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等离子喷涂技术是继火焰喷涂之后大力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多用途的精密喷涂方法,它具有:①超高温特性,便于进行高熔点材料的喷涂。②喷射粒子的速度高,涂层致密,粘结强度高。③由于使用惰性气体作为工作气体,所以喷涂材料不易氧化。
等离子喷涂是一种材料表面强化和表面改性的技术,可以使基体表面具有耐磨、耐蚀、耐高温氧化、电绝缘、隔热、防辐射、减磨和密封等性能。 等离子喷涂技术是采用由直流电驱动的等离子电弧作为热源,将陶瓷、合金、金属等材料加热到熔融或半熔融状态,并以高速喷向经过预处理的工件表面而形成附着牢固的表面层的方法。 等离子喷涂亦有用于医疗用途,在人造骨骼表面喷涂一层数十微米的涂层,作为强化人造骨骼及加强其亲和力的方法。
在等粒子喷涂过程中,影响涂层质量的工艺参数很多,主要有:
①等离子气体:气体的选择原则主要根据是可用性和经济性,N2气便宜,且离子焰热焓高,传热快,利于粉末的加热和熔化,但对于易发生氮化反应的粉末或基体则不可采用。Ar气电离电位较低,等离子弧稳定且易于引燃,弧焰较短,适于小件或薄件的喷涂,此外Ar气还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但Ar气的热焓低,价格昂贵。
气体流量大小直接影响等离子焰流的热焓和流速,从而影响喷涂效率,涂层气孔率和结合力等。流量过高,则气体会从等离子射流中带走有用的热,并使喷涂粒子的速度升高,减少了喷涂粒子在等离子火焰中的“滞留”时间,导致粒子达不到变形所必要的半熔化或塑性状态,结果是涂层粘接强度、密度和硬度都较差,沉积速率也会显著降低;相反,则会使电弧电压值不适当,并大大降低喷射粒子的速度。极端情况下,会引起喷涂材料过热,造成喷涂材料过度熔化或汽化,引起熔融的粉末粒子在喷嘴或粉末喷口聚集,然后以较大球状沉积到涂层中,形成大的空穴。
②电弧的功率:电弧功率太高,电弧温度升高,更多的气体将转变成为等离子体,在大功率、低工作气体流量的情况下,几乎全部工作气体都转变为活性等粒子流,等粒子火焰温度也很高,这可能使一些喷涂材料气化并引起涂层成分改变,喷涂材料的蒸汽在基体与涂层之间或涂层的叠层之间凝聚引起粘接不良。此外还可能使喷嘴和电极烧蚀。
而电弧功率太低,则得到部分离子气体和温度较低的等离子火焰,又会引起粒子加热不足,涂层的粘结强度,硬度和沉积效率较低。
③供粉:供粉速度必须与输入功率相适应,过大,会出现生粉(未熔化),导致喷涂效率降低;过低,粉末氧化严重,并造成基体过热。
送料位置也会影响涂层结构和喷涂效率,一般来说,粉末必须送至焰心才能使粉末获得最好的加热和最高的速度。
④喷涂距离和喷涂角:喷枪到工件的距离影响喷涂粒子和基体撞击时的速度和温度,涂层的特征和喷涂材料对喷涂距离很敏感。
喷涂距离过大,粉粒的温度和速度均将下降,结合力、气孔、喷涂效率都会明显下降;过小,会使基体温升过高,基体和涂层氧化,影响涂层的结合。在机体温升允许的情况下,喷距适当小些为好。
喷涂角:指的是焰流轴线与被喷涂工件表面之间的角度。该角小于45度时,由于“阴影效应”的影响,涂层结构会恶化形成空穴,导致涂层疏松。
⑤喷枪与工件的相对运动速度
喷枪的移动速度应保证涂层平坦,不出线喷涂脊背的痕迹。也就是说,每个行程的宽度之间应充分搭叠,在满足上述要求前提下,喷涂操作时,一般采用较高的喷枪移动速度,这样可防止产生局部热点和表面氧化。
⑥基体温度控制
较理想的喷涂工件是在喷涂前把工件预热到喷涂过程要达到的温度,然后在喷涂过程中对工件采用喷气冷却的措施,使其保持原来的温度。
等离子喷涂是一种材料表面强化和表面改性技术,可以使基体表面具有耐磨、耐蚀、耐高温氧化、电绝缘、隔热、防辐射、减磨和密封等性能。 等离子喷涂技术是采用由直流电驱动的等离子电弧作为...
