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福建工程学院设计创新研究中心倾力于设计学学科建设,牢牢抓住设计学多学科交叉的学科特点,旨在打造一个融合多种学术智慧,集创新、研究与教育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平台,将不同学科的人群汇聚到同一平台进行设计创新学术研究与产业应用,依托我校工、管、文、理、经、艺、法等相关学科在文化、科技与商管等方面的优势,以创意设计为宗旨,透过“产学协力、创意扩散、文化开发、永续经营”为创新设计研发主轴,思考产业未来愿景,运用跨领域整合知识,以人本思维为思考出发点,以科技为辅具,结合文化创意、永续生存与福址社会等三位一体,朝向新的应用研究转化,发展具有前瞻性及引导性的创意设计开发模式,促进设计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共同繁荣,为提高学校学科综合发展水平发挥重要作用,为一流的专业建设和一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福建工程学院设计创新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及内容:
1. 文化创意永续设计研究方向
以传统文化、本土文化、在地文化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为核心,运用创新设计的思维与方法,盘整艺术、设计与科技资源,立足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在品牌策略、视觉传达、动漫绘本、场域活化、展会营销、文创产品创新设计等方面的发展需求。
基于经济、社会及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活系统,以寻求并建构人和自然环境的平衡点,运用绿色科技成果和永续设计方法,倚重生态学理论分析设计目标系统内部各元素的特性与潜在关联,注入自然美学和设计文化,遵循照顾地球、照顾人、公平分享的设计伦理,透过完善的设计规划,创造出能满足于生命所有形式的可持续的、更安全的解决方案。
相关研究方向:视觉文化与传达沟通设计、环境美学与文创空间设计、服务体验与文创产品设计、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等研究方向。
主要成员:管幸生、林建德、曾祥远、廖继盟、张小燕、胡志雄、武志军、黄恩武、姚瑞、林志炜、黎焕延、杨园、林玉凤、龚任界、黄芳、蒋天寅、肖瑜男、熊敏、王鑫、郭亮、颜雪阳、陈晶晶、陈锋、周晨阳、梁由之、严祖喜等人。
相关研究课题:橱窗设计要素影响消费者视觉美感之研究(管幸生等人)、“海上丝绸之路”语境下“闽文化”题材动画的创作及传播研究(颜雪洋等人)、钟表文化与传统艺术融合创意设计(曾祥远等人)、国家数字地震科普馆建设前期调研服务--虚拟实现技术(林建德等人)、不同楔形体之旋转性动态错视知觉研究(林志炜等人)、传统文化在风景园林教育中的研究与实践(杨文欣等人)、福州脱胎漆艺术品价格与价值研究(黄芳等人)、竹家具产品外观设计(邱志荣等人)、福建当代漆画研究与应用(张建平等人)、闽台妈祖文化视阈下的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研究(张小燕等人)、基于档案馆资源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开发与策略研究——以福建省档案馆为例(翁悦悦等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闽台杰出工艺家人格特质与生涯发展研究(吴正仲等人)、文化创意视角下永泰县嵩口古镇景观设计研究(林灵芳等人)、博登笔、纸等文创产品设计之技术咨询(杨宝华等人)、儿童安全座椅视频设计(武志军等人)等研究课题。
2. 智能与福祉设计研究方向
因应高龄化社会的来临,探讨高龄者的健康、住家、行动力、通讯、休闲和工作等议题,以使用者为中心发掘问题,提出改善高龄者生活之产品、环境或服务设计的对策,达到促进弱势群体、高龄者与身心障碍者能拥有人性化及可独立自主的优质生活的目的。将橘色科技的人文理念和科学成果应用于视觉传达、产品创新、服务体验和空间营造等设计服务研究。强调健康、温馨、体贴、安全等原则的人本关怀,聚焦养身、医疗、智能照护、特殊家居等生活内容。
相关研究方向:智能创意产品设计、通用设计、人因互动与福祉科技研发、康复医疗产品设计、老年智能穿戴产品设计策略、高龄者智能生活型态研究等研究方向。
主要成员:朱聪玲、邱志荣、吴正仲、黄岚铃、杨涛、王巍、晋诗宁、陈建华、李畅畅、刘碧华、翁悦悦等人。
相关研究课题:闽台高龄者智能生活型态研究(黄岚铃等人)、闽台医院上肢康复产品的使用现况调查与设计改善对策(黄岚铃等人)、老年智能穿戴产品设计策略研究(晋诗宁等人)、基于AD理论的智能人体康复训练器造型设计模式研究(杨涛等人)、人体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设计研究(杨涛等人)、基于WebGL的智慧校园系统设计研究(黄恩武等人)、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的3D打印创新应用培训探索(刘碧华等人)、卫浴产品设计(邱志荣等人)、互联网 背景下漳浦剪纸艺术的当下生态和传承保护(杨圆等人)、手持式证件拍摄辅助器产品外观设计(翁悦悦等人)、听不同音乐类型的刺激对设计创意构想发展之影响研究(廖继盟等人)、自助售货机平面设计服务(武志军等人)、定制化高校纪念品开发设计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以福建工程学院纪念品开发设计研究为例(刘鹏圣等人)等研究课题。
3. 乡镇活化与居家设计
随着时代转变,现今社会十分重视地区文化传承,城乡两面都有人呼吁采取措施逆转形势。以实际行动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原居民和城市人合作为乡村注入活力是可期待的。小区营造是针对不同种类的小区特色而行动,以「人」「文」「地」「产」「景」五大面向盘点小区特色,进行小区营造规划。「人」指的是小区居民的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经营和生活福祉之创造;「文」指的是小区共同历史文化之延续,艺文活动之经营以及终身学习等;「地」指的是地理环境的保育与特色发扬,在地性的延续;「产」指的是在地产业与经济活动的集体经营,地产的创发与营销等;「景」指的是「小区公共空间」之营造、生活环境的永续经营、独特景观的创造、居民自力营造等。
相关研究方向和课题:公共艺术介入福建乡村社区总体营造、住宅空间适应性研究、乡镇活化设计策略、室内装饰设计等研究方向。
主要成员:黄东海、魏峰、杨宝华、薛小敏、张实、任丘钢、卓娜、林阳、刘鹏圣、廖珊珊、马松影、李洋、杨文欣、陈露、丁榕锋、林灵芳、王颖洁、赵一静、张建平。
