国已颁布的空气监测技术规范
2.3 城市典型交通道路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2.4.技术规范的编写依据与说明
2.4.1 适用范围
2.4.2 监测项目的确定
2.4.3 布点方法
2.4.4 监测时间与频率的确定
2.4.5 监测时的其他参数
参考文献
第3章 城市交通道路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的研究
3.1 城市交通道路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3.1.1 城市交通道路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因子
3.1.2 城市交通道路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标准
3.1.3 城市交通道路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模式
3.1.4 城市交通道路空气质量预测模型
3.2 城市交通道路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3.2.1 评价范围
3.2.2 评价因子
3.2.3 评价标准
3.2.4 排放因子
3.2.5 扩散模式
3.2.6 评价模式
3.2.7 监测方法
3.3 城市交通道路及交通规划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框架
3.3.1 城市交通道路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框架
3.3.2 城市交通规划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评价
3.4 城市交通道路环境空气质量的暴露评价
3.4.1 暴露评价的概念
3.4.2 暴露评价的方法
3.4.3 城市交通道路环境空气质量暴露评价
3.5 城市交通环境容量评价
3.5.1 城市交通环境容量的概念
3.5.2 城市交通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
3.5.3 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
3.6 城市交通道路空气污染防治对策
3.6.1 污染源削减对策
3.6.2 加强城市交通规划
3.6.3 加强城市交通污染环境监测
3.6.4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建设多种形式的城市绿地
3.6.5 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第4章 机动车排放因子及交通道路空气扩散模式研究
4.1 引言
4.2 机动车排放因子研究
4.2.1 机动车排放因子研究现状
4.2.2 运用MOBILE模型的排放因子研究.
4.2.3 基于MOBILE模型对北京市机动车排放因子研究
4.3 城市交通道路空气扩散模式研究
4.3.1 道路机动车污染物扩散模式研究现状
4.3.2 开阔型道路扩散模式
4.3.3 街道峡谷道路扩散模式
4.3.4 交叉型道路扩散模式
4.4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城市交通道路环境空气质量可视化平台研究
5.1 开发背景与需求分析
5.1.1 开发平台背景
5.1.2 可视化平台开发的技术路线
5.2 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5.2.1 基于GIS平台的开发
5.2.2 ArcGISEngine简介
5.2.3 空间分析在可视化平台的应用
5.3 可视化平台的框架设计
5.3.1 功能目标
5.3.2 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5.3.3 空间数据库设计
5.3.4 系统开发环境
5.3.5 系统运行环境
5.3.6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5.3.7 平台功能组件设计
5.4 可视化平台的使用
5.4.1 平台主界面介绍
5.4.2 平台排放因子计算的实例
5.4.3 开阔型道路及交叉型道路计算实例
5.4.4 街道峡谷计算实例
5.4.5 污染结果可视化分析
5.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北京城区臭氧浓度变化规律及预测方法研究
6.1 概述
6.1.1 O3来源与产生机制
6.1.2 影响城市O3浓度的主要因素
6.1.3 城市O3浓度变化规律研究进展
6.1.4 O3浓度预测方法研究进展
6.1.5 主要研究内容
6.2 北京城区O3浓度变化规律研究
6.2.1 监测布点与监测设备
6.2.2 北京典型交通道路环境中O3浓度变化规律
6.2.3 北京城区O3质量浓度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6.3 O3浓度预测方法研究
6.3.1 数值预报模式
6.3.2 统计预报方法
6.3.3 基于遗传算法改进的B-P神经网络算法的O3浓度快速预测方法
参考文献2100433B
《城市交通道路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是我们研究工作与研究成果的总结,全书共分6章。第1章绪论,简要介绍了我国城市交通道路空气污染现状、影响城市交通道路空气污染的因素、我国城市交通道路空气污染控制的研究现状、目前研究中需要完善的内容和《城市交通道路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编写的目的与内容。
我们在2007年承担了国家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城市交通道路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及评价方法研究”课题,近3年的研究工作包括城市交通道路空气中污染物监测‘技术规范、城市交通道路空气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机动车排放因子研究、城市交通道路空气中污染物扩散模式研究、城市交通道路空气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和城市交通道路空气质量可视化平台构建。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由一个中心站和若干个子站构成(子站数量根据当地情况而定),安装在线式环境监测设备。因此系统软件将由中心站软件和子站软件两大部分组成,两者有机结合,协调整个监测系统的运行,完成对各种...
空气净化效果检测标准解读 随着人们对自身环境空气的卫生关注度日益提高,各类空气净化消毒产品不断涌现,运用领域已从传统的洁净室扩展至家用室内环境净化。国家有关部门为促进该市场的健康发展,于2010...
数据来源:每个地级市环境保护局的环境监测站都有一个或者多个监测点(点位处设置有PM2.5采样器),一般设置在环保局楼顶,其他点位设置具体位置依情况而定的,数据就是来自这里。这数据通常是指的PM2.5的...
