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城镇住宅供热计量技术指南概述

城镇住宅供热计量技术指南概述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厅(建委),北京市政管理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为配合我部等八部委颁布的《关于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建城[2003]148号)的实施,指导各地在居住建筑集中采暖设计中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满足分户计量、室温可控的要求,我部组织专家编制了《城镇住宅计量供热技术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实施。

附件:城镇住宅供热计量技术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二○○四年一月十六日

前 言

本技术指南是根据建设部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为主编单位,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本技术指南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展开了专题研究,进行了比较广泛、深入的调查,总结了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广泛征求了国内有关单位和行业专家的意见,对主要内容和指标进行了探讨和论证,对稿件进行了反复修改和充实,最后会同参编单位和有关部门定稿。

各单位和个人如发现有疑难问题或有意见和建议,请随时函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气调节研究所标准规范室( 地址:北京北三环东路30号;邮编:100013)。

本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如下:

主编单位: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参编单位: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天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天津市人民政府供热办公室、

费特拉能源服务股份公司

主要起草人:徐伟、邹瑜、万水娥、伍小亭、狄洪发、高顺庆、黄维、辛坦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1

第二章 既有住宅室内采暖系统热计量改造和室温控制 3

第三章 新建集中采暖住宅分户热计量室内系统设计 6

第四章 集中采暖住宅热力入口、室外管网、热源 9

第五章 热计量装置与热量计算 12

附录A: 其它住宅采暖方式 14

附录B:术语 18

附录C: 设计图示 21

附录D: 塑料管材的温度使用条件分级和通用壁厚表 22

附录E: 几种塑料管材的性能和许用设计环应力及最小壁厚选择 23

附录F: 塑料管材水力计算表及修正系数 27

城镇住宅供热计量技术指南

第一章 总 则

1.1 为贯彻执行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八部委《关于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建设部《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落实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推进城镇供热事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室内热环境质量,减少大气污染,推动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和发展供热采暖系统热计量技术,制定本技术指南。

1.2 本技术指南的目的是指导各地区供热采暖热计量系统的实施,推行集中供热住宅采暖热计量技术,合理选择供热采暖方式。

1.3 本指南适用于新建住宅供热采暖系统的分户热计量设计、既有住宅供热采暖系统的热计量改造。公共建筑供热采暖系统设计和改造可参考本指南。

1.4 本指南中的供热采暖热计量系统是指由集中供热及分散锅炉房供热的热水供热采暖热计量系统。其它住宅采暖方式是指电采暖、燃气采暖、热泵采暖以及太阳能采暖等方式。本指南重点说明与供热计量有关的技术及其它采暖方式的技术特点和适用范围,对于供热采暖系统的常规通用做法,本指南中不再赘述。

1.5 在应用本指南时,应执行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设计规范》、《住宅设计规范》、行业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以及其它现行有关标准、规范或规定。还应遵循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积极采用先进技术,不断使供热计量系统和其它采暖方式更加完善、可靠、经济合理。

1.6 对新建住宅和既有住宅,各地应在本技术指南的指导下,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经济和技术水平、工作基础等实际情况制定热计量的技术实施规程或细则,坚持分阶段、分目标、综合配套、逐步实施。

1.7 对新建住宅和既有住宅,其室内采暖系统和计量方式的选择应同时具有室温调节和热量计量的基本功能。

1.8 对新建住宅和既有住宅,热计量的实施应注重计量收益大于投入、住户和供热公司双受益的原则,应在保证系统调节和计量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尽量节省投资。

1.9 新建住宅应严格按照《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和《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设计,确保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符合标准要求。

1.10 为提高室内热舒适水平,降低供热采暖系统的能耗,推进供热计量系统改造顺利实施,既有采暖住宅热计量改造要与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统筹规划、统一设计、尽可能同步实施。改造时应执行《既有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不损害原有建筑的结构、不影响安全使用,并与旧房维修统一考虑。

1.11 新建住宅集中采暖热计量系统的设计应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水平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基础上,注重室内热舒适度的提高;既有住宅热计量的改造应保证改造后供热采暖系统的水力、热力平衡和室内热环境的改善。

1.12 凡有条件实施集中供热的住宅,应优先采用集中供热采暖方式;在产业技术政策的指导下,各地可根据能源结构、供热规划和实际工程情况,选择利用其它新能源、新技术的新型供热采暖方式。同时在确定供热采暖方式时,应对所选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1.13 对热水集中采暖的新建住宅和既有住宅,热计量应将热源、供热管网和室内采暖系统一并考虑。室内采暖系统的设计应与建筑、结构、电气等专业协调配合,尤其应考虑建筑平面设计、管道布置和层高的要求。

第二章 既有住宅室内采暖系统热计量改造和室温控制

2.1 室内采暖系统改造应以温控和热计量为手段、实现建筑节能为目的。改造应采用合理可行、投资经济、简单易行的技术方案。特别注意应根据既有室内采暖系统现状选择改造后的室内采暖系统形式,改造应尽量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干扰。

2.2 改造后的室内采暖系统既要满足室温可调和热量计量的要求,又要满足运行和管理控制的要求。

2.3 室内采暖系统改造应结合围护结构节能改造进行。对没有达到建筑节能标准的围护结构宜同时予以改造。

2.4 室内采暖系统改造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2.4.1 原系统为垂直单管顺流系统时,宜改造为在每组散热器的供回水管之间设跨越管的系统。每组散热器应设恒温阀或性能可靠的手动调节阀;

2.4.2 原系统为垂直双管系统时,宜维持原系统形式。每组散热器应设恒温阀或性能可靠的手动调节阀;

2.4.3 原系统为单双管系统时,宜改造为垂直双管系统,或改造为设跨越管的垂直单管系统,每组散热器应设恒温阀或性能可靠的手动调节阀;

2.4.4 当室内管道更新时,以上三种原有系统形式也可改造为设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系统。分户独立系统可采用水平双管式或水平跨越式等形式;公共立管设在户外;调节阀设在分户供水管的户外管道上。

2.4.5 原系统为低温地板辐射式采暖系统时,需在户内系统入口处增设调节阀和必要的温控装置;

注: 现有住宅采暖系统图示参见附录B:图B-1

2.5 热计量方式应根据技术经济分析及改造后的室内采暖系统形式来确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2.5.1 当改造后的室内采暖系统形式为设跨越管的垂直单管系统或垂直双管系统时,宜采用每组散热器安装热分配表,每个热力入口或若干个热力入口设一总热量表(管网规模较小时,也可只在热力站/锅炉房设总热量表)的热计量方式;

2.5.2 当改造后的室内采暖系统形式为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系统时,可采用上述热计量方式或采用户用热量表的热计量方式;

2.5.3 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应采用户用热量表的热计量方式。

2.6 分户独立系统户内系统入口装置:采用户用热量表的热计量方式时,户内系统入口装置应由供水管调节阀、置于户用热量表前的水过滤器、户用热量表及回水管截止阀组成;采用热分配表计量方式时,户内系统入口装置应由供水管调节阀、供水管水过滤器及回水管截止阀组成。

