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政策措施

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政策措施

(一)落实扩大内需措施。

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以及家电下乡、其他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进一步拓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空间,引导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络、宽带光纤接入网络和数字化影院建设,拉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完善普遍服务机制,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村电信和广播电视覆盖,加速实现“村村通”。支持国内光伏发电市场发展和LED(发光二极管)节能照明产品推广。建立国家资金支持的重大工程配套保障协调机制,带动电子信息产品以及相关服务发展,引导国内企业互相配套。

(二)加大国家投入。

国家新增投资向电子信息产业倾斜,加大引导资金投入,实施集成电路升级、新型显示和彩电工业转型、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新跨越、数字电视电影推广、计算机提升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软件及信息服务培育等六项重大工程,支持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建设。鼓励地方对专项支持的关键领域和重点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加大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投入。

(三)加强政策扶持。

继续实施《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18号)明确的政策,抓紧研究进一步支持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并适当延长液晶等新型显示器件优惠政策。落实数字电视产业政策,推进“三网融合”。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中,根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认定目录和标准。研究出台光伏发电和半导体照明推广应用的鼓励政策。

(四)完善投融资环境。

落实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信贷支持。引导地方政府加大投入,有效发挥信用担保体系功能,支持金融机构为中小电子信息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服务。依托产业基地、企业孵化器等产业集聚区,扩大电子信息中小企业集合发债试点。对符合条件的电子信息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产品更新换代的外汇资金需求,通过进出口银行提供优惠利率进口信贷方式给予支持。积极发展风险创业投资,大力支持海外归国人才在国内创业发展。落实优惠条件,降低商检和物流费用,支持国外企业稳定在我国的生产规模,扩大投资。加强产业基地公共基础设施和支撑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环境。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和功能优势,加大打击走私力度,促进电子信息产品研发、维修、配送及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

(五)支持优势企业并购重组。

在集成电路、软件、通信、新型显示器件等重点领域,鼓励优势企业整合国内资源,支持企业“走出去”兼并或参股信息技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鼓励金融机构对电子信息企业重组给予支持。

(六)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继续保持并适当加大部分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退税力度,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支持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的积极作用,强化出口信贷对中小电子信息企业的支持。落实科技兴贸规划。采取综合措施为企业拓展新兴市场创造条件,支持企业“走出去”设立研发、生产基地,建立境外营销网络。拓展与国外政府、企业间的合作,大力推动TD-SCDMA等标准技术在海外市场的拓展和商用。落实促进离岸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推动软件外包企业加快发展。

(七)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加强移动通信、笔记本电脑、软件、新型显示器件等领域创新能力建设,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电子元器件、系统整机、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组成各种形式的产业联盟,促进联合协同创新。大力推进TD-SCDMA、地面数字电视、手机电视、数字音视频编解码、中文办公文档格式、WAPI(无线局域网安全标准)、数字设备信息资源共享等标准产业化进程,加强RFID、数字版权管理、数字家庭产品等关键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加快制定工业软件、信息安全、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和规范。加强对电子信息产品和服务的知识产权保护。将集成电路升级等六项重大工程所需高端人才引进列入国家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的相关计划,提高国内研发水平。

查看详情

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消声措施

  • 包括伸缩器、隔原件及隔器、吸声材料、管道支架等
  • 13%
  • 上海熊猫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电子电源线

  • RV 0.12mm2 (7/0.15)
  • km
  • 利路通
  • 13%
  • 深圳利路通科技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电子电源线

  • RV 0.3mm2 (16/0.15)
  • km
  • 利路通
  • 13%
  • 深圳利路通科技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电子电源线

  • RV 0.5mm2 (16/0.2)
  • km
  • 利路通
  • 13%
  • 深圳利路通科技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电子电源线

  • RV 0.75mm2 (24/0.2)
  • km
  • 利路通
  • 13%
  • 深圳利路通科技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电动管子胀接机

  • D2-B
  • 台班
  • 汕头市2012年1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电动管子胀接机

  • D2-B
  • 台班
  • 汕头市2011年2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电动管子胀接机

  • D2-B
  • 台班
  • 汕头市2010年3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电动管子胀接机

  • D2-B
  • 台班
  • 韶关市2010年8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电动管子胀接机

  • D2-B
  • 台班
  • 汕头市2010年1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电子信息标签

  • 电子信息标签
  • 7个
  • 3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9-04-12
查看价格

电子信息导游牌

  • 详附图,含基础等所有工作内容
  • 7个
  • 2
  • 中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6-21
查看价格

公交电子信息

  • 防护等级:IP5555寸高亮低功耗LG工业级显示屏分辨率:1920(H)X 1080(V)带有自适应调光感应器全工业级,32GSD卡存储支持断线重连功能工业级LINUX嵌入式系统包括漏开关,空开,开关源、防雷保护器、继器、交流接触器等
  • 8套
  • 2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1-10-22
查看价格

