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电气百科

地槽

地槽是地壳上的槽形坳陷。地槽具有以下特征:呈长条状分布于大陆边缘或二大陆之间,具有特征性的沉积建造并组成地槽型建造序列,广泛发育强烈的岩浆活动,构造变形强烈,区域变质作用发育等特征。

地槽基本信息

地槽分类

按W.H.施蒂勒的分类,地槽有位于克拉通或地台边缘的正地槽和位于克拉通或地台内部的准地槽二类,其中正地槽又有近克拉通侧 、 且很少火山活动的冒地槽和远离克拉通、火山活动强烈的优地槽之分。准地槽相对于正地槽,其活动性较弱。J.奥布英1965年指出,优地槽与冒地槽往往成对出现,构成地槽偶,地槽演化后期的造山活动都是从靠大洋一侧的优地槽开始 , 逐渐向冒地槽推进的 ,是为地槽的极性,地槽偶和地槽极性的研究对于恢复古大陆边缘格局和演化是非常重要的。

查看详情

地槽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地槽

  • 25×200 一格
  • m
  • 中兴
  • 13%
  • 广州中兴五金线槽桥架厂
  • 2022-12-08
查看价格

地槽

  • 30×200 一格
  • m
  • 中兴
  • 13%
  • 广州中兴五金线槽桥架厂
  • 2022-12-08
查看价格

地槽

  • 50×200 一格
  • m
  • 中兴
  • 13%
  • 广州中兴五金线槽桥架厂
  • 2022-12-08
查看价格

地槽

  • 50×100 二格
  • m
  • 中兴
  • 13%
  • 广州中兴五金线槽桥架厂
  • 2022-12-08
查看价格

地槽

  • 75mm
  • m
  • 13%
  • 新疆君正彩板钢结构
  • 2022-12-08
查看价格

PVC线(A)

  • Ф25 39×19
  • m
  • 阳江市2012年12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PVC线(A)

  • Ф40 59×22
  • m
  • 阳江市2012年12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PVC线(A)

  • 99×40
  • m
  • 阳江市2012年12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PVC线(A)

  • Ф20 24×14
  • m
  • 阳江市2012年1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PVC线(A)

  • Ф50 99×27
  • m
  • 阳江市2012年1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地槽

  • 75mm镀锌地槽
  • 248m
  • 1
  • 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9-04-08
查看价格

地槽

  • 规格30×150 二格
  • 6725m
  • 1
  • 中兴
  • 中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5-11-28
查看价格

地槽

  • 规格25×200 一格
  • 1841m
  • 1
  • 中兴
  • 中档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5-11-23
查看价格

地槽

  • 规格25×100 二格
  • 2193m
  • 1
  • 中兴
  • 中档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5-07-14
查看价格

地槽

  • 规格50×400 一格
  • 1831m
  • 1
  • 中兴
  • 中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5-06-08
查看价格

地槽演化

地槽从其开始发育到最后封闭大致经历了以下演化阶段:广泛接受沉积的地槽坳陷阶段;强烈构造变形形成褶皱带并逐渐抬升的造山阶段;褶皱带全面隆起、地槽封闭的后造山阶段。这 3 个阶段构成了地槽发展全过程的构造旋回,至此地槽转化为稳定的地台。从板块构造学观点看,地槽总体上与大陆边缘的大陆坡相当,但并不相同。地槽的演化反映了洋陆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地槽的发育要经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以强烈下沉为主,堆积了厚达1-2万米的沉积物,伴随有玄武岩喷发。第二阶段以隆起为主(一般从中央部分先开始),沉积地层发生强烈的线状褶皱,伴以花岗岩侵入和区域变质作用。原先深陷的海槽变成了高耸的山脉,山前坳陷内堆积磨拉石。上升的山脉被不断地剥蚀夷平,地壳的活动性也迅速减弱。准平原化后,在褶皱基底上沉积了蓄层,这种构造单元叫地台。换言之,地台的基本特征是具双层结构;变质的褶皱基底及不整合面以上的盖层。