2.7 室内采暖系统实施热计量改造和室温控制的要点:

2.7.1 散热器支路宜设恒温阀或性能可靠的手动调节阀,且应根据室内采暖系统形式选择恒温阀类型,垂直单管系统应采用低阻力恒温阀,垂直双管系统应采用高阻力恒温阀。垂直单管系统可采用两通型恒温阀,也可采用三通型恒温阀,垂直双管系统应采用两通型恒温阀。室内采暖系统为低温地板辐射采暖时,每一分支环路应设手动调节阀或温控装置。

2.7.2 垂直单管系统三通调节阀的主要作用在于调节散热器进流系数,避免"短路",同时便于管理。当散热器进流系数通过管径匹配可以保证≥30%时,可不设三通调节阀,采用两通调节阀也可。

2.7.3 当设三通调节阀时,垂直单管系统的跨越管管径宜与立管同管径;不设三通调节阀时,特别是当散热器为串片等高阻力类型时,跨越管管径宜较相应立管管径小一档。

2.7.4 恒温阀感温元件类型应与散热器安装情况相适应。恒温阀应具备防冻设定功能。恒温阀选型时,应按通过恒温阀的水量和压差确定规格。不设散热器罩时,恒温阀感温元件应采用内置型,设散热器罩时,恒温阀感温元件应采用外置型。

2.7.5 进行系统改造设计时应进行必要的热力复核计算,其主要内容为验算系统改造后原有散热器的散热量是否满足要求,改造为垂直单管系统时还应验算散热器进流系数,以确定合理的跨越管管径。

2.7.6 应对改造后的系统进行水力计算,给出准确的室内系统总阻力值,为整个管网系统水力平衡分析提供依据,而整个管网系统水力平衡是改造后的系统能否成功运行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当新旧系统并存时。

2.7.7 原系统改造为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系统时,共用立管宜下供下回形式,立管比摩阻宜为30~60Pa/m。

2.8 既有散热器只要能够正常工作,就应保留;散热器需要更换时,应按新建方式考虑,散热器选型原则参见本指南第3.16条。

2.9 散热器罩影响热量散出和温度调节,系统改造时宜将原有的散热器罩拆除。因为:

2.9.1 原有垂直单管顺流系统改造为设跨越管的垂直单管系统后,上部散热器特别是第一、二组散热器的平均温度有所下降。

2.9.2 单双管系统改造为设跨越管的垂直单管系统后,散热器水流量减小。

2.9.3 散热器罩影响感温元件内置式的恒温阀和热分配表的正常工作。当散热器罩不能拆除时,应采用感温元件外置式的恒温阀。

2.9.4 计算表明散热器罩拆除后,所增加的散热量足以补偿由于系统变化对散热器散热量的不利影响。

2.10 既有住宅室内采暖系统热计量改造和分户室温控制涉及的管材的选用和安装宜参照下列原则进行:

2.10.1 改造后的系统形式为设跨越管的垂直单管系统或垂直双管系统时,管材宜采用热镀锌钢管,丝扣连接,明装敷设。

2.10.2 改造后的系统形式为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系统时,除户内系统外的所有管道宜采用热镀锌钢管,丝扣连接,明装敷设;当水温高于85℃时,户内系统宜采用热镀锌钢管,当水温不高于85℃时,户内系统也可采用XPAP管(交联铝塑复合管)。

2.10.3 采用XPAP管时,应重视连接管件的质量,其连接管件应由管材供应商配套提供,管件密封方式应可靠合理,密封圈个数不应少于两个,密封圈材质应为硅橡胶,管件材质应符合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

2.10.4 目前其它类型的塑料管材不宜在改造工程中采用,因为在改造工程中,户内系统管道只能明装敷设,要求管材具备良好的阻氧特性,而目前可用于采暖系统的塑料管材中XPAP管阻氧特性较好,另外XPAP管线膨胀系数小于其它塑料管材,投入使用后不易变形失稳。

2.11 既有住宅室内采暖系统实施供热计量改造后,应对相应的既有室外管网系统重新进行水力平衡计算和水压图分析,以保证建筑物热力入口处具有足够的资用压差。

2.12 实施供热计量改造的系统应对原系统涉及的管道、阀门和散热器等进行检查、清洗和必要的更换,并应清除腐蚀生成物,恒温阀和热量表安装前应保证系统内无焊渣、锈皮及沙粒等杂物。改造后的系统水质应达到《低压锅炉水质标准》的要求。

2.13 改造系统若采用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系统,应按新建系统要求设计。

第三章 新建集中采暖住宅分户热计量室内系统设计

3.1 新建住宅热水集中采暖,应设置分户热计量和室温控制装置。采用热量表分户计量时,应采用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系统形式;采用其它计量方式,系统形式不受此限制。

3.2 住宅楼内的公共用房和公用空间,应设置单独采暖系统和热量计量装置。

3.3 热水集中采暖分户热计量系统的热负荷,应按《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修订版)第3.2节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实施分户热计量的住宅建筑,其卧室、起居室(厅)和卫生间等主要居住空间的室内计算温度,应按相应的设计标准提高2℃。户间楼板和隔墙的热阻值,宜通过综合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在确定户内采暖设备容量时,应考虑户间因室温差异而的热传递。但所附加的热量不应统计在集中采暖系统的总热负荷中。户间传热负荷可参考如下计算方法:

3.3.1 应计算通过户间楼板和隔墙的传热量;

3.3.2 与邻户的温差,宜取5~6℃;

3.3.3 以户内各房间传热量取适当比例的总和,作为户间总传热负荷。该比例应根据住宅入住率情况、建筑围护结构状况及其具体采暖方式等综合考虑。建议对中间层房间取30%-50%,对顶层、底层和端部房间取50-80%;

3.3.4 按上述计算得出的户间传热量,不宜大于按《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第3.2节的有关规定计算出的设计采暖负荷的50%。

注: 多样化采暖方式的采暖负荷计算也可参照本计算方法。

3.4 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系统的户内采暖系统形式可采用水平双管系统、水平单管跨越式、低温地板辐射系统、放射式双管系统等,不宜采用单管顺流式系统。

3.5 共用立管的水平分环系统所供的层数根据系统水力平衡、散热器承压能力以及塑料管材的寿命等因素确定,超过已确定的层数时应进行竖向压力分区。一般不宜超过16层。

3.6 热水集中采暖分户热计量系统的共用立管,宜设于管道井内。管道井宜邻楼梯间或户外公共空间。建筑物内系统的共用立管应遵循下列设置原则:

3.6.1 应避免采用上分式系统,宜采用下分式系统;

