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都江堰水利工程

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 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该大型水利工程现存至今依旧在灌溉田畴,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其以年代久、无坝引水为特征,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这项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1998年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灌溉区域已达40余县。 人们为了纪念李冰父子,建了一座李冰父子庙,称为二王庙。 

都江堰水利工程基本信息

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

都江堰水利调度中心

都江堰建成后,历代都有主管水利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建国后,都江堰延伸扩建迅速发展,已成为水资源多功能效益的综合利用工程。各级政府十分重视都江堰的组织建设。1950年3月成立了川西都江堰管理处;1952年9月,川西都江堰管理处更名为四川省人民政府水利厅都江堰管理处;1955年又更名为四川省水利厅都江堰管理处;1958年再次更名为都江堰管理处;1978年9月成立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处,同年12月13日,经四川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正式成立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现管理局内设办公室、人事劳动教育处、供水经营处、工业用水处、工程建设管理处、科技处、财务与经济管理处、水政处、监察审计处、党委办公室、多种经营处、离退休人员管理处、勘察设计院、后勤服务中心、接待处、工会、渠首管理处等17个处、室。

岁修制度

都江堰有效的管理保证了整个工程历经两千多年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汉灵帝时设置“都水椽”和“都水长”负责维护堰首工程;蜀汉时,诸葛亮设堰官,并“征丁千二百人主护”(《水经注·江水》)。此后各朝,以堰首所在地的县令为主管。到宋朝时,制定了施行至今的岁修制度。

古代竹笼结构的堰体在岷江急流冲击之下并不稳固,而且内江河道尽管有排沙机制但仍不能避免淤积。因此需要定期对都江堰进行整修,以使其有效运作。宋朝时,订立了在每年冬春枯水、农闲时断流岁修的制度,称为“穿淘”。岁修时修整堰体,深淘河道。淘滩深度以挖到埋设在滩底的石马为准,堰体高度以与对岸岩壁上的水则相齐为准。明代以来使用卧铁代替石马作为淘滩深度的标志,现存三根一丈长的卧铁,位于宝瓶口的左岸边,分别铸造于明万历年间、清同治年间和1927年。

查看详情

都江堰水利工程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水利护壁V形桩(PFV)

  • 预制构件:PFV-1000-A,板高500mm,壁厚 270mm,C60型号分为A-B-C-D-E,在以A型号除税价为基础,排序中的每种型号除税价在前一型号上递增58.8元/米
  • m
  • 华岩
  • 13%
  • 广东华岩建材有限公司
  • 2022-12-08
查看价格

水利护壁C形桩(PFC)

  • 预制构件:PFC-500-A,板高250mm,壁厚100mm,C60型号分为A-B-C-D-E,在以A型号除税价为基础,排序中的每种型号除税价在前一型号上递增29.5元/米
  • m
  • 华岩
  • 13%
  • 广东华岩建材有限公司
  • 2022-12-08
查看价格

水利护壁C形桩(PFC)

  • 预制构件:PFC-700-A,板高350mm,壁厚 130mm,C60型号分为A-B-C-D-E,在以A型号除税价为基础,排序中的每种型号除税价在前一型号上递增29.5元/米
  • m
  • 华岩
  • 13%
  • 广东华岩建材有限公司
  • 2022-12-08
查看价格

水利护壁C形桩(PFC)

  • 预制构件:PFC-1000-E,板高500mm,壁厚 130mm,C60型号分为A-B-C-D-E,在以A型号除税价为基础,排序中的每种型号除税价在前一型号上递增58.8元/米
  • m
  • 华岩
  • 13%
  • 广东华岩建材有限公司
  • 2022-12-08
查看价格

水利护壁V形桩(PFV)

  • 预制构件:PFV-800-A,板高400mm,壁厚 200mm,C60型号分为A-B-C-D-E,在以A型号除税价为基础,排序中的每种型号除税价在前一型号上递增29.5元/米
  • m
  • 华岩
  • 13%
  • 广东华岩建材有限公司
  • 2022-12-08
查看价格

工程驳船

  • 100T以内
  • 台班
  • 清远市英德市2015年3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工程驳船

