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是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而编制的规划。 
2016年9月1日,《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经2016年第16次国土资源部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 

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基本信息

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规划目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1

一、“十二五”国土资源科技工作成效显著... 1

二、把握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发展新态势... 6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0

一、指导思想... 10

二、发展目标... 11

第三章 向地球深部进军. 14

一、大力推进地球深部探测... 14

(一)强化地壳深部探测与观测研究... 14

(二)组织立体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 15

(三)加强深部矿产资源勘查攻关... 15

(四)开展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攻关... 16

(五)深化基础地质研究与学科建设... 16

二、开展深部能源快速高效勘查评价... 18

(一)加强陆域能源调查重大地质问题研究... 19

(二)拓展非常规油气理论与勘查技术研究... 19

(三)推进页岩油气勘查评价科技攻关... 20

(四)开展地热资源勘查利用科技攻关... 21

(五)组织新型能源资源勘查科技攻关... 22

三、推进重要矿产资源勘查与高效利用... 22

(一)加强重要成矿带地质矿产综合研究... 22

(二)强化地质专题填图与找矿方向研究... 23

(三)推进资源评价方法与勘查技术研究... 23

(四)开展矿产资源绿色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24

四、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 24

(一)拓展重要地区地质资源环境综合研究... 24

(二)加强地下水调查评价监测技术研究... 25

(三)推进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研究... 26

(四)强化矿产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监测研究... 27

第四章 向深海空间拓展. 28

一、推进深海矿产资源勘查... 28

(一)发展深海资源勘查理论与技术... 28

(二)加强海域油气与天然气水合物勘查... 28

(三)组织深海探测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29

二、开展海洋基础地质调查评价... 29

(一)加强海洋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 29

(二)开展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研究... 30

三、强化海洋环境与极地观测研究... 30

(一)发展海洋环境监测预警技术... 30

(二)开展极地环境观测和科学研究... 31

第五章 推进深空对地观测. 32

一、构建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关键技术... 32

(一)研发测绘卫星精细化对地观测技术... 32

(二)拓展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技术... 32

二、推进国土资源卫星观测与应用体系建设... 33

(一)推进国土资源卫星观测体系建设... 33

(二)加强国土资源卫星应用系统建设... 33

三、发展国土资源卫星遥感应用关键技术... 34

(一)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大数据集成技术... 34

(二)发展国土资源全要素遥感提取技术... 35

(三)健全综合遥感调查监测技术与标准... 35

第六章 大力发展土地科技. 36

一、推进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与空间优化开发... 36

(一)拓展土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 36

(二)深化农用地质量调查评价技术... 36

(三)提升国土优化开发理论技术... 37

二、发展土地资源节约集约与耕地保护技术... 38

(一)发展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技术... 38

(二)创新耕地质量提升理论与技术... 38

(三)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 39

(四)拓展土地综合整治与复垦技术... 39

三、加强土地科学与工程基础研究... 40

(一)强化土地科学与工程理论研究... 40

(二)加强土壤污染修复理论技术研究... 41

第七章 提升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水平. 42

一、优化自然资源综合评价与管理... 42

(一)深化自然资源综合管理研究... 42

(二)强化土地资源资产调查核算研究... 42

(三)拓展矿产资源资产调查核算研究... 43

(四)推进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监测研究... 43

二、构建国土资源大数据与智慧国土... 43

(一)深化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应用... 43

(二)强化国土资源监管平台建设... 44

(三)发展智慧国土工程关键技术... 44

(四)组织智慧地质调查系统研发... 44

三、健全标准化与质量检测技术... 45

(一)完善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 45

(二)强化国土资源质量检测技术... 46

第八章 构筑高水平创新平台与基地. 47

一、强化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47

(一)推进优势领域建设国家级平台... 47

(二)促进科研仪器设施开放共享... 48

二、优化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48

(一)建优部级科技创新平台... 48

(二)建强部级科学普及基地... 48

三、深化国际合作平台与基地建设... 49

(一)加强国土资源国际科技合作... 49

(二)推进国际合作平台基地建设... 50

第九章 加快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 52

一、大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52

(一)着力培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52

(二)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52

(三)加大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发现和培养力度... 53

二、完善人才流动与激励制度... 54

(一)鼓励科技创新人才竞争流动... 54

(二)完善创新人才评价激励制度... 54

(三)加大国际人才合作交流力度... 55

第十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56

一、加强科技创新组织领导... 56

二、建立规划评估监督制度... 56

三、支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 57

四、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 57

五、探索多元投入机制... 58

查看详情

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上海梦添铜门抓住“四大”诀窍,赢口碑获发展

  • 定制/013 紫铜
  • m2
  • 梦添
  • 13%
  • 盐城铭安阁商贸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LOFT楼层轻钢龙骨板带动企业发展

  • 2.4*1.2/old 建筑建材
  • 欧拉德
  • 13%
  • 山东德州欧拉德新型机械建材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创新植草环保砖

  • 品种:植草砖;材质:水泥混凝土;规格:长×宽×厚(mm):200×200×80;颜色:本色
  • 铭泰
  • 13%
  • 金华市铭泰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创新堵漏王