新兴等离子喷涂技术近几年来,在等离子喷涂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几种新的等离子喷涂技术,如:3.真空等离子喷涂(又叫低压等离子喷涂)真空等离子喷涂是在气氛可控的,4~40Kpa的密封室内进行喷涂的技术。因为工...
淄博旭发工贸-----电弧喷涂机优点淄博旭发工贸有限公司最新设计开发出一种新型的逆变式电弧喷涂机,以克服当前普通的变压器抽头式电弧喷涂设备性能差、适应性不强的缺点。此系统由主电源、封闭式喷枪和送丝装置...
等离子喷涂技术是继火焰喷涂之后大力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多用途的精密喷涂方法,它具有:①超高温特性,便于进行高熔点材料的喷涂。②喷射粒子的速度高,涂层致密,粘结强度高。③由于使用惰性气体作为工作气体,所以喷涂材料不易氧化。
(以N2为例):
0°k时,N2分子的两个原子呈哑铃形,仅在x,y,z方向上平动;
大于10°k时,开始旋转运动;
大于10000°k时,原子间产生振动,分子与分子间碰撞,则分子会发生离解变为单原子:
N2+Ud-->N+N 其中 Ud为离解能
温度再升高,原子会发生电离: N+Ui-->N++e 其中 Ui为电离能
气体电离后,在空间不仅有原子,还有正离子和自由电子,这种状态就叫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可分为三大类:①高温高压等离子体,电离度100%,温度可达几亿度,用于核聚变的研究;②低温低压等离子体,电离度不足1%,温度仅为50~250度;③高温低压等离子体,约有1%以上的气体被电离,具有几万度的温度。离子、自由电子、未电离的原子的动能接近于热平衡。热喷涂所利用的正是这类等离子体。
等离子喷涂原理如图5-9所示。
等粒子喷涂是利用等离子弧进行的,离子弧是压缩电弧,与自由电弧相比较,其弧柱细,电流密度大,气体电离度高,因此具有温度高,能量集中,弧稳定性好等特点。
按接电方法不同,等离子弧有三种形式:
①非转移弧:指在阴极和喷嘴之间所产生的等离子弧。这种情况正极接在喷嘴上,工件不带电,在阴极和喷嘴的内壁之间产生电弧,工作气体通过阴极和喷嘴之间的电弧而被加热,造成全部或部分电离,然后由喷嘴喷出形成等离子火焰(或叫等离子射流)。
等粒子喷涂采用的就是这类等离子弧。
②转移弧:电弧离开喷枪转移到被加工零件上的等离子弧。这种情况喷嘴不接电源,工件接正极,电弧飞越喷枪的阴极和阳极(工件)之间,工作气体围绕着电弧送入,然后从喷嘴喷出。
等离子切割,等离子弧焊接,等离子弧冶炼使用的是这类等离子弧。
③联合弧:非转移弧引燃转移弧并加热金属粉末,转移弧加热工件使其表面产生熔池。这种情况喷嘴,工件均接在正极。
等离子喷焊采用这种等离子弧。
进行等粒子喷涂时,首先在阴极和阳极(喷嘴)之间产生一直流电弧,该电弧把导入的工作气体加热电离成高温等离子体,并从喷嘴喷出,形成等离子焰,等离子焰的温度很高,其中心温度可达30000°k,喷嘴出口的温度可达
; 15000~20000°k。焰流速度在喷嘴出口处
可达1000~2000m/s,但迅衰减。粉末由送
粉气送入火焰中被熔化,并由焰流加速得到高于150m/s的速度,喷射到基体材料上形成膜。
图5-10 等离子焰流温度分布。等粒子喷涂设备:等离子喷涂设备主要包括:
①喷枪:实际上是一个非转移弧等离子发生器,是最关键的部件,其上集中了整个系统的电,气,粉,水等。
②电源:用以供给喷枪直流电。通常为全波硅整流装置。