  • 100T以内
  • 台班
  • 清远市英德市2015年2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工程驳船

  • 100T以内
  • 台班
  • 清远市英德市2015年1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工程驳船

  • 100T以内
  • 台班
  • 清远市英德市2014年4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工程驳船

  • 100T以内
  • 台班
  • 清远市英德市2014年3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拦污栅(格栅)、闸板---水利工程

  • 具体见图纸
  • 4m²
  • 1
  • 中档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6-06-22
查看价格

天津市水利工程人工费单价

  • 天津水利工程定额人工
  • 50131工日
  • 2
  • 中档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5-07-17
查看价格

麻筋保防冲垫厚1.5-2.5mm(水利工程)

  • 厚1.5-2.5mm
  • 43900m²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4-10-11
查看价格

水利工程对象空间拓扑关系构建

  • 详见附件
  • 1套
  • 1
  • 中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0-05-19
查看价格

水利工程碳钢平面闸门

  • 3000×3000、4000×3000
  • 6个
  • 1
  • 中档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5-10-29
查看价格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来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在位期间,蜀郡郡守李冰率领蜀地各族人民创建了都江堰这项千古不朽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以其“历史跨度大、工程规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区范围大、社会经济效益大”的特点享誉中外、名播遐方,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都江堰水利工程事件

司马迁考察都江堰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时,实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功绩。后人在其西瞻蜀之岷山及离堆处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纪念。

诸葛亮设兵护堰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为农业之根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征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护,并设专职堰官进行经常性的管理维护,开以后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张陵传道青城山

东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年),张陵从洛阳越秦岭到鹤鸣山修道,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七月一日,率弟子来青城山结茅传道。张陵在青城一带山区传道13年,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在青城山羽化,葬第三混元顶。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发祥地,常道观被称为“仙都众奥之妙,福地会昌之域,张天师羽化处焉”。历代龙虎山的天师多来青城山朝拜祖庭,为汉天师张陵扫墓。 在天师洞旁有一颗古银杏树,要七八个个大汉才能把它围住,在四川省乃至全国的极其罕见,据说这个古银杏树是张陵亲手种的。

马可·波罗游历都江堰

元世祖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4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陕西汉中骑马,行20余日抵成都,游览了都江堰。后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说:“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

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

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来都江堰考察,以行家的眼光,盛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无与伦比。曾于1872年在《李希霍芬男爵书简》中设专章介绍都江堰。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详细介绍给世界的第一人。1872年,李希霍芬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

黄炎培都江堰办学

1941年,黄炎培到都江堰选定城东郊丰都庙为校址。翌年暑假,委派重庆职业学校校长陆叔昂来灌县购置水田、耕牛、农具,为教学实习准备条件。1944年2月,“都江实用职业学校”开学,由沈肃文任校长,黄炎培偕夫人姚维钧到灌县主持开学典礼,并亲为学校制定“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校训。学校提倡“手脑并用”的学风,注重学生思想修养、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培养。学校建立董事会,黄炎培任董事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于1945年10月交由灌县地方接办。

林森主持都江堰开水典礼

1942年清明节,四川省政府及灌区14县官员齐集都江堰举行开水典礼,典礼由当时正住在灌县的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主持。开堰前先在伏龙观祭祀李冰,向李冰神像顶礼膜拜。祭毕,林森及其从祭人员乘轿直赴二王庙祭祀李二郎。祭毕,林森及其从祭人员又转赴都江堰鱼嘴,在鞭炮和万众欢呼声中,亲视开堰放水。

冯玉祥捐资建亭

1941年、1942年、1945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数次在灌县、青城山居留。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冯玉祥寓居青城山真武宫。1945年8月11日晨,当他听到抗战胜利、日本投降的消息时,当即捐资在真武宫侧建亭,取名“闻胜”,并撰书刻碑一通立于亭中。