  • 品种:堵漏王;容量:20kg/件;
  • 正泰
  • 13%
  • 广州市兆毓连升建材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CBC科技土仿石漆科技土仿石漆

  • C6005
  • Phomi
  • 13%
  • 中山市绿宝新材料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创新资源

  • 画面高清进口背胶宽:5m 高:1.8m 宽:1.5m 高:1.9m
  • 12个
  • 3
  • 中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11-17
查看价格

创新资源

  • 发光字5厘进口亚克力/
  • 17个
  • 3
  • 中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11-17
查看价格

创新资源

  • 展板9厘,6厘安迪板/
  • 28个
  • 3
  • 中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11-17
查看价格

创新资源

  • 水晶字8、5厘进口亚克力喷漆宽:0.06m 高:0.06m
  • 19个
  • 3
  • 中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11-17
查看价格

太平镇发展规划打造粤北生态建设发展新高地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

  • 标题文字:采用10+3mm进口水晶字激光雕刻成形,0.43×2.1米0.47×2.5米
  • 2套
  • 1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9-08
查看价格

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内容解读

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解读一

国土部印发国土资源 “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近日,国土资源部印发《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未来五年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提出“十三五”期间要以深地、深海、深空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构建向地球深部进军、向深海空间拓展和深空对地观测的国土资源战略科技新格局。

《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国土资源工作必须深刻认识战略机遇期内涵变化,以科技创新强化耕地资源保护、推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提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推进土地退化治理和地质环境保护、提升国土资源监管和服务效能。

作为国土资源领域的重点专项规划,也是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十三五”国土资源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是: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战略科技领域创新能力跻身先进国家行列,土地科技水平显著提升,科技综合管理迈出实质步伐,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成为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有力支撑“十三五”国土资源发展目标实现。《规划》还确立了“十三五”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指标,涉及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建设等三方面共17项预期性指标。

《规划》强调,向地球深部进军,大力推进地球深部探测,开展深部能源快速高效勘查评价,推进重要矿产资源勘查与高效利用,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向深海空间拓展,推进深海矿产资源勘查,开展海洋基础地质调查评价,强化海洋环境与极地观测研究;推进深空对地观测,构建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关键技术,推进国土资源卫星观测与应用体系建设,发展国土资源卫星遥感应用关键技术;大力发展土地科技,推进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与空间优化开发,发展土地资源节约集约与耕地保护技术,加强土地科学与工程基础研究;提升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水平,优化自然资源综合评价与管理,构建国土资源大数据与智慧国土,健全标准化与质量检测技术;构筑高水平创新平台与基地,强化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优化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深化国际合作平台与基地建设。

《规划》还确定了包括“三深”领域2020年发展目标、深地探测计划、深部地下观测与实验系统、深地资源勘查研究、中央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地学基础研究等20个重大专栏,将对相关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解读二

中国将启动地球深部探测计划:2%的能量,能用5千年

“十三五”期间,全面实施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战略

国土资源部近日印发《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向地球深部进军,全面实施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战略,争取2030年成为地球深部探测领域的“领跑者”。

“咱们国家领土之下3到10公里的资源,咱们只要取2%,就可以供咱们用5000多年。”在举行的全国国土资源系统科技创新大会上,原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地调局深地探测研究中心研究员董树文一席话,从另外一个角度阐述了“中国领土广阔,地大物博”。

未来5年中,我国将分批在京、津、沪、渝、穗、宁、汉等特大城市、30余省会城市和282个地级城市梯次开展地下空间三维调查、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和全国含水层探测等示范,科学评估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潜力和利用前景。

地下空间利用在发达国家已经有了长足发展,新加坡、日本等地下空间利用到了200米,而我国总体上不足50米。这也就意味着,大多数城市还有至少150米的地下空间可以利用。

“很多国家对地下空间的利用是多元化的,生活与文化、交通与通信、生态景观等等都可以下移,这样能更充分利用地上和近地表空间。”董树文说。

根据规划,我国深地探测战略的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深至2000米的矿产资源开采、3000米的矿产资源勘探成套技术能力,储备一批5000米以深的资源勘查前沿技术,显著提升6500至10000米深的油气勘查技术能力。同时,深层油气勘查深度达到10000米;开辟地热新能源、为形成非碳能源占比2%能力提供技术支持。

董树文打了个简单的比方——到了地下6公里到10公里,地下的热度将达到200到300摄氏度。

“这样的温度可以把水汽化以后进行发电。严格来说,这个能量是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董树文说。

这个能量有多大呢?2%的能量,能用5000年。董树文表示,向深部要资源能源,提高资源储备、缓解资源能源紧缺,是保障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查看详情

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通知文件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土资发〔2016〕10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中国地质调查局,武警黄金指挥部,部其他直属单位,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机关各司局:

《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已经2016年第16次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16年9月1日

查看详情

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文献

全市科技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最新) 全市科技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最新)

全市科技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最新)

