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高耸结构 high-rise structure , 指的是高度较大、横断面相对较小的结构,以水平荷载(特别是风荷载)为结构设计的主要依据。根据其结构形式可分为自立式塔式结构和拉线式桅式结构,所以高耸...
高耸结构 连接方式为法兰节点,其中法兰板 高强螺栓如何计量 答:。。。法兰按套(副)。高强螺栓按支。
一类高层公共建筑是指:10层及10层以上或高度超过28m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筑、通信建筑以及交通运输类建筑。公共建筑包含办公建筑(包括写字楼、政府部门办公室等),...
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的抗风设计探讨
文章编号 : 1009 6825( 2007) 08 0009 02 高层建 筑和高 耸结构的 抗风设 计探讨 收稿日期 : 2006 10 18 作者简介 :甘凤林 ( 1964 ) ,男 , 教授 , 东北电力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 吉林 吉林 132012 潘兹勇 ( 1981 ) ,男 , 东北电力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 吉林 吉林 132012 甘凤林 潘兹勇 摘 要 :结合 国内外有关风荷载 的工程规范 , 简要介绍了结构 在风荷载下的破坏形 式及抗风设计的方 法和手段 , 详细分 析了目前工程结构抗风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 , 进而提出了若干值得研究的问题 。 关键词 :高层建筑 ,高耸建筑 ,抗风设计 , 结构风工程 中图分类号 : T U352. 2 文献标识码 : A 引言 风荷载是各类建 (构 )筑物的主要侧向荷载之一 [ 1, 2] , 对于 高、 大、细、长等
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抗风设计评述
系统总结了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抗风设计的国内外研究成果,首先介绍风振反应和风振控制的研究进展情况,且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述,然后提出若干值得研究的问题。
采用风洞试验、CFD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着重进行拱肋气动参数识别、大跨度拱桥涡振和驰振失效机理及风振控制原理的研究,建立大跨度拱桥非线性静风稳定性分析方法和等效风荷载计算方法。对于大跨度拱桥抗风设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桥梁抗风规范的修订和完善、拱桥抗风设计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2100433B
目 录
第一章 高层建筑结构选型、布置和计算基础
1-1高层建筑的结构选型及计算简图
1-2结构布置
1-3高层建筑结构强度、位移和加速度、角速度限值
1-4高层建筑的变形特征
1-5高层建筑抗风抗震计算
1-6结构自振频率、周期和振型计算的基础理论
1-7结构阻尼基础理论及阻尼系数值
第二章 风荷载及风致响应
2-1风力、结构风力及风效应
2-2基本风速和基本风压
2-3顺风向的等效风荷载
2-4横风向涡流脱落共振等效风荷载
2-5风力下空气动力失稳
第三章 地震作用及抗震计算
3-1地震作用的基本知识
3-2抗震设计原则和方法
3-3反应谱方法
3-4直接动力法(时程分析法)
第四章 高层框架结构抗风抗震简化计算
4-1D值法
4-2剪切杆法(连续化法)
4-3自振频率或周期的计算
第五章 高层剪力墙结构抗风抗震简化计算
5-1剪力墙结构的力学特性
5-2整体墙的计算
5-3小开口整体墙的计算
5-4双肢墙和多肢墙的计算
5-5壁式框架的计算
5-6剪力墙的合理分类及计算
5-7框支剪力墙的计算
5-8自振频率或周期的计算
第六章 高层框剪结构抗风抗震简化计算
6-1框剪体系的静力计算
6-2自振频率或周期的计算
6-3计算实例
第七章 高层框筒或筒中筒结构的简化计算
7-1用等代柱转变为平面框架或框剪结构
7-2用虚拟杆件展开为平面框架或框剪结构
7-3自振频率或周期的计算
第八章 高层结构考虑弯扭作用的简化计算
8-1产生弯扭耦合作用的条件
8-2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的计算
8-3高层结构弯扭作用的简化分析――抗侧力构件沿XY向布置
8-4高层结构弯扭作用的简化分析――抗侧力构件任意布置
8-5自振频率或周期的计算
第九章 有限元法计算高层结构
9-1用拉格朗日方程推导单元运动方程
9-2位移模式为多项式时的单元刚度矩阵
9-3一致质量矩阵
9-4阻尼矩阵和荷载列阵(干扰力列阵)
9-5坐标变换
9-6结构的运动方程及动静计算
9-7楼板水平刚度为无穷大时的有限元法
第十章 高层建筑设计计算中的若干专门问题
10-1等效模式
10-2鞭梢效应
10-3风力作用下的舒适度分析
10-4按位移限值进行设计计算
10-5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的相互作用
10-6非线性振动
10-7振动控制
10-8可靠度和可靠指标
参考文献
2100433B
批准号 |
50278069 |
项目名称 |
大跨度拱桥抗风失效机理及风振控制方法研究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申请代码 |
E0804 |
项目负责人 |
葛耀君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同济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3-01-01 至 2005-12-31 |
支持经费 |
22(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