解放军抢修都江堰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四川,入川后贺龙司令员指出,要先抢修都江堰,把已延误的岁修时间抢回来。并决定从军费中拨出专款,确定由王希甫负责,由驻灌县解放军协助抢修。12月29日,成立都江堰岁修工程临时督修处。成都军事管制委员会拨款3万银元作抢修经费。驻灌县解放军184师1500余人在师长林彬、政委梁文英指挥下参加抢修工程。整个岁修工程于1950年3月底全部完工。4月2日按照都江堰传统习惯举行了开水典礼。

查看详情

都江堰水利工程灌区

都江堰是由渠首枢纽、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36县(市、区)1003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50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其灌区规模居全国之冠。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查看详情

都江堰水利工程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都江堰水利工程人文环境

都江堰灌区是四川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四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物华天宝,地杰人灵”,历史上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灌区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市华彩及城镇风光,异彩纷呈,美不胜收。灌区水利,星罗密布,各展风韵,各具特色,令人赏心悦目,“人民渠、东风渠、三合堰、通济堰,碧水荡伯;黑龙滩、三岔湖、鲁班水库,湖光涟滟;龙泉洞穿,天工开物,灵水泉涌”。全灌区呈现出“长龙地上走,银河天际流;彩虹起深谷,高峡出平湖”的壮丽图景。

都江堰水利工程地理

都江堰渠首三大主体工程修建在岷江出山口处。这里群山环抱,大江中流,气势恢宏,景色绝佳。堰功人物,代代相济;文人墨客,多会与此。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灵岩寺,翠月湖,紫坪铺等。

都江堰水利工程重点工程

都江堰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杰作。

都江堰渠首的三大主体工程:

查看详情

都江堰水利工程工程构成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都江堰水利工程鱼嘴分水堤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都江堰水利工程飞沙堰

“泄洪道”具有泄洪排沙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 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自动泄洪,使多余的内江的水排入外江正流使内江不受洪灾。

都江堰水利工程宝瓶口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自行调控的节制闸,是自流灌溉渠系的总开关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太守相当于专员,或大于专员,小于省长),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为此,李冰在其子二郎的协助下,邀集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岷水东流的地形和水。

经过实地勘察,李冰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在无火药(火药发明于东汉时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间)不能爆破的情况下,他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热胀冷缩的原理),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低水位每秒流速3公尺,高水位每秒流速6公尺)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率众又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狭长的小岛,形如鱼嘴,岷江流经鱼嘴,被分为内外两江。外江仍循原流,内江经人工造渠,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飞沙堰的设计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让人们知道“枯水(低水位)不淹足,洪水(高水位)不过肩”。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截流

2002年11月13日上午11时25分,备受瞩目的都江堰内江古法截流成功。都江堰内江段首次“整容大手术”正式拉开序幕。

都江堰此次截流仍采用了已有千年历史的传统工艺,以杩槎、竹笼、碗儿兜等为工具。杩槎的构造为一木三足架,以许多三足架连接成排列,上边满装上卵石泥土,在鱼嘴构成一完美的挡水坝。碗儿兜为装满卵石德竹筐。这种古老的截流方式可就地取材、使用灵活、功效颇高,而费用仅为现代化抛石围堰截流的1/3。都江堰灌区内江段已经10年未断流,内江总干道河段存在一定的淤积,沿岸大量渠道及供水设施陈旧,已影响到宝瓶口引水,需要清淤维修。

查看详情

都江堰水利工程背景

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大支流,流经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国多雨地区。发源于四川与甘肃交界的岷山南麓,分为东源和西源,东源出自弓杠岭,西源出自郎架岭。两源在松潘境内漳腊的无坝汇合。向南流经四川省的松潘县、都江堰市、乐山市,在宜宾市汇入长江。全长793公里,流域面积133,500平方公里。平均坡度4.83‰,总水量年均150亿m3左右。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资源1300多万千瓦。

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以漂木、水力发电为主;都江堰市至乐山段为中游,流经成都平原地区,与沱江水系及众多人工河网一起

组成都江堰灌区;乐山以下为下游,以航运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上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等。主要水源来自山势险峻的右岸,大的支流都是由右岸山间岭隙溢出,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所以岷江之水涨落迅猛,水势湍急。

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对整个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悬江,而且悬得十分厉害。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达273m。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国郡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

