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东营市水利志》编纂完成,即将出版发行。这是东营市史志和水利工作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二十年来全市水利建设成就辉煌,不少水利工程已成为黄河三角洲上一条条靓丽的风景线,水利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为铭记历史、鼓励后人,应该修志。这对于促进东营水利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但自然生态脆弱,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主要依靠黄河水,历史上曾是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之一,兴修水利、治水改土显得尤为重要。多年来,东营市始终把水利作为黄河三角洲建设和发展的先导工程、命脉产业来抓,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的方针,油地军校团结协作,大力加强引水、蓄水、节水、排水和防潮等水利工程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特别是近年来,实施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河道治理、中心城“碧水工程”、蓄水工程、防潮体系建设和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等,使东营水利事业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形成较为完善配套的水利体系。目前,纵横交错的河渠、星罗棋布的水库、逶迤壮观的防潮大堤等水利工程,为黄河三角洲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着可靠的水资源供应和防洪安全保障。
跨入21世纪,黄河三角洲的建设和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建设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东营的现代化进程。这都对水利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全市上下要继续把水利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按照“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进一步解决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发展节水型经济,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逐步实现水利基础设施现代化,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
我相信,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经过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和广大水利工作者的艰苦奋斗,东营的水利事业发展一定会再创新的辉煌,谱写出更加灿烂的篇章。
中共东营市委副书记、东营市人民政府市长 刘国信
2002年12月30日
东营建市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山东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下,全市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及时调整治水思路,以深化水利改革为动力,以发展生态建设型、资源节约型、管理优化型、技术密集型的资源水利为主题,以最大限度拉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想大水利,干大水利,依靠加快实施大型灌区节水改扩建、河道综合治理、中心城“碧水工程”和高标准农田“三灌”工程,提高水利对社会的服务功能;依靠实施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内部经营机制改革、水利综合经营、载体招商引资,盘活了水利资产,壮大了行业自身实力,改善了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依靠实施水利依法行政,水利经济形势得到明显好转。水利工作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市大中型引黄工程引提黄河水能力达到514立方米每秒,引黄骨干渠道高标准衬砌长度超过220千米;建成万亩以
