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都江堰水利工程:神秘石人像后的治水智慧

2014/08/012610 作者:佚名
导读: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都江堰水利工程:神秘石人像后的治水智慧

都江堰水利工程坐落川西平原岷江上,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是公元前256年秦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滋养着富饶的天府之国,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大历史贡献

历史上的“天府之国”,曾经是一个自然灾害极其严重的地方。古蜀人一直与水患作斗争,直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彻底改变了这一地区的面貌,期间也积累和创造了丰富的治水经验。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时巧妙利用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采用了无坝引水的方式,其核心系统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分别承担着自动分水、泄洪与排沙、引水的作用。整个工程各部分相辅相成,共为体系;自动引水分流,自动排沙防洪,自动调控岷江内外江水量;既防洪又灌溉,同时还有水运功能。

还有一系列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技术在这项工程中使用。例如,修建鱼嘴时将上游奔流的江水“四六分水”的技术,修建飞沙堰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水量的技术。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雕刻了三尊石人像放于水中来确定水位。同时,在修建的过程中还采用了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修建水道的技术,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等技术。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成就了“天府之国”。《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建成都江堰水利工程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并且时至今日,都江堰水利工程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神秘石像揭示治水历史

如今很多人都知道,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李冰组织修建的,但其实在1974年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因为缺少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遗址,这一论断一直存在争议,直至一尊石像的挖出。

1974年3月,都江堰枢纽工程迁建安澜索桥,在河头清理出一尊身高2.9米,肩宽0.96米,重约4吨的石像。石像五官端正,头戴冠,身穿长衣,拱手垂袖,平视而立。最重要的是,石像衣襟中间和左右袖上有隶书题记三行:“故蜀郡李府君讳冰,建宁元年(公元168年)闰月戊申朔廿五日都水掾,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治水万世焉。”这证明蜀郡太守李冰组织修建都江堰的历史是完全可靠的。

后来,又陆续3次挖出4尊石像。1975年1月18日,都江堰渠首扩建外江闸护滩时出土一尊持锸堰工无头石像,轰动史学界。2005年3月3日和5日,在进行外江索桥施工时,分别发现了一尊无头石像。今年4月24日,第4尊无头石像在外江闸口消力池施工作业时被发现。

《华阳国志·蜀志》曾记载,李冰“西于玉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三水中……”而李冰石像铭文中提到过“三神石人”,究竟陆续被发现的无头石像是“三石人”,还是“三神石人”,一直广受关注。

由于包括李冰石像在内的5尊石像服饰风格都是典型的汉代“深衣”,且雕凿手法也是汉代圆雕,因此被专家们普遍认为并非李冰生前所刻的“三石人”。李冰石像上因为有明显的文字记录,极有可能是“三神石人”之一,其余4尊由于缺乏文字说明,无法辨明。

有专家表示,李冰在今白沙河口一带立石人,目的是借以观察水位消涨,堪称中国水利史的一大创造。而“三神石人”是东汉建李公祠时,用以镇水的,能使万世安流顺轨。

除了石像之外,2005年3月4日,在施工中还发现了纪念东汉两位堰官的石碑。碑上刻了15行约400余个隶书体字,碑文字体清秀,镌刻工整。石碑记载了在东汉时期,郭择和赵汜两位都江堰堰官,在冬天组织老百姓疏通河道,避免了来年洪水冲毁河堤的事迹。考古人员还发现这个石碑就立在李公祠。

文章来源:中华建筑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