格式:pdf

大小:7KB

页数: 3页

全市科技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与全国、全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 时期,是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自治区“双核驱动、三区统筹” 战略中谋求“做好口岸经济、文化旅游两篇大文章,打好产业转型升 级、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全面脱贫、新型城镇化四大攻坚战”更大发 展空间的关键阶段,是我市加快科技发展的重要时期。新常态下,加 强科技创新,有利于我市贯彻“十三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 共享发展理念要求,支撑服务中央赋予 X“三大定位”,释放“三区 叠加”潜力,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 ,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四个 城市”、营造“三大生态”、实现“两个建成”的奋斗目标,提供了根 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为全面落实自治区、 市委、市政府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推进经 济社会稳步发展和我市优化产业结构、 走特色发展道路。 为全面深化 科技体制改革, 推进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科技创

护理“十三五”发展规划 护理“十三五”发展规划

护理“十三五”发展规划

格式:pdf

大小:7KB

页数: 4页

护理部”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 年----2020 年) 为认真贯彻《护士条例》、《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 (2015—2020 年)》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更好地 加快我院护理事业的发展,促进我院护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级,特制定 2016—2020年护理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以创建“二级甲等医院”为契机, 进一步深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护理质量、服 务水平和专业技术为重点。加强科学管理,推进我院护理事业的发展,更好 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二、发展目标 加强护理队伍建设,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加强护理管理,使我院护 理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1、 护士依法执业。持证上岗率达到 100%,注册有效率达到 100%,明确 护士的权利和义务,维护护士的合法权益。 2、合理

中国地质调查局“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内容解读

中国地质调查局“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解读一

11月8日召开的中国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大会暨纪念中国地质调查百年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发布,提出围绕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国土资源中心工作,用“十大计划”聚焦并服务“六大需求”,实施四项重大行动,用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和引领地质调查,把地质调查的过程变成地质科技创新的过程,全面提升依靠科技创新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的能力。

四项重大行动涉及推进地球深部探测工程(计划)、深海探测工程、深空对地观测与卫星应用工程等“三深”探测工程;实施南方页岩气调查、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调查、北方砂岩型铀矿调查、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与试采“四大地质科技攻坚战”;推进“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大科学计划、青藏高原地学研究大科学计划“三大”国际大科学计划;申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地与人才专项和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国家科技“五大平台”项目。

《规划》提出,力争到2020年,地质科技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五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重要资源环境领域地质科技水平进入世界领先行列;到2030年,地质科技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两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和地球深部探测等领域地质科技成为世界领跑者;到2050年,建成世界地质科技强国。

根据《规划》,中国地质调查局明确了30项重点任务,涉及能源资源领域6项、重要矿产资源领域4项、地质环境领域8项、海洋地质调查领域5项、基础前沿领域4项、对地观测技术与地质信息服务领域3项。

《规划》还提出,将全面推进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有机融合,构建地质调查“十大计划”与国家科技“五大平台”协调联动机制,加大地质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建设力度,推进地质科技创新作为成果评价和人才评价标准,探索激励机制促进地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制定大型科研仪器设施开放共享激励机制,深化地质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机制。

中国地质调查局“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解读二

《中国地质调查局“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解读

从1916年至今,中国地质调查事业走过了整整100年的艰辛历程。100年来,地质工作者依靠科技创新,认识深海大洋,探秘地球深部,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在这100年中,得益于科技创新,地质科技方法手段与时俱进,中国地质调查事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

11月8日,中国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大会暨纪念中国地质调查百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正式发布,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地调局地质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地调局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地质科技创新发展的行动指南。

1.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地质调查

科技创新是地质调查事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

回首百年,中国地质调查事业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地质工作者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历史,也是一部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历史。

在当前,创新成为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发出了向地球深部进军的总动员令,国土资源系统科技创新大会提出了“三深一土”总体战略布局,更是明确了地质科技创新的主战场。

“十三五”,是地质科技创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更加有效地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如何更加紧密地服务于经济建设主战场与地质调查主战场,如何推进地质调查工作在“三深”探测等领域走向世界前沿,《中国地质调查局“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都描绘出清晰的路线图。

地质调查过程就是科技创新过程,要用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和引领地质调查,全面提升地质调查依靠科技创新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的能力。

基于这一指导思想,《规划》提出了“十三五”时期中国地质调查工作必须坚持面向世界地质科技前沿、经济建设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五问”、“五不唯”的评价标准,坚持国家地质调查平台和国家科技平台协调联动,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坚持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有机融合,坚持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翼齐飞”。

《规划》明确,“十三五”总体目标是围绕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国土资源中心工作,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地质科技前沿领域创新能力,用“十大计划”聚焦并服务“六大需求”,用科技创新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

到2020年,力争实现地质科技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五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理论与勘查试采技术、应用地球化学理论与技术、岩溶动力学、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理论创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技术、地层古生物等领域领跑世界;在地球深部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技术、极地基础地质研究、页岩气成藏机理与勘查技术、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地热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资源综合绿色高效利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城市地质等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到2030年,地质科技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两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和地球深部探测等领域地质科技成为世界领跑者。到2050年,建成世界地质科技强国。

2.六大领域规划部署30项任务

锁定目标,中国地质调查局规划部署了“十三五”期间30项重点任务,涉及能源资源、重要矿产资源、地质环境、海洋地质调查、基础前沿、对地观测技术与地质信息服务六大领域。