LED电子信息显示屏

  • 参数型号:物理点间距:10mm ,像素管型号:红管DIP546 ,发光点颜色:1R,基 色:纯红,物理密度:10000点/m2 驱动器件:采用LED专用驱动器件,落地支架墙安装;面积:1.5m2. 3.含源、钢结构支架包边 4.安装调试及系统调试等 5.其它要求详见设计图纸、招标技术要求
  • 2.0套
  • 1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6-04-22
查看价格

电子信息屏插座

  • 250V,10A
  • 360套
  • 3
  • 西蒙、罗格朗 、西门子
  • 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0-07-05
查看价格

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

今后三年,电子信息产业要围绕九个重点领域,完成确保骨干产业稳定增长、战略性核心产业实现突破、通过新应用带动新增长三大任务。

(一)确保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产品等骨干产业稳定增长。

完善产业体系,保持出口稳定,拓展城乡市场,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实现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产品等骨干产业平稳发展。

增强计算机产业竞争力。加快提高产品研发和工业设计能力,积极发展笔记本电脑、高端服务器、大容量存储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等重点产品,构建以设计为核心、以制造为基础,关键部件配套能力较强的计算机产业体系。大力开拓个人计算机消费市场,积极拓展行业应用市场,推广基于自主设计CPU的低成本计算机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打印机、税控收款机等产品。支持骨干企业“走出去”,进一步开拓全球特别是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

加快电子元器件产品升级。充分发挥整机需求的导向作用,围绕国内整机配套调整元器件产品结构,提高片式元器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高频频率器件、半导体照明、混合集成电路、新型锂离子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和新型印刷电路板等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初步形成完整配套、相互支撑的电子元器件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无污染、环保型基础元器件和关键材料,提高产品性能和可靠性,提高电子元器件和基础材料的回收利用水平,降低物流和管理成本,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保持国际市场份额。

推进视听产业数字化转型。支持彩电企业与芯片设计、显示模组企业的纵向整合,促进整机企业的强强联合,加大创新投入,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快4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内容)融合,促进数字家庭产品和新型消费电子产品大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过渡,推动全国有线、地面、卫星互为补充的数字化广播电视网络建设,丰富数字节目资源,推动高清节目播出,促进数字电视普及,带动数字演播室设备、发射设备、卫星接收设备的升级换代,加快电影数字化进程,实现视听产业链的整体升级。

(二)突破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等核心产业的关键技术。

抓住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加快调整的机遇,立足自主创新,强化国际合作,统筹资源、环保、市场、技术、人才等各种要素,合理布局重大项目建设,实现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等核心产业关键技术的突破。

完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支持骨干制造企业整合优势资源,加大创新投入,推进工艺升级。继续引导和支持国际芯片制造企业加大在我国投资力度,增设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完善集成电路设计支撑服务体系,促进产业集聚。引导芯片设计企业与整机制造企业加强合作,依靠整机升级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支持设计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支持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建设与科技重大专项攻关相结合,推动高端通用芯片的设计开发和产业化,实现部分专用设备的产业化应用,形成较为先进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突破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瓶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面板生产为重点,完善新型显示产业体系。国家安排引导资金和企业资本市场筹资相结合,拓宽融资渠道,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成熟技术的产业化与前瞻性技术研究开发并举,逐步掌握显示产业发展主动权。充分利用全球产业资源,重点加强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努力在新型显示面板生产、整机模组一体化设计、玻璃基板制造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提高软件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着力提高国产基础软件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中文处理软件(含少数民族语言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工业软件等重要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技术、产品研发,实现关键领域重要软件的自主可控,促进基础软件与CPU的互动发展。加强国产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的推广应用,推动软件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鼓励大型骨干企业整合优势资源,增强企业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引导中小软件企业向产业基地集聚和联合发展,提高软件行业国际合作水平。

(三)在通信设备、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

加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强化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运用,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新应用带动新增长。

加速通信设备制造业大发展。以新一代网络建设为契机,加强设备制造企业与电信运营商的互动,推进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创新,以规模应用促进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和宽带光纤接入网建设,开发适应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特点和移动互联网需求的新业务、新应用,带动系统和终端产品的升级换代。支持IP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建立内容、终端、传输、运营企业相互促进、共赢发展的新体系。

