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我国水利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对地下水的开采总量进行控制和对地下水位控制的双向控制,要逐步地关闭城市供水管网所覆盖地区的单位的自备水源井,力求在“十二五”末把全国地下水的开采量控制在1040亿立方米左右。
就是指开采的地下水含水层的位置。一般分为浅层地下水、中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浅层地下水:指含水层地表以下40米内的地下水。典型代表为井水(非机井)。中层地下水:指含水层地表以下40-100米的地下水。...
如果把祖国比作一个人的话,长江、黄河就是这人的大动脉。而深入祖国各地的小河小溪,就是这人的毛细血管了。要很好地合理保护利用水资源,我们需要从提高民众节水意识开始,其次要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等,再者,从...
海水倒灌:海水经地表到达陆地;海水入侵:海水经地下到达陆地。出现海水倒灌的原因可能是:1、地势低平地区遇到潮汐、巨浪时;2、季风气候内河流的入海口:夏季河水海水水位相等,冬季,河水水位下降,导致海水倒...
地下水开采量与河道渗漏量关系的研究
本文在研究清河水库至清河入辽河口两岸城区地下水资源供需平衡现状特点及趋势基础上,建立较为准确的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创新性分析了增加的开采量与增加的河流渗漏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区域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模式和方法,为准确评价地下水开采量与河道渗漏量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同时为彻底摸区域河道输水损失量、冲污能力以及城市需水现状和潜在需水能力,科学优化调度水库供水,实现对开原、清河区域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井灌区地下水开采量与降雨量关系研究
在多年对太原盆地井灌区地下水开采量和降雨量监测的基础上,分析了井灌区54a降雨量的特征,利用典型井计算原理统计了井灌区的地下水开采量,论述了不同水平年地下水开采量的特征,最后通过回归分析法研究了井灌区地下水开采量与降雨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年开采量与年降雨量关系显著,年开采量随年降雨量的减小而增大;年开采量与4、9月份降雨量相关性最为显著;通过年开采量、年降雨量与基准年的比值分析表明,开采量比值和降雨量比值呈线性关系.
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是与补给和排泄所形成的地下水动平衡相关的。它不应当消耗含水层中得不到补偿的储存量,它要求在动用了储存量之后,必需在以后的补给期内得到补偿。允许开采量是评价供水水源重要依据之一。2100433B
( 1)可开采系数法。在浅层地下水已经开发利用的地区,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地下水位动态特征、现状条件下总补给量等三者之间关系密切相关、互为平衡。首先,通过对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依据地下水总补给量、地下水位观测、实际开采量等系列资料,进行模拟操作演算,确定出可开采系数,然后,再用类似水文比拟的方法,确定不同类型水文地质分区可采用的经验值。进而计算评价区的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式:
Q 可采 =ρQ 总补
式中: Q可采—地下水可开采量;
ρ —可开采系数( ρ≦1);
Q 总补 —地下水总补给量。
对于开采条件良好[单井单位降深出水量大于 20m/(h.m)],地下水埋深大、水位连年下降的超采区, ρ的参考取值范围 0.875~ 1.0;对于开采条件一般[单井单位降深出水量在 5~ 10m/(h.m)],地下水埋深大、实际开采程度较高地区或地下水埋深较小、实际开采程度较低地区, ρ的参考取值范围 0.75~ 0.95;对于开采条件较差[单井单位降深出水量小于 2.5m/(h.m)],地下水埋深较小,开采程度低,开采困难的地区, ρ的参考取值范围 0.6~ 0.7。
( 2)典型年实际开采量法。据实测的地下水位动态资料与调查核实的开采量资料分析,若某一年的地下水经开采后,其年末的地下水位与年初保持不变或十分接近,则该年的实际开采量即为区域开采量。具体计算时,可在允许范围内多选几年,对求出的 Q可采经分析后合理取值。
( 3)扣除不可夺取的天然消耗量法。浅层地下水补给量和消耗量是在地下水的交替转换过程中形成的,且随着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地下水各均衡项在不断的变化中。充分发挥地下水库的多年调节作用,尽最大可能的把地下水资源提取出来,物尽其用是水资源管理的目的。但是,受水文地质条件的限制和大自然平衡的需要,必有一部分水量被消耗掉,地下水资源量扣除天然净消耗量即为地下水的可开采量。天然净消耗量包括潜水蒸发量、河道排泄量、地下水溢出量和由于下部承压水开采而形成的向下越流排出量等。将现状条件下的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扣除天然消耗量,即可得到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
地下水容许开采量,亦称“地下水可开采量”。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且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条件下能从地下含水层开采的最大水量。主要受地下水总补给量和含水层开采条件两因素控制,区域地下水总补给量愈多,含水层开采条件愈好,地下水容许开采量愈大。控制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不持续超过其补给量,可避免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和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