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 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 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 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 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 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分类指标
项目序号 类别标准值项目 Ⅰ类 Ⅱ类 Ⅲ类 Ⅳ类 Ⅴ类
1 色(度) ≤5 ≤5 ≤15 ≤25 >25
2 嗅和味 无 无 无 无 有
3 浑浊度(度) ≤3 ≤3 ≤3 ≤10 >10
4 肉眼可见物 无 无 无 无 有
5 pH 6.5~8.5 5.5~6.58.5~9 <5.5,>9
6 总硬度(以CzCO3,计)(mg/L) ≤150 ≤300 ≤450 ≤550 >550
7 溶解性总固体(mg/L) ≤300 ≤500 ≤1000 ≤2000 >2000
8 硫酸盐(mg/L) ≤50 ≤150 ≤250 ≤350 >350
9 氯化物(mg/L) ≤50 ≤150 ≤250 ≤350 >350
10 铁(Fe)(mg/L) ≤0.1 ≤0.2 ≤0.3 ≤1.5 >1.5
11 锰(Mn)(mg/L) ≤0.05 ≤0.05 ≤0.1 ≤1.0 >1.0
12 铜(Cu)(mg/L) ≤0.01 ≤0.05 ≤1.0 ≤1.5 >1.5
13 锌(Zn)(mg/L) ≤0.05 ≤0.5 ≤1.0 ≤5.0 >5.0
14 钼(Mo)(mg/L) ≤0.001 ≤0.01 ≤0.1 ≤0.5 >0.5
15 钴(Co)(mg/L) ≤0.005 ≤0.05 ≤0.05 ≤1.0 >1.0
16 挥发性酚类(以苯酚计)(mg/L) ≤0.001 ≤0.001 ≤0.002 ≤0.01 >0.01
17 阴离子合成洗涤剂(mg/L) 不得检出 ≤0.1 ≤0.3 ≤0.3 >0.3
18 高锰酸盐指数(mg/L) ≤1.0 ≤2.0 ≤3.0 ≤10 >10
19 硝酸盐(以N计)(mg/L) ≤2.0 ≤5.0 ≤20 ≤30 >30
20 亚硝酸盐(以N计)(mg/L) ≤0.001 ≤0.01 ≤0.02 ≤0.1 >0.1
21 氨氮(NH4)(mg/L) ≤0.02 ≤0.02 ≤0.2 ≤0.5 >0.5
22 氟化物(mg/L) ≤1.0 ≤1.0 ≤1.0 ≤2.0 >2.0
23 碘化物(mg/L) ≤0.1 ≤0.1 ≤0.2 ≤1.0 >1.0
24 氰化物(mg/L) ≤0.001 ≤0.01 ≤0.05 ≤0.1 >0.1
25 汞(Hg)(mg/L) ≤0.00005 ≤0.0005 ≤0.001 ≤0.001 >0.001
26 砷(As)(mg/L) ≤0.005 ≤0.01 ≤0.05 ≤0.05 >0.05
27 硒(Se)(mg/L) ≤0.01 ≤0.01 ≤0.01 ≤0.01 >0.1
28 镉(Cd)(mg/L) ≤0.0001 ≤0.001 ≤0.01 ≤0.01 >0.01
29 铬(六价)(Cr6+)(mg/L) ≤0.005 ≤0.01 ≤0.05 ≤0.1 >0.1
30 铅(Pb)(mg/L) ≤0.005 ≤0.01 ≤0.05 ≤0.1 >0.1
31 铍(Be)(mg/L) ≤0.00002 ≤0.0001 ≤0.0002 ≤0.001 >0.001
32 钡(Ba)(mg/L) ≤0.01 ≤0.1 ≤1.0 ≤4.0 >4.0
33 镍(Ni)(mg/L) ≤0.005 ≤0.05 ≤0.05 ≤0.1 >0.1
34 滴滴滴(μg/L) 不得检出 ≤0.005 ≤1.0 ≤1.0 >1.0
35 六六六(μg/L) ≤0.005 ≤0.05 ≤5.0 ≤5.0 >5.0
36 总大肠菌群(个/L) ≤3.0 ≤3.0 ≤3.0 ≤100 >100
37 细菌总数(个/L) ≤100 ≤100 ≤100 ≤1000 >1000
38 总σ放射性(Bq/L) ≤0.1 ≤0.1 ≤0.1 >0.1 >0.1
39 总β放射性(Bq/L) ≤0.1 ≤1.0 ≤1.0 >1.0 >1.0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1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 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5.2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5.3 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6.1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
6.2 地下水质量单项组分评价,按本标准所列分类指标,划分为五类,代号与类别代号相同,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从优不从劣。
例:挥发性酚类Ⅰ、Ⅱ类标准值均为0.001mg/L,若水质分析结果为0.001mg/L时,应定为Ⅰ类,不定为Ⅱ类。
6.3 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采用加附注的评分法。具体要求与步骤如下:
6.3.1 参加评分的项目,应不少于本标准规定的监测项目,但不包括细菌学指标。
6.3.2 首先进行各单项组分评价,划分组分所属质量类别。
6.3.3 对各类别按下列规定(表2)分别确定单项组分评价分值Fi。
表2
类别 Ⅰ Ⅱ Ⅲ Ⅳ Ⅴ