加快培育信息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把握软件服务化趋势,促进信息服务业务和模式创新,综合利用公共信息资源,进一步开发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信息服务业务。积极承接全球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引导公共服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外包数据处理、信息技术运行维护等非核心业务,建立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服务外包体系。提高信息服务业支撑服务能力,初步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满足产业国际化发展要求的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以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为突破口,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结合,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加速行业解决方案的开发和推广,组织开展行业应用试点示范工程,支持RFID(电子标签)、汽车电子、机床电子、医疗电子、工业控制及检测等产品和系统的开发和标准制定。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开展多层次的合作,进一步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结合国家改善民生相关工程的实施,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领域应用。提高信息技术服务“三农”水平,加速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壮大涉农电子产品和信息服务产业。

查看详情

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线,坚持改革开放,强化自主创新,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优化环境巩固规模优势,以重大工程带动技术突破,以新的应用推动产业发展。稳定出口,拓展内需,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保持电子信息产业平稳较快增长;集聚资源,重点突破,提高关键技术和核心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以用促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在发展中保稳定,在稳定中谋转型,加快调整电子信息产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实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针对当前外部市场需求急剧下降、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深度调整的形势,采取积极措施,保持产业的稳定增长。同时,着眼长远发展,集中优势资源,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完善体制机制,改善投融资环境,培育骨干企业,扶持中小创新型企业,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国家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增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等核心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以系统应用为牵引,加速技术自主开发。同时,继续加大力度吸引国际电子信息制造业和服务业向我国转移,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拓展企业海外发展空间,提高电子信息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三)规划目标。

促增长、保稳定取得显著成效。未来三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产业发展对GDP增长的贡献不低于0.7个百分点,三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50万个,其中新增吸纳大学生就业近100万人。保持外贸出口稳定。新型电子信息产品和相关服务培育成为消费热点,信息技术应用有效带动传统产业改造,信息化与工业化进一步融合。

调结构、谋转型取得明显进展。骨干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自主品牌市场影响力大幅提高。软件和信息服务收入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比重从12%提高到15%。稳步推进电子信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延长产业链,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特色鲜明的产业聚集区。产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核心技术有所突破,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等领域的应用创新带动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产业发展模式转型取得明显进展。

查看详情

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政策措施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2001—2007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8%,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约6.3万亿元,工业增加值约1.5万亿元,占GDP比重约5%,对当年GDP增长的贡献超过0.8个百分点,出口额达5218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36.5%。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数字电视等领域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增速不断下滑,销售收入增速大幅下降,重点领域和骨干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利用外资额明显减少,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同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深层次问题仍很突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技术创新,促进电子信息产业持续稳定发展,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贡献。

查看详情

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简介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规划期为2009—2011年。《规划》的主要内容是:

查看详情

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实施

各地区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定具体落实方案,确保取得实效。具体工作方案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报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门。

查看详情

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东莞、长江三角洲、天津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模式三地发展模式特点在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很强的外资直接投资推动、政府间接培育、中央政策鼓励大量引进外资,地方政府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特点。但不同区域由于地方发展历史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发展轨迹,呈现出较有代表性的三种模式。东莞卫星平台式集群模式。其特点:发展基础来自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台湾接单(含研发和运筹),东莞生产,香港出口。最大的特点是,在更大范围、更大规模上,更低成本地嫁接了台湾IT产业发展的模式,即透过企业间十分发达的网络化联系实现灵活的生产协作,大中小企业合作,上下游联动,形成了典型的卫星平台式集群结构。长江三角洲大、中企业聚集模式。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成型于21世纪初,起步晚,但起点高,并以大中企业的聚集为主。发展机制可归结为台湾产业界与电子信息业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战略布局互动的结果。产业群的发展趋势是,大型跨国公司逐渐成为集群的核心。特点是价值链分工以若干个大企业为核心,新企业的衍生多为基于这些大企业的纵向衍生,同时也伴有少量横向衍生的模式。集群中辅助性企业都以这些大企业为核心进行衍生,在企业之间以市场交易的方式配置资源,在核心大企业之外存在大量辅助性企业,它们大多与某一大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成为其外围。天津:单核状集群模式。天津信息产业集群形成的直接动力是来自美、日、韩的跨国公司,产业群成长的根本动力是建立在供给与需求机制上的跨国公司与当地国有企业之间产业链的融合。产业群的形成使得天津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其他产业,并成为天津市的主导产业。天津的电子信息产业群呈现出明显的单核状结构特征。产业群的单核企业为大型跨国公司。其中摩托罗拉、IG、三星、罗姆电子等跨国公司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主导企业。2100433B