科研辅助人员:林国平、陈亚峰、卓新珍、赖雅凤、苏丽凤、柯丽芬、孙静知、潘妙荣、林夏斌、方怡君、李萍、何天扬、崔茜、王秋艳等人。
相关研究课题:基于家庭发展动态需求的住宅空间适应性研究(薛小敏等人)、基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闽东地区乡村书院再造研究(马松影等人)、公共艺术介入福建乡村社区总体营造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赵一静等人)、新创艺形象沙龙室内装饰设计(卓娜等人)、中、美高校陶艺实验室比较(陈露等人)、永泰县白云乡樟洋村混凝土结构民居外立面研究(马松影等人)、永泰县白云乡樟洋村土木结构民居外立面研究(魏峰等人)、永泰县白云乡樟洋村砖木结构民居外立面研究(李洋等人)、三迪一品10#1006室内设计(林阳等人)、整体组装式卫生间设计研究(马松影等人)、秀屿区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体系规划(柯丽芬等人)、公共艺术介入福建乡村社区总体营造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赵一静等人)等研究课题。
4. 相关设计学教学改革课题
工业设计创新驱动福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曾祥远等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幸福课”与高校心理主题班会之融合研究(陈亚峰等人)、工业设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邱志荣等人)、福建省工业设计学科发展研究报告(曾祥远等人)、应用团队合作模式改革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黄岚铃等人)、台湾地区高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实践经验及其启示研究(廖珊珊等人)、基于隐性知识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以福州大学城高校为例(范洁等人)、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VR教育研究(黄恩武等人)、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精髓对构建高校应用型设计学科特色定位研究(刘鹏圣等人)、艺术自觉理论在公共艺术与工业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梁由之)、案例库——建筑装饰技术课程群(马松影等人)、闽台动漫产业对接背景下动漫互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陈锋等人)、教师校本综合培训-软木画校本特色建设(黄东海等人)、教师校本综合培训-教师硬笔书法培训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严祖喜等人)、快速成型技术在工业设计创新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刘碧华等人)等研究课题。
福建工程学院设计创新研究中心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本平台科研人员获批省社科规划项目4项,省科协社科项目1项,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1项,省教育厅社科一般项目21项、教改项目3项,校级科研项目14项、教改项目5项,横向课题9项。平台科研人员共计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20余篇,北大、南大核心10余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外观专利10余项。出版教材、画集、专著等10部,设计及绘画作品参加各级各类大赛(展览)20余件。举办国际研讨会5场,参加各类专业学术研讨会50余次。
福建工程学院设计创新研究中心平台拟开展的研究工作
本平台科研实力在学校有较大影响,构建起学院科研和学科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获批福建省福祉橘色设计研究中心和福建省创新、创业暨创客中心两个省级研究基地。积极推进“设计创新研究中心”朝向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目标的实现。以省重点建设学科标准为指导,建成集创意创新设计的学术研究、产业创新与实践研究于一体的省级学科研究基地,开展区域经济产业所需的设计和研发,培训全省设计类高级人才,推广设计理念和项目,培育新的行业企业,推动创意设计产业园区建设,为打造全省设计学科的重点高校打下学科基础。目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积极申请国家课题,承担一些省部级科研课题,鼓励研究团队与地方政府、企业开展产学合作服务。
鼓励研究团队成员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出版高水平的教材或专著,积极争取各种出版基金的支持,鼓励研究人员将研究成果以自编教材或专著形式出版。
申报各类科研成果奖,提高获奖等次。支持研究人员参加国内外重大设计大赛。
强化学科梯队建设,鼓励45岁以下的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提高学术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学术带头人成为本机构的学术研究骨干。
3~5年中长期目标。在科研能力和水平的重大科研项目承担上不断取得突破,产生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标志性设计研究成果。科研经费超过省内同类学科研究绩效,在国际公认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量保持在全省同类高校前3位,培育出若干个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科研创新团队,部分团队进入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校设计科学创新团队行列。与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积极合作,搭建若干个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在研究和解决设计理论和设计实务问题具有较强实力的设计创新研究平台,成为推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库和创新基地。
