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如果把地球比成足球,活动带和稳定区就是足球的黑、白两色,演释出多少令人如痴如醉的故事。地槽-地台学说首次区分出大地构造的这两大基本单位,使地质科学第一次发生了飞跃,也使大地构造学成为地质学中的哲学。
地台又称为陆台,是大陆地壳的构造单元,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直径可达数百至数千千米,是由地槽旋回转化形成的,基本由两层结构组成,下层为褶皱基底,由强烈褶皱和广泛变质的复杂岩系组成;上层为沉积盖层,由平缓的沉积岩层组成。地台和地盾、沉积岩一起组成稳定地块。
基底在前寒武纪就结束地槽旋回转化的为古地台,古生代以后形成基底的为新地台,一般在大地构造学中所称的地台指古地台,新地台习惯被称为褶皱系。
地槽是大陆地壳的一级构造单元,呈狭长带状,长达数百至数千千米,但宽仅数十至数百千米,是地壳上相对活动的区域,有强烈的构造变动,频繁的岩浆活动,因此也有丰富多样的矿物存在。
地槽的发展过程分为两大阶段,在第一阶段有强烈的差异下降,接受了非常厚的沉积层;在第二阶段反而有强烈的褶皱上升,相成巨大的山系。
地槽主要位于大陆的边缘地带或两个大陆之间,现代位于大陆内部的地槽褶皱带,在当时发育时,也是处于古代大陆的边缘。
1857年,美国地质学家霍尔(James Hall)定名为"大向斜轴",1873年地质学家丹纳(James Dwight Dana)正名为"地槽"。
1735-1745年间,法国的测量队在秘鲁测量了纬度1°的距离,发现安第斯山高处的重力引力比根据那个山脉的质量的估算值小得多,他们用深部物质的热膨胀使接近地表的岩石圈上升来解释。1849年,普提比较了比利牛斯山脉和托卢兹,认为山脉岩块产生漂浮作用的原因是质量的不足。普拉特在研究喜马拉雅山麓之后提出:用热的稀薄化最容易说明许多山地非常高的现象。这就是著名的普拉特地壳均衡说。1855年,艾里提出了另一个地壳均衡假说,通俗地说是山有"山根"。
阿巴拉契亚山脉是地槽的发源地。1842年,罗杰斯兄弟提出该山脉上升的原因是"被挤入地下的瓦斯突然地逸出"。1859年,霍尔根据古生代地层的岩性、厚度和强烈褶皱情况及其与邻侧的北美中部平原的对比,认为阿巴拉契亚山是地球上一个特殊的沉积区,它会转化为造山带。1873年,丹纳在讨论地球收缩和山脉成因时,提出了地槽的概念。1885年,徐士把北美中部平原那样的地区命名为地台区。
地槽的发育要经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以强烈下沉为主,堆积了厚达1-2万米的沉积物,伴随有玄武岩喷发。第二阶段以隆起为主(一般从中央部分先开始),沉积地层发生强烈的线状褶皱,伴以花岗岩侵入和区域变质作用。原先深陷的海槽变成了高耸的山脉,山前坳陷内堆积磨拉石。上升的山脉被不断地剥蚀夷平,地壳的活动性也迅速减弱。准平原化后,在褶皱基底上沉积了蓄层,这种构造单元叫地台。换言之,地台的基本特征是具双层结构;变质的褶皱基底及不整合面以上的盖层。
地槽与地台有着根本性质的差别,分别代表了地壳的活动带和稳定区。在两者的转化关系上出现了两种绝然不同的观点。"泛地槽"论者认为地球形成初期全球皆为地槽,地槽变成褶皱带后发展成地台,沿这个地台的边缘镶边式地贴上新的褶皱带,使地台面积不断扩大。"泛地台"说则认为地壳形成的初始阶段有一个全球性的原始古地台,因深大断裂作用而破裂,沿深大断裂发育成地槽。
100多年里,有许多杰出的地质学家为完善和发展地槽-地台学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使它的若干观点至今仍不失睿智的光芒。同时也要看到,今天我们在使用造山作用、造山带这些术语时,已有了完全不同于地槽演化的内涵。
地槽放坡面积表kh2
地槽放坡面积表kh2——地槽放坡面积表kh2,EXCEL格式,可供参考。
任务三挖地槽和管沟槽的计量与计价
任务三 挖地槽和管沟槽的计量与计价 第一步:资讯 在实训室集中播放土石方工程施工过程录像; 教师提出问题: ①根据图纸列分项工程 (平 整场地,基础钎探 )。②基础形式及做法。③土壤类别。④挖槽深度。⑤施工方式 一.地槽和管沟槽的计算 1.平整场地 (1) 平整场地的工程量,按设计图示尺寸以建筑物首层建筑面积计算。 (2) 已做竖向布置挖填找平的土方工程,不再计算平整场地; 2.基础钎探 基础钎探的工程量,按设计图示尺寸以建筑物首层建筑面积计算。 3.碾压 建筑场地原土碾压平整按图示尺寸以平方米计算, 填土碾压按图示填土面积乘以填土厚度 以立方米计算。 4.地槽是指槽底宽度在 3 米以内,槽长大于槽宽 3倍的挖土。 挖地槽长度、 高度、断面尺寸 计算规则如下: (1)沟槽的长度:外墙按图示中心线长度计算;内墙按图示基础底面之间的净长线计算。 内外突出部分 (垛、附墙烟囱、 垃圾道等) 体积
什么是地槽地台学说?
从地壳升降运动的强弱出发、按地壳活动性大小在岩石圈内分出地槽、地台两类不同的构造单元,研究其发生发展过程的运动形式和规律的学说,称为地槽地台学说,简称槽台说。其基本观点是地壳运动以垂直升降为主,水平运动是由垂直运动派生的。
地槽是指地壳上的强烈活动地带,长可达数百至数千公里,宽几十至几百公里,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升降幅度和速度大,沉积岩层的厚度可达数千米,有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强烈。
地台是大陆地壳相对稳定地区,多呈不规则外形,直径可达数千公里,升降运动幅度小、速度慢,褶皱、断裂活动微弱,岩浆活动少,无区域变质作用。
地槽
geosyncline
地壳上的槽形坳陷。在地槽地台学说中是与稳定的克拉通或地台相对立而存在的强烈构造活动带,二者构成地壳的两种基本构造单元。由美国地质学家 J.霍尔与 J.D. 丹纳于1859和1873年先后提出。曾译作大地向斜。
按W.H.施蒂勒的分类,地槽有位于克拉通或地台边缘的正地槽和位于克拉通或地台内部的准地槽二类,其中正地槽又有近克拉通侧 、 且很少火山活动的冒地槽和远离克拉通、火山活动强烈的优地槽之分。准地槽相对于正地槽,其活动性较弱。J.奥布英1965年指出,优地槽与冒地槽往往成对出现,构成地槽偶,地槽演化后期的造山活动都是从靠大洋一侧的优地槽开始 , 逐渐向冒地槽推进的 ,是为地槽的极性,地槽偶和地槽极性的研究对于恢复古大陆边缘格局和演化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