③送粉器:用来贮存喷涂粉末并按工艺要求向喷枪输送粉末的装置。
④热交换器:主要用以使喷枪获得有效的冷却,达到使喷嘴延寿的目的。
⑤供气系统:包括工作气和送粉气的供给系统。
⑥控制框:用于对水,电、气、粉的调节和控制。等粒子喷涂工艺:
①相比较氧一乙炔火焰喷涂,等离子焰流温度高,能量束很集中,可以熔化所有一切高硬度、高熔点的粉末,因此可作喷涂用材料范围广泛,可以用来制备多种多样化的涂层。
②由于喷涂粒子的飞行速度可高达200-500 m/s,所以得到的涂层平整光滑、致密度高,而且粉末沉积率很高。
③喷涂过程中基体不带电、不熔化,基体与喷枪相对移动速度快,使得基体组织不发生变化。不会因为受热而对基体的形状和性能造成影响。
④工作气体为惰性气体,保护了基体和粉末不会受到氧化,涂层内杂质少。
⑤操作简单,设备维护成本低,调节性能好。
(以N2为例):
0°k时,N2分子的两个原子呈哑铃形,仅在x,y,z方向上平动;
大于10°k时,开始旋转运动;
大于10000°k时,原子间产生振动,分子与分子间碰撞,则分子会发生离解变为单原子:
N2 Ud——>N N 其中 Ud为离解能
温度再升高,原子会发生电离: N Ui——>N e 其中 Ui为电离能
气体电离后,在空间不仅有原子,还有正离子和自由电子,这种状态就叫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可分为三大类:
①高温高压等离子体,电离度100%,温度可达几亿度,用于核聚变的研究;
②低温低压等离子体,电离度不足1%,温度仅为50~250度;
③高温低压等离子体,约有1%以上的气体被电离,具有几万度的温度。离子、自由电子、未电离的原子的动能接近于热平衡。热喷涂所利用的正是这类等离子体。
等粒子喷涂是利用等离子弧进行的,离子弧是压缩电弧,与自由电弧相比较,其弧柱细,电流密度大,气体电离度高,因此具有温度高,能量集中,弧稳定性好等特点。
按接电方法不同,等离子弧有三种形式:
①非转移弧:指在阴极和喷嘴之间所产生的等离子弧。这种情况正极接在喷嘴上,工件不带电,在阴极和喷嘴的内壁之间产生电弧,工作气体通过阴极和喷嘴之间的电弧而被加热,造成全部或部分电离,然后由喷嘴喷出形成等离子火焰(或叫等离子射流)。
等粒子喷涂采用的就是这类等离子弧。
②转移弧:电弧离开喷枪转移到被加工零件上的等离子弧。这种情况喷嘴不接电源,工件接正极,电弧飞越喷枪的阴极和阳极(工件)之间,工作气体围绕着电弧送入,然后从喷嘴喷出。
等离子切割,等离子弧焊接,等离子弧冶炼使用的是这类等离子弧。
③联合弧:非转移弧引燃转移弧并加热金属粉末,转移弧加热工件使其表面产生熔池。这种情况喷嘴,工件均接在正极。
等离子喷焊采用这种等离子弧。进行等粒子喷涂时,首先在阴极和阳极(喷嘴)之间产生一直流电弧,该电弧把导入的工作气体加热电离成高温等离子体,并从喷嘴喷出,形成等离子焰,等离子焰的温度很高,其中心温度可达30000°k,喷嘴出口的温度可达15000~20000°k。焰流速度在喷嘴出口处可达1000~2000m/s,但迅速衰减。粉末由送粉气送入火焰中被熔化,并由焰流加速得到高于150m/s的速度,喷射到基体材料上形成膜。
等粒子喷涂设备:等离子喷涂设备主要包括:
①喷枪:实际上是一个非转移弧等离子发生器,是最关键的部件,其上集中了整个系统的电,气,粉,水等。
②电源:用以供给喷枪直流电。通常为全波硅整流装置。
③送粉器:用来贮存喷涂粉末并按工艺要求向喷枪输送粉末的装置。
④热交换器:主要用以使喷枪获得有效的冷却,达到使喷嘴延寿的目的。
⑤供气系统:包括工作气和送粉气的供给系统。