3.6.2 一对共用立管所负担的户内系统数不宜过多。除每层设置热媒集配装置连接各户的系统外,一对共用立管每层连接的户数不宜大于三户。

3.6.3 宜设于具备在分户门外共用空间进行检修条件的管道井内。

3.6.4 供、回水立管在管道井中的位置应保证与之相连的各分户系统入口装置安装在管道井内,并具备查验及检修条件。

3.7 应根据散热器的承压能力、管材及管件的特性、提高工作压力的成本等因素确定建筑物内采暖系统最低点工作压力,并可参考下列数据:

3.7.1 当户内系统管道材质为金属时,不宜大于0.8MPa;

3.7.2 当户内系统管道采用塑料管材时,不宜大于0.6MPa;

3.8 户内采暖系统采用散热器采暖时,根据住宅采暖形式及建筑平面布局、住宅装修标准、施工技术条件,可选择以下管道布置方式:

3.8.1 采用下分式双管系统,管道暗敷在本层地面下沟槽或垫层内及镶嵌在踢脚板内布置,局部过门处暗敷在过门沟槽内。

3.8.2 采用上分式双管系统,管道沿本层天花板下布置。

3.8.3 采用下分式单管跨越式系统,管道暗敷在本层地面下沟槽或垫层内及镶嵌在踢脚板内布置,局部过门处暗敷在过门沟槽内。

3.8.4 采用放射式(章鱼式)系统,管道暗敷在本层地面垫层内。

3.8.5 在条件许可时,户内系统管道宜暗埋布置。当采用塑料管材进行地面暗埋时,宜采用放射状的暗埋敷设。

注: 各种户内系统形式,可参见附录B:图B-2~B-5。

3.9 采用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时,其系统设计应符合《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中有关的要求。

3.10 供回水干管、共用立管,宜采用热镀锌钢管螺纹连接。户内采暖管道的明装配管,宜采用热镀锌钢管螺纹连接或塑料管材;暗装管道宜采用塑料管材或有色金属管材。

3.11 目前可用于户内采暖系统的塑料管材如下:交联铝塑复合管(XPAP)、交联聚乙烯管(PEX)、聚丁烯管(PB)和无规共聚聚丙烯管(PP-R)。所选用的塑料管材应满足设计水温的要求,并参照《铝塑复合压力管(搭接焊)》、《铝塑复合管用卡套式铜制管接头》、《承接式管接头》、《建筑给水交联聚乙烯(PEX)管材》、《冷热水用聚丙烯管道系统》等有关标准执行。

注: 塑料管材的性能和许用设计环应力及最小壁厚选择详见附录D。

3.12 塑料管材的安装,应在有关技术规程及管材供应商提供的安装说明指导下进行,并应注意以下问题:

3.12.1 应注意塑料管材与金属管材在刚度、热伸长等方面的差异,其支、吊架间距一般较小;

3.12.2 塑料管材的线性膨胀系数比金属管材大十多倍,安装时应充分注意热膨胀问题;

3.12.3 塑料管材安装时,宜尽量利用其可弯曲性减少接头数量,弯曲时应严格执行最小弯曲半径的要求;

3.12.4 目前的工程实践表明,铜质管道连接件与塑料管材相连接并用于采暖系统时,常有渗漏现象发生,因此所选用的铜质管道连接件应有合理、可靠的密封方式;

3.12.5 塑料管材安装及运行试验的要求不同于金属管材,应严格按有关执行。

3.13 户内采暖系统所采用的塑料管材的类型应根据散热器材质、系统工作温度和压力、水质(含氧量)、材料供应条件、施工技术条件等因素确定,并应保证在高于ISO/10508使用条件分级(详见附录C)5级的工作温度下,暗埋敷设管材的寿命不低于50年。

3.14 采用钢制散热器时,若采用塑料管材宜采用铝塑复合管或带有阻氧层的其它塑料管材。

3.15 户内管道暗埋敷设时应注意下述问题:

3.15.1 对于PP-R管和PB管除分支管连接件外,垫层内不宜设其它管件,且埋入垫层的管件应与管道同材质,热熔连接,对于不能热熔连接的PEX管、铝塑复合管垫层内不应设有任何管件和接头。

3.15.2 暗埋敷设在垫层内的管道宜采用适当的绝热措施,以防止地面开裂。可采用在管道沟槽填充水泥珍珠等绝热材料或外加塑料套管等办法。

3.15.3 暗埋敷设管道应避免随意性,宜敷设在垫层预留沟槽内,用卡子妥善固定在地面上,并处理好管道胀缩。

3.16 散热器不宜设散热器罩,所采用的散热器应满足美观要求。散热器的选择应与所采用的户内热计量方式适应,可参考以下原则:

3.16.1 宜选用非铸铁类散热器,必须采用铸铁散热器时,应选用树脂砂芯铸造工艺,并应对内壁清砂工艺提出严格要求;

3.16.2 钢制散热器、铝合金散热器应有可靠的内防腐处理;

3.16.3 强制对流式散热器不适合热分配表的安装和计量。

3.17 分户独立系统户内系统入口装置参见本指南第2.5条。

3.18 室温控制参见本指南第2.7条。

3.19 室内采暖系统应进行严格的水力平衡计算,共用立管的自然循环附加压力应进入水力平衡计算,其值可取设计供、回水温度下附加压力值的1/2~2/3。并联于共用立管上的各分户采暖系统宜采用相同的采暖形式。

3.20 户内系统包括调节阀和户用热量表在内的计算压力损失,宜控制在15∽30kPa范围内。

3.21 各种阀门、热量表、恒温阀的水力损失值,应根据实际设计流量在产品样本上查取,不应直接套用额定流量下的水力损失数据。塑料管材的水力损失数据,应采用塑料管材供应商提供的数据,当无数据时,可采用《建筑给排水设计手册》中的塑料管材的水力损失数据,并加以温度和壁厚修正。

注: 塑料管材的水力计算表及修正系数参见附录E。

第四章 集中采暖住宅热力入口、室外管网、热源

-- 室外管网与热力入口

4.1 室外管网应在充分了解热源系统和各室内采暖系统特性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以确保总体系统的水力平衡和有效调节控制。

4.1.1 新建系统的室外管网所服务的室内采暖系统形式宜一致;

4.1.2 既有采暖系统与新建外管网连接时,宜采用间接连结方式;若直接连接时应对新、旧系统的水力工况进行平衡校核。当热力入口资用压差不能满足既有采暖系统时,应采取提高管网循环泵扬程或增设局部加压泵等补偿措施,以满足既有室内系统资用压差的需要。

4.2 供热计量的改造工程应根据室外一、二次管网的分布特点,对于一次管网以热力站为单元、对于二次管网以分支干管为单元进行统一规划,按规划单元进行实施,应避免在一个分支干管上同时存在新旧两个系统而导致管网的水力失调。