其中,能源资源领域主要开展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资源形成理论与调查评价技术研究、青藏高原油气成藏理论和勘查技术方法研究、南方复杂构造区页岩气成藏理论和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法体系、松辽盆地页岩油成藏地质理论与勘查开发技术体系、北方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和勘查技术方法、地热能资源探测与评价。

重要矿产资源领域包括巨型成矿带成矿动力学机制及成矿系统形成与演化、大宗急缺和战略新兴矿产成矿规律与关键综合利用技术、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技术、大型资源基地资源环境综合调查4项主要任务。

地质环境领域重点开展国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技术方法、城市地质和地下空间利用调查评价技术方法、地下水系统理论和勘查技术方法、地下水水质与污染防控理论与关键技术、岩溶动力学理论与资源环境灾害效应研究、重大地质灾害过程机制与风险防控技术、活动构造带重大工程地质问题与灾害风险防控技术、生态地球化学和土地质量生态管护理论与方法研究。

海洋地质调查领域涉及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理论和勘查技术、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及其环境监测技术、重点海域油气成藏理论和勘查技术方法、海洋地质基础理论与调查技术方法、近海地质调查技术方法研究5项任务。

基础前沿领域着重关注前寒武纪大陆形成与演化、重要造山带结构、造山过程及能源资源效应、重要古生物群起源与古地理、古环境协同演化、区域地层系统与全球对比研究。

对地观测技术与地质信息服务领域的重点是天地深一体化对地观测技术研究、“地质云”与信息服务、地质调查技术标准修订。

3.四项重大行动助推地质科技创新

为加快地质科技创新,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十三五”期间将着力实施四项重大行动。

一是推进地球深部探测工程(计划)、深海探测工程、深空对地观测与卫星应用工程等“三深”探测工程。

地球深部探测工程(计划),重在地下空间探测与安全利用、深部矿产资源探测与评价、深部能源探测与利用、地球深部观测与地壳活动性监测、深部探测前沿技术与装备研发以及地球深部探测与地球系统科学发展。

深海探测工程,主要是核心技术与装备研发、海洋能源资源勘探与开发、深海矿产勘探与利用、深海观测与环境监测、地球系统科学发展以及透视海底与深海空间利用。

深孔对地观测与卫星应用工程,将构建观测数据长效保障(装备)体系、创建智慧对地观测应用系统、创新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监测技术体系、推进新型对地观测技术研发、拓展地外行星地质科学探测研究、地球系统科学综合观测前沿技术研究。

二是实施南方页岩气调查、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调查、北方砂岩型铀矿调查、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与试采等“四大地质科技攻坚战”。

南方页岩气调查,将建立南方复杂构造区页岩气成藏理论和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法体系,选择四川盆地周缘、武陵山、中扬子地区为重点,开展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和战略选区工作,实现南方复杂构造带下古生界海相页岩气突破;在中下扬子和滇黔桂地区开展基础地质调查和战略选区调查,实现二叠系海陆交互相页岩油气与上古生界海相页岩气的突破。

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调查,将在总结中国北方石炭系—二叠系油气地质理论研究与勘查技术方法攻关的基础上,优选有利目标区实施油气地质调查钻井与参数钻探,实现油气调查重大发现与突破。

北方砂岩型铀矿调查,将进行重大找矿突破和丰富铀矿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方法创新,创新“油铀、煤铀兼探”机制,建立煤田、油气田区砂岩型铀矿勘查技术方法体系,推动形成新的国家级铀矿资源战略接续基地,大幅提高我国铀矿资源保障能力。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与试采,将建立以成矿机制、控矿机理和找矿方法为核心的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地质理论和勘查评价技术体系,解决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理论及技术问题。创新适合于弥散型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特点的试采技术方法,形成“地层流体抽取法”新型试采技术,实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首次试采。

三是推进“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大科学计划、青藏高原地学研究大科学计划等“三大”国际大科学计划。

“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将全面实施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填图计划,到2020年建成覆盖全球50%陆地面积的地球化学基准网,构建关键带地球化学观测网平台和“化学地球”数据平台,估算全球资源总量。发布第一期76个化学元素基准值和基准地球化学图。

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大科学计划,将攻克水土耦合调控等系列技术,建立岩溶动力条件快速捕捉、岩溶资源勘探利用和环境治理关键技术体系,查明全球岩溶动力系统的碳水钙循环规律,完善全球岩溶环境监测网。

青藏高原地学研究大科学计划,将研究特提斯形成演化、青藏高原地壳结构及资源环境效应,揭示超大型矿床巨量成矿物质的聚集机理,丰富与完善现代大陆动力学理论和地球动力学理论;摸清青藏高原气候环境变化过程、构造活动规律及地震地质灾害机理,建立高原区地质灾害监测防治技术,为青藏高原地震监测预报和找矿突破提供理论指导和科技支撑。

四是申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地与人才专项和技术创新引导专项等国家科技“五大平台”项目。