都江堰有效的管理保证了整个工程历经两千多年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汉灵帝时设置“都水椽”和“都水长”负责维护堰首工程;蜀汉时,诸葛亮设堰官,并“征丁千二百人主护”(《水经注·江水》)。此后各朝,以堰首所在地的县令为主管。到宋朝时,制定了施行至今的岁修制度。

古代竹笼结构的堰体在岷江急流冲击之下并不稳固,而且内江河道尽管有排沙机制但仍不能避免淤积。因此需要定期对都江堰进行整修,以使其有效运作。宋朝时,订立了在每年冬春枯水、农闲时断流岁修的制度,称为“穿淘”。岁修时修整堰体,深淘河道。淘滩深度以挖到埋设在滩底的石马为准,堰体高度以与对岸岩壁上的水则相齐为准。明代以来使用卧铁代替石马作为淘滩深度的标志,现存三根一丈长的卧铁,位于宝瓶口的左岸边,分别铸造于明万历年间、清同治年间和1927年。

查看详情

都江堰水利工程枢纽

紫坪铺水利工程位于岷江上游,都江堰市西北9公里处。岷江是长江一级支流,源于四川与甘肃接壤的岷山南麓,流经茂县、汶川、都江堰市、成都平原南部 ,在乐山接纳大渡河、青衣江,于宜宾汇入长江。

全长711公里,流域面积135881平方公里。岷江上游水源丰富,径流主要有降雨形成,也有地下水和高山溶雪水补给,流域汛期每年的6到9月。

岷江流域内先后建成有鱼子溪一、二级电站、映秀湾、太平驿和福堂坝引水式电站。但上述电站只有单一的发电作用,没有供水功能,为了充分开发利用岷江水利资源,缓解成都平原供水供电不足的矛盾,促进四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将其列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十大标志性工程;2000年12月,水利部批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2001年2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工程开工建设并将其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紫坪铺水利枢纽是以灌溉和供水为主,兼有发电、防洪、环境保护、旅游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其永久建筑物按100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工程于2002年11月下旬截流;2005年11月01日第一台机组发电;2006年12月工程完工。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静态总投资64.33亿元,总投资69.76亿元。

枢纽建筑物主要由挡水大坝(大坝是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156米)、溢洪道、引水发电系统、冲砂放空洞、1#泄洪排砂洞、2#泄洪排砂洞组成。水库总库容11.12亿立方米,具有不完全年调节功能,库区面积18.16平方公里,回水长26.5公里。电站装机4台单机190MW的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760MW,提高枯水期都江堰灌区1008万 农田灌溉供水保证率,每年枯水期增加灌溉供水量4.37亿立方米,可为远景毗邻灌区的314万 农田灌溉提供用水。工程建成后,除保证向成都市提供20立方米/秒的环境用水外,还将向成都市的供水量由28立方米/秒增加至50立方米/秒,年还增加供水量3亿立方米。利用水库的蓄水滞洪调节作用,可将岷江上游100年一遇洪水消减至10年一遇下泻,基本解除金马河段洪水威胁。紫坪铺电站年发电量34.17亿千瓦/时,为川西电网提供比较经济的调峰调频电能。同时实现防洪、拦沙等效益,保护都江堰工程不受损坏。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可以有效调节岷江水量,发展都江堰灌区面积,提高灌溉用水保证率,缓解包括成都市在内的成都平原供水供电不足的状况,提高岷江中游和成都平原的防洪标准,从而对这一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坝顶高程