4.3 室外管网应进行严格的水力平衡计算,必要时各分支环路应设静态平衡装置。

4.4 供热管网进行水力计算时,为了考虑系统的水力平衡和水力稳定性,并联支路的阻力应在总阻力中占有较大份额。二次管网最不利环路比摩阻宜为60~80Pa/m,二次管网最不利环路最不利点的资用压差宜为40~50kPa。

4.5 新建系统在满足室内各环路水力平衡和供热计量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建筑物的采暖管道热力入口的数量。

4.6 集中热水采暖分户计量系统热力入口,除常规做法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4.6.1 在室外管网水力工况波动时,对建筑物内系统不致产生水力和热力失调。

4.6.2 应使所有控制阀门处于良好的水力工况下,并应将阀门水力噪声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4.6.3 避免室外管网系统中杂质对建筑物内系统的污染。

4.6.4 方便运行调试,利于维护管理。

4.6.5 可根据需要设置热量计量装置。

4.6.6 热力入口的具体要求:

4.6.6.1 室内采暖为垂直单管跨越式系统,热力入口应设自力式流量控制阀;室内采暖为双管系统,热力入口应设自力式压差控制阀。自力式压差控制阀或流量控制阀两端压差不宜大于100kPa,不应小于8.0KPa,具体规格应由计算确定。

4.6.6.2 设置计量装置的热力入口,其流量计宜设在回水管上,进入流量计前的回水管上应设过滤器,滤网规格不宜小于60目。

4.6.6.3 热力入口供、回水管均应设过滤器。供水管应设两级过滤器,顺水流方向第一级为粗滤,滤网孔径不宜大于φ3.0

查看详情

城镇住宅供热计量技术指南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高级住宅安全门

  • 具体按技术要求另定
  • m2
  • 安安
  • 13%
  • 上海森林特种钢门有限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住宅百叶窗

  • 说明:本产品为热镀锌喷涂产品,管材公差正负0.15属正常范围.;类别:住宅百叶窗;参数:边框:20×40×0.7方管 百叶片:75×75×0.6;
  • 华晨
  • 13%
  • 河北华晨管业有限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便携式接地线概述

  • 16mm2
  • 安科电气
  • 13%
  • 石家庄安科电气有限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住宅总箱

  • 品种:配电箱体;外形尺寸(mm):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尺寸;型号:2ALd1-2;
  • 航力
  • 13%
  • 陕西航力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住宅总箱

  • 品种:配电箱体;外形尺寸(mm):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尺寸;型号:2ALd2-1;
  • 航力
  • 13%
  • 陕西航力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计量

  • 800KVA-SSL600×2200×1000
  • 惠州市2018年3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计量

  • 630KVA-SSL600×2200×1000
  • 惠州市2018年2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计量

  • 500KVA-SSL600×2200×1000
  • 惠州市2018年2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计量

  • 1000KVA-SSL600×2200×1000
  • 惠州市2018年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计量

  • 800KVA-SSL600×2200×1000
  • 惠州市2017年10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热计量装置

  • AXF065G
  • 1套
  • 1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5-03-05
查看价格

热计量调节器

  • D&B-DN80 PN16
  • 1个
  • 1
  • 德宝
  • 高档
  • 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8-10-15
查看价格

热计量调节器

  • D&B-DN100 PN16
  • 1个
  • 1
  • 德宝
  • 高档
  • 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8-10-15
查看价格

热计量

  • DN350 P=1.6MPa
  • 2只
  • 1
  • 甬港
  • 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5-06-08
查看价格

热计量

  • DN300 P=1.6MPa
  • 4只
  • 1
  • 迈拓
  • 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5-06-08
查看价格

城镇住宅供热计量技术指南简介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厅(建委),北京市政管理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为配合我部等八部委颁布的《关于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建城[2003]148号)的实施,指导各地在居住建筑集中采暖设计中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满足分户计量、室温可控的要求,我部组织专家编制了《城镇住宅计量供热技术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实施。

附件:城镇住宅供热计量技术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二○○四年一月十六日

前 言

本技术指南是根据建设部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为主编单位,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本技术指南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展开了专题研究,进行了比较广泛、深入的调查,总结了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广泛征求了国内有关单位和行业专家的意见,对主要内容和指标进行了探讨和论证,对稿件进行了反复修改和充实,最后会同参编单位和有关部门定稿。

各单位和个人如发现有疑难问题或有意见和建议,请随时函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气调节研究所标准规范室( 地址:北京北三环东路30号;邮编:100013)。

本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如下:

主编单位: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参编单位: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天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天津市人民政府供热办公室、

费特拉能源服务股份公司

主要起草人:徐伟、邹瑜、万水娥、伍小亭、狄洪发、高顺庆、黄维、辛坦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1

第二章 既有住宅室内采暖系统热计量改造和室温控制 3

第三章 新建集中采暖住宅分户热计量室内系统设计 6

第四章 集中采暖住宅热力入口、室外管网、热源 9

第五章 热计量装置与热量计算 12

附录A: 其它住宅采暖方式 14

附录B:术语 18

附录C: 设计图示 21

附录D: 塑料管材的温度使用条件分级和通用壁厚表 22

附录E: 几种塑料管材的性能和许用设计环应力及最小壁厚选择 23

附录F: 塑料管材水力计算表及修正系数 27

城镇住宅供热计量技术指南

第一章 总 则

1.1 为贯彻执行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八部委《关于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建设部《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落实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推进城镇供热事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室内热环境质量,减少大气污染,推动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和发展供热采暖系统热计量技术,制定本技术指南。

1.2 本技术指南的目的是指导各地区供热采暖热计量系统的实施,推行集中供热住宅采暖热计量技术,合理选择供热采暖方式。

1.3 本指南适用于新建住宅供热采暖系统的分户热计量设计、既有住宅供热采暖系统的热计量改造。公共建筑供热采暖系统设计和改造可参考本指南。

1.4 本指南中的供热采暖热计量系统是指由集中供热及分散锅炉房供热的热水供热采暖热计量系统。其它住宅采暖方式是指电采暖、燃气采暖、热泵采暖以及太阳能采暖等方式。本指南重点说明与供热计量有关的技术及其它采暖方式的技术特点和适用范围,对于供热采暖系统的常规通用做法,本指南中不再赘述。

1.5 在应用本指南时,应执行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设计规范》、《住宅设计规范》、行业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以及其它现行有关标准、规范或规定。还应遵循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积极采用先进技术,不断使供热计量系统和其它采暖方式更加完善、可靠、经济合理。

1.6 对新建住宅和既有住宅,各地应在本技术指南的指导下,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经济和技术水平、工作基础等实际情况制定热计量的技术实施规程或细则,坚持分阶段、分目标、综合配套、逐步实施。

1.7 对新建住宅和既有住宅,其室内采暖系统和计量方式的选择应同时具有室温调节和热量计量的基本功能。

1.8 对新建住宅和既有住宅,热计量的实施应注重计量收益大于投入、住户和供热公司双受益的原则,应在保证系统调节和计量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尽量节省投资。