推动地球深部探测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实施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研究深部资源勘查理论与技术,研发深海地学探测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展岩溶、干旱荒漠区和海岸带等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研发西北干旱区和西南岩溶区地下水资源探测监测与合理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农田地质高背景重金属污染机理和地球化学修复技术,研发同位素地质学专用TOF-SIMS仪器、岩芯光谱扫描仪、光谱视频成像仪和机载高光谱成像仪等重大科学仪器。

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地球早期形成与演化、大地构造、青藏高原深部结构构造与动力学、重要古生物群生命起源与演化、大规模成矿作用、重要矿床类型成矿过程与成矿规律、活动构造、地震断裂带、区域地下水循环、海洋地质等重要领域,开展前沿探索研究。

依托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同位素地质研究和重大科学仪器研发,开展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勘查技术以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

实施国家人才计划,在对地观测、深部探测、油气地质、深海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等领域开展创新研究。

与相关企业合作,在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地质钻探技术与工艺以及钻探装备等方面,开展攻关研究,推进技术突破,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撑产业化。

4.深化改革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障碍

《规划》提出了7项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全面推进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有机融合。加强并拓展“8 6”、“1 1 6”等合作机制,推进项目合作、人才交流、科技资源共享,联合共建实验室,联合培养研究生和博士后。通过优化整合地质调查系统资源,强化区域地质调查机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中国地质科学院引领地质科技创新、支撑地质调查的能力,推进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深度融合。

构建地质调查“十大计划”与国家科技“五大平台”协调联动机制。促进产学研密切协同,建立对内对外高度开放、国际国内广泛合作的新机制。在实施地质调查“十大计划”过程中,通过不断凝练重大地质科技问题,积极组织申请国家科技创新“五大平台”科技项目,开展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研究取得突破后,有目的、有计划地应用到地质调查“十大计划”中,推动地质调查工作,使国家地质调查“十大计划”与国家科技创新“五大平台”形成良好循环。

加大地质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建设力度。以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为导向,做好卓越地质人才、杰出地质人才和优秀地质人才的选拔工作,建立地质人才成长“双通道”。建立绩效工资分配机制、地质科技成果收益分配制度、地质科技成果奖励制度,有效激发地质科技人才创新创造。加强人才培训,引聘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带动优秀创新团队和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提高地质科技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适应地质调查业务结构调整及地质科技创新发展要求。

推进地质科技创新作为成果评价和人才评价标准。以“五问”、“五不唯”为标准,对成果评价和人才评价分别建立推进地质科技创新的指标体系,围绕地质科技创新的能力、业绩及效果,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及考评办法,促进高水平成果产出和优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探索激励机制促进地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支持直属单位按照国家和主管部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求,将地质科技成果转化净收益按适当比例用于奖励对完成和转化地质科技成果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推动地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各类地学数据资料共享服务。

制定大型科研仪器设施开放共享激励机制。开展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科学数据资源现状调查和开放能力评估,建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清单和开放共享平台,分类制定开放共享目标,大幅提升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和科学数据共享水平。

深化地质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机制。在申请、实施深地探测、深海探测和深空对地观测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时,积极联合国内有关科研、教学、地质调查、地质勘查、设备生产等单位。推动化学地球、岩溶环境、青藏高原等国际大科学计划,扎实推进中美双边地质科技合作、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地质调查合作等,努力深化地质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工作。 2100433B

查看详情

中国地质调查局“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规划内容

《中国地质调查局“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下称《规划》)11月8日正式对外发布。《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地质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地质科技创新发展的行动指南。规划期限为2016年~2020年,同时还对2030年、2050年两个阶段进行了展望。

中国地质调查局“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指导思想

《规划》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国土资源系统科技创新大会要求,用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和引领地质调查,把地质调查的过程变成地质科技创新的过程,全面提升依靠科技创新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的能力。

中国地质调查局“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编制依据

规划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编制完成的。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20年。

中国地质调查局“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战略目标

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围绕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国土资源中心工作,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地质科技前沿领域创新能力,用“十大计划”聚焦并服务“六大需求”,用科技创新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力争到2020年,地质科技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五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重要资源环境领域地质科技水平进入世界领先行列;到2030年,地质科技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两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和地球深部探测等领域成为世界领跑者;到2050年,建成世界地质科技强国。

规划对“十三五”期间要完成的目标进行了细化,力争在6个领域领跑,11个领域并行;主导创建1个国家实验室,参与共建1个国家实验室,力争建成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增1~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1~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增1~2个国际地学研究中心。

——6个领域地质科技成为世界领跑者。在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理论与勘查试采技术、应用地球化学理论与技术、岩溶动力学、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理论创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技术、地层古生物等领域领跑世界。

——11个领域地质科技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地球深部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技术、极地基础地质研究、页岩气成藏机理与勘查技术、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地热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资源综合绿色高效利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城市地质等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开放合作、优势互补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初步建成。

一是主导创建地球深部探测与能源资源安全国家实验室,参与共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精建强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

二是积极推动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岩溶动力学、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应用地球化学、活动构造与地壳稳定性、天然气水合物、地质环境监测技术等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力争建成1~2个。

三是建精建强现代地质勘查、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推动天然气水合物、页岩气、城市地下空间探测与完全利用、地热能源勘查开发、地下水与土壤污染防治等5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力争建成1~2个。

