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工程学院智能信息处理研究中心旨在以下一代互联网语义网的本体研发为背景,研究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智能计算等人工智能技术在生物医学、地理空间、金融管理和Web服务组合等领域的应用,从语义相似度度量技术、交互式本体匹配技术和高性能的群智能算法等三个研究方向开展理论研究、技术应用、成果孵化与推广。
研究方向1.语义相似度度量技术:语义相似度度量技术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研究如何在不同的应用背景下优化组合多种相似度度量技术以识别语义相同的对象。语义相似度度量技术在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检索和智能决策辅助领域有重大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负责人简况:
(1) 薛醒思,1981.12,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智能计算的研究。近五年先后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27篇(其中第一作者15篇),EI期刊论文12篇(其中第一作者6篇,通讯作者3篇),EI会议论文21篇(其中第一作者8篇,通讯作者1篇)。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各1项,参与其他各类基金项目18项。2016年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项目。申请发明专利14项目并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获得2017年ACM西安新星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ICGEC 2016优秀论文奖。
研究方向2.交互式本体匹配技术:交互式本体匹配技术是解决本体异质问题的最有效技术,通过同用户的交互引导自动化匹配器正确地确定语义相同的概念集合,从而实现基于本体的应用系统之间的语义协作。本体匹配技术在智能信息检索、地理空间、金融管理和Web服务组合等领域有重大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负责人简况:
(1)潘正祥,1961.3,教授,博士研究生,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智能计算、视频与图像处理、大数据技术的研究。共发表相关论文500多篇(其中SCI 200多篇)。主持863子课题“道路交通状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基于核学习的大型复杂数据挖掘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家发改委重大专项子课题“深圳市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和深圳市科技创新项目“车载智能云终端系统”等科研项目32项。申请发明专利23项。出版英文专著4部。获国际三大发明奖美国匹兹堡发明展金奖2项与银奖1项、瑞士日内瓦发明展金奖与银奖各1项、德国纽伦堡发明展金奖与银奖各1项
(2) 何尧,1979.10,讲师,硕士研究生,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智能计算和本体匹配技术研究,近年来发表相关论文3篇(其中EI1篇,中文核心2篇)。主持福建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和福建省科技厅引导性项目各1项。
研究方向3.高性能的群智能算法:群智能算法是求解复杂工程优化问题的有效方法,传统的群智能算法在求解大规模优化问题时存在内存消耗大、收敛速度慢且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高性能的群智能算法针对上述缺陷,采用紧凑式编码方案、元模型辅助的最优解预测机制、基于云研究中心的多节点并发计算等技术来提高传统的群智能算法的性能,使其能够在庞大的搜素空间中高效地确定问题的最优解。高性能的群智能算法对于大数据环境下的各类工程优化问题具有重大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负责人简况:
(1)刘建华,1967.12,教授,博士研究生,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智能计算和异构大数据集成的研究,近年来发表相关论文20篇(其中SCI论文3篇,EI 7篇,CSCD 4篇)。主持福建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福建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
(2)王颖,1980.6,高级实验师,硕士研究生,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智能计算和本体匹配技术的研究,近年来发表相关论文4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1篇)。主持和参与基金项目6项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