上引黄灌区17个,设计灌溉面积21.75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14.67万公顷;发展田间节水灌溉面积6.63万公顷,其中高标准农田“三灌”面积达1.57万公顷;建成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水库658座, 蓄水库容8.31亿立方米;治理骨干排水河道30条,有效防洪除涝面积达到5363平方千米,市属大中型水利工程固定资产超过10亿元,为今后资源水利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世纪东营水利工作的领域在不断拓宽,水利服务对象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水利已经成为全市全面建设小康型社会的先导产业。水利工作将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发展目标,以提高防洪安全、保障供水、保护生态和改善水环境为根本目的, 在对今后5年、10年、20年东营水利建设进行全面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大规模的节水灌区节水改造延伸、田间高标准节水灌溉、防潮体系、生态景观水利、数字化东营建设等重点工程全面增强水利服务功能,建成适应小康社会建设的资源水利服务体系,确保水利更好地支撑拉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
编史修志,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为撰文存世,使人们前有所稽,后有所鉴,全面了解东营市水利建设的历史和现状,进一步研究和掌握东营地区水利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更好地处理好新形势下的水利问题,东营市水利局组织专门修志班子,广搜史料, 严肃考证,精心筛选,辛勤编写,历时8个月成志。《东营市水利志》的出版,无疑又为各界了解东营水利提供一条重要渠道,对不够严谨之处,敬请指正。愿《东营市水利志》成为东营水利之“信史”。
仅书片言,权以为序。
东营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 崔兆武
2002年12月30日
序言(1)
凡例(1)
综述(1)
大事记(9)
第一篇自然概貌
第一章自然概况(34)
第一节地貌(34)
第二节水文地质(34)
第三节气候(34)
第四节土壤、植被(35)
第五节海域(35)
第二章水系(35)
第一节黄河(36)
第二节海河流域片水系(41)
第三节淮河流域片水系(44)
第三章水文特征(49)
第一节降水(49)
第二节蒸发(50)
第三节水位(51)
第四节流量(53)
第五节径流(54)
第六节泥沙(57)
第四章水资源(59)
第一节水资源量(59)
第二节水资源开发与利用(63)
第三节水资源供需状况分析(65)
第四节水环境(67)
第五章水旱灾害(68)
第一节旱灾(69)
第二节洪涝灾(74)
第三节潮灾(85)
第四节其他水灾(89)
第二篇水利基础工作
第一章水文工作(90)
第二章规划计划(91)
第一节规划(91)
第二节计划(93)
第三章勘测设计(102)
第一节勘测机构(102)
第二节勘测设计项目(105)
第三节优秀设计项目(108)
第三篇基本建设
第一章河道治理(110)
第一节黄河东营段治理(110)
第二节市管河道治理(118)
第三节其他河道治理(138)
第二章引黄灌溉(138)
第一节王庄灌区(140)
第二节麻湾灌区(148)
第三节双河灌区(156)
第四节胜利灌区(159)
第五节曹店灌区(168)
第六节宫家灌区(174)
第七节垦东水库灌区(179)
第八节原打渔张引黄灌区(183)
第三章平原水库建设(191)
第一节大型平原水库(193)
第二节中型平原水库(193)
第三节小型平原水库(197)
第四章农村水利建设(199)
第一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99)
第二节引河灌溉(200)
第三节井灌区(200)
第四节节水灌溉(200)
第五节人畜吃水(202)
第六节涝洼盐碱地改造(204)
第五章水土保持(207)
第一节水土流失状况(207)
第二节水土流失治理(208)
第三节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209)
第四节中心城生态园林工程(210)
第五节生态景观水利(211)
第六节普查与监测(211)
第七节监督与管理(212)
第六章防潮工程(213)
第一节黄河以北防潮堤工程(213)
第二节黄河以南防潮堤工程(214)
第三节黄河三角洲莱州湾西岸防潮体系一期工程暨中心城防潮体系工程(215)
第七章水利系统内部基本建设(218)
第一节办公设施建设(218)
第二节职工住宅建设(219)
第四篇防汛抗旱
第一章防汛抗洪(220)
第一节组织领导(220)
第二节防汛指挥现代化建设(226)
第三节防汛纪实(227)
第二章抗旱(230)
第一节组织领导(230)
第二节抗旱纪实(231)
第五篇调水工程
第一章引黄济青工程(233)
第一节工程建设情况(233)
第二节工程管理与调度运行(234)
第二章南水北调工程(236)
第三章二干十二支过清灌溉工程(237)
第六篇科技与教育
第一章科学技术(239)
第一节科技成果(239)
第二节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应用(243)
第三节科技合作与交流(246)
第四节优秀科技论文(246)
第二章水利教育(250)
第一节成人教育(250)
第二节其他教育(251)
第三章学会协会(252)
第一节水利学会(252)
第二节水利企业协会(252)
第七篇外经外事及招商引资
第一章外经外事活动(254)
第二章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日元贷款项目(255)
第一节前期准备工作(255)
第二节水利项目建设内容(257)
第三节施工准备情况(259)
第四节建设项目实施情况及效益预测(260)
第五节质量管理(263)
第六节省市各级领导及日方对项目的检查指导(263)