查看详情

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政策措施文献

廊坊电子信息产业如何高速发展 廊坊电子信息产业如何高速发展

廊坊电子信息产业如何高速发展

格式:pdf

大小:45KB

页数: 6页

廊坊 电子信息产业如何高速发展 “连京津之廊,环渤海之坊 ”,拥有独特区位优势的廊坊,是一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兴城市。廊 坊市“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 ”的战略定位,让战略性新兴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得到飞速发展。数 据显示, 2008 年该市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 116.04 亿元,同比增长 95.09%;2009年电子信息产 业主营业务收入已经达到 173.87 亿元,居全省第一位;到 2010 年底,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 入更是达到了 247.6 亿元,规模继续位居全省第一。如何让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近 日,记者到廊坊进行了深入采访。 龙头企业拉动,保持产业快速发展 在热火朝天的施工工地上,润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张朝辉自豪地告诉记者: “润泽 国际信息港项目,可实现巨大的产业聚合效应。项目周边,中国联通要过来,马云要过来, IBM 培训学院已经签约要搬过来 ⋯⋯”总投

安徽省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

皖政〔2009〕56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安徽省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九年五月六日

查看详情

安徽省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

安徽省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钢铁产业是我省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我省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产业。在我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财政税收及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全面落实国家《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已经省政府同意发布的八大支柱产业规划的基础上,特编制《安徽省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期为2009—2011年,远期到2020年。

一、我省钢铁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产业现状。

2008年,我省共生产钢材1906.6万吨,比上年增长7.7%;钢1770.2万吨,增长6.1%;生铁1637.2万吨,增长8.1%;实现工业增加值398亿元,增长36.6%;实现销售收入1323亿元,增长46.4%;实现利税105亿元,增长16.6%。同时,全省基本完成淘汰落后炼钢产能1200万吨、铁680万吨的任务。

经过多年发展,我省钢铁产业拥有一批优势产品。马钢公司大型U型钢产量居全国第1位,中小型钢产量居全国第1位,大型H型钢产量居全国第2位,铁道用钢材产量居全国第4位;芜湖新兴铸管公司球墨铸铁管产量居全国第1位;天大石油管材公司的石油井管已占市场份额的10%以上。拥有较好的科技研发基础。有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级钢铁材料理化检验试验室、国家级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工程研究中心,有多所国家级与省级专业设计研究院所及高等院校。拥有较强的钢铁装备制造能力。拥有大型矿山、焦化、球团、烧结、炼铁、炼钢、连铸、轧钢等成套设备和备件自制能力。其中大型冷、热连轧机架,潜孔钻机,大型磁、浮选设备,环保设备,矿山服务车的制造技术,在国内居领先水平;制造了亚洲最大的300吨转炉大包回转台和大型环保干熄焦车辆。

(二)面临的形势。

当前,影响我省钢铁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较严重。当前钢铁市场出现萎缩,产量大幅下降,全行业经济效益下滑,企业经营比较困难。二是原料严重依赖进口。目前我省铁精矿70%靠进口,原料供应不确定性增多,风险较大,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三是高档次产品比例小。钢材品种不全,产品质量、档次不高的现象依然存在。四是钢铁产能进一步扩大难以获批。当前我国粗钢产能达到6.6亿吨,超出实际需求约1亿吨,全国钢铁产能已严重过剩。因此,国家严控各地新上产能,即使我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需扩大产能,也很难获批。

当前我国总体上处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随着铁路、公路交通以及汽车、装备制造、轻工家电、造船工业的大力发展及城镇化建设,对钢铁需求旺盛的基本面不会变。同时,我省具有矿产资源、水资源、能源、交通运输、科技等优势。随着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在新一轮国家钢铁产业振兴中,我省钢铁工业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产业集中度、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线,围绕总量调控和淘汰落后,大力推进联合重组,优化产业布局。发展重点进一步向优化品种、调整结构、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转变,坚决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大力推进钢铁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建设具有我省特色的高性能优质钢铁新材料体系。

(二)基本原则。

1.优化产品结构。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和品牌战略,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进一步做专、做精、做强优质钢铁材料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2.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资源。推动省内矿产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支持优势企业到海外进行资源开发,建立海外稳定的资源供应渠道。

3.总量调控和淘汰落后。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综合考虑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环境容量、市场分布等条件,切实做好钢铁产业布局和总量调控工作,进一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4.可持续发展。加强行业管理与指导,鼓励支持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进一步加大环境治理。

(三)振兴目标。

在现有规模基础上,借鉴太钢发展经验,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走出一条以品种、质量、成本、服务取胜的安徽钢铁发展之路。

1.总量发展到合理水平。到2011年,全省钢产量达到3200万吨,优特钢比例达到60%以上,其中,马钢集团公司形成2000万吨钢生产规模,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到2020年,全省钢产量达到5000万吨,马钢集团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000亿元。

2.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到2011年,马钢等重点企业工艺技术装备全部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处于国内国际领先水平。主要骨干企业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行业整体水平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到2011年,取得省、国家行业技术进步二等奖以上1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4—5项,技术创新对企业效益的贡献率达65%。