884米

调洪库容

5.38亿立方米

趾板基础高程

728米

防洪库容

1.66亿立方米

最大坝高

728米

库区面积

18.16平方公里

坝顶长度

663.77米

电站尾水长

26.5千米

坝顶宽

12米

校核洪水

883.1米

正常蓄水位

877米

1000年一遇洪峰流量

12700立方米/秒

相应库容

9.98亿立方米

装机容量

4台19万千瓦机组,总装机76万千

汛期限制水位

850米

多年平均发电量

34.17亿度

总库容

11.12亿立方米

坝址以上流域面

22662平方公里

调节库容

7.74亿立方米

坝址以上多年平均流量

469立方/秒

坝址以上年径流量总量

148亿立方

投资

动态投资:72亿元人民币,静态投资:62亿元人民币

查看详情

都江堰水利工程文献

天府之国的源泉  都江堰水利工程 天府之国的源泉 都江堰水利工程

天府之国的源泉 都江堰水利工程

格式:pdf

大小:7.6MB

页数: 3页

2018年8月,都江堰水利工程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座延续了2000多年的古老水利工程,至今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地理位置天然优越都江堰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和横断山脉东部边缘交汇处,由川西北高原河道进入川西冲积平原的

都江堰水利工程设施的历史价值析论 都江堰水利工程设施的历史价值析论

都江堰水利工程设施的历史价值析论

格式:pdf

大小:7.6MB

页数: 2页

据《史记·河渠书》记载":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利用溉浸,百姓飨其利。"都江堰建成后,为四川成都平原地区万顷农田灌溉取水提供保证,其直到今日仍在发挥效能,成为世界上最古老,仍在使用的古代水利项目[1]。

青城山-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青城山-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市。

2021年8月,被中国侨联确认为第九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查看详情

都江堰水利工程:神秘石人像后的治水智慧

都江堰水利工程:神秘石人像后的治水智慧

都江堰水利工程坐落川西平原岷江上,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是公元前256年秦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滋养着富饶的天府之国,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大历史贡献

历史上的“天府之国”,曾经是一个自然灾害极其严重的地方。古蜀人一直与水患作斗争,直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彻底改变了这一地区的面貌,期间也积累和创造了丰富的治水经验。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时巧妙利用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采用了无坝引水的方式,其核心系统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分别承担着自动分水、泄洪与排沙、引水的作用。整个工程各部分相辅相成,共为体系;自动引水分流,自动排沙防洪,自动调控岷江内外江水量;既防洪又灌溉,同时还有水运功能。

还有一系列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技术在这项工程中使用。例如,修建鱼嘴时将上游奔流的江水“四六分水”的技术,修建飞沙堰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水量的技术。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雕刻了三尊石人像放于水中来确定水位。同时,在修建的过程中还采用了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修建水道的技术,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等技术。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成就了“天府之国”。《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建成都江堰水利工程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并且时至今日,都江堰水利工程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神秘石像揭示治水历史

如今很多人都知道,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李冰组织修建的,但其实在1974年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因为缺少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遗址,这一论断一直存在争议,直至一尊石像的挖出。

1974年3月,都江堰枢纽工程迁建安澜索桥,在河头清理出一尊身高2.9米,肩宽0.96米,重约4吨的石像。石像五官端正,头戴冠,身穿长衣,拱手垂袖,平视而立。最重要的是,石像衣襟中间和左右袖上有隶书题记三行:“故蜀郡李府君讳冰,建宁元年(公元168年)闰月戊申朔廿五日都水掾,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治水万世焉。”这证明蜀郡太守李冰组织修建都江堰的历史是完全可靠的。

后来,又陆续3次挖出4尊石像。1975年1月18日,都江堰渠首扩建外江闸护滩时出土一尊持锸堰工无头石像,轰动史学界。2005年3月3日和5日,在进行外江索桥施工时,分别发现了一尊无头石像。今年4月24日,第4尊无头石像在外江闸口消力池施工作业时被发现。

《华阳国志·蜀志》曾记载,李冰“西于玉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三水中……”而李冰石像铭文中提到过“三神石人”,究竟陆续被发现的无头石像是“三石人”,还是“三神石人”,一直广受关注。

由于包括李冰石像在内的5尊石像服饰风格都是典型的汉代“深衣”,且雕凿手法也是汉代圆雕,因此被专家们普遍认为并非李冰生前所刻的“三石人”。李冰石像上因为有明显的文字记录,极有可能是“三神石人”之一,其余4尊由于缺乏文字说明,无法辨明。

