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前言
第1章 导电高分子绪论
第2章 聚苯胺的结构及基本性质
第3章 聚苯胺的合成及掺杂
第4章 丙酮/水双组分体系中聚苯胺的制备与表征
第5章 有机/无机酸共掺杂聚苯胺的制备与表征
第6章 聚苯胺的应用与商业化现状
附录 相关数据
聚苯胺是重要的导电高分子材料之一,合成聚苯胺的原料易得,合成方法简便,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实现工业化应用的导电聚合物。它具有优异的导电性、氧化还原特性、电催化性能、电致变色行为、质子交换性及光电特性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抗静电、电磁屏蔽、防腐涂料、发光二极管、电致变色窗口、光控开关等重要领域。
本书以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系统地介绍聚苯胺的性质、导电机理、合成方法、掺杂方式及相关的应用,同时也介绍了聚苯胺的商业化现状和应用拓展。特别是对苯胺在双组分体系中的聚合进行了跟踪,并探讨了苯胺的聚合机理;同时,也采用有机/无机酸共掺杂制备聚苯胺,并探讨其导电机制和掺杂机制。
本书可供化工领域科研、生产及产品开发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聚苯胺是典型的高分子半导体,本身导电性很差。需要掺杂以后才能提高导电性。这个就像纯的单晶硅导电性也很差,需要掺杂为N型或者P型才能提高导电性一样。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
第2版前言第1版前言第1章 土方工程1.1 土的分类与工程性质1.2 场地平整、土方量计算与土方调配1.3 基坑土方开挖准备与降排水1.4 基坑边坡与坑壁支护1.5 土方工程的机械化施工复习思考题第2...
聚苯胺的实际合成与结构研究始于20世纪初,英国的Green和德国的Willstatter两个研究小组采用各种氧化剂和反应条件对苯胺进行氧化,得到一系列不同氧化程度的苯胺低聚物。Willstatter将...
聚苯胺与聚苯胺涤纶复合导电织物的制备
以H2SO4为掺杂酸,过硫酸铵为氧化剂,采用化学氧化聚合法制备聚苯胺,用扫描电镜和数字万用表对其形态和导电性能进行测试;以H2SO4为掺杂酸,过硫酸铵为氧化剂,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聚苯胺涤纶复合导电织物,对聚苯胺涤纶复合导电织物的导电性能、力学性能及耐洗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制备聚苯胺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过硫酸铵与苯胺单体摩尔比为1∶1,硫酸浓度为1 mol/L,反应时间为6 h,反应温度为15~25℃;制备聚苯胺涤纶复合导电织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过硫酸铵与苯胺单体摩尔比为1∶1,硫酸浓度为1 mol/L,反应时间为2 h,反应温度为15~25℃。
原位聚合沉积制备聚苯胺/聚酰亚胺/聚苯胺复合膜
以聚酰亚胺(PI)膜为基体,采用分散聚合原位沉积方法制得聚苯胺/聚酰亚胺/聚苯胺(PANI/PI/PANI)三层复合膜。复合膜表面PANI层外观质量优异,电导率达10~0S/cm。实验结果表明:加入高浓度空间稳定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调整氧化剂(过硫酸铵,APS)和介质酸(盐酸)的用量可制得表面质量和电导率高的复合膜。较适宜的反应条件为稳定剂质量浓度4%,APS与苯胺(An)的物质的量比为2:4,盐酸浓度为0.5 mol/L。
本项目围绕探索生物催化制备手性导电聚苯胺的反应机理这一内容,开展血红蛋白催化手性导电聚苯胺的合成研究。通过研究血红蛋白的空间结构变化、其辅基和蛋白部分的作用、氨基酸的结构变化以及血红蛋白的活性和动力学性质变化对于手性导电聚苯胺合成的影响,寻找血红蛋白的结构和性质与手性导电聚苯胺形成之间的关系,得到生物分子催化合成手性导电聚苯胺形成的结构基础和规律。
本项目围绕探索生物催化制备手性导电聚苯胺的反应机理这一内容,开展了血红蛋白催化手性导电聚苯胺的合成研究。首先通过对DBSA/环己烷/水反相胶束体系、DBSA/CTAB复配体系等不同反应体系的研究,建立了血红蛋白催化手性导电聚苯胺形成的条件。其次研究了血红蛋白的结构和性质与手性导电聚苯胺形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在没有其他手性诱导剂存在的情况下,血红蛋白能够直接诱导手性聚苯胺的合成,此反应在血红蛋白失活或者固定化条件下仍然能够进行。甚至运用普通的牛血清白蛋白和从血红蛋白中拆分出来的珠蛋白也能够诱导手性聚苯胺的合成。通过上述实验可得到结论:包括血红蛋白在内的蛋白质都能够诱导手性聚苯胺的形成,其根本原因是构成蛋白质的具有手性的氨基酸诱导而产生的,与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变化没有关系。本研究首次揭示了蛋白诱导手性导电聚苯胺合成的反应机理,为手性导电聚苯胺的绿色合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纳米涂料的制备及应用》从纳米复合涂料的制备出发,阐述了纳米涂料制备过程中纳米粒子在涂料中的分散及分散结果;纳米涂料性能的测试方法,并举例论述了纳米涂料在海洋及腐蚀环境下的防护性能及其机制;用实例对多种纳米涂料配方特点及其应用领域进行分析,为纳米复合涂料的研发及生产提供理论及实践基础。
《纳米涂料的制备及应用》可供从事纳米涂料制备及应用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阅,也可供高等学校材料及相关专业师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