1.9 新建住宅应严格按照《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和《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设计,确保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符合标准要求。

1.10 为提高室内热舒适水平,降低供热采暖系统的能耗,推进供热计量系统改造顺利实施,既有采暖住宅热计量改造要与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统筹规划、统一设计、尽可能同步实施。改造时应执行《既有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不损害原有建筑的结构、不影响安全使用,并与旧房维修统一考虑。

1.11 新建住宅集中采暖热计量系统的设计应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水平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基础上,注重室内热舒适度的提高;既有住宅热计量的改造应保证改造后供热采暖系统的水力、热力平衡和室内热环境的改善。

1.12 凡有条件实施集中供热的住宅,应优先采用集中供热采暖方式;在产业技术政策的指导下,各地可根据能源结构、供热规划和实际工程情况,选择利用其它新能源、新技术的新型供热采暖方式。同时在确定供热采暖方式时,应对所选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1.13 对热水集中采暖的新建住宅和既有住宅,热计量应将热源、供热管网和室内采暖系统一并考虑。室内采暖系统的设计应与建筑、结构、电气等专业协调配合,尤其应考虑建筑平面设计、管道布置和层高的要求。

第二章 既有住宅室内采暖系统热计量改造和室温控制

2.1 室内采暖系统改造应以温控和热计量为手段、实现建筑节能为目的。改造应采用合理可行、投资经济、简单易行的技术方案。特别注意应根据既有室内采暖系统现状选择改造后的室内采暖系统形式,改造应尽量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干扰。

2.2 改造后的室内采暖系统既要满足室温可调和热量计量的要求,又要满足运行和管理控制的要求。

2.3 室内采暖系统改造应结合围护结构节能改造进行。对没有达到建筑节能标准的围护结构宜同时予以改造。

2.4 室内采暖系统改造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2.4.1 原系统为垂直单管顺流系统时,宜改造为在每组散热器的供回水管之间设跨越管的系统。每组散热器应设恒温阀或性能可靠的手动调节阀;

2.4.2 原系统为垂直双管系统时,宜维持原系统形式。每组散热器应设恒温阀或性能可靠的手动调节阀;

2.4.3 原系统为单双管系统时,宜改造为垂直双管系统,或改造为设跨越管的垂直单管系统,每组散热器应设恒温阀或性能可靠的手动调节阀;

2.4.4 当室内管道更新时,以上三种原有系统形式也可改造为设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系统。分户独立系统可采用水平双管式或水平跨越式等形式;公共立管设在户外;调节阀设在分户供水管的户外管道上。

2.4.5 原系统为低温地板辐射式采暖系统时,需在户内系统入口处增设调节阀和必要的温控装置;

注: 现有住宅采暖系统图示参见附录B:图B-1

2.5 热计量方式应根据技术经济分析及改造后的室内采暖系统形式来确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2.5.1 当改造后的室内采暖系统形式为设跨越管的垂直单管系统或垂直双管系统时,宜采用每组散热器安装热分配表,每个热力入口或若干个热力入口设一总热量表(管网规模较小时,也可只在热力站/锅炉房设总热量表)的热计量方式;

2.5.2 当改造后的室内采暖系统形式为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系统时,可采用上述热计量方式或采用户用热量表的热计量方式;

2.5.3 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应采用户用热量表的热计量方式。

2.6 分户独立系统户内系统入口装置:采用户用热量表的热计量方式时,户内系统入口装置应由供水管调节阀、置于户用热量表前的水过滤器、户用热量表及回水管截止阀组成;采用热分配表计量方式时,户内系统入口装置应由供水管调节阀、供水管水过滤器及回水管截止阀组成。

2.7 室内采暖系统实施热计量改造和室温控制的要点:

2.7.1 散热器支路宜设恒温阀或性能可靠的手动调节阀,且应根据室内采暖系统形式选择恒温阀类型,垂直单管系统应采用低阻力恒温阀,垂直双管系统应采用高阻力恒温阀。垂直单管系统可采用两通型恒温阀,也可采用三通型恒温阀,垂直双管系统应采用两通型恒温阀。室内采暖系统为低温地板辐射采暖时,每一分支环路应设手动调节阀或温控装置。

2.7.2 垂直单管系统三通调节阀的主要作用在于调节散热器进流系数,避免"短路",同时便于管理。当散热器进流系数通过管径匹配可以保证≥30%时,可不设三通调节阀,采用两通调节阀也可。

2.7.3 当设三通调节阀时,垂直单管系统的跨越管管径宜与立管同管径;不设三通调节阀时,特别是当散热器为串片等高阻力类型时,跨越管管径宜较相应立管管径小一档。

2.7.4 恒温阀感温元件类型应与散热器安装情况相适应。恒温阀应具备防冻设定功能。恒温阀选型时,应按通过恒温阀的水量和压差确定规格。不设散热器罩时,恒温阀感温元件应采用内置型,设散热器罩时,恒温阀感温元件应采用外置型。

2.7.5 进行系统改造设计时应进行必要的热力复核计算,其主要内容为验算系统改造后原有散热器的散热量是否满足要求,改造为垂直单管系统时还应验算散热器进流系数,以确定合理的跨越管管径。

2.7.6 应对改造后的系统进行水力计算,给出准确的室内系统总阻力值,为整个管网系统水力平衡分析提供依据,而整个管网系统水力平衡是改造后的系统能否成功运行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当新旧系统并存时。

2.7.7 原系统改造为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系统时,共用立管宜下供下回形式,立管比摩阻宜为30~60Pa/m。

2.8 既有散热器只要能够正常工作,就应保留;散热器需要更换时,应按新建方式考虑,散热器选型原则参见本指南第3.16条。

2.9 散热器罩影响热量散出和温度调节,系统改造时宜将原有的散热器罩拆除。因为:

2.9.1 原有垂直单管顺流系统改造为设跨越管的垂直单管系统后,上部散热器特别是第一、二组散热器的平均温度有所下降。

2.9.2 单双管系统改造为设跨越管的垂直单管系统后,散热器水流量减小。

2.9.3 散热器罩影响感温元件内置式的恒温阀和热分配表的正常工作。当散热器罩不能拆除时,应采用感温元件外置式的恒温阀。

2.9.4 计算表明散热器罩拆除后,所增加的散热量足以补偿由于系统变化对散热器散热量的不利影响。

2.10 既有住宅室内采暖系统热计量改造和分户室温控制涉及的管材的选用和安装宜参照下列原则进行:

2.10.1 改造后的系统形式为设跨越管的垂直单管系统或垂直双管系统时,管材宜采用热镀锌钢管,丝扣连接,明装敷设。

2.10.2 改造后的系统形式为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系统时,除户内系统外的所有管道宜采用热镀锌钢管,丝扣连接,明装敷设;当水温高于85℃时,户内系统宜采用热镀锌钢管,当水温不高于85℃时,户内系统也可采用XPAP管(交联铝塑复合管)。