第三章招商引资(264)
第八篇水利管理
第一章水利行政事业机构(267)
第一节行政机构(267)
第二节事业机构(270)
第三节局属二级单位(272)
第四节职工队伍(274)
第五节技术职务聘任(274)
第六节干部挂职情况(274)
第七节县区水利机构(275)
第八节乡镇水利机构(276)
第二章水利法制(277)
第一节执法体系(277)
第二节水法规政策(278)
第三节水利执法(280)
第四节普法宣传教育(282)
第三章水资源管理(283)
第一节管理体制(283)
第二节水资源调查评价(283)
第三节水中长期供求计划(284)
第四节水资源保护(289)
第五节计划用水、节约用水(289)
第四章建设管理(291)
第一节管理体制(291)
第二节建设管理制度(291)
第三节施工企业管理(292)
第四节优质施工工程(296)
第五章移民管理(298)
第六章工程管理(298)
第一节河道管理(298)
第二节水库管理(299)
第三节灌区管理(300)
第四节海堤管理(300)
第七章规费征收与使用管理(301)
第一节农业灌溉水费(301)
第二节工业及城镇供水水费(301)
第三节水土流失防治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302)
第四节河道工程维护管理费(302)
第五节水资源费(303)
第六节其他水利规费(303)
第八章边界水利处理(304)
第九篇水利资产管理与经营
第一章水利财务(305)
第一节基本建设财务管理(305)
第二节财务会计管理(306)
第三节水费价格及收费使用管理(308)
第四节国有水利资产管理(309)
第五节水利审计(309)
第二章水利产业结构(310)
第一节供水结构(310)
第二节水利经济(310)
第三节水利物资(312)
第十篇水利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章水利责任制(314)
第二章水利综合经营(314)
第三章确权划界(315)
第一节确权划界原则及步骤(315)
第二节确权划界实施(316)
第四章清产核资(318)
第十一篇党群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章机关党建(320)
第一节组织建设(320)
第二节党员构成(320)
第三节党员教育与管理(320)
第二章纪检与监察(321)
第一节党风党纪教育(321)
第二节廉政制度建设(322)
第三节源头治理工作(322)
第三章水利宣传(323)
第四章工会(324)
第一节组织机构(324)
第二节代表大会(324)
第三节工会主要工作(325)
第五章共青团(326)
第一节组织机构(326)
第二节代表大会(326)
第三节工作活动(327)
第六章精神文明建设(327)
第七章计划生育(329)
第十二篇水利人物
第一章领导人物(330)
第二章先进人物(332)
第三章高级专业技术人才(333)
第十三篇县区水利
第一章东营区水利(335)
第一节水利工程(335)
第二节防汛抗旱(341)
第三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342)
第四节水土保持(344)
第五节规费计收(344)
第六节水利机构(345)
第七节水利局历届领导班子成员(345)
第二章河口区水利(346)
第一节水利工程(347)
第二节防汛抗旱(357)
第三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360)
第四节水土保持(363)
第五节水政管理(364)
第六节水利机构(365)
第三章广饶县水利(366)
第一节水利工程(367)
第二节主要水利工程建设纪实(373)
第三节防汛抗旱(377)
第四节水土保持工程(379)
第五节规费征收(379)
第六节水利机构(381)
第四章利津县水利(382)
第一节灌溉工程(382)
第二节防洪排涝工程(384)
第三节蓄水工程(385)
第四节人畜饮水工程(389)
第五节防潮工程(391)
第六节防汛抗旱(391)
第七节农田水利配套工程(394)
第八节水土保持工程(395)
第九节水利规费征收和使用(397)
第十节招商引资(398)
第十一节水利机构(399)
第五章垦利县水利(401)
第一节水利工程(401)
第二节防汛抗旱(416)
第三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417)
第四节水土保持(418)
第五节规费计收(420)
第六节水利机构(420)
第七节水利人物(421)
第十四篇胜利油田水利
第一章基本情况(423)
第一节水利机构设置(423)
第二节勘测、规划、设计和施工(424)
第三节水利管理(424)
第二章水利基本建设(426)
第一节引黄工程(426)
第二节蓄水和沉沙工程(429)
第三节净化水厂和管网工程(440)
第四节地下水开发利用(441)
第五节污水处理工程(441)
第六节防洪排涝工程(441)
第七节黄河口治理及防护工程(443)
第八节海岸防护工程(444)
第三章防汛、排涝和防潮(446)
第一节组织领导及防洪、防潮预案建立(446)
第二节防汛、排涝和防潮制度建设(447)
第四章科学技术(448)
第一节科技成果(448)
第二节科技交流(448)
第三节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应用(449)
以上资料来源
呵呵,就在渝北区新牌坊一路旁,新南路3号,有一幢水利大厦,重庆市水利局就在那里了
广利沟的开挖 众所周知,黄河是多泥沙河流。百余年(自1855年,黄河在河南省铜瓦厢决口流入大清河,从利津入海)来,黄河水裹携着巨量的泥沙,来到现在的入海口地区。由于受到海潮的顶托和黄河拦门沙的阻塞,...
