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至少二次羽状分裂。末二级羽轴宽 1.5 mm,光 滑。末次羽片线形至羽状披针形,长 5 cm 以上,宽 1.3~1.6 cm,以 60° 角伸出,末级羽轴宽 1 mm 左右小羽片质厚,排列较紧,微短镰形,长 6~7 mm,宽 4~4.5 mm,长为宽的 1.5 倍。顶端钝圆偶成钝尖,基部上边微扩张,下边稍稍收缩后又微下延。中脉粗而下延,到近顶端时分散,侧脉以 40°~50° 角伸出,分叉 1~2 次。末次羽片基部下行第一个小羽片较短,并作间小羽片状,成三角形,其下边的边缘成窄翅状直下延于末二次羽轴上,翅状部分宽 0.6~1 mm。末次羽片基部上行的第一个小羽片较其他略大些(杨关秀和陈芬,1979) 。
晚二叠世的环境。
分布于广东花县加禾,龙潭组。 2100433B
国槐形态特征
国槐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 15-25 米,干皮暗灰色,小枝绿色,皮孔明显。羽状复叶长 15-25 厘米;叶轴有毛,基部膨大;小叶 9-15 片,卵状长圆形,长 2.5-7.5 厘 米,宽 1.5-5 厘米,顶端渐尖而有细突尖,基部阔楔形,下面灰白色,疏生短 柔毛。圆锥花序顶生;萼钟状,有 5小齿;花冠乳白色,旗瓣阔心形,有短爪, 并有紫脉,翼瓣龙骨瓣边缘稍带紫色;雄蕊 10条,不等长。荚果肉质,串珠状, 长 2.5-5 厘米,无毛,不裂;种子 1-6 颗,肾形。花果期 9-12 月。 [1] 生长习性 性耐寒,喜阳光,稍耐阴,不耐阴湿而抗旱,在低洼积水处生长不良, 深根,对土壤要求不严, 较耐瘠薄, 石灰及轻度盐碱地 (含盐量 0.15%左右) 上也能正常生长。但在湿润、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上生长最 佳。耐烟尘,能适应城市街道环境。病虫害不多。寿命长,耐烟毒能力强。 用途 中国
深圳马峦山及其邻近山地苏铁蕨群落特征分析
对深圳马峦山郊野公园、田头山自然保护区和排牙山自然保护区中苏铁蕨〔Brainea insignis (Hook.) J. Sm.〕群落的组成、种群垂直结构和年龄结构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3个群落物种的频度、多样性和均匀度进行了比较。根据群落中优势种的重要值与乔、灌木的分层,马峦山郊野公园、田头山自然保护区和排牙山自然保护区的苏铁蕨群落可分别命名为鸭脚木-豺皮樟-苏铁蕨群落、山乌桕-毛棉杜鹃-苏铁蕨群落和红鳞蒲桃+鸭脚木-豺皮樟-苏铁蕨群落。3个群落中,中低层(高度小于10 m)的个体数均占群落个体总数的90%以上,随高度增加个体数量急剧减少。以胸径反映优势种群的年龄结构,除苏铁蕨种群外,3个群落的优势种群大都含有一定比例的Ⅰ级(DBH<2.5 cm)幼树、Ⅱ级(2.5 cm≤DBH<7.5 cm)小树和Ⅲ级(7.5 cm≤DBH<22.5 cm)壮树,而Ⅳ级(DBH≥22.5 cm)大树较少,显示3个群落具有不断更新的趋势。马峦山郊野公园、田头山自然保护区和排牙山自然保护区苏铁蕨群落中频度级(FR)为A级(0%≤FR<20%)的种类均占绝对优势,比例分别为57.50%、63.16%和61.70%,E级(80%≤FR≤100%)种类所占比例均较小,但马峦山郊野公园苏铁蕨群落E级种类比例大于D级(60%≤FR<80%)种类,符合Raunkiaer群落频度分布定律。3个群落中,田头山自然保护区苏铁蕨群落的Simpson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最高,马峦山郊野公园苏铁蕨群落均最低。研究结果表明,3个苏铁蕨群落都处于演替中期,尚未达到顶极、亚顶极状态。
蕨叶碎片,至少二次羽状分裂;轴细,宽约3 mm,具细纵纹。羽片亚对生,与轴成宽角 相交,羽轴细弱。小羽片下行式,宽舌形,较直或略呈镰刀状弯曲,全缘,顶端圆,基部微微连接,长9~18 mm,宽约 6~10 mm。中脉以宽角(45°~60°)伸出,至小羽片顶端逐渐变细并分叉消散,有的小羽片中脉略呈“Z”形弯曲;侧脉细弱,位于基部的脉分叉二次,其余的分叉一次,边缘脉每厘米约10条。上侧基部第一枚小羽片常较其他小羽片短并向羽轴靠拢(李佩娟等,1988) 。
青海柴达木盆地大煤沟,甜水沟组和饮马沟组; 早侏罗世晚期至中侏罗世早期。 2100433B
中 文 名 :祥云异脉蕨
属名信息:Phlebopteris,异脉蕨属
文献描述:1978 Phlebopteris xiangyunensis,杨贤河,页482,图版166,图4,5
形态描述:蕨叶呈掌状分裂。羽片条带状,羽轴强直。小羽片线形(羽片基部的小羽片三角形) ,排列紧密,基部略略扩大并互相连接,顶端钝圆。中脉明显,侧脉细而清晰,自中脉长出后即分叉一次,接着前面的一个分支又分叉一次。孢子囊群圆形,成行排列于实羽片背面的两侧,详细构造未明(杨贤河,1978) 。
时代产地:四川峨眉荷叶湾,须家河组; 晚三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