2.10.3 采用XPAP管时,应重视连接管件的质量,其连接管件应由管材供应商配套提供,管件密封方式应可靠合理,密封圈个数不应少于两个,密封圈材质应为硅橡胶,管件材质应符合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

2.10.4 目前其它类型的塑料管材不宜在改造工程中采用,因为在改造工程中,户内系统管道只能明装敷设,要求管材具备良好的阻氧特性,而目前可用于采暖系统的塑料管材中XPAP管阻氧特性较好,另外XPAP管线膨胀系数小于其它塑料管材,投入使用后不易变形失稳。

2.11 既有住宅室内采暖系统实施供热计量改造后,应对相应的既有室外管网系统重新进行水力平衡计算和水压图分析,以保证建筑物热力入口处具有足够的资用压差。

2.12 实施供热计量改造的系统应对原系统涉及的管道、阀门和散热器等进行检查、清洗和必要的更换,并应清除腐蚀生成物,恒温阀和热量表安装前应保证系统内无焊渣、锈皮及沙粒等杂物。改造后的系统水质应达到《低压锅炉水质标准》的要求。

2.13 改造系统若采用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系统,应按新建系统要求设计。

第三章 新建集中采暖住宅分户热计量室内系统设计

3.1 新建住宅热水集中采暖,应设置分户热计量和室温控制装置。采用热量表分户计量时,应采用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系统形式;采用其它计量方式,系统形式不受此限制。

3.2 住宅楼内的公共用房和公用空间,应设置单独采暖系统和热量计量装置。

3.3 热水集中采暖分户热计量系统的热负荷,应按《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修订版)第3.2节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实施分户热计量的住宅建筑,其卧室、起居室(厅)和卫生间等主要居住空间的室内计算温度,应按相应的设计标准提高2℃。户间楼板和隔墙的热阻值,宜通过综合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在确定户内采暖设备容量时,应考虑户间因室温差异而的热传递。但所附加的热量不应统计在集中采暖系统的总热负荷中。户间传热负荷可参考如下计算方法:

3.3.1 应计算通过户间楼板和隔墙的传热量;

3.3.2 与邻户的温差,宜取5~6℃;

3.3.3 以户内各房间传热量取适当比例的总和,作为户间总传热负荷。该比例应根据住宅入住率情况、建筑围护结构状况及其具体采暖方式等综合考虑。建议对中间层房间取30%-50%,对顶层、底层和端部房间取50-80%;

3.3.4 按上述计算得出的户间传热量,不宜大于按《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第3.2节的有关规定计算出的设计采暖负荷的50%。

注: 多样化采暖方式的采暖负荷计算也可参照本计算方法。

3.4 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系统的户内采暖系统形式可采用水平双管系统、水平单管跨越式、低温地板辐射系统、放射式双管系统等,不宜采用单管顺流式系统。

3.5 共用立管的水平分环系统所供的层数根据系统水力平衡、散热器承压能力以及塑料管材的寿命等因素确定,超过已确定的层数时应进行竖向压力分区。一般不宜超过16层。

3.6 热水集中采暖分户热计量系统的共用立管,宜设于管道井内。管道井宜邻楼梯间或户外公共空间。建筑物内系统的共用立管应遵循下列设置原则:

3.6.1 应避免采用上分式系统,宜采用下分式系统;

3.6.2 一对共用立管所负担的户内系统数不宜过多。除每层设置热媒集配装置连接各户的系统外,一对共用立管每层连接的户数不宜大于三户。

3.6.3 宜设于具备在分户门外共用空间进行检修条件的管道井内。

3.6.4 供、回水立管在管道井中的位置应保证与之相连的各分户系统入口装置安装在管道井内,并具备查验及检修条件。

3.7 应根据散热器的承压能力、管材及管件的特性、提高工作压力的成本等因素确定建筑物内采暖系统最低点工作压力,并可参考下列数据:

3.7.1 当户内系统管道材质为金属时,不宜大于0.8MPa;

3.7.2 当户内系统管道采用塑料管材时,不宜大于0.6MPa;

3.8 户内采暖系统采用散热器采暖时,根据住宅采暖形式及建筑平面布局、住宅装修标准、施工技术条件,可选择以下管道布置方式:

3.8.1 采用下分式双管系统,管道暗敷在本层地面下沟槽或垫层内及镶嵌在踢脚板内布置,局部过门处暗敷在过门沟槽内。

3.8.2 采用上分式双管系统,管道沿本层天花板下布置。

3.8.3 采用下分式单管跨越式系统,管道暗敷在本层地面下沟槽或垫层内及镶嵌在踢脚板内布置,局部过门处暗敷在过门沟槽内。

3.8.4 采用放射式(章鱼式)系统,管道暗敷在本层地面垫层内。

3.8.5 在条件许可时,户内系统管道宜暗埋布置。当采用塑料管材进行地面暗埋时,宜采用放射状的暗埋敷设。

注: 各种户内系统形式,可参见附录B:图B-2~B-5。

3.9 采用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时,其系统设计应符合《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中有关的要求。

3.10 供回水干管、共用立管,宜采用热镀锌钢管螺纹连接。户内采暖管道的明装配管,宜采用热镀锌钢管螺纹连接或塑料管材;暗装管道宜采用塑料管材或有色金属管材。

3.11 目前可用于户内采暖系统的塑料管材如下:交联铝塑复合管(XPAP)、交联聚乙烯管(PEX)、聚丁烯管(PB)和无规共聚聚丙烯管(PP-R)。所选用的塑料管材应满足设计水温的要求,并参照《铝塑复合压力管(搭接焊)》、《铝塑复合管用卡套式铜制管接头》、《承接式管接头》、《建筑给水交联聚乙烯(PEX)管材》、《冷热水用聚丙烯管道系统》等有关标准执行。

注: 塑料管材的性能和许用设计环应力及最小壁厚选择详见附录D。

3.12 塑料管材的安装,应在有关技术规程及管材供应商提供的安装说明指导下进行,并应注意以下问题:

3.12.1 应注意塑料管材与金属管材在刚度、热伸长等方面的差异,其支、吊架间距一般较小;

3.12.2 塑料管材的线性膨胀系数比金属管材大十多倍,安装时应充分注意热膨胀问题;

3.12.3 塑料管材安装时,宜尽量利用其可弯曲性减少接头数量,弯曲时应严格执行最小弯曲半径的要求;

3.12.4 目前的工程实践表明,铜质管道连接件与塑料管材相连接并用于采暖系统时,常有渗漏现象发生,因此所选用的铜质管道连接件应有合理、可靠的密封方式;

3.12.5 塑料管材安装及运行试验的要求不同于金属管材,应严格按有关执行。

3.13 户内采暖系统所采用的塑料管材的类型应根据散热器材质、系统工作温度和压力、水质(含氧量)、材料供应条件、施工技术条件等因素确定,并应保证在高于ISO/10508使用条件分级(详见附录C)5级的工作温度下,暗埋敷设管材的寿命不低于50年。