Fi 0 1 3 6 10
6.3.5 根据F值,按以下规定(表3)划分地下水质量级别,再将细菌学指标评价类别注在级别定名之后。如“优良(Ⅱ类)”、“较好(Ⅲ类)”。
表3
级别 优良 良好 较好 较差 极差
F <0.80 0.80~<2.50 2.50~<4.25 4.25~<7.20 >7.20
6.4 使用两次以上的水质分析资料进行评价时,可分别进行地下水质量评价,也可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全年平均值和多年平均值或分别使用多年的枯水期、丰水期平均值进行地评价。
6.5 在进行地下水质量评价时,除采用本方法外,也可采用其他评价方法进行对比。
7.1为防止地下水污染和过量开采、人工回灌等引起的地下水质量恶化,保护地下水水源,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有关规定执行。
7.2 利用污水灌溉、污水排放、有害废弃物(城市垃圾、工业废渣、核废料等)的堆放和地下处置,必须经过环境地质可行性论证及环境影响评价,征得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后方能施行。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提出
本标准由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管理司、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由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管理司、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全国环境水文地质总站、吉林省环境水文地质总站、河南省水文地质总站、陕西省环境水文地质总站、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水文地质总站、江西省环境地质大队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梅玲、张锡根、阎葆瑞、李京森、苗长青、吕水明、沈小珍、席文跃、多超美、雷觐韵。
引言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引用标准
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 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 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 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 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 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分类指标
项目序号 类别标准值项目 Ⅰ类 Ⅱ类 Ⅲ类 Ⅳ类 Ⅴ类
1 色(度) ≤5 ≤5 ≤15 ≤25 >25
2 嗅和味 无 无 无 无 有
3 浑浊度(度) ≤3 ≤3 ≤3 ≤10 >10
4 肉眼可见物 无 无 无 无 有
5 pH 6.5~8.5 5.5~6.58.5~9 <5.5,>9
6 总硬度(以CzCO3,计)(mg/L) ≤150 ≤300 ≤450 ≤550 >550
7 溶解性总固体(mg/L) ≤300 ≤500 ≤1000 ≤2000 >2000
8 硫酸盐(mg/L) ≤50 ≤150 ≤250 ≤350 >350
9 氯化物(mg/L) ≤50 ≤150 ≤250 ≤350 >350
10 铁(Fe)(mg/L) ≤0.1 ≤0.2 ≤0.3 ≤1.5 >1.5
11 锰(Mn)(mg/L) ≤0.05 ≤0.05 ≤0.1 ≤1.0 >1.0
12 铜(Cu)(mg/L) ≤0.01 ≤0.05 ≤1.0 ≤1.5 >1.5
13 锌(Zn)(mg/L) ≤0.05 ≤0.5 ≤1.0 ≤5.0 >5.0
14 钼(Mo)(mg/L) ≤0.001 ≤0.01 ≤0.1 ≤0.5 >0.5
15 钴(Co)(mg/L) ≤0.005 ≤0.05 ≤0.05 ≤1.0 >1.0
16 挥发性酚类(以苯酚计)(mg/L) ≤0.001 ≤0.001 ≤0.002 ≤0.01 >0.01
17 阴离子合成洗涤剂(mg/L) 不得检出 ≤0.1 ≤0.3 ≤0.3 >0.3
18 高锰酸盐指数(mg/L) ≤1.0 ≤2.0 ≤3.0 ≤10 >10
19 硝酸盐(以N计)(mg/L) ≤2.0 ≤5.0 ≤20 ≤30 >30
20 亚硝酸盐(以N计)(mg/L) ≤0.001 ≤0.01 ≤0.02 ≤0.1 >0.1
21 氨氮(NH4)(mg/L) ≤0.02 ≤0.02 ≤0.2 ≤0.5 >0.5
22 氟化物(mg/L) ≤1.0 ≤1.0 ≤1.0 ≤2.0 >2.0
23 碘化物(mg/L) ≤0.1 ≤0.1 ≤0.2 ≤1.0 >1.0
24 氰化物(mg/L) ≤0.001 ≤0.01 ≤0.05 ≤0.1 >0.1
25 汞(Hg)(mg/L) ≤0.00005 ≤0.0005 ≤0.001 ≤0.001 >0.001
26 砷(As)(mg/L) ≤0.005 ≤0.01 ≤0.05 ≤0.05 >0.05
27 硒(Se)(mg/L) ≤0.01 ≤0.01 ≤0.01 ≤0.01 >0.1
28 镉(Cd)(mg/L) ≤0.0001 ≤0.001 ≤0.01 ≤0.01 >0.01
29 铬(六价)(Cr6 )(mg/L) ≤0.005 ≤0.01 ≤0.05 ≤0.1 >0.1
30 铅(Pb)(mg/L) ≤0.005 ≤0.01 ≤0.05 ≤0.1 >0.1
