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建成于明崇份元年(1628年)。平面八角形,7层,每层有砖叠砌的腰檐,塔端耸立着葫芦铜页。附近群众有“清明”登圌山游览的习惯。传说建塔时因山高路远,建筑材料运输困难,乃命登山者每人携带塔砖上山,因而又有‘万人塔”之称。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国侵略军窜犯镇江时,当地人民曾利用此塔监视英国兵船的动向。
微派建筑特征
一.徽派建筑的形成 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 受到了徽州 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 这里原来是古越人的 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中原 士族的大规模迁入, 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 也带 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 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 直接 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 楼上厅室特别轩敞, 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 这是因为山区 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 局。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入,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 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 畅的徽州“天井”。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 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 明朝中叶以后,徽商
陕西回族建筑特征初探
陕西的回族建筑和它的使用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着它的“地方民族”特色,清真寺的平面布局多是四合院型的串连式,大殿是全寺的中心建筑。在建筑功能上都充分注意到静思默祷的安静沉寂气氛,表现出宗教的庄严与壮丽。在建筑装饰上表现出浓厚的伊斯兰教与阿拉伯色彩,在用材和技法上又融合了以汉族为主的中国建筑传统,充分表现了三种文化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