⑥控制框:用于对水,电、气、粉的调节和控制。等粒子喷涂工艺:
①相比较氧一乙炔火焰喷涂,等离子焰流温度高,能量束很集中,可以熔化所有一切高硬度、高熔点的粉末,因此可作喷涂用材料范围广泛,可以用来制备多种多样化的涂层。
②由于喷涂粒子的飞行速度可高达200-500m/s,所以得到的涂层平整光滑、致密度高,而且粉末沉积率很高。
③喷涂过程中基体不带电、不熔化,基体与喷枪相对移动速度快,使得基体组织不发生变化。不会因为受热而对基体的形状和性能造成影响。
④工作气体为惰性气体,保护了基体和粉末不会受到氧化,涂层内杂质少。
⑤操作简单,设备维护成本低,调节性能好 。
在等离子喷涂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几种新的等离子喷涂技术,如:
1.真空等离子喷涂(又叫低压等离子喷涂)
真空等离子喷涂是在气氛可控的,4~40Kpa的密封室内进行喷涂的技术。
因为工作气体等离子化后,是在低压气氛中边膨胀体积边喷出的,所以喷流速度是超音速的,而且非常适合于对氧化高度敏感的材料。
2.水稳等离子喷涂
前面说的等离子喷涂的工作介质都是气体,而这种方法的工作介质不是气而是水,它是一种高功率或高速等离子喷涂的方法,其工作原理是:
喷枪内通入高压水流,并在枪筒内壁形成涡流,这时,在枪体后部的阴极和枪体前部的旋转阳极间产生直流电弧,使枪筒内壁表面的一部分蒸发、分解,变成等离子态,产生连续的等离子弧。由于旋转涡流水的聚束作用,其能量密度提高,燃烧稳定,因此,可喷涂高熔点材料,特别是氧化物陶瓷,喷涂效率非常高
3.气稳等离子喷涂
气稳等离子喷涂的原理是由等离子喷枪(等离子弧发生器)产生等离子射流(电弧焰流)。喷枪的电极(阴极)和喷嘴(阳极)分别接整流电源的正、负极,向喷枪供给工作气体(Ar、N2等),通过高频火花引燃电弧。电弧将气体加热到很高的温度,使气体电离,在热收缩效应、自磁收缩效应和机械效应的作用下,电弧被压缩,产生非转移性等离子弧。高温等离子气体从喷嘴喷出后,体积迅速膨胀,形成高温高速等离子射流。送分气流推动粉末进入等离子射流后,被迅速加热到熔融或半熔融状态,并将等离子射流加速,形成飞翔基材的喷涂离子束,陆续撞击到经预处理的基材表面,形成涂层。大气等离子喷涂用氩气、氮气、氢气作为等离子气。
铸铁坩锅抗铝融蚀等离子喷涂技术
针对提高化铝用铸铁坩锅抗融蚀寿命的实际问题,选用价格较低、耐高温、抗融蚀性好的 Al2O3陶瓷材料作为坩锅内壁的工作层,采用等离子喷涂技术来提高其抗融蚀性。但由于Al2O3陶瓷涂层的致密性差、结合强度及抗热震寿命低等缺点,不适宜化铝坩埚在720℃长时间加温,且液铝呈搅拌行为的工作条件下使用。本文在Al2O3喷涂粉末中加入13% TiO2,促使涂层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提高了涂层的结合强度,改善了涂层的致密性,同时有效地提高了涂层的抗铝融蚀性能,大大地延长了坩埚的使用寿命。
顶头等离子喷涂过程数值模拟
应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穿孔顶头等离子喷涂及冷却过程进行有限元分析。建立模型时,采用厚度方向双层叠加来模拟真实的喷涂及沉积过程,得到了以Al_2O_3为涂层材料,喷涂过程中及冷却后穿孔顶头的温度场和应力场分布。通过该模拟,可以掌握穿孔顶头在等离子喷涂及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及应力变化规律,为优化制备穿孔顶头提供参考依据。