地槽与地台有着根本性质的差别,分别代表了地壳的活动带和稳定区。在两者的转化关系上出现了两种绝然不同的观点。"泛地槽"论者认为地球形成初期全球皆为地槽,地槽变成褶皱带后发展成地台,沿这个地台的边缘镶边式地贴上新的褶皱带,使地台面积不断扩大。"泛地台"说则认为地壳形成的初始阶段有一个全球性的原始古地台,因深大断裂作用而破裂,沿深大断裂发育成地槽。

100多年里,有许多杰出的地质学家为完善和发展地槽-地台学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使它的若干观点至今仍不失睿智的光芒。同时也要看到,今天我们在使用造山作用、造山带这些术语时,已有了完全不同于地槽演化的内涵

查看详情

地槽简介

地槽

geosyncline

地壳上的槽形坳陷。在地槽地台学说中是与稳定的克拉通或地台相对立而存在的强烈构造活动带,二者构成地壳的两种基本构造单元。由美国地质学家 J.霍尔与 J.D. 丹纳于1859和1873年先后提出。曾译作大地向斜。

查看详情

地槽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地槽特征

地槽具有以下特征:

(1)呈长条状分布于大陆边缘或二大陆之间,宽可达上百千米,延伸可达上千千米。

(2)具有特征性的沉积建造并组成地槽型建造序列,如硬砂岩建造、复理石建造、硅质-火山岩建造、磨拉石建造等,沉积厚度巨大。

(3)广泛发育强烈的岩浆活动,有细碧-角斑质火山喷发,中、酸性岩浆浅成活动和玄武岩喷发等。

(4)构造变形强烈,普遍发育褶皱和逆冲断层推覆构造等。

(5)区域变质作用发育。

(6)具有成矿专属性,如与中、酸性侵入活动有关的铜、铁、钨、锡矿,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铬、镍矿等。

(7)地球物理场特点是具有呈现条带状分布的重、磁异常以及高热流值的地热分布。

查看详情

地槽发展阶段

根据槽台论的基本观点,地壳的发展和地表形态的演化,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主要发展阶段:

(1)太古代和元古代。地壳普遍处于不稳定的地槽状态,造山运动比较频繁。那时地表还没有广阔的大陆,到元古代中期,开始出现广大的相对稳定地区,逐渐转化为古陆台。如非洲陆台、南美陆台、澳大利亚陆台、印度陆台等组成的冈瓦那古陆,以及北方的俄罗斯陆台、西伯利亚陆台、中国东部陆台、北美陆台。它们被蒙古地槽、乌拉尔地槽、加里东地槽、阿巴拉契亚地槽和古地中海地槽所隔开。此外,还有科迪勒拉地槽、安第斯地槽、西太平洋地槽等。

(2)早古生代后期。加里东运动发生,这在加里东地槽、蒙古地槽北缘、阿巴拉契亚地槽北段等表现尤为强烈,使原来的沧茫海底,褶皱成山,陆地范围扩大。

(3)二叠纪到三叠纪,海西运动掀起,许多地槽区先后褶皱隆起。中国的大部、欧洲中部、北美东部、非洲西北部、澳大利亚东部,以及亚欧之间的山脉都是海西运动的产物。这时亚欧大陆连成一体,陆地面积空前扩大。而冈瓦那古陆出现分裂趋势,局部地区发生拗陷和下沉,海水侵入。

(4)从侏罗纪开始到白垩纪。太平洋运动(称旧阿尔卑斯运动)使环太平洋地槽靠大陆部分的内带发生强烈的褶皱,造成东亚大陆边缘和美洲西部高大山系,陆地又向外扩展一步。与此同时,在一些相对稳定的陆台区,地壳又重新趋于活动,产生断裂,大规模岩浆侵入和喷发,以及大幅度的拗陷。到中生代末,冈瓦那古陆彻底解体,南方各大陆及印度洋、南大西洋已基本形成。