本研究中心将依托系列地方产业经济活化项目,逐步驱动地方产业提升自我创新能力,将设计智慧内化为地方产业永续发展的能力,透过项目实施与交流为地方产出设计骨干人员种子,开展专业设计人员培训服务、设计咨询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设计综合服务工作等,年服务企业超过10家、服务经费50万元以上;设计成果转化方面,授权专利等成果转化率80%以上,年经费10万元以上。
它今年依然在建。。 还有那位朋友说的317终点站是老校区,新校区是123终点站。
福建工程学院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全国61所试点高校之一。学校溯源于1896年清末著名乡贤名士林纾、清末宣统帝溥仪帝师陈宝琛创办的“苍霞精舍”,解放前为享有盛誉的福...
纠正下幽默大师的回答。其实福建省里除了福建工程学院,还有三明学院武夷学院和莆田学院这些本科有开设工程造价,但是福建工程学院有全省最好的工程造价专业,一般造价的收取分数一般都在一本分数线左右。你分数在你...
福建工程学院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参考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 第 1页 共 12页 一、设计资料 1.1 建筑物资料 某高校学生公寓楼, 上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抗震设防烈度为 7度, 抗震等级为 3 级。室内外高差为 400mm,柱底受竖向荷载为 6340KN,受弯矩为 475.5 mKN 。 1.2 岩土工程勘察资料 场地地下水类型为潜水,各钻孔混合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为 1.2m,根据已 有资料,该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具有弱腐蚀性,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 中的钢筋不具有腐蚀性。 建筑地基的土层分布情况及各土层物理 -力学指标见下表 序号 土层名称 重度 r 3 / mKN 压 缩 模量 地基承载力特 征值 kpaf ak 预应力管桩极限承 载力标准值 kpa 冲钻孔桩极限 承载力标准值 (kpa) 21sE MPa 推荐值 sikq pkq sikq pkq (1) 粉质粘土 1
福建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处
conjunction with t he begi nni ng of the 95 anniversary activitie s, focuse d schedule 1 party lectur e. Encourages the party branch Se cretary of the pra ctice of party members give a Party le cture. Production line of advanced party members re ported, their own experiences, e nha nce the attracti on a nd appeal of party lecture. 4. Orga nization of online communicati on. F ull use of the various
福建工程学院福建建筑文化与创新设计研究中心简介:
“建筑文化”是广义建筑学所指向的空间,着重于城乡街区、社区下的空间形态与建筑形制的演变;“设计创新”是以建筑学专业主干设计课与相关理论支撑课程的教学成果,进行设计方法、模式的归纳整理与创新提出。针对类型建筑设计,城乡社区营造,建筑历史理论等课程与实践的成果转换与总结提升。
福建工程学院福建建筑文化与创新设计研究中心有别于福建工程学院其他科研平台,更注重设计教学课程相关成果的总结、提升与科研转化产出。 2100433B
福建工程学院智能信息处理研究中心旨在以下一代互联网语义网的本体研发为背景,研究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智能计算等人工智能技术在生物医学、地理空间、金融管理和Web服务组合等领域的应用,从语义相似度度量技术、交互式本体匹配技术和高性能的群智能算法等三个研究方向开展理论研究、技术应用、成果孵化与推广。
研究方向1.语义相似度度量技术:语义相似度度量技术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研究如何在不同的应用背景下优化组合多种相似度度量技术以识别语义相同的对象。语义相似度度量技术在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检索和智能决策辅助领域有重大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负责人简况:
(1) 薛醒思,1981.12,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智能计算的研究。近五年先后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27篇(其中第一作者15篇),EI期刊论文12篇(其中第一作者6篇,通讯作者3篇),EI会议论文21篇(其中第一作者8篇,通讯作者1篇)。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各1项,参与其他各类基金项目18项。2016年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项目。申请发明专利14项目并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获得2017年ACM西安新星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ICGEC 2016优秀论文奖。
研究方向2.交互式本体匹配技术:交互式本体匹配技术是解决本体异质问题的最有效技术,通过同用户的交互引导自动化匹配器正确地确定语义相同的概念集合,从而实现基于本体的应用系统之间的语义协作。本体匹配技术在智能信息检索、地理空间、金融管理和Web服务组合等领域有重大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负责人简况:
(1)潘正祥,1961.3,教授,博士研究生,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智能计算、视频与图像处理、大数据技术的研究。共发表相关论文500多篇(其中SCI 200多篇)。主持863子课题“道路交通状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基于核学习的大型复杂数据挖掘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家发改委重大专项子课题“深圳市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和深圳市科技创新项目“车载智能云终端系统”等科研项目32项。申请发明专利23项。出版英文专著4部。获国际三大发明奖美国匹兹堡发明展金奖2项与银奖1项、瑞士日内瓦发明展金奖与银奖各1项、德国纽伦堡发明展金奖与银奖各1项
(2) 何尧,1979.10,讲师,硕士研究生,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智能计算和本体匹配技术研究,近年来发表相关论文3篇(其中EI1篇,中文核心2篇)。主持福建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和福建省科技厅引导性项目各1项。
研究方向3.高性能的群智能算法:群智能算法是求解复杂工程优化问题的有效方法,传统的群智能算法在求解大规模优化问题时存在内存消耗大、收敛速度慢且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高性能的群智能算法针对上述缺陷,采用紧凑式编码方案、元模型辅助的最优解预测机制、基于云研究中心的多节点并发计算等技术来提高传统的群智能算法的性能,使其能够在庞大的搜素空间中高效地确定问题的最优解。高性能的群智能算法对于大数据环境下的各类工程优化问题具有重大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负责人简况:
(1)刘建华,1967.12,教授,博士研究生,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智能计算和异构大数据集成的研究,近年来发表相关论文20篇(其中SCI论文3篇,EI 7篇,CSCD 4篇)。主持福建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福建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
(2)王颖,1980.6,高级实验师,硕士研究生,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智能计算和本体匹配技术的研究,近年来发表相关论文4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1篇)。主持和参与基金项目6项 2100433B
土木工程学院是福建工程学院创办最早的专业院系之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拥有“岩土工程”和“结构工程”两个省级重点学科、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闽台合作土木工程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省级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福建省现代土木工程技术与信息化科技创新团队”,以及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土木工程学院设有三个本科专业: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有在校生1498人。其中土木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首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土木工程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2009-2012年以来,该院本科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共33人次获国家级奖项、88人次获省级奖项;还获得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7项,其中省级项目8项。该院本科毕业生质量得到社会认可和好评,一次就业率均达 96%以上。
土木工程学院设有 6个教研室、2个研究所、9个实验室,有实验室面积10800平方米,设备仪器值600余万元,万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共计100余台(套)。土木工程学院拥有良好的校内外实践性教学环境,土木工程综合实训中心是国内率先成立的同类型基地,曾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中心设备齐全,指导教师经验丰富。同时与省内数十家大型设计、施工、勘查、交通等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由各企业为学校提供学生岗位实习场所。
2009-2012年以来,土木工程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示范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化示范项目、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福建省高校产学研重大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福建省高校服务海西建设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39项,各类项目立项经费一千多万元;正式出版专著5部、教材8部,获得授权和公开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在国内外期刊以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200余篇,三大检索收录60余篇;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市级科学技术奖4项;获得国家精品课程1项,省级精品课程3项,省级优秀网络课程和音像教材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二等奖6项。
(图册资料来源于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