是浙江那个的吗?.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东营市水利志/《东营市水利志》编纂委员会编.
-北京:红旗出版社,2003.1
isbn7-5051-0795-x
Ⅰ.东...
Ⅱ.东...
Ⅲ.水利史-东营市
Ⅳ.tv-09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3)第000978号
东营市水利志
《东营市水利志》编纂委员会编
责任编辑:王雅飞封面设计:郭兆敏
红旗出版社出版发行
激光照排:东营大志文印社
印刷:深圳市朗前印刷设计有限公司
2003年1月北京第1版2003年1月深圳第1次印刷
开本:889×1194毫米1/16印张:29.25字数:500千字
isbn7-5051-0795-x/z·203
定价:120.00元
资料来源
主 任:崔兆武
副主任:刘建廷 兰光明 齐万让 李永军 李如星 徐金波 燕峒胜 刘建国 王正友 袁炳泉 寇乃明
顾 问:刘 炜 刘传顺 时振华 任思坤 殷存忠 郭遵海 邓锡成
委 员:吴贵杰 王可高 刘孟玲 耿沛华 刘兆作 曲洪明 王呈祥 郭兰昌 魏星明 郝本德 曾宪锋 高建民 刘相峰
张建华 张美英 刁 锋 董乃传 刘孟玉 刘仁修 宁洪儒 钟家春 李金河 高荣贤
主 编:王正友
副主编:高建民 刘相峰 张美英
一、《东营市水利志》是全面记述东营市水利建设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性著述。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全面真实地反映建市以来在改革开放中蓬勃发展的东营市水利的历史和现状。
二、断限:原则上限起于1983年建市,下限止于2002年底。为完整地体现东营市水利事业历史和特色, 部分篇章内容适当上溯,其中大事记起于新朝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由千乘(现利津县)入渤海。有些数字截止到2001年。
三、结构:采用章节体,设篇、章、节、目、子目5个层次。
四、体裁: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体为主。卷首为彩色图片专辑;正文首设综述和大事记,总揽全书;中设专志14篇,横排门类,纵述史实;末设附录和附图。表随文而设。
五、纪年:1911年以前,用历史纪年,括注公元纪年;1912年以后,用公元纪年。
六、计量单位: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引用历史数据时沿用历史习惯单位。
七、高程系除个别标注外,均为国家标准高程。
八、数字用法,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七单位公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为准。
九、有关人物,本着“生不立传”原则,对领导人物只写简历,不作传记;对先进人物,按表彰时间列表记述;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按晋高级职称时间列表记述。
十、文字资料一般不注明出处,主要数据以市统计局公布数字为准,有些数据由水利局机关有关科室和有关单位提供,投资数系指当年价格。
主 任:王正友
副主任:高建民 刘相峰
东营市人民政府有关水利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内容辑要(450)
东营市水利局及东营市水利局与有关部门联合发布的有关规定、细则和办法内容辑要(453)
编后记(455)
附图:东营市水系分布图
东营市引黄灌区分布图
东营市平原水库分布图
名 誉 主 任 石军
主 任 刘国信
第一副主任 陈胜
副 主 任 周燕明 李金昆 李友丰 郑云国 时宝华 薄万坤 贾文昌 薛荣建
委 员 田和友 赵福恩 孙德祯 高连昌 阎树信 田青云 陈安忠 张寿华 刘晓江 孙 波 李翠芳 曹金声 张洪
生 宋金兰 王相溪 赵宏儒 张乃行 张 卫 王延亮 刘同祥 孙继斌 曹瑞森 许恒金 石 磊
审 稿 李德辉