(5)新生代。这是最终形成现代地表形态的一个发展阶段,通过第三纪中期开始的新阿尔卑斯运动(也称喜马拉雅运动),古地中海地槽发生强烈褶皱,形成了横贯东西的、年轻高大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环太平洋地槽的外带也相继褶皱上升,形成东亚岛弧山脉和美洲西岸山脉。新阿尔卑斯运动的影响还扩及大陆的其它地区,如中亚、西欧等古生代褶皱带又被抬升和断裂,东非大裂谷继续扩大,并有大规模玄武岩喷发活动,等等。

查看详情

地槽图集

查看详情

地槽文献

地槽放坡面积表kh2 地槽放坡面积表kh2

地槽放坡面积表kh2

格式:xls

大小:44KB

页数: 未知

地槽放坡面积表kh2——地槽放坡面积表kh2,EXCEL格式,可供参考。

任务三挖地槽和管沟槽的计量与计价 任务三挖地槽和管沟槽的计量与计价

任务三挖地槽和管沟槽的计量与计价

格式:pdf

大小:44KB

页数: 4页

任务三 挖地槽和管沟槽的计量与计价 第一步:资讯 在实训室集中播放土石方工程施工过程录像; 教师提出问题: ①根据图纸列分项工程 (平 整场地,基础钎探 )。②基础形式及做法。③土壤类别。④挖槽深度。⑤施工方式 一.地槽和管沟槽的计算 1.平整场地 (1) 平整场地的工程量,按设计图示尺寸以建筑物首层建筑面积计算。 (2) 已做竖向布置挖填找平的土方工程,不再计算平整场地; 2.基础钎探 基础钎探的工程量,按设计图示尺寸以建筑物首层建筑面积计算。 3.碾压 建筑场地原土碾压平整按图示尺寸以平方米计算, 填土碾压按图示填土面积乘以填土厚度 以立方米计算。 4.地槽是指槽底宽度在 3 米以内,槽长大于槽宽 3倍的挖土。 挖地槽长度、 高度、断面尺寸 计算规则如下: (1)沟槽的长度:外墙按图示中心线长度计算;内墙按图示基础底面之间的净长线计算。 内外突出部分 (垛、附墙烟囱、 垃圾道等) 体积

地槽-褶皱系地槽—褶皱系

是地槽—褶皱区中相对强烈活动的地带。内部活动差异显著,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强烈,后期褶皱变质,上升成为造山带。

查看详情

正地槽概述

正地槽(orthogeosyncline)又称原生地槽,是施蒂勒(H.Stille 1935)提出的大地构造单元之一,指的是位于两个地壳的稳定区之间处于大陆和海洋环境中的地槽。正地槽分为优地槽和冒地槽,前者位于靠近海洋一侧;后者位于靠近大陆一侧,两者之间又被一个长条状的隆起带分隔。优地槽和冒地槽组成的地槽体系见诸中国的秦岭、天山、祁连山的古生代地槽。"ortho"为希腊语,"正"、"直"之意。

最典型的实例是北美东部地区的阿巴拉契亚地槽,它由10亿年前形成的变质岩系所组成的兰岭隆起带(地背斜)出现在该地槽的中带,其东为优地槽,其西为冒地槽。

查看详情

冒地槽概述

冒地槽(miogeosyncline)

施蒂勒(H.Stille,1941)于1940年提出从正地槽中按有无岩浆活动划分出优地槽和冒地槽。冒地槽指位于近克拉通一侧的正地槽组成部分,它以无火山岩建造为特点。“冒”为“mìo”释音,系希腊语,是“较次的”之意。冒地槽是靠近大陆一侧,基底以陆壳为主,属地槽体系的外带。其活动性较弱,没有蛇绿岩,缺少火山物质,以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

凯伊(Kay,1951年)将冒地槽定义为:位于优地槽和克拉通之间、以浅海成因碳酸盐沉积占优势,一般缺乏由喷溢的火山岩构成的巨厚岩系为特征;而且在造山过程中,缺少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变质作用也不十分明显。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