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Fe-Al金属间化合物以其半陶瓷特性及其与陶瓷材料良好的适配性,被用作陶瓷涂层的过渡层已倍受关注,但在复合涂层中有效形成Fe-Al金属间化合物十分困难,而涂层界面这一关键问题的研究更显不足。本研究拟通过等离子喷涂手段,采用Fe(Fe2O3)/Al包覆粉体在沉积过程中原位反应生成Fe-Al金属间化合物和部分氧化铝相,加之反应热对等离子焰流热焓的增加,以改善Fe-Al/Al2O3陶瓷复合涂层界面状态。研究因反应热的引入等离子体与粉体粒子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涂层沉积特征、陶瓷颗粒的熔融效率、界面结合状态等的影响机制。依据声像、声速及声衰减等声学特征与材料致密度、力学性能、应力状态等物理特性的相关性,研究建立其对应关系,着重利用声学途径,对涂层微观结构、界面状态、残余应力分布等参量进行无损状态下的表征,克服传统研究方法存在的界面状态失真问题,以客观揭示涂层与基体及涂层内部微界面的结合机制。
批准号 |
50942024 |
项目名称 |
Fe-Al/Al2O3陶瓷复合涂层原位生成与界面机制声像研究 |
项目类别 |
专项基金项目 |
申请代码 |
E0204 |
项目负责人 |
张景德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山东大学 |
研究期限 |
2010-01-01 至 2010-12-31 |
支持经费 |
9(万元) |
a)耐磨性能:金属陶瓷内衬复合管内层陶瓷层为刚玉,维氏硬度在1300-1500HV,相当于HR0以上,因此对电力、矿山所输送的任何介质均具有很高的耐磨性。b)耐蚀性及抗结垢性能:因内衬刚玉属中性材料,...
陶瓷复合钢管 氧化铝陶瓷钢管 耐磨陶瓷复合管 硬度高寿命长。价????格:¥20。起 订 量:100 公斤起。质优价廉,是你的理想选择。国内耐磨陶瓷复合管需求量采购大多针对国内生产厂家。 郑州黄林的耐...
离心浇铸复合陶瓷管道离心浇铸复合管是采用“自蔓燃高温合成-高速离心技术”制造的复合管材,在高温高速下形成均匀、致密且表面光滑的陶瓷层及过渡层。另外工作常温850~900度陶瓷都不会掉落,重量较轻,复合...
等离子喷涂Al-Fe_2O_3复合粉合成纳米陶瓷复合涂层
采用等离子喷涂Al-Fe2O3复合粉的方法制备陶瓷基复合材料涂层。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分析涂层的显微组织,并测定了涂层的结合强度、硬度、韧性和耐磨性能。结果表明,Al-Fe2O3复合粉在等离子喷涂过程中发生铝热反应生成了FeAl2O4、α-Fe和γ-Al2O3相。透射电镜分析表明,所制备的复合涂层呈现纳米结构的显微组织,其中几十到几百纳米的球状α-Fe和γ-Al2O3晶粒均匀地分散在等轴状和柱状的FeAl2O4纳米晶基体上。与传统的单相微米Al2O3涂层相比,复合涂层的结合强度、韧性和耐磨性明显提高,其原因主要是复合涂层为纳米结构并且存在塑性金属相Fe。
高耐磨AL2O3陶瓷材料的研制
可 转 化 科 技 成 果 材 料 与 化 工 84 高耐磨 AL2O3陶瓷材料的研制 现代机械设备的高速化、高压化、大型化和自动化,而且从高温 到低温的使用温度范围越来越大, 加之某此零部件长期在酸碱等腐蚀 性极强的介质中工作, 磨损失效是常风的主要形式, 因此要求耐磨机 械零件高性能是必要的, AL2O3陶瓷材料的化学键大都为离子键和共价 健,健合牢固并有明显的方向性,与金属材料相比,它具有高强度、 硬度、弹性模量,同时耐磨性、耐蚀性、耐热性比金融材料优越;随 着增韧手段的不断进步,其韧性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热压烧结可以制备几乎无气孔的致密的陶瓷材料,是目前广泛采 用的烧结技术,然而该方法存在产品生产批量小、成本高、耗能大、 设备及消耗材料耗损大, 不适合大工业化生产; 常压烧结不象热压或 热等静压那样在加热的同时施加足够的压力使压坯致密化, 而是压坯 在大气压状态下绕结致密化,