3.产品结构得到显著改善。加大我省钢铁产品结构调整力度,继续保持车轮产品世界第一的位次,将居全国前列的H型钢、管线钢、冷镦钢等优势产品进一步做大,同时加快发展汽车板、家电板、高速车轮等市场潜力大的产品(汽车板、家电板、高速车轮占总量的比例由2008年的0.5%、5%和5%提高到2020年的5%、15%和15%)。

4.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到2011年,实现钢铁产业技术经济指标的全面提升,重点骨干企业吨钢综合能耗620千克标准煤、吨钢耗新水量5吨以下、吨钢烟粉尘排放量1.2千克以下、吨钢SO2排放量1.8千克以下;基本实现二次能源100%回收利用、冶金渣100%综合利用、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双达标;基本实现余热发电。

三、调整和振兴重点

(一)重点产品。

1.板带类产品。开发生产市场急需的高强、高质量的汽车板、家电板、管线钢、桥梁板、造船板以及高档精品建材板等板材。扩大马钢在汽车内衬板、结构板和中低档车用面板上的市场份额,进一步解决中高级轿车面板的技术问题,确保我省在高端板材市场的竞争力。

2.型钢产品。重点开发微合金化高强度建筑用耐火、抗震H型钢系列,铁道车辆、集装箱等耐候H型钢系列,高韧性海洋石油平台用H型钢,薄壁轻型与厚壁重型H型钢等专用和特殊的H型钢精品材,进一步提高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开发矿山、输电工程用新一代高强耐蚀、耐候型钢等。

3.线、棒材产品。生产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紧固件用冷墩钢、制绳、PC钢丝及钢绞线用硬线、焊条及焊丝用线材,弹簧钢及轴承钢等高级线材品种。重点开发高强在线软化处理的高性能冷镦钢,以汽车轻量化为目的的高屈服强度、高疲劳强度的非调质钢等。着重开发合金钢、高级碳素钢等高性能级别的大型棒材,满足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的需求。

重点发展细晶热轧钢筋、多种微合金化方法生产高强度建筑用钢品种;开发高层建筑、立交桥、大跨度的厂房、地下管桩等需要的强度更高的热轧钢筋、功能性钢筋,预应力钢丝、钢绞线用和建筑用高强度盘条及其它专用盘条。

4.车轮及盘环件产品。重点开发火车高速车轮、货运重载车轮和城市轨道运输低噪音车轮精品系列,特别是350km/h的高速铁路列车车轮。支持马钢尽快完成国家铁道部定点研发的动车组高铁用高速车轮,力争2009年上半年生产出合格品。开发高质量汽车轮辋、汽车车轮用钢,为机械加工提供优质大型盘环件产品。

在发展上述重点产品的同时,加快发展无缝钢管、球墨铸铁管产品、优质铸造生铁产品以及钢铁装备制造业等产品。

(二)产业布局。

1.建设马鞍山、芜湖为龙头的沿江优质钢铁材料生产基地。依托马鞍山、芜湖钢铁资源优势和加工优势,以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的冷热轧薄板、彩涂板、镀锌板、H型钢、车轮轮箍、高速线材、高速棒材、冷墩钢和合金结构钢、轴承钢、优质碳素钢、双相不锈钢等钢种生产为目标,开发高档汽车和家电用薄板、高效节约型建筑用钢、高速车轮轮箍、汽车车轮、优质球墨铸管、大口径厚壁铸钢管、抗蚀高强石油管、高钢级石油套管,高强度机械装备制造业用钢和优质铸造生铁等,打造全国重要的精品钢铁基地。

2.建设省会经济圈优质钢铁材料生产基地。依托合肥科技和制造业优势,突出发展汽车及工程机械、家用电器、高效节约型建筑用钢材,大力发展优质冷、热轧板(卷),冷、热镀锌板,彩涂板,H型钢,不锈钢铸件与管材,大口径厚壁X80、X100及以上高钢级管线钢管,矩形、异形直缝埋弧焊管,高精度冷拨管等钢材的深加工。结合国家已经批准的马钢(合肥)公司轧钢系统搬迁计划,利用我省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对合肥市区的冶炼能力实施同期搬迁,形成以马钢(合肥)公司为龙头的优特钢生产基地。

3.建设富有安徽特色的优特钢产业基地。围绕国家稀缺、我省空白、市场急需的产品,在我省淘汰落后1200万吨产能的基础上,实施压小上大,通过技术改造重点发展12家特钢生产企业,使特色品种优势更加明显,形成若干个特钢加工产业基地。