有专家表示,李冰在今白沙河口一带立石人,目的是借以观察水位消涨,堪称中国水利史的一大创造。而“三神石人”是东汉建李公祠时,用以镇水的,能使万世安流顺轨。

除了石像之外,2005年3月4日,在施工中还发现了纪念东汉两位堰官的石碑。碑上刻了15行约400余个隶书体字,碑文字体清秀,镌刻工整。石碑记载了在东汉时期,郭择和赵汜两位都江堰堰官,在冬天组织老百姓疏通河道,避免了来年洪水冲毁河堤的事迹。考古人员还发现这个石碑就立在李公祠。

查看详情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解读

是《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诞生以来的第二次修订

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灌区供水需求变化、水生态水环境治理、入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新形势

修订后的《条例》更多着墨在管水层面,首次提出了要建立灌区的省级联动机制

2275周岁生日之际,都江堰水利工程迎来“特殊贺礼”。日前省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的《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修正案),将于明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也是1997年《条例》诞生以来的第二次修订。

《条例》的再次修订意味着什么?又有哪些亮点?

适应灌区新形势带来的新要求

“《条例》需要结合实际不断完善。”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1994年,都江堰灌区实际灌溉面积已突破千万亩大关。《条例》诞生的1997年,都江堰灌区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当时需要解决的是都江堰灌区地方立法的“有和无”问题,以规范灌区建设发展中的行为。因此,1997年版的《条例》重点在于明确工程管理单位、灌区各地等的权限、职能。

2003年修订的大背景是全国性水污染防治快速起步时段。因此,2003年修订《条例》时,重点加上了灌区排污口设置、限制等内容。

省水利厅厅长胡云坦言,本次修订《条例》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灌区供水需求变化、水生态水环境治理、入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新形势。

统计显示,都江堰灌区涉及7市州37个县(市、区),是全川经济占比最重、人口最稠密的区域。而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可预见的时期内,灌区的用水需求仍会增加,必须从更合理的管理等方面入手保证供水安全。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法规的调整和灌区群众对生态文明产品供给的注重,灌区的任务在过去“供好水”的基础上增加了“供‘好水’”。

灌区联动管理,实现调配“一盘棋”

再次修订后的《条例》在用水管水部分提出3个新举措:建立灌区省级联动机制;鼓励灌区各地兴建囤蓄水库;统筹平原灌区和丘陵灌区用水。

“一言以蔽之,就是逐步实现灌区用水‘一盘棋’。”省都江堰管理局水政科科长周军表示,修订后的《条例》更多着墨在管水层面,首次提出了要建立灌区的省级联动机制。主要思路为,以省级协调机制为基础,协调灌区各市、县(市、区)政府,解决灌区工程建设,用水管理重大问题。在此基础上,实现灌区的联动管理。

《条例》提出,鼓励灌区内各地方政府兴建囤蓄水库,增加灌区各地自身供水能力。

周军介绍,长期以来,都江堰灌区一直是“长藤结瓜”模式。即在引水渠道沿途修建囤蓄水库,用于储蓄都江堰工程分水和本地雨水,增进局部区域的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在岷江上游来水不会出现太大变化的前提下,囤蓄水库就是应对新增用水需求的最好办法。”周军说,从现实角度而言,鼓励灌区各地结合自身实际修建囤蓄水库是目前最合理的选择。

为应对灌区内部用水格局的变化,《条例》还提出,要推动形成平原灌区和丘陵灌区的用水分配新机制,实现灌区用水调配“一盘棋”。省都江堰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主要做法是,强化丘陵灌区蓄水能力,进而逐步调整灌区输配水格局,确保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区用水需求。

加强管理保护,不得侵占、损毁

《条例》修订前后,各方着力最多的是如何更好保护“世遗”。

去年,都江堰水利工程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在省都江堰管理局高级工程师旷良波看来,这注定了《条例》要明确保护范围、目标、主体责任和对应举措。

根据修订后的《条例》,灌区内各级地方政府都必须强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并制定具体保护方案。同时,《条例》特别指出: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及其他灌区附属工程,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违者将予以严惩。

“今后我们划定保护范围、执行保护措施时,会更有底气。”省都江堰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正在启动的保护工作而言,无疑是极大的利好。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