以上资料来源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水利和水利史。兴水利、除水害是历代治国安邦的大事,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就有公元前2070年夏朝大禹治水的传说; 自2100年前汉朝司马迁《史记·河渠书》起中国就有水利史书。“水利”一词为中国特有名词,2500年前的老子就把“水”和“利”联系在一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史记·河渠书》中已明确提出“水利”一词:“用事者争言水利”。
建国后,国家曾出版一批水利史著作。20世纪90年代初,山东省及各地市都陆续出版水利志书。东营市由于建市较晚,以前没有编纂出版过水利志。
2002年初,东营市水利局把编写水利志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决定编纂《东营市水利志》 ,填补东营水利史上的一项历史空白。4月12日成立由局长崔兆武任主任、其他党组成员和有关单位领导任副主任的编纂委员会及编委办公室,并确定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李永军负责编纂协调工作,确定主编和副主编,抽调1名副县级干部和3名业务骨干, 专职负责水利志编纂工作。根据东营市人民政府2002年4月24日召开的全市史志工作会议精神和《2001~2005年东营市地方史志事业发展规划》 ,5月10日东营市水利局召开《东营市水利志》编纂委员会会议、工作会议暨编写人员培训班,全面开始《东营市水利志》的编纂工作。根据山东省水利厅的部署,在编纂《东营市水利志》同时,编纂《山东省志·水利志东营市资料长编》。
一、编纂过程
在局领导及有关单位大力支持下, 经过全体编纂人员努力,历经8个月时间,完成《山东省志·水利志东营市资料长编》和《东营市水利志》编纂工作。
编纂过程共分五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4月25日~5月10日):成立领导组织及办事机构,到外单位学习经验,拟定编纂大纲,召开编委会会议和工作会议,培训编写人员,部署水利志编纂工作。
(二)资料搜集阶段(5月11日~6月10日):各级编写人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通过走访、查档案等方法,广泛搜集各年代的史实、数据、图片等历史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和取舍工作。
(三)初稿撰写和初审阶段(6月11日~7月10日):各单位根据编纂目录和分工,按照编纂大纲要求开始撰写有关章节,并上报编委会办公室初审。
(四) 编纂和征求意见阶段(7月11日~12月20日):由编委会办公室统一编写,经反复修订,形成《东营市水利志》征求意见稿,再反馈给各有关单位,进一步征求意见和修改,形成《东营市水利志》修订稿。修订稿经主编把关初审定稿后,由编委会主任最后审核定稿,形成《东营市水利志》送审稿。
(五)送审阶段(2002年12月20~30日):把《东营水利志》送审稿报送东营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由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审、鉴定。
二、编纂内容和方法
在《东营市水利志》内容编排上,编者力争全面真实地反映东营市1983~2002年水利发展概况,实事求是地突出改革开放以来东营市水利事业全面发展、快速发展的特点,全面客观地记述东营市水利基本建设、防汛抗旱、水利管理与改革、科技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成就和经验,为今后水利工作提供借鉴和依据。
在编纂方法上,根据编纂工作时间紧、工作量大、质量要求高和专职人员少的实际情况,编委会采取“两结合一落实”的编纂方法。“两结合”就是上下结合、分散撰写和统一编纂相结合;“一落实”就是落实责任制。上下结合:即市水利局和县区水利局统一行动,共同完成志书编纂任务;分散撰写和统一编纂相结合:即有关单位负责撰写与本单位业务相关的有关章节初稿和提供资料,编办负责统一修订和编纂;落实责任制:即每个撰写人员和分管领导对所撰写的内容及质量负终身责任,初稿撰写人及其分管领导是编纂质量第一关的把关人,编委会及其办公室对编纂质量负责最后把关,编委会主任是第一责任人,主编是主要责任人。
三、编审人员及提供初稿和资料人员
综述、第八篇、第十篇、第十一篇和第十二篇由副主编高建民编写,第一篇和第九篇由副主编张美英编写,凡例、大事记、第二篇、第三篇、第七篇、第十四篇、编后记及编纂大纲由主编王正友编写,第四篇、第五篇、第六篇和第十三篇由副主编刘相峰编写。由王正友初审和统稿。