四是积极推动深部地下观测与实验系统(深地实验室)、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地下水监测网等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建成1~2个。

五是建精建强国际岩溶地质研究中心、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建实上合组织地学研究中心,创建青藏高原国际地学研究中心、海岸带湿地生态地质国际研究中心、大数据与资源环境评价国际研究中心,力争新增1~2个国际地学研究中心。

六是建设15个创新研究中心。

——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地质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地质科技创新队伍不断壮大。通过自主培养和引进,造就李四光学者20名、杰出人才80名、优秀人才200名。

——高效顺畅、充满活力的地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基本形成。用科技创新全面改造地调局和29家直属单位,破除一切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深度融合,将地调局建成世界一流的地质科技创新机构。以申报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项目、创建国家实验室为契机,将地科院建成全国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以六个大区地质调查中心为基础,聚焦区域重大需求,弘扬传统优势学科,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创建六个区域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地质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初步形成。地质科技成果的发布、示范应用、标准制定、绩效激励等制度完善,初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地质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成果转化率大幅提升。

——地质科学普及能力大幅提升。新建一批地质科普基地,科普资源共享能力增强,扩展传播渠道和形式更加多元化,使社会公众对地质科学和能源、资源、环境、灾害的认知程度有较大提高。

中国地质调查局“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主要任务

在能源资源领域,确定了六大主要任务:

——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资源形成理论与调查评价技术。开展北方新区新层系原型盆地恢复和演化研究,分析后期构造演化及重大地质事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攻关火山岩覆盖区二维地震采集技术,探索北方新区火山岩覆盖区下“非震 地震”综合物探方法组合。

——青藏高原油气成藏理论和勘查技术方法。开展高原隆升背景下油气成藏理论研究,分析Pangea大陆解体对盆地的形成演化、沉积充填过程及石油地质条件的控制,分析高原隆升剥蚀对油气成藏与保存的影响。研究高原冻土区二维地震采集技术方法,研究低频人工震源与井炮相结合的二维地震采集方法,攻关高寒冻土区高密度、高叠次、小点距、小面元地震采集新技术。

——南方复杂构造区页岩气成藏理论和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法体系。开展南方复杂构造区页岩气成藏理论研究,分析页岩岩相类型、热演化程度与页岩孔隙特征、页岩气赋存状态等相互关系,揭示不同类型页岩气保存条件和富集主控因素。构建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法体系,攻关甜点预测、地震压力预测、3000米深井中原位地应力测量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发页岩10~5纳米三维结构、成分重建和可视化技术。

——松辽盆地页岩油成藏地质理论与勘查开发技术体系。查明松辽盆地湖盆页岩油形成机理、富集规律和主控因素,建立大型陆相湖盆页岩油成藏地质理论,形成一套适合于陆相页岩油勘查开发的钻探及压裂技术体系。

——北方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和勘查技术方法。搭建铀矿成矿理论创新框架,将“盆内隆缘型”作为一种重要的铀矿成矿模式,创新提出陆相盆地沉积环境对北方大规模成矿作用制约理论,实现成矿理论的重大创新。创新北方砂岩型铀矿勘查技术方法,建立关键技术指标,二次开发煤炭、石油行业海量钻孔等放射性测量地质资料,创建一套砂岩型铀矿勘查技术方法体系,推动我国砂岩型铀矿调查规范和标准修订与升级推广。

——地热能资源探测与评价。探测我国不同深度的地热资源分布、揭示成藏模式与形成机理,初步查明重点地区地热资源总量,分层优选开发区域。开展浅层地热探测(0~200米),中深部水热系统探测与热储评价(4000米以浅),深层地热资源探测与高温地热田评价(4000米以深)。

在重要矿产资源领域,确定了四大主要任务:

——巨型成矿带成矿动力学机制及成矿系统形成与演化。研究西部地区西南三江、班公湖-怒江、冈底斯、昆仑、环扬子等巨型成矿带铜、铅锌等大型-超大型矿床时空分布格局、形成机理与成矿环境,探讨成矿动力学机制及成矿系统形成与演化。

——大宗急缺和战略新兴矿产成矿规律与关键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锂、钾盐以及“三稀”金属矿产时空分布格局、形成机理与成矿环境,成矿物质来源及富集规律,探讨构造控矿动力学机制。创建大型资源基地技术经济、环境综合评价技术方法体系,探索锂-钾多元体系卤水中各盐类矿物分离条件和机理以及绿色环保开发技术,建立镓、锗、铟、铍、铌钽等稀有稀散金属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法和高效利用技术。

——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技术。进一步探索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建立一批矿集区尺度矿床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创新基于不同成矿作用类型的地质填图方法技术,突破地质找矿“最后一公里”问题。

——大型资源基地资源环境综合调查。以大型资源基地为单元,支撑大型资源基地找矿突破和服务绿色矿业发展,开展地质、环境和技术经济评价综合地质调查,查明资源潜力和地质环境条件,评估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及环境承载能力,建立一套大型资源基地综合调查的流程和方法技术要求,建立大型资源基地绿色勘查开发评价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形成以1∶5万比例尺为主体的系列产品图件和信息平台,为资源基地矿业勘查开发优化布局提供对策建议,为资源基地的找矿突破、绿色矿业开发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