31 铍(Be)(mg/L) ≤0.00002 ≤0.0001 ≤0.0002 ≤0.001 >0.001
32 钡(Ba)(mg/L) ≤0.01 ≤0.1 ≤1.0 ≤4.0 >4.0
33 镍(Ni)(mg/L) ≤0.005 ≤0.05 ≤0.05 ≤0.1 >0.1
34 滴滴滴(μg/L) 不得检出 ≤0.005 ≤1.0 ≤1.0 >1.0
35 六六六(μg/L) ≤0.005 ≤0.05 ≤5.0 ≤5.0 >5.0
36 总大肠菌群(个/L) ≤3.0 ≤3.0 ≤3.0 ≤100 >100
37 细菌总数(个/L) ≤100 ≤100 ≤100 ≤1000 >1000
38 总σ放射性(Bq/L) ≤0.1 ≤0.1 ≤0.1 >0.1 >0.1
39 总β放射性(Bq/L) ≤0.1 ≤1.0 ≤1.0 >1.0 >1.0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地下水水质监测
5.1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 5750《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5.2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5.3 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地下水质量评价
6.1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
6.2 地下水质量单项组分评价,按本标准所列分类指标,划分为五类,代号与类别代号相同,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从优不从劣。
例:挥发性酚类Ⅰ、Ⅱ类标准值均为0.001mg/L,若水质分析结果为0.001mg/L时,应定为Ⅰ类,不定为Ⅱ类。
6.3 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采用加附注的评分法。具体要求与步骤如下:
6.3.1 参加评分的项目,应不少于本标准规定的监测项目,但不包括细菌学指标。
6.3.2 首先进行各单项组分评价,划分组分所属质量类别。
6.3.3 对各类别按下列规定(表2)分别确定单项组分评价分值Fi。
表2
类别 Ⅰ Ⅱ Ⅲ Ⅳ Ⅴ
Fi 0 1 3 6 10
6.3.5 根据F值,按以下规定(表3)划分地下水质量级别,再将细菌学指标评价类别注在级别定名之后。如“优良(Ⅱ类)”、“较好(Ⅲ类)”。
表3
级别 优良 良好 较好 较差 极差
F <0.80 0.80~<2.50 2.50~<4.25 4.25~<7.20 >7.20
6.4 使用两次以上的水质分析资料进行评价时,可分别进行地下水质量评价,也可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全年平均值和多年平均值或分别使用多年的枯水期、丰水期平均值进行地评价。
6.5 在进行地下水质量评价时,除采用本方法外,也可采用其他评价方法进行对比。
地下水质量保护
7.1为防止地下水污染和过量开采、人工回灌等引起的地下水质量恶化,保护地下水水源,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有关规定执行。
7.2 利用污水灌溉、污水排放、有害废弃物(城市垃圾、工业废渣、核废料等)的堆放和地下处置,必须经过环境地质可行性论证及环境影响评价,征得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后方能施行。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提出
本标准由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管理司、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由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管理司、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全国环境水文地质总站、吉林省环境水文地质总站、河南省水文地质总站、陕西省环境水文地质总站、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水文地质总站、江西省环境地质大队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梅玲、张锡根、阎葆瑞、李京森、苗长青、吕水明、沈小珍、席文跃、多超美、雷觐韵。2100433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地下水质量标准
Quality standard for ground water
GB/T 14848-93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12-30批准 1994-10-01实施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你好,生活污水环境质量标准应该由专业部门进行检测,评估,这才是最专业的,最权威的,谢谢
发你,查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地下水质量标准
Quality standard for ground water