由编委会主任崔兆武,副主任刘建廷、兰光明、齐万让、李永军、李如星审核定稿。由崔兆武主审。
东营市史志办副编审李德辉终审。
为本志提供初稿和资料的人员有:东营市水利局(人名按篇章顺序排列)吴贵杰、李绪兴、魏星明、谭成德、李德宾、曾宪锋、唐波、郭兰昌、徐锐、赵常兵、耿沛华、王继新、王呈祥、毛浩、崔军、刘兆作、任可杰、袁炳泉、舒高献、马五须、张庆然、卜凡文、韩小红、崔新会、马庆良、程汝光、时振勇、刘光华、张国光、侯吉光、宗学才、张俊杰、李克志、王显、刘韶华、刘登来、寇乃明、李宝智、郝本德、刘凤亭、王可高、冯建秀、巴建秀、陈海霞、曲洪明、燕英荣、刘孟玲、韩伟棚、刘孟玉、周俊起、尹丽华和时丽伟,东营市新汇水利工程咨询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刁锋、刘军元、赵丕界、许孝亮、刘英磊、寇立星和马占亮,东营市协力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吴乐春、孙新华、宋芹和刘新国,黄河河口局韩业深和燕雪峰,胜利油田燕峒胜、牟本成和杨建民,黄委会山东水文资源局利津水文站李荣华,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管理局东营分局杨忠告、贾世维、王龙帅,东营区水利局刘仁修和王荣良,河口区水利局邵云凯和张成儒,广饶县水利局徐立祥、房士峰、张海鹏、崔丽和贾效亮,利津县水利局李维林和张永增,垦利县水利局宋焕之、徐云峰、刘同友和张芳。
附图由东营市新汇水利工程咨询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胡庆欣绘制。
文本录入:崔学芹、刘欣和王春华。
在《东营市水利志》和《山东省志·水利志东营市资料长编》编纂过程中,得到东营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和山东省志·水利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及时指导,得到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河口管理局和胜利油田生产管理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纂时间短促和编纂人员水平所限,书中恐有错漏及不当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和专家学者指正,使《东营市水利志》成为有关东营水利的“百科全书”和水利工作者的一部工具书,在今后水利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东营市水利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2002年12月30日
以上资料来源 2100433B
东营市水利综合执法实践与思考
东营市在开展水利综合执法过程中,通过对机构建设、机制建设、能力建设三方面的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适合本地区的水利综合执法模式,为类似地区开展水利综合执法工作提供了借鉴。
本志记述了深圳市水利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包括灌溉工程、防洪防潮工程、供水工程、水土保持、水利工程管理、水库移民等。
本志记述了昆明市水利事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包括河道治理、水利工程建设、水利管理、湖泊开发利用等。
封面
沙市水利堤防志
《沙市市水利堤防志》第一届编纂委员会(1987年12月31日)
《沙市市水利堤防志》第二届编纂委员会名单(1989年1月10日)
《沙市市水利堤防志》第三届编纂委员会(1994年1月15日)
特约编审
《沙市市水利堤防志》工作人员名单
图片
荆江沙市河弯河道影像(1987年9月19日美国第五颗陆地卫星TM成像)图中浅蓝部分为沙市市
1.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亭
2.毛主席、周总理赠送给荆江分洪工程建设军民的锦旗
3.荆堤沙市段堤身、内禁脚房屋拆迁
4. 1952年堤街拆除前的原貌
5.堤内禁脚房屋拆迁前旧貌
