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陈季丹、刘子玉主编:《电介质物理》,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1980。
气体电介质中通常存在微量离子和自由电子,电导很小,是良好的绝缘体。但在强电场作用下出现碰撞电离时气体的电导会急剧上升乃至击穿。液体电介质如变压器油和硅油等,在弱电场下的电导主要由离子和带电的胶粒提供。这些离子和胶粒主要来源于杂质。利用白土、硅胶进行吸附杂质的处理能明显降低其电导率。在强电场下,由于电极上的电子的场致发射和液体分子本身的电离,出现明显的电子导电。
近年发现有些电介质具有铁电半导体性质,在较低温度下同时具有铁电性和不太小的电导率,可以用来作为发热器的电阻材料。当铁电半导体的温度升高达到铁电居里点时,铁电性消失而转变为顺电性。在相变的同时能带结构发生变化,使得在高温顺电相下成为绝缘体。由铁电相向顺电相转变时,这种电介质的电导率可以突然降低两、三个数量级。因此铁电半导体可以同时作为加热器和自动恒温器,能使加热设备的温度自动保持在居里点附近。2100433B
电气学院2011年博士研究生考试参考书目 院系 考 试 科 目 参 考 书 目 作 者 出 版 社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电网络理论 《电网络分析选论》 梁贵书 校内出版 电力系统分析 《电力系统分析》...
三、测试环节介绍 • 8:00 资格审查 教1-126(交测试费100元) 身份证、学生证原件及复印件,考研成绩单复印件、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调剂...
1.业主的要求;2.《建筑设计资料集》
电介质电导依靠少量的传导电子、传导空穴和离子在外电场作用下定向迁移来实现。
电介质的电导依靠少量的传导电子、传导空穴和离子在外电场作用下定向迁移来实现。气体电介质中通常存在微量离子和自由电子,电导很小,是良好的绝缘体。但在强电场作用下出现碰撞电离时气体的电导会急剧上升乃至击穿。液体电介质如变压器油和硅油等,在弱电场下的电导主要由离子和带电的胶粒提供。这些离子和胶粒主要来源于杂质。利用白土、硅胶进行吸附杂质的处理能明显降低其电导率。在强电场下,由于电极上的电子的场致发射和液体分子本身的电离,出现明显的电子导电。
固体电介质如碱卤晶体、石英、陶瓷、塑料等,在常态下多为离子导电。在离子晶体中,例如NaCl,并非晶体阵点上所有的离子都直接参与导电。而只是少数脱离点阵的活化离子和点阵空位参与导电。因此其电导率与晶体的缺陷密切有关。
固体电介质的传导电子和空穴导电的机理和半导体相同(见半导体物理学)。从能带结构来看,半导体的禁带较窄,容易受热激发产生传导电子和空穴。而电介质的禁带较宽,常温下几乎所有电子均处于满带,故电导率很小。但是在足够高的温度下,电介质可以成为半导体,也可能有明显的导电。
固体电介质如碱卤晶体、石英、陶瓷、塑料等,在常态下多为离子导电。在离子晶体中,例如NaCl,并非晶体阵点上所有的离子都直接参与导电。而只是少数脱离点阵的活化离子和点阵空位参与导电。因此其电导率与晶体的缺陷密切有关。
固体电介质的传导电子和空穴导电的机理和半导体相同(见半导体物理学)。从能带结构来看,半导体的禁带较窄,容易受热激发产生传导电子和空穴。而电介质的禁带较宽,常温下几乎所有电子均处于满带,故电导率很小。但是在足够高的温度下,电介质可以成为半导体,也可能有明显的导电。
摘要+论文+参考书目+致谢
中北大学 2010 届毕业设计说明书 低剂量 X射线 CT重建算法研究 摘 要 计算机断层成像 ( CT)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工业、 医学等领域。但是在应用过程中, 特 别在医学诊断时,常常要求在尽可能小的射线剂量下获得高分辨率、低噪声的医用 CT 图像。因此,研究低剂量射线情况下的 CT 图像重建算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本 论文将对 X 射线 CT图像的优质重建算法进行研究,并寻求优化重建速度的方法。主要 研究内容包括: 在平移 /旋转扫描方式下, 分别介绍滤波反投影重建算法, 迭代重建算法 和统计重建算法中 MLEM 算法、MAP 算法和 OSEM算法等图像重建算法的原理, 并在 计算机上对各算法予以实现,最后比较不同重建算法的图像重建效果。 关键词:X-CT图像重建 , 滤波反投影重建算法 , 系统矩阵, 迭代重建算法, 统计重 建算法 中北大学 2010 届毕业设计说明书 A R
建筑学专业阅读参考书目
广州美术学院建筑学专业阅读参考书目 1, 书 名: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第二版 ) 作者:罗小未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十五”规划教材。本教材对 1982 年 第一版《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一书进行了全面地修订和重新编写 , 大 大地补充和增加了新的内容 , 并尽可能地反映了国外自 18 世纪中叶 工业革命至今两百余年来的建筑文化发展概况 ,以适应新暑期的教学 需要。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 18 世纪下半叶至 19 世纪 下半叶欧洲与欧洲与美国的建筑 ;二、 19 世纪下半叶至 20 世纪初对 新建筑的探求 ; 三、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派及其代表人物 ;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 ;五、战后 40~70年代的建筑思想—现代建筑 派的普及与发展 ;六、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等。 2, 书 名:现代建筑——一部批评的历史 著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