在地质环境领域,确定了八大主要任务: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技术方法。紧紧围绕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国家战略部署,构建地质环境、地下水及能源矿产等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城市地质和地下空间利用调查评价技术方法。围绕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地质安全和地下空间利用问题,开展城市地质调查评价、地质大数据分析、三维建模、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方法研究,为提升我国城市地质安全保障和地质资源协同利用提供有力支撑。

——地下水系统理论和勘查技术方法。加强中国区域水文地质学、基岩地下水理论、岩溶地下水系统理论、沉积盆地地下水流系统理论创新。发展区域地下水流与水质数值模拟技术,建立区域地下水循环演化大模型,实现对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潜力及地下水水质演变趋势进行定量评估与预测。探索地下水系统调蓄及劣质水改水等水资源利用技术,以及地下水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技术方法和含水层修复技术。加强深部含水层结构探测关键技术研发,构建不同类型地下水调查、勘查和评价技术方法体系,形成数据采集、分析和信息服务一体化的地下水监测网络体系。

——地下水水质与污染防控理论与关键技术。探索水质遥感调查技术、新型污染物和地质微生物调查技术,水质动态监测预警和水、土污染快速调查分析技术、污染源及污染途径快速识别技术,形成地下水水质与污染防控技术体系。研制地下水天然基底国家级标准物质、制定污染物多指标分析测试标准,建立测试样品信息和远程质量监控系统,建立健全地下水分析测试“全流程、全方位、全要素”的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地下水水质与污染PRB修复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构建“基础调查-污染编录评级-动态预警监测-污染防治区划”四位一体的区域地下水水质与污染防控理论与关键技术体系。

——岩溶动力学理论与资源环境灾害效应研究。完善岩溶动力学理论,创新岩溶地下水系统圈划、调查及立体动态表达方式,形成岩溶隧道工程区地下水循环模式,建立岩溶地下河系统水资源评价模型,开展岩溶地下河系统水污染过程模式和机理研究,探索岩溶地下水污染突发事件处置方法,研发岩溶地下河污染快速识别和含水层修复技术。重建全新世增温期古气候环境的演化格局,进行气候变化与环境响应分析及未来气候变化预测。研发岩溶碳源甄别技术,建立流域尺度岩溶碳循环概念模型。建立岩溶碳循环与氮循环耦合模型,创新人工干预增汇减排技术。研究二氧化碳地质储存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形成二氧化碳储存选址调查、勘查、评价、灌注试验与环境影响监测的全流程技术体系。

——重大地质灾害过程机制与风险防控技术。加强区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条件、分布规律和成灾模式调查研究,揭示降雨、地震和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地质过程和动力学机制。创新不同降雨、地震和工程活动情景条件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风险评估与防控理论与技术方法体系;创新地质灾害调查研究成果,拓展成果服务领域,建立全链条成果转化服务示范。研发地质灾害天空地一体化地质灾害调查、探测、监测预警和技术体系,探索重大灾害情景构建技术,建成基于大数据和云平台的全国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与服务平台。研制地质灾害应急勘查、快速处置技术装备和滑坡、泥石流灾害新型防治技术,形成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安全检测与防控标准化技术体系。

——活动构造带重大工程地质问题与灾害风险防控技术。创新活动构造带区域工程地质学理论和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方法体系,加强活动构造带三维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灾害填图试点研究。研究活动构造带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的重大滑坡灾害、隧道工程围岩大变形、岩爆等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的地质过程机制。加强覆盖区活动断层调查、探测、工程稳定评价和风险防控技术方法研究,研发深孔(1000米以上)原地应力测量、监测和三维构造应力场模拟技术。加强震源模型、场地地震动模拟技术、斜坡地震动响应特征和重大地震滑坡启动、动力学和灾害链过程机制研究,创新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模型,完善地震滑坡风险理论与技术方法体系。建立活动构造带断层、地应力等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生态地球化学和土地质量生态管护理论与方法。围绕当前土地质量管理的迫切需求,选择典型地区,研究耕地重金属迁移转化规律,完善南方丘陵区、西北等特殊景观区以及东北黑土地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监测技术方法体系,开展工业用地转型土地质量评价技术方法研究,以及面向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土地质量监管方法研究,为保障农产品安全、优质农产品开发和城市集约用地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海洋地质调查领域,确定了五大攻坚任务: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理论和勘查技术。重点开展天然气水合物成矿特征、赋存规律、成藏机理、资源环境效应研究,进行天然气水合物勘查技术攻关,研发关键设备,建立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评价技术体系,初步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环境影响调查评价技术。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及其环境监测技术。重点开展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工艺和装备体系的攻关与集成,研发开采环境监测技术和装备,形成适用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藏的开采及其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并成功进行应用示范。

——重点海域油气成藏理论和勘查技术方法。针对制约深水、深层油气资源勘查的地震采集、资源评价、目标优选等技术和理论难点,建立南海北部深水区新生界、海相中生界,南黄海海相中-古生界油气成藏机理和理论。开展南海北部深水区及海相中生界勘查技术攻关,创新形成以小道间距为特色的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处理以及储层预测技术;进一步完善南黄海“高富强”(高覆盖次数、富低频、强能量震源)地震勘查技术体系。