3.14 采用钢制散热器时,若采用塑料管材宜采用铝塑复合管或带有阻氧层的其它塑料管材。

3.15 户内管道暗埋敷设时应注意下述问题:

3.15.1 对于PP-R管和PB管除分支管连接件外,垫层内不宜设其它管件,且埋入垫层的管件应与管道同材质,热熔连接,对于不能热熔连接的PEX管、铝塑复合管垫层内不应设有任何管件和接头。

3.15.2 暗埋敷设在垫层内的管道宜采用适当的绝热措施,以防止地面开裂。可采用在管道沟槽填充水泥珍珠等绝热材料或外加塑料套管等办法。

3.15.3 暗埋敷设管道应避免随意性,宜敷设在垫层预留沟槽内,用卡子妥善固定在地面上,并处理好管道胀缩。

3.16 散热器不宜设散热器罩,所采用的散热器应满足美观要求。散热器的选择应与所采用的户内热计量方式适应,可参考以下原则:

3.16.1 宜选用非铸铁类散热器,必须采用铸铁散热器时,应选用树脂砂芯铸造工艺,并应对内壁清砂工艺提出严格要求;

3.16.2 钢制散热器、铝合金散热器应有可靠的内防腐处理;

3.16.3 强制对流式散热器不适合热分配表的安装和计量。

3.17 分户独立系统户内系统入口装置参见本指南第2.5条。

3.18 室温控制参见本指南第2.7条。

3.19 室内采暖系统应进行严格的水力平衡计算,共用立管的自然循环附加压力应进入水力平衡计算,其值可取设计供、回水温度下附加压力值的1/2~2/3。并联于共用立管上的各分户采暖系统宜采用相同的采暖形式。

3.20 户内系统包括调节阀和户用热量表在内的计算压力损失,宜控制在15∽30kPa范围内。

3.21 各种阀门、热量表、恒温阀的水力损失值,应根据实际设计流量在产品样本上查取,不应直接套用额定流量下的水力损失数据。塑料管材的水力损失数据,应采用塑料管材供应商提供的数据,当无数据时,可采用《建筑给排水设计手册》中的塑料管材的水力损失数据,并加以温度和壁厚修正。

注: 塑料管材的水力计算表及修正系数参见附录E。

第四章 集中采暖住宅热力入口、室外管网、热源

-- 室外管网与热力入口

4.1 室外管网应在充分了解热源系统和各室内采暖系统特性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以确保总体系统的水力平衡和有效调节控制。

4.1.1 新建系统的室外管网所服务的室内采暖系统形式宜一致;

4.1.2 既有采暖系统与新建外管网连接时,宜采用间接连结方式;若直接连接时应对新、旧系统的水力工况进行平衡校核。当热力入口资用压差不能满足既有采暖系统时,应采取提高管网循环泵扬程或增设局部加压泵等补偿措施,以满足既有室内系统资用压差的需要。

4.2 供热计量的改造工程应根据室外一、二次管网的分布特点,对于一次管网以热力站为单元、对于二次管网以分支干管为单元进行统一规划,按规划单元进行实施,应避免在一个分支干管上同时存在新旧两个系统而导致管网的水力失调。

4.3 室外管网应进行严格的水力平衡计算,必要时各分支环路应设静态平衡装置。

4.4 供热管网进行水力计算时,为了考虑系统的水力平衡和水力稳定性,并联支路的阻力应在总阻力中占有较大份额。二次管网最不利环路比摩阻宜为60~80Pa/m,二次管网最不利环路最不利点的资用压差宜为40~50kPa。

4.5 新建系统在满足室内各环路水力平衡和供热计量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建筑物的采暖管道热力入口的数量。

4.6 集中热水采暖分户计量系统热力入口,除常规做法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4.6.1 在室外管网水力工况波动时,对建筑物内系统不致产生水力和热力失调。

4.6.2 应使所有控制阀门处于良好的水力工况下,并应将阀门水力噪声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4.6.3 避免室外管网系统中杂质对建筑物内系统的污染。

4.6.4 方便运行调试,利于维护管理。

4.6.5 可根据需要设置热量计量装置。

4.6.6 热力入口的具体要求:

4.6.6.1 室内采暖为垂直单管跨越式系统,热力入口应设自力式流量控制阀;室内采暖为双管系统,热力入口应设自力式压差控制阀。自力式压差控制阀或流量控制阀两端压差不宜大于100kPa,不应小于8.0KPa,具体规格应由计算确定。

4.6.6.2 设置计量装置的热力入口,其流量计宜设在回水管上,进入流量计前的回水管上应设过滤器,滤网规格不宜小于60目。

4.6.6.3 热力入口供、回水管均应设过滤器。供水管应设两级过滤器,顺水流方向第一级为粗滤,滤网孔径不宜大于φ3.0 2100433B

查看详情

城镇住宅供热计量技术指南概述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城镇住宅供热计量技术指南概述文献

供热计量技术应用 供热计量技术应用

供热计量技术应用

格式:pdf

大小:62KB

页数: 10页

南阳理工学院 1 《计量技术》读书报告 供热计量技术应用 Application of heat metering technology 学 院: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专 业: 测控技术与仪器 班 级: 14 测控(升) 姓 名: 闫俊豪 学 号: 1402314014 指导教师: 郑 冬 学年学期: 2014 —2015 学年 南阳理工学院 2 摘要 近十年,我国供热计量技术经过了较快发展,特别是近五年,供热计量收费面积直线 上升,供热计量技术的可靠性也因此倍受行业关注。本文以供热计量技术为研究对象,对 业界在计量产品研发、计量技术研究、产品检测、计量技术及其节能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 的进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在供热计量技术研究中所取得的主要成 果。针对供热计量实际工程应用,剖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同时展望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计量技术,计量产品检

供热计量技术在住宅工程中的应用体会 供热计量技术在住宅工程中的应用体会

供热计量技术在住宅工程中的应用体会

格式:pdf

大小:62KB

页数: 2页

近几年,我国的供热计量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供热计量收费的面积逐渐上升,供热计量技术在住宅工程中的应用也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基于此,本文对我国供热计量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对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有所帮助。

小城镇住宅建设指南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了小城镇住宅建设的历程,小城镇住宅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小城镇住宅建设的技术政策与法规,住宅区规划与住宅设计要点,小城镇住宅的建造,小城镇住宅的开发实务和小城镇住宅建设的经验和方向,并对小城镇住宅产业做了展望。