巴中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方案
巴中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 见》(国发, 2012? 35号)和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四川省第七 次环保大会及 2012 年四川省环境监测工作暨培训会议精神,全 面实施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加快建 设先进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警体系, 依据环保部 《关于加强环 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的意见》 (环发, 2012? 33号)、《四川 省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和《四川省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 建设方案》,制定此方案 ( 以下简称《方案》 ) 。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适应环境保护“三个转变” 、满足 环境管理需要为目标, 紧紧围绕国家环境保护和巴中市生态市建 设战略目标和重点,以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环境突发事件预警、 应急监测、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建设、监测网络建设为中心任务, 依靠加强环境空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国家环保总局公告2007年第四号)
1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防治空气污染,规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 法》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有 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设计和监测点 位设臵要求、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和自动监测的方法和技术要 求以及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处理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国家和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为确定 环境空气质量状况,防治空气污染所进行的常规例行环境空气质 量监测活动。 第三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国家环境空气质 量监测网的组织和管理,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 主管部门可参照本规范对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进行组织和管 理。 第二章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 第四条 设计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 应能客观反映环境空气污 染对
前言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2城市生态用地概念辨析
1.3城市生态用地的功能与作用
1.4城市生态用地的分类
1.5城市生态用地规划的重点
第一篇城市生态用地评价篇
第2章国内外城市生态用地评价研究综述
2.1国外城市生态用地空间结构评价
2.2国内城市生态用地空间结构评价
2.3城市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研究
2.4小结
第3章中国典型城市生态用地空间结构研究
3.1研究目标
3.2研究对象的确定
3.3研究思路
3.4集中型生态用地空间结构
3.5带状生态用地空间结构
3.6组团生态用地空间结构
3.7海滨型生态用地空间结构
第4章城市生态用地空间结构评价方法
4.1研究目标
4.2研究思路
4.3影响生态用地服务功能的空间结构指标
4.4城市尺度生态用地空间结构评价
4.5场地尺度生态用地空间结构评价
4.6评价指标内涵与计算方法
第5章城市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方法
5.1研究目标
5.2城市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流程
5.3城市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5.4评价指标内涵与计算方法
5.5城市生态服务功能综合评价
5.6小结
第二篇城市生态用地规划篇
第6章城市生态用地规划发展历程
6.1城市生态用地规划思想发展历程
6.2近现代城市生态用地规划研究进展
第7章城市生态用地规划模式
7.1空间结构型规划
7.2分类控制型规划
7.3边界控制型规划
7.4网络构建型规划
7.5生态修复型规划
7.6对我国生态用地规划实践的启示
第8章城市生态用地规划相关理论与方法
8.1生态学基础理论
8.2相关应用生态学理论
8.3城市规划与管理相关理论
8.4城市生态用地关键规划技术
第9章城市生态用地规划内容与流程
9.1城市生态用地规划体系
9.2宏观层次城市生态用地规划主要内容
9.3微观层次城市生态用地规划主要内容
第10章城市生态用地规划实施与管理
10.1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10.2理顺生态用地管理体系
第三篇广州城市生态用地评价与规划篇
第11章广州生态系统特征分析
11.1生态区位分析
11.2市域生态系统特征分析
11.3生态要素空间格局分析
11.4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第12章广州生态用地评价
12.1广州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
12.2广州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
第13章广州生态用地空间规划
13.1规划的定位与特色
13.2生态安全格局规划
13.3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
13.4生态管理分区
第14章广州市番禺片区生态廊道控制性规划
14.1生态廊道内涵
14.2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
14.3生态廊道控制性规划的基本定位
14.4生态廊道规划结构、规模与用地
14.5番禺生态廊道系统功能定位
14.6生态廊道控制性指标体系及规划策略
14.7番禺片区生态廊道建设政策导控
14.8重要示范性地区概念规划
第15章广州生态用地规划管理与实施建议
15.1建立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机制
15.2实施生态管理分区
15.3深化完善生态用地规划指引
主要参考文献
2100433B
《城市生态用地评价与规划》分三篇共15章,系统讲述了城市生态用地评价和生态规划相关理论的发展以及以广州为例的实践工作。第一篇是“城市生态用地评价篇”,主要介绍国内外城市生态用地评价、中国典型城市生态用地空间结构的研究情况,提出城市生态用地空间结构评价方法以及城市生态服务功能的评价方法。第二篇是“城市生态用地规划篇”,主要介绍城市生态用地规划发展历程、城市生态片{地规划模式、城市生态用地规划相关理论与方法、城市生态用地规划内容与流程以及城市生态用地规划管理等内容。第三篇是“广州城市生态用地评价与规划篇”,总结介绍广州城市生态系统特征、生态用地评价、生态用地空间规划、番禺片区生态廊道控制性规划以及广州生态用地规划管理等实践。
《城市生态用地评价与规划》可供城市规划、生态调查与评价、生态规划等领域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和政府管理部门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城市规划、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城市生态、地理科学等专业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教材。
1 城市视觉景观的评价概述
2 城市景观视觉评价的价值取向
3 城市景观视觉评价的价值标准
4 城市景观视觉评价的方法
5 城市景观视觉评价中"观"的描绘与分析
6 城市景观视觉评价中"景"的描述与分析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