GB/T 14848-93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12-30批准 1994-10-01实施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UDC 624.7(083.75) GB 3838-88 代替 GB 3838-83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 for surface water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和《水污染防治法》 ,控制水污染, 保护水资源,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江、河、湖泊、水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面水水 域。 1.水域功能分类 依据地面水水域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将其划分为五类: Ⅰ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 珍贵鱼类保护区、 鱼虾产卵场 等。 Ⅲ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Ⅳ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3838-2002 代替 GB3838-88,GHZB1-1999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2002-04-28 发布 -06-01 实施 前 言 染,保护地表水水质,保障人体健康,维护良好的生态系统,制定本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 补充项目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适用于全 国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 源地补充项目和特定项目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 集 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地 区地表水水质特点和环境管理的需要进行选择,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和选 择确定的特定项目作为基本项目的补充指标。 109 项,其中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
本书从实施地下水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的需求出发,分析了我国地下水质量现状以及地下水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概念、框架和关键技术,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地下水标准制订方法及经验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四个关键技术,即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确定技术、区域地下水主要污染物筛选方法、地下水质量基准及标准值推导方法、地下水污染评价方法,为科学判断地下水污染成因、实施有效的地下水环境管理提供了重要借鉴和指导。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1章 引言 1
1.1 我国地下水质量现状 1
1.2 我国地下水评价现状及问题 2
1.2.1 无法判断污染成因 3
1.2.2 无法识别污染程度 3
1.2.3 无法确定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差异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3
1.3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框架 4
1.4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制定中的关键技术 4
第2章 国外地下水标准调研 6
2.1 美国 6
2.1.1 犹他州 9
2.1.2 伊利诺伊州 13
2.1.3 内布拉斯加州 22
2.1.4 北卡罗来纳州 26
2.1.5 威斯康星州 33
2.1.6 新泽西州 38
2.1.7 科罗拉多州 47
2.1.8 康涅狄格州 47
2.1.9 爱达荷州 47
2.1.10 蒙大拿州 48
2.1.11 南达科他州 48
2.1.12 佛蒙特州 48
2.1.13 华盛顿州 48
2.2 欧盟 49
2.2.1 意大利 52
2.2.2 西班牙 54
2.2.3 瑞典 55
2.2.4 英国 57
2.2.5 德国 58
2.2.6 丹麦 61
2.2.7 奥地利 64
2.2.8 法国 65
2.2.9 葡萄牙 65
2.2.10 波兰 66
2.2.11 瑞士 67
2.3 日本 70
2.4 韩国 71
2.5 国外地下水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73
参考文献 74
第3章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确定技术研究 76
3.1 研究思路 76
3.2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方法研究 77
3.2.1 环境背景值研究进展 77
3.2.2 研究方法对比分析 78