4.建设优质铁矿资源产业基地。抓住国家整合开发霍邱铁矿资源的机遇,支持马钢集团公司等优势骨干企业整合开发霍邱、庐江等地区的铁矿资源,建设我省优质铁矿资源产业基地。条件成熟时争取建设优质特种钢铁生产基地。

(三)重点企业。

马钢集团公司:2009—2011年,实施马钢(合肥)公司环保搬迁及马钢股份公司钢材品种结构调整规划项目;本部新建5000立方米高炉1座、300吨转炉1座、1580热轧生产线1条,生产高强汽车板、家电板,同时建设1座110吨电炉,开发高速车轮;马钢(合肥)公司新建冷轧、镀锌等钢材深加工生产线。到2011年,马钢集团公司力争形成2000万吨钢生产规模,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

芜湖新兴铸管有限公司:加大投入,对现有生产设施进行配套改造,生产汽车及工程车辆用优特钢、径向锻造、精密锻件等高附加值产品。实施环保搬迁,进一步发展多规格、多品种、高质量大口径球墨铸铁管、汽车及工程车辆精密锻件,同时加快大口径430~470mm厚壁无缝铸钢管以及“双金属管”的研发和生产。

天大石油管材有限公司:在大力增产油气化工管,船舶、锅炉专用无缝管的同时,引进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三辊连轧机组,重点开发高钢级抗蚀油井管和深加工项目,到“十一五”末,形成多规格品种的100万吨高钢级油井管生产能力。

(四)重点技术。

1.制造流程高效化工艺技术。研究开发高效冶炼、高效连铸、高效轧制工艺技术,提高生产稳定性,缩短生产周期,实现企业生产要素运行效率的最大化。重点研究生产装备安全、高效、长寿命、稳定运行的系统技术;开发洁净工艺流程集成技术;新一代板材制造工艺流程、工艺控制和产品开发的成套技术。

2.重点产品关键技术。研发新一代汽车用钢关键工艺技术、无取向冷轧硅钢轧制生产工艺的关键技术、新型高速车轮及重载车轮材料及关键技术、高强度耐候铁道用钢的关键技术、管线钢的生产技术、海洋用耐海水腐蚀高强度钢关键生产技术、高性能冷墩钢研究与开发技术、机械装备制造用钢生产工艺的关键技术、高效节材型建筑用钢的技术、大口径无缝厚壁钢管和石油裂化装置专用管生产技术、高强、抗蚀金属(钢铁)制品生产技术等。

3.新一代钢铁材料生产技术。通过产、学、研及与用户的合作,实施金属材料的重大专项攻关项目。不断开发适应建筑、汽车、家电、铁道、电力、电子、石化、造船、机械等行业需求的产品,开发适应新一代高洁净度、超细晶、特殊功能要求的钢铁新材料的生产技术。

4.生产过程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加速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进程。充分发挥引进装备基础自动化的作用,并对其进行学习创新。开发完善关键生产工序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技术,重点开发冶炼专家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轧制过程数字模拟(仿真)技术,解决好生产工序过程与自动化相匹配的信息化技术。开发生产流程工艺规范软件系统、参数监测信息系统、质量信息系统,降低生产成本、稳定质量、提高效率。为促进管理创新,研究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冶金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信息资源平台,实现生产经营过程可控管理。

5.制造流程多维物流管理技术。研究企业制造流程工序间各项重要参数的相互衔接、匹配、连续和稳定的相互关系,开发应用与制造物流技术相匹配的应用技术,在保持制造物流合理性的前提下实现钢铁制造流程的连续化、紧凑化、高效化。建立原材料统购、产品分销和加工配送相融合的现代化物流及其管理控制模式,保持合理库存,加速资金周转,提高效益。

6.检测分析技术。建立企业生产运行设备在线监测、快速分析诊断系统,建立能源计量数据分析管理系统;建立原料、辅料、耐材、合金的快速检测分析系统及数据网;建立生产过程产品成份、工艺介质、工艺参数与成品质量检测分析数据网,实现取样自动化、检验仪器化、数据传输网络化,确保生产顺畅和产品质量受控。

(五)重点科研基地和平台建设。

大力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内外大公司共同建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积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到2011年,在现有基础上,新增国家级钢铁及制品检测中心1家,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

依托马钢集团建设高性能建筑用钢技术研究中心、汽车用钢研发实验平台和铁路车轮质量检测与控制实验室及鼎泰稀土新材料公司建设工程研究中心。新建1—2个专业实验室和研发平台。

四、政策措施

(一)用改革的办法,推动产业联合,建立产业联盟。支持马钢集团公司与淮北矿业集团公司以参股、控股等形式,建立紧密型合作,并与下游汽车、家电等企业建立产业体系联盟。省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工作方案,尽快实施。

