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该项目以长江分汊河口为例,研究大型分汊河口分流比的变化和机制。该项目研究取得主要进展有:1)根据在南北槽进行的分流分沙水文观测资料分析,发现北槽大潮落潮分流比为41.9%,小潮落潮分流比为43.1%;大潮和小潮期间实测北槽落潮分沙比分别为35.1%和39.0%。2) 基于国际上先进的FVCOM模型,建立并不断完善长江河口水动力-泥沙数学模型,并通过该模型研究不同影响因子对南北槽分流比变化的影响过程与程度,讨论维系北槽稳定的分流比阈值;基于Delft3D模型系统建立了年代际长江河口地貌演变数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预测至2030年长江河口地貌演变趋势。3) 利用建立的长江河口水动力-泥沙输运-地貌演变数学模型, 分别讨论北槽导堤丁坝工程、南北槽分流口潜堤工程、南北槽分流口上端水深地形变化、长江河口河势变化对南北槽分流比的影响过程和强度。结果显示:北槽总体呈现断面面积减小和坝田水动力减弱是北槽分流比显著降低的主因;现有分流口潜堤工程对于北槽落潮分流比的影响较小,而潜堤方向的变化则会有效的改变南北槽落潮分流比; 瑞丰沙挖沙以及对应的南港下段地形的调整确实有利于增加北槽上断面落潮分流比,但由于横沙通道的调节,对于北槽下断面的落潮分流比影响甚微; 引起长江河口冲淤趋势性变化的主要因子是河流来沙量的急剧下降;引起长江河口冲淤变化显著空间差异的主要因子是长江河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 2100433B
不同于单一入海河口,分汊入海河口各汊道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系统,某一汊道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其它汊道的演变,因而分汊河口的形成过程、演变机制要比单一河口复杂得多。对于潮汐影响下的分汊河口,落潮分流比是维系分汊河口主支汊道稳定的关键指标,其大小和变化决定分汊河口主支汊道的兴衰,影响航道的变迁等。本项申请拟以长江分汊河口为例,通过对历史资料和补充强化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疏理影响分汊河口分流比的主次因子;然后建立基于过程的长江分汉河口水动力-泥沙输运-汊道演变综合模型,并借助综合模型等揭示长江口北槽落潮分流比显著变化对于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的响应过程和机制,确定能够引起北槽河势性质发生转化的落潮分流比阈值,深化分汊河口演变对于航道整治工程响应的认识。期望研究成果既可丰富分汊河口学理论,又能为长江河口深水航道维护提供部分理论支撑,同时服务于其他分汊河口分流比的研究。
航道和河道的区别:1、性质不同航道:航道是指在江、河、湖、海等水域中,为船舶航行所规定或设置(包括建设)的船舶航行通道。航道设置航行标志,以保证船舶安全航行。河道:河水流经的路线,通常指能通航的水路。...
楼上说的不错,这几年港航很吃香,连挂科的都可以出去 而且薪水很高但风水轮流转,河海水利、水文先吃了香,现在不行了,港航再过几年估计也是不行,你想想港口,海岸能有多少建筑啊,而且这么多公司要分一杯羹,时...
河流入海时,一般因河口变宽以及受潮流等影响,水流逐渐分散,流速不断下降,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段淤积,而淤积速率大于海洋动力的侵蚀速率,因而在河流入海处逐渐形成扇面状的堆积体。泥沙大量沉积的另一个原...
内河航道整治工程与景观设计探讨
近年来,国家大力建设航道以改善航运条件。而航道作为一项公共设施,除单纯的航运功能外,更应该兼顾景观效果,以提升社会公共设施品质。因此,航道整治工程中的景观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沙颍河航道整治工程浅析
沙颍河属于省界航道,纵跨安徽河南两省,全长620km,安徽省境内长206km,拟整治工程主要有:新建船闸、桥梁改造、疏浚护岸、管理服务区建设、渡口改造、航标及航道信息化建设。
批准号 |
40801008 |
项目名称 |
泾河、北洛河河流阶地对构造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响应 |
项目类别 |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申请代码 |
D0101 |
项目负责人 |
史兴民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陕西师范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9-01-01 至 2011-12-31 |
支持经费 |
25(万元) |
以位于黄土高原的泾河与北洛河流域为研究区,以黄土-古土壤序列、碳十四、古地磁和释光年代学与高精度数字高程资料为依托,以河流阶地为研究对象,结合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成熟的环境演变资料和构造活动背景信息,甄别构造活动与气候变化对阶地形成的影响,研究阶地对构造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定量计算河流下蚀速率,并与现代大地测量隆升速率进行对比。在确定河流阶地形成主导原因的基础上,结合河流阶地形成时代、河流下蚀深度等对研究区内黄土高原的抬升时代和幅度提供一个约束。以GIS软件为工具,探讨研究区河流下蚀速率、研究区内抬升幅度的时间与空间分布特征。本项目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河流阶地的构造与气候成因的甄别提供约束条件,而且可以为黄土高原地区河流阶地的发育模式研究提供一个范例,也可以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环境变迁和水土流失研究、自然灾害的防治等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进而为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对周边地区的重大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树轮-气候响应的生理机制是进行古气候重建、分析不同时空尺度气侯变化规律的基础。截止目前,除欧美国家少量的研究外,国内对树轮-气候响应的树木生理生态基础研究较少。因此从生理生态学角度研究树木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树轮学研究,对祁连山区年际尺度树轮-气候响应的特点和规律已有较为明确的结论,即水分是限制年轮宽度的主要限制因子。本项目通过对祁连山区选择祁连圆柏、青杄、油松等不同针叶树种为研究对象,从2011年至2015年对树木形成层活动、年内径向生长动态以及光合速率进行长期连续观测,结合自动气象站的观测数据,分析树木形成层活动规律,以及年内及年际尺度的树木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祁连山东部三个树种的径向生长均发生在5-8月,其中5月底6月初的生长速率最快,5、6月径向生长超过全年生长的2/3,并且年内径向生长与气候要素的响应关系与年际生长一致,即受到区域水分的限制。在连续观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植物生长模型Vaganov-Shashkin模拟了祁连圆柏径生长的生理过程,并探讨了树木径向生长的生理生态学机制,为树轮气候学研究奠定基础。研究结果还将为研究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