3.3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确定技术框架 79
3.4 基于水化学方法的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研究 80
3.4.1 滹沱河冲洪积扇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研究 80
3.4.2 珠江三角洲典型研究区背景值研究进展 104
3.4.3 都安地苏地下河系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研究 123
3.5 基于数理统计简化方法的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研究 131
3.5.1 西北河谷平原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研究 131
3.5.2 柴达木盆地典型研究区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研究 143
3.6 总结与建议 152
参考文献 153
第4章 区域地下水主要污染物筛选方法研究 155
4.1 研究思路 155
4.2 基于风险评价的地下水中主要污染物筛选方法 157
4.2.1 地下水中主要污染物筛选方法探究 157
4.2.2 华北平原区地下水中主要污染物筛选 167
4.2.3 西南岩溶区地下水中主要污染物筛选 222
4.3 基于污染评价的地下水中主要污染物筛选方法 269
4.3.1 西北河谷平原地下水中主要污染物筛选 270
4.3.2 柴达木盆地地下水中主要污染物筛选 295
4.4 分析与总结 313
4.4.1 对比分析 313
4.4.2 成果总结 313
参考文献 314
第5章 地下水质量基准及标准值推导方法研究 316
5.1 研究思路 316
5.2 保护人体健康的水质基准推导方法及基准现状 317
5.2.1 美国保护人体健康的水质基准推导方法 317
5.2.2 美国保护人体健康的水质基准现状 319
5.3 我国地下水质量基准推导思路及案例研究 323
5.3.1 地下水质量基准推导思路 323
5.3.2 硝酸盐的地下水质量基准值研究 324
5.3.3 砷的地下水质量基准值研究 326
5.4 我国地下水质量基准制定方法 328
5.5 地下水质量标准值推导思路及案例研究 341
5.5.1 硝酸盐的地下水质量标准值研究 341
5.5.2 砷的地下水质量标准值研究 342
5.6 我国地下水质量标准值的确定方法 343
参考文献 344
第6章 地下水污染评价方法研究 345
6.1 研究思路 345
6.2 国内外地下水污染评价方法调研 346
6.2.1 地下水污染评价的概念和定义 346
6.2.2 国内外地下水污染评价方法调研 347
6.2.3 地下水污染评价研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367
6.2.4 我国地下水污染评价方法建议 367
6.3 地下水污染评价方法的筛选 368
6.3.1 滹沱河地下水背景值概况 369
6.3.2 评价指标筛选 369
6.3.3 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 370
6.3.4 污染指数评价法评价结果 371
6.3.5 污染指标综合分类评价法评价结果 372
6.3.6 方法对比 376
6.3.7 小结 379
6.4 研究区地下水污染评价应用与示范 379
6.4.1 西北河谷平原-兰州地下水污染评价 379
6.4.2 西南岩溶区-都安不同水期地下水污染评价 385
6.4.3 珠江三角洲-广州地下水污染评价 391
6.4.4 柴达木盆地-格尔木地区地下水污染评价 395
6.4.5 小结 406
参考文献 407 2100433B
Ⅰ类建设项目
评价Ⅰ类建设项目对地下水水质影响时,可采用以下判据评价水质能否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
1 以下情况应得出可以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的结论:
(1) 建设项日在各个不同生产阶段、除污染源附近小范围以外地区,均能达到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
(2) 在建设项目实施的某个阶段.有个别水质因子在较大范围内出现超标,但采取环保措施后,可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
2 以下情况应做出不能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的结论:
(1) 改、扩建项目已经排放和将要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在评价范围内的地下水中已经超标。
(2) 削减措施在技术上不可行,或在经济上明显不合理。
Ⅱ类建设项目
评价Ⅱ类建设项目对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水头)影响时,应依据地下水资源补采平衡的原则.评价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及可能出现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类型、性质及其影响的范围、特征和程度等。
Ⅲ类建设项目
Ⅲ类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按照(一)和(二)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