——海洋地质基础理论与调查技术方法。系统集成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建立中国海构造与地层格架,阐明陆架沉积“源-汇”过程及其机理,创新发展南海构造形成演化、西太平洋沟弧盆构造体系、边缘海地质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等基础理论。重点加强搭载无人机、无人艇开展海洋地质调查技术创新,集成近海底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海底地质灾害原位监测技术与装备,建立海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方法体系。

——近海地质调查技术方法。针对我国近海常规技术无法开展的问题,满足地质灾害监测的需要,重点加强航空物探与遥感综合调查、无人机航磁测量、浅层地震勘探、电磁法勘探,以及浅水区无验潮测深等科技创新,实现潮间带无缝地质测量;开展海洋地质环境监测应用技术创新,提高监测精度;研制海底活动断层监测新型设备,不断完善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监测体系。

在基础前沿领域,确定了四大任务:

——前寒武纪大陆形成与演化。以华北、扬子和塔里木三大陆块为重点,深化古陆核的研究,进一步找寻地球早期地壳物质,探索早期地壳的形成与演化;探究中国古陆块对前寒武纪超大陆旋回以及太古宙拼合过程和泛非事件在中国的响应,建立早前寒武纪构造体制转换的识别标志;深入研究前寒武纪超大陆旋回对成矿作用的制约、变质基底对显生宙成矿作用的制约。

——重要造山带结构、造山过程及能源资源效应。系统查明我国不同类型主要造山带(碰撞造山带、增生造山带和复合型造山带)构造格局,全面剖析造山带的构造演化过程;加强大型断裂系统对造山带格局及矿产分布的控制和影响,深化造山带及盆山耦合方面的构造学研究;将不同类型造山带作为一个系统整体研究,系统划分中国大地构造演化旋回,根据不同构造旋回的实质进行构造单元和断裂系统的划分,总结不同演化阶段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机制,探讨其对资源和环境的控制。

——重要古生物群起源与古地理、古环境协同演化。开展重要生物群落的起源与演化研究,重点研究生物群生存与演化的古地理、古环境以及埋葬学特征;深入研究古生物地层学,为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建立区域地层格架提供支撑;重点研究中、新元古代以来重大生物演化时期的生物多样性、绝灭-复苏事件,以及不同时期古生物地理和古环境特征,探讨地史时期生物演化事件与古地理、古气候及古环境特征的相关关系和驱动机制。

——区域地层系统与全球对比。系统集成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成果,加强地层立典性研究与疑难地层问题解决,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古生代各系内统、阶的界线层型及其对比研究;加强太古宙和古元古代年代学和中、新元古代内部分统建阶研究;加强中国陆相地层对比研究;加强全球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和地层建阶剖面与区域地层单位的对比研究;加强化学地层学、事件地层学、旋回地层学、定量地层学、生态地层学的示范研究,拓宽地层学的服务领域,不断完善我国区域地层系统。

在对地观测技术与地质信息服务领域,确定了三大任务:

——天地深一体化对地观测技术。构建天基(星载、机载)遥感对地观测系统,包括高光谱载荷、热红外载荷、近红外载荷、多光谱载荷等多种载荷,形成天基对地观测能力;构建地面观测系统,包括手持式光谱仪、各类地面观测、监测等站点,形成地面观测与验证能力;构建地壳深部观测系统,包括高光谱岩芯扫描仪、深部钻探、深部地应力观测系统、深部地热观测系统等,形成地壳深部观测能力。

基于“天、地、深”观测系统,采用先进传感网及物联网技术,遵循相关行业标准规范,在地质大数据框架下,构建集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应用及服务于一体的天地深一体化对地观测云平台,为地质找矿、油气调查、土地监测、灾害评估、深部空间开发利用等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和决策支持。

——“地质云”与信息服务。建设基于超算平台的“开放共享、互联互通”地质大数据处理与服务支撑平台,实现海量地质数据的高效平台化处理,实现海量地质数据的高效平台化处理,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和服务。提升地质信息化支撑能力,推进天地空一体化智能地质调查体系建设,实现数字区域地质际矿产地质调查向智能化地质调查的跨越,并逐步推广到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等领域,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对传统地质调查方法流程进行改造,从而显著提高地质调查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的能力和效率。建立地质调查业务管理系统,实现地质调查工作统一综合部署、项目运行监管、生产调度指挥、安全管理等的全过程信息化,提高国家地质调查工作辅助决策的支持能力。

——地质调查技术标准修订。按照“聚焦需求、提高质量、促进应用、强化科技”的原则和“五问”要求,修订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和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技术标准及各类地质调查预算标准,用标准引领行业发展,用标准促进地质调查与地质科技创新融合,增强地质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地质调查成果水平。

查看详情

石家庄市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发展规划

石家庄市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文件编号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文件:石政发〔2016〕68号

石家庄市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发布日期

2016年12月26日

石家庄市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发布单位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

石家庄市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发布对象

石家庄市辖区内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正定新区、循环化工园区和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