针对陶瓷涂层脆性大与基体结合强度低的问题,将陶瓷与金属的特性结合起来,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本课题采用电弧喷涂方法制备含TiB2纳米陶瓷相的复合涂层,拟研究纳米粉末致密化颗粒制备工艺、含TiB2纳米颗粒粉芯线材配方及制备技术、含纳米陶瓷相复合涂层的性能及微观结构。以搞清纳米粉致密化的工艺及纳米相在电弧喷涂中的行为和作用。目的在于最大的发挥含硼化物陶瓷复合涂层的优越性,通过纳米所具有的熔点低
批准号 |
50375004 |
项目名称 |
电弧喷涂制备纳米硼化物陶瓷复合涂层及其特性研究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申请代码 |
E0508 |
项目负责人 |
栗卓新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北京工业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4-01-01 至 2006-12-31 |
支持经费 |
24(万元) |
序
前言
第1章 为未来而设计
1.1 研究的缘起
1.1.1 整体观念:从自我走向环境
1.1.2 技术支撑:从感觉走向量化
1.1.3 设计实践:从独立走向整合
1.2 研究对象与定位
1.3 基础概念
1.3.1 可持续建筑
1.3.2 设计程序、设计生成与设计评价
1.3.3 设计生成与评价一体化机制
1.4 相关研究概述
1.5 研究框架与内容
第2章 可持续目标下的设计生成:环境、社会与经济
2.1 不仅是绿色:广义可持续目标体系的建立
2.2 可持续建筑设计过程辨析
2.2.1 传统与未来:两种设计过程
2.2.2 集成互动:可持续建筑设计程序的基本特征
2.3 可持续目标下的设计思维与设计工具
2.3.1 可持续目标下的设计思维
2.3.2 可持续目标下的设计工具
2.4 可持续目标下的设计生成过程
2.4.1 可持续建筑设计中的具体要点
2.4.2 起步阶段:设计前期的思考与决策
2.4.3 发展阶段:构思发展与性能深化
2.4.4 综合阶段:构想的综合与锚固
2.5 实例:加拿大曼尼托巴水电集团办公楼设计
2.5.1 前期概况
2.5.2 设计问题
2.5.3 设计目标
2.5.4 设计策略
2.5.5 工作方式
2.6 小结:集成整合下的理性创造
第3章 可持续目标下的设计评价:价值与效能
3.1 价值论视角下的设计评价
3.1.1 价值论概要
3.1.2 设计价值论
3.1.3 生态伦理学视野下的价值观
3.1.4 价值、效能:交汇于设计评价
3.1.5 设计过程中评价的基本特点
3.2 质化与量化:两种评价理念
3.2.1 从设计特性出发的两种评价理念
3.2.2 质化与量化结合的多准则评价思路
3.3 设计过程中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3.1 典型可持续建筑评价体系评析
3.3.2 基于“可持续效能”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4 可持续建筑设计评价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4.1 基本步骤
3.4.2 典型评价方法解析
3.5 小结:价值与效能互动中的评价与决策
第4章 设计生成与评价一体化:同步联动机制的建立
4.1 可持续建筑生成与评价一体化机制概述
4.1.1 评价的介入
4.1.2 融入设计思维的集成化
4.1.3 IMGESB的基本性质
4.2 IMGESB的模型框架
4.3 IMGESB的四个关键性“一体化”模块
4.3.1 IMGESB四模块机制概述
4.3.2 策划分析模块(IIM):设计信息输入与管理
4.3.3 概念发生模块(CGD):设计概念生成与发展
4.3.4 性能优化模块(STO):设计策略验证与优化
4.3.5 综合决策模块(DMI):设计决策确定与综合
4.4 实例:基于IMGESB的实验性设计
4.4.1 项目概况
4.4.2 设计起点
4.4.3 设计问题
4.4.4 设计原则与目标
4.4.5 具体设计实施步骤
4.5 IMGESB用于实践的关键问题
4.6 小结:评价显性介入下的一体化
第5章 面向整合的未来
5.1 理想、现实与过程:整体品质观下的设计方法论
5.1.1 总结性论述
5.1.2 可实现的理想
5.1.3 回归中国现实
5.1.4 过程中的力量
5.1.5 有节制的品质
5.2 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