包括大气等离子喷涂,保护气氛等离子喷涂,真空等离子喷涂和水稳等离子喷涂。 2100433B
本书总结了作者多年来的研究结果和实验数据,同时在参考了国内外同行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重点讲述了多功能微弧等离子喷涂逆变电源与等离子喷枪的设计开发,以及多功能微弧等离子喷涂技术在热障、吸波等功能涂层和45#钢淬火中的应用。本书共7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多功能微弧等离子喷涂逆变电源系统设计,多功能微弧等离子喷枪的设计与实现,微弧等离子喷涂射流与粒子特性,多功能微弧等离子喷涂复合热障涂层,吸波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微弧等离子表面淬火硬化层性能研究。该书在立意、选材、学科交叉及写作上做了有益的探索。书中不仅有多功能微弧等离子喷涂系统设计过程的理论分析和计算,有科学实验的图样和数据,而且有该技术在热障涂层、吸波涂层制备以及等离子淬火方面的具体应用。
本书可供从事金属材料、粉末冶金、机械制造、表面工程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等离子喷涂的原理及特点
1.2 等离子喷涂技术最新进展
1.2.1 等离子喷涂电源的最新进展
1.2.2 等离子喷枪的最新进展
1.3 等离子喷涂技术的发展趋势
1.3.1 等离子喷涂技术的发展方向
1.3.2 数值模拟在等离子喷涂中的应用研究
1.3.3 等离子喷涂涂层应用研究
1.3.4 涂层性能检测与分析研究
1.4 多功能微弧等离子喷涂技术的提出
参考文献
第2章 多功能微弧等离子喷涂逆变电源系统设计
2.1 微弧等离子喷涂电源特性设计
2.1.1 等离子喷涂电源外特性要求
2.1.2 等离子喷涂电源调节特性要求
2.1.3 等离子喷涂电源动特性要求
2.2 多功能微弧等离子喷涂逆变电源方案
2.2.1 多功能微弧等离子喷涂逆变电源设计思想
2.2.2 多功能微弧等离子喷涂逆变电源总体设计方案
2.3 多功能微弧等离子喷涂逆变电源主电路设计
2.3.1 输入整流滤波电路设计
2.3.2 新型软开关谐振逆变电路设计
2.3.3 主电路参数的选择与计算
2.3.4 输出整流滤波电路设计
2.4 多功能微弧等离子喷涂逆变器控制模式
2.4.1 多功能微弧等离子喷涂逆变电源控制模式研究
2.4.2 驱动电路设计
2.4.3 多功能微弧等离子喷涂逆变电源数字化控制研究
2.5 多功能微弧等离子喷涂逆变电源效率
参考文献
第3章 多功能微弧等离子喷枪的设计与实现
3.1 低温等离子体物理过程与传输特性分析
3.1.1 低温等离子体物理过程分析
3.1.2 低温直流等离子弧传输模型研究
3.1.3 等离子弧的压缩效应
3.2 多功能微弧等离子喷枪的设计
3.2.1 喷枪设计要求
3.2.2 喷枪设计方案
3.3 微弧等离子喷枪送粉与进气方式设计
3.3.1 传统等离子喷涂送粉方式分析
3.3.2 微弧等离子喷涂送粉方式设计
3.3.3 微弧等离子喷涂进气方式设计
3.4 微弧等离子喷枪喷嘴的设计与优化
3.4.1 喷嘴的主要结构形式与几何参数
3.4.2 拉瓦尔喷嘴特征参数计算
3.4.3 拉瓦尔喷嘴型面设计
3.4.4 基于MATLAB的微弧等离子喷涂超音速喷嘴设计
3.5 喷枪冷却系统设计
3.5.1 喷枪冷却系统设计方案
3.5.2 微弧等离子喷枪冷却过程的数学建模与仿真