(二)建立资源地和加工地的财税利益分配机制,加大勘探力度,推动矿产资源向马钢集团等优势企业集中。将我省已探明可采铁矿石储量(40亿吨,主要集中在宁芜、霍邱、庐江一带)优先依法配置给马钢集团等优势企业,在马钢等优势企业矿山周边不再设置新的矿权,支持马钢集团等优势企业整合开发铁矿资源。鼓励马钢集团参与省内铁矿资源的前期勘查,增加其资源储备。

(三)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杜绝低水平延伸,将淘汰落后的产能用于马钢集团等优势企业的发展,支持马钢集团在省内外实施兼并重组,把马钢集团建设成在全国有竞争力、有自己特色的优特钢生产基地。

(四)高起点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家振兴钢铁产业规划的实施,继续高强度、高起点实施技术改造投资。3年内实施技改项目110项,总投资880亿元。

(五)鼓励企业建立产学研结合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与校所合作,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技术创新享受省政府制定的相关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企业首次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和起草制定国家产品标准并获颁布实施的,由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

(六)鼓励企业拓展国际化经营。设立财政或金融信贷支持资金,进一步支持马钢集团等优势企业,到海外投资合作、参股、入股进行资源和冶金项目的开发。建立海外稳定的资源供应渠道,扩大海外资源勘探开采和冶炼以及深加工项目实施。

(七)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认真贯彻落实产业政策,转变政府职能和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做好规划实施、运行协调、服务监督和指导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

五、规划实施

省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划》的工作分工,加强沟通协商,密切配合,尽快制订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确保实现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3年目标。要建立部门联合发布信息制度,适时向社会发布产业调整和振兴的有关信息。省有关部门要适时开展《规划》的后评价工作,及时提出评价意见。

各市、县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订具体落实方案,确保取得实效。各市、县要将具体工作方案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报送省经委。

附件:有关部门工作分工及进度安排表

查看详情

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

(一)稳定国内外市场。

1.稳定和开拓出口市场。在不违反WTO规则的前提下,实施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积极应对贸易摩擦,稳定纺织品国际市场份额。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培育新的增长点;鼓励有实力的纺织企业“走出去”,在具有相对优势的国家和地区投资设厂;鼓励企业在主销市场设立物流中心和分销中心;下大力气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销售、研发、生产各个环节的优化配置,提高我国纺织工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2.促进国内纺织品服装消费。引导纺织企业大力开发新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优化和创新商业模式,加强营销网络建设,减少流通环节;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增加对边远乡村的销售,便利农民消费。

3.扩大国内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结合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通过完善相关标准规范,促进产业用纺织品在水利、交通、建筑、新能源、农业、环保和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推进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和应用。加速实现高性能碳纤维、芳纶、聚苯硫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玄武岩纤维、聚酰亚胺、新型聚酯等高新技术纤维和复合材料的产业化,总产量由目前的7万吨提高到14万吨。充分利用农产品、农作物废弃物和竹、速生林等资源,实现可降解、可再生生物质纤维及综合开发利用的产业化,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实现万吨级产业化,生物法生产多元醇实现千吨级产业化,生物质纤维素纤维比例由目前的6.3%提高到8%。

2.加快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应用。加快推进产业用纺织品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满足水利、交通、建筑、新能源、农业、环保和医疗等新领域的需求。重点发展以宽幅高强工艺技术为主的土工格栅、土工布、防水卷材等多功能复合材料,高端土工布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由20%提高到50%;加快推进针刺、水刺、纺粘等先进工艺和高性能纤维在环保过滤用纺织材料生产上的应用,新材料比重由20%提高到50%;支持多功能篷盖材料、膜结构材料等轻量化特殊装饰用纺织材料的开发应用;支持采用高性能纤维开发风力发电机叶片、航空和航天器预制件等高性能增强复合材料,年产量达到5000万平方米;开发节水灌溉、储水材料和缓释包装材料等农用纺织材料;加快手术衣、隔离服、仿生器官等医用纺织材料及制品的开发和应用;推广纺粘、熔喷、水刺及其复合非织造工艺技术,突破“三抗”(抗微生物、抗血液、抗酒精)手术衣、隔离服等科技攻关项目的产业化难题。

3.提高纺织装备自主化水平。通过加强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国际先进技术,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纺织机械技术的重大突破,加快纺织机械技术装备自主化。国产纺织机械市场占有率由目前的60%提高到70%。一是提高传统纺织关键整机的技术水平;二是加快产业用纺织品机械开发和产业化;三是加强高效、连续、短流程等节能减排染整设备和能源、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四是以提高专用基础件、配套件可靠性为切入点,加大纺织机械专用基础件、配套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