1958年2月,周恩来、李富春、李先念在王任重、林一山等陪同下冒雪视察荆江大堤
1958年3月,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视察了荆江河道和荆江大堤后,在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陪同下,在“江峡”轮上接见中共沙市市委第一书记陈明(右一)
1956年5月,董必武在省长张体学等陪同下,视察荆江大堤
1988年4月,李先念在省委书记关广富陪同下视察荆堤观音矶,并听取市委书记王开炳的汇报
1989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沙市观音矶巡视,并听取王开炳的汇报,参加汇报的还有沙市市长钱岱(前左一)
1.潜管吹砂填筑堤内沼泽、低洼地(1983)
2.文星楼
3.绿色防护工程
4.万寿宝塔
汛期,处于高度戒备下的荆江大堤沙市段
1. 1935年洪水中的沙市
2.汛前检查
3.防汛哨所
4.驳岸崩塌抢护
5.市领导巡堤查险右二为市委书记王开炳,右三为市长吴发育
6.军民联防
7.重点险情座哨
8.二郎矶水位自记台
1. 1958年修筑的浆砌块石护坡
2.定点抛石护脚护底
3. 1973年建成的水泥混凝土堤面和正在实施的防浪墙工程
4.整修后的观音矶突入江心挑流
5.打锥灌浆
沙市市水利工程图
序
《沙市市地方志丛书》出版说明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水系水资源
第一章 荆江沙市段
第一节 河道
第二节 水文要素
第三节 洲滩
第二章 沮漳河
第一节 河道变迁
第二节 水文特征
第三章 境内河流
第一节 沙市河水
第二节 太师渊水
第三节 砖桥河水
第四节 江汉运河
第四章 湖泊
第一节 长湖
第二节 境内湖泊
第五章 洪涝旱情
第一节 荆江洪水
第二节 渍涝
第三节 干旱
堤工
第一章 荆堤沙市段
第一节 沿革
第二节 险工险段
第三节 加高培厚
第四节 防护工程
第五节 堤身隐患治理
第六节 拆迁
第七节 堤基整治
第八节 人为隐患处理
第九节 柳林洲围堤
第二章 长湖堤防
第一节 沿革
第二节 改线与加固
防汛
第一章 防汛组织
第一节 指挥机构
第二节 队伍
第三节 培训与演习
第二章 物资器材
第一节 防汛物资
第二节 运输工具
第三节 通讯器材
第三章 查堤整险
第一节 汛前查堤
第二节 整修工程
第三节 河道清障
第四节 哨屋维修
第四章 汛期防守
第一节 防汛水位标准
第二节 水雨情报
第三节 巡堤守哨
第四节 有限度的戒严
第五节 抢险应急措施
第六节 险情抢护
第五章 大水年防汛
第一节 1954年
第二节 1980年
第三节 1981年
第四节 1987年
城郊水利
第一章 水资源
第一节 地表水
第二节 地下水
第二章 城市工业生活用水
第一节 给水设施及能力
第二节 用水
第三节 排水
第三章 农田水利
第一节 排涝工程
第二节 灌溉工程
管理
第一章 机构设置
第一节 防汛指挥部
第二节 水利局
第三节 长江修防管理处
第四节 荆堤加固工程综合开发管理处
第五节 长湖库堤管理段
第二章 经费
第一节 堤工经费
第二节 防汛经费
第三节 农田水利经费
第三章 堤防养护
第一节 组织与任务
第二节 制度与法规
第四章 库场设备
第一节 库场
第二节 设备
人物
一 传记
孙叔敖
段文昌
郑獬
张居正
赵贤
舒惠
徐国彬
徐国瑞
李长玉
杨万鼎
二 1952年荆江分洪劳动模范名录(沙市部分)
三 局处(段)级干部任职名录
附录
一 碑记
1、荆南观察祖公挽筑黄潭堤碑记
2、新修沙市驳岸碑记
3、接修沙市驳岸碑记
4、日清公司信阳丸撞坏沙市上巡司巷下首堤岸交涉经过及解决赔款情形纪念碑碑文
5、荆江分洪纪念碑文
6、观音矶碑文
二 论文
历史文献中的荆江堤防若干问题探讨
三 诗词
四 名胜古迹
1、万寿宝塔
2、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
3、文星楼
4、金刚古塔
5、卷雪楼
6、水云烟月二亭
7、铁牛
五 驻沙单位
1、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荆江河床实验站
2、荆州地区长江修防处
3、荆州地区水文分站
4、湖北省洪湖排涝工程总指挥部
5、江陵县长江修防总段
6、荆州地区水利工程处
7、荆州水利职工中专
六 荆江大堤(沙市段)新老地名对照表
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