3.5.3 喷枪冷却的参数计算
3.6 多功能微弧等离子喷枪电弧特性与热效率
3.6.1 电弧的伏安特性
3.6.2 喷枪热效率分析
参考文献
第4章 微弧等离子喷涂射流与粒子特性
4.1 微弧等离子喷涂射流的特性
4.1.1 喷枪出口处基本参量的确定
4.1.2 数学模型
4.1.3 结果与分析
4.2 微弧等离子喷涂粒子特性
4.2.1 基本假设
4.2.2 微弧等离子喷涂粒子运动模型
4.2.3 微弧等离子喷涂粒子加热模型
4.2.4 材料选择与几何模型
4.2.5 结果与分析
4.3 微弧等离子喷涂Al2O3粒子温度、速度测试
4.3.1 测试设备与原理
4.3.2 实验方法与测试结果
4.3.3 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第5章 多功能微弧等离子喷涂复合热障涂层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空心莫来石隔热涂层的制备与性能
5.2.1 涂层制备
5.2.2 涂层的组织形貌与结合强度
5.2.3 涂层的隔温性能
5.2.4 涂层的抗热震性能
5.3 莫来石与金属复合热障涂层的制备
5.3.1 涂层制备
5.3.2 涂层的组织形貌和结合强度
5.3.3 涂层的隔热性能
5.3.4 涂层的抗热震性能
5.3.5 涂层热震过程的裂纹扩展
5.4 纳米ZrO2/莫来石与金属复合热障涂层的制备
5.4.1 涂层制备
5.4.2 涂层的组织形貌和结合强度
5.4.3 涂层的隔热性能
5.4.4 涂层的抗热震性能
5.4.5 涂层热震过程的裂纹扩展
5.5 莫来石基梯度热障涂层的制备
5.5.1 复合梯度热障涂层的制备
5.5.2 涂层的微观组织和结合强度
5.5.3 涂层的隔热性能
5.5.4 涂层的抗热震性能
参考文献
第6章 吸波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6.1 吸波材料及其制备技术
6.1.1 吸波材料研究进展
6.1.2 吸波涂层制备技术
6.1.3 纳米颗粒喂料制备和涂层性能测试
6.2 吸波粉末的表征
6.3 涂层吸波性能的表征
6.3.1 复合粉末的电磁参数
6.3.2 复合粉末的反射率模拟
6.3.3 复合涂层的电磁波反射率
6.3.4 复合涂层的高温反射率
6.4 涂层理论厚度和实际厚度的关系
6.5 涂层结合强度
6.6 涂层面密度
参考文献
第7章 微弧等离子表面淬火硬化层性能研究
7.1 试验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实验方法
7.1.3 工艺参数的确定
7.2 淬火硬化层组织结构
7.2.1 淬火硬化层宏观形貌特征
7.2.2 淬火硬化层显微组织分析
7.2.3 淬火工艺参数对硬化带尺寸的影响
7.3 淬火硬化层显微硬度特性研究
7.3.1 硬度分布特征
7.3.2 淬火工艺对硬化层硬度的影响
7.4 淬火硬化层磨损特性
7.4.1 磨损实验结果
7.4.2 磨损形式分析
7.4.3 磨损层表面形貌特征
7.4.4 磨损机理的探讨
7.5 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淬火工艺参数优化
7.5.1 遗传神经网络训练方法(GA-BP算法)的实现
7.5.2 实验结果建模与仿真
7.5.3 基于遗传算法(GA)的工艺参数优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