4.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尽快制定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生态纺织品、功能性纺织品和新型成套装备的产业技术标准;制定和完善航空、航天、水利、农业、交通、建筑、新能源、环保和医疗等领域产业用纺织品的标准和使用规范;修订和完善纺织工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标准,建立和完善进出口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三)加快实施技术改造。

以技术改造为抓手,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纺织行业生产效率,改善产品结构,增强市场有效供给能力。

1.纺纱织造行业。推行原料精细化、仪器化检测,提高企业电子配棉能力;推广高档精梳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纱线和差别化、功能化化纤混纺、交织针织、机织面料的生产工艺;加大高支毛精纺面料、半精纺面料以及真丝、麻类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力度;大力提高无卷、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产品的比重,形成一批品牌效应好、市场占有率高的优质产品,进一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2.印染行业。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生物技术为手段,推广高效短流程、无水或少水印染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自动控制水平。重点解决印染行业自动化程度低、能耗和水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增加新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生产。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10%以上,中水回用率达到35%以上;新型纤维面料、功能整理产品等高档产品比重由目前的20%提高到30%左右。

3.化纤行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化纤工艺、装备及生产控制水平,实现聚酯、涤纶、粘胶、锦纶、腈纶等产品柔性化、多样化、高效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多功能、差别化纤维的研发和纺织产品一条龙的应用开发,化纤差别化率由目前的36%提高到50%左右。

(四)淘汰落后产能。

进一步加大对高能耗、高污染等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淘汰力度。棉纺行业重点淘汰建国前生产的以及所有“1”字头纺纱和织造设备,A512型、A513型系列细纱机;毛纺行业重点淘汰B250型毛精纺机、H212型毛织机等落后设备;印染行业重点淘汰74型染整生产线、落后型号的平网印花机、热熔染色机、热风布铗拉幅机、短环烘燥定型机及其他高能耗、高水耗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化纤行业重点淘汰R531型酸性老式粘胶纺丝机、湿法氨纶生产工艺,限制使用2万吨/年以下粘胶生产线、二甲基甲酰胺(DMF)溶剂法腈纶和氨纶生产工艺、涤纶长丝锭轴长900mm以下的半自动卷绕装置及间歇法聚合聚酯生产工艺设备。

(五)优化区域布局。

东部沿海纺织工业发达地区充分利用技术、资金、研发、品牌、营销渠道的优势,跟踪国际最新技术和产品,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纺织行业和产品。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区域布局,严防低水平产能的转移和扩张。加强内地与新疆的合作,建设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生产基地。支持大企业集团将其产业链的一端移入新疆发展,构建跨区域上下游紧密联系、协同发展的产业链,把新疆建成依托内地面向中亚乃至欧洲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

继续推进和深化“东桑西移”。重点巩固提高现有200个中西部地区蚕桑生产基地,推广规模化、标准化种桑养蚕模式;延伸中西部地区缫丝、织绸产业链,提高企业加工水平。在全国发展50家以“公司加农户”为主要形式、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的丝绸企业。

(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建立纺织重点行业和企业运行情况、质量等跟踪监测制度,加强产业信息平台与预警机制建设;建立出口纺织产品国内外技术法规、标准和管理服务体系,以及产品质量安全通报、退货核查等应急处理系统;建设30个面向中小企业、功能完善、服务能力较强的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信息咨询、产品设计开发、社会责任推广、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加快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提升实验室和装备水平,完善检测标准和手段。大力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广适合化纤、纺织、印染和服装等重点行业特点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等。

(七)加快自主品牌建设。

实施自主品牌建设工程,培育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提高纺织服装自有品牌出口比重10个百分点,提升我国纺织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以服装、家用等终端产品自主品牌建设为突破口,选择100家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品牌企业,加强技术进步,提高质量水平,建设和完善设计创意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品牌推广中心,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市场快速反应能力。支持优势品牌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加强产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品牌企业的市场控制力。

鼓励和引导品牌企业“走出去”,通过收购、入股等形式进行境外投资、品牌收购、设立境外合作区、设置销售网络等,建立为扩大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提供信息、政策、贸易等服务的咨询机构。建立和推行生态纺织品认证制度。积极开展与主要贸易伙伴间的多层面交流与合作,建立检测、认证结果的互认机制。

(八)提升企业竞争实力。

纺织企业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抓住产业调整和振兴的机遇,深化企业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断提升企业管理和科学决策水平,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加强企业自律,强化质量管理,落实安全生产措施;加大产品研发和技术进步投入,增强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能力和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档次和水平;把握国内外市场形势变化,努力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提高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使产品开发、品牌培育与市场紧密结合;坚决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落后生产能力,加强节能管理和成本管理;优势企业可利用自身规模、技术和品牌优势,通过兼并重组进一步做大做强;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员工培训,全面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和谐企业。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