本书内容翔实,实践性强,可供小城镇住宅开发商、投资人、政府相关部门管理人员、有兴趣的学者和学校师生参考。

查看详情

小城镇住宅建设指南目录

第一章 小城镇住宅建设概述

第一节 小城镇住宅建设的回顾

一、小城镇发展是镇域住宅建设的基础

二、小城镇住宅建设的历程

三、住宅建设与居住方式的发展

第二节 小城镇住宅现状

第三节 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差异

一、住宅建设受到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

二、小城镇实有住宅的地区差异

第四节 联合国的人类住区发展活动与中国人居环境奖

一、联合国人类居住委员会及其工作简介

二、中国人居环境奖

第五节 小城镇住宅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一、农村居民住宅的常见问题

二、小城镇房地产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小城镇的住宅产业化

第一节 住宅产业化概述

一、住宅生产的经济学意义

二、我国的住宅产业化与住宅产业现代化

三、我国政府的住宅产业现代化政策

第二节 住宅产业化工作的进展

一、住宅产业化工作的进展与努力方向

二、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紧迫性

三、当前的工作重点

四、切实推进住宅产业化工作

第三节 我国小城镇的住宅产业现代化研究

一、小城镇住宅产业化的特殊性

二、我国小城镇住宅产业的现状与问题

第三章 小城镇住宅产业展望

第一节 小城镇发展的大好契机

一、国家的有利政策

二、建设部的推动

三、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第二节 小城镇住宅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一、时间序列总量分析

二、住宅建设水平的分析

三、地区差异的分析

第三节 小城镇住宅供应体系探讨

一、概述

二、小城镇住房的存量

三、小城镇的住房供应方式

四、小城镇房地产价格

第四节 小城镇住宅产业展望

一、发展小城镇住宅产业的基础

二、小城镇住宅市场展望

第四章 小城镇住宅建设的技术政策与法规

第一节 我国的小城镇发展与建设政策

一、公共政策的原理

二、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政策

三、21世纪的小城镇发展目标

四、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方针

五、金融业的支持

第二节 小城镇住宅建设的技术政策

一、政府的小城镇住宅建设方针

二、建设事业技术政策纲要

三、建筑技术政策纲要(1996~2010年)

四、国家康居示范工程文件

第三节 小城镇住宅建设的法律法规依据

一、我国的法律体系

二、部分相关法律

三、建设法规概述

四、建设法规与相关法规目录

五、地方法规举例

第五章 住宅区规划与住宅设计要点

第一节 住宅区规划概述

一、小城镇规划基本知识

二、小城镇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程序及基本要求

三、小城镇规划的成果

四、小城镇规划的实施管理

五、小城镇规划的实施监督

第二节 我国住宅区规划与住宅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学者见解

二、住宅设计的新思路

三、科学研究成果

第三节 小城镇住宅区规划设计要点

一、村镇规划标准提要

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要点

第四节 住宅建筑设计要点

一、村镇建筑设计概述

二、住宅设计规范简介

三、2003年版《住宅设计规范》提要

第五节 小城镇商品住宅规划设计范例

第六章 小城镇住宅建造

第一节 小城镇住宅建设常用的建筑材料

一、砖

二、瓦

三、石灰

四、砂

五、石料

六、水泥

七、砂浆

八、混凝土

九、木材

十、钢材

十一、装饰用面砖

十二、玻璃

十三、建筑涂料

十四、建筑塑料

十五、防水材料

第二节 住宅建筑材料与制品的发展

一、我国的建筑材料与制品技术政策

二、改进小城镇住宅墙体材料的建议

第三节 广州村镇住宅案例

一、建筑设计说明

二、结构设计说明

第四节 小城镇住宅建筑施工

一、小城镇建筑施工的组织形式

二、小城镇住宅建筑施工的程序

三、小城镇住宅建造技术概述

四、小城镇住宅建造的若干问题

第五节 较大住宅项目的施工组织与质量控制

一、住宅建造的施工组织

二、质量控制应贯穿住宅建造的全过程

第六节 施工组织设计与质量控制的实例

一、施工组织设计的依据

二、工程概况

三、施工指导思想及实施目标

四、施工准备计划

五、施工中协调配合措施

六、施工方案

七、施工进度计划

八、施工平面图

九、质量保证措施

第七章 小城镇住宅开发实务

第一节 小城镇住宅开发企业的创建与经营

一、小城镇住宅开发企业类型

二、小城镇住宅开发企业制度

三、小城镇住宅开发企业的设立

四、小城镇住宅开发企业的资质管理

五、小城镇住宅开发企业内部组织

六、小城镇住宅开发企业的经营

第二节 小城镇住宅开发项目流程

一、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

二、开发项目的前期工作阶段

三、开发项目的建设阶段

四、房屋营销和服务阶段

第三节 小城镇住宅开发案例

一、项目概况

二、项目建设规划及进度安排

三、财务评价

四、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评价

第四节 商品住宅性能认定制度

一、商品住宅性能认定的含义

二、商品住宅性能认定的主管部门

三、商品住宅性能认定的主要内容

四、商品住宅性能认定程序

第八章 小城镇住宅建设的经验和方向

第一节 国家康居住宅示范工程简介

一、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实施大纲

二、国家康居示范工程管理办法

三、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

四、住宅建设中不得使用落后产品

第二节 住宅产业化经验交流

一、上海市代表的意见

二、四大产业化基地领导的建议

三、部分地方主管的意见

第三节 江苏省的计划与实践

一、江苏省的住宅产业化发展思路

二、江苏省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小结

三、江苏省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若干实例

四、南通市朝晖花园国家康居示范小区简介

五、昆山娄邑小区简介

第四节 浙江省的实例

第五节 广东省的实例

一、广东省村镇建设成就

二、广东省小城镇住宅建设举例

第六节 京、沪、鲁概况

一、北京市郊县的住房建设

二、上海郊县住宅建设概况

三、山东省的中心镇建设

第七节 中西部一瞥

一、湖北省概况

二、山西省北留镇史山村于山移民新村

三、云南省概况

四、新疆昌吉世纪花园2100433B

查看详情

[青海]我省将加快推进城镇供热计量改革工作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城镇供热计量改革工作的意见》,近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要求各地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从以下三个方面狠抓供热计量改革工作落实。

一要提高认识加强贯彻执行力度。深刻认识省政府制定出台《意见》是破解我省供热计量改革滞后难题的现实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做好供热计量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重视供热计量收费试点工作,做好供热保障,确保供热计量改革工作取得成效。

二要强化供热计量工程监管闭合管理。供热计量工程规划、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及质量监督、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要重点把好规划、设计、施工图审查、质量监督等重要关口,尤其是工程监理和质量监督环节,要进一步落实日常工作职责,完善制度,确保供热计量工程监管闭合管理落到实处。

三要严格落实供热单位主体责任。各级住建、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要本着“供热计量不欠新帐”的原则,加大对责任主体履行供热工程设施更新、改造、维修和养护职责的监管力度,杜绝不装表、装劣质表、装“假表”和不按期实行供热计量收费管理的行为。同时,要以此作为年度工作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好落实工作,按《意见》规定的时间要求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工作。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