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贵州苏铁(Guizhousutie),苏铁科。棕榈状常绿植物,树干高约65厘米。叶羽状全裂,长达1.6米,裂片条形或条状披针形,厚革质,无毛,深绿色,叶柄两侧具短刺。大孢子叶多数,密生茎顶呈球形,密被黄褐色或锈褐色绒毛。中国特有种。分布于贵州、广西,生于海拔400~1060米处。
苏铁又名凤尾蕉、避火蕉、金代、铁树等,在民间,"铁树"这一名称用得较多,一说是因其木质密度大,入水即沉,沉重如铁而得名;另一说因其生长需要大量铁元素,即使是衰败垂死的苏铁,只要用铁钉钉入其主干内,就可起死回生,重复生机,故而名之。
贵州苏铁在贵州仅局限分布于西南部的南盘江河谷地带,兴义、望谟和安龙等县而以兴义县南部及东南部的羊平、纳辉、箐口、巴结、坝达章、坝艾、昌平、平寨、泥函及望谟岩架、安龙停西等地较多。垂直分布范围在400-1060米之间。广西南盘江沿岸的部分地区也有分布。
贵州苏铁多生长在侵蚀或溶蚀的河谷山地,地形破碎,坡度较陡,相对高差一般在200米左右。由于纬度较低,海拔也低,因此生境中热量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在19。2℃,≥10℃活动积温在6500℃以上。年降雨量虽然在1150-1200毫米,但由于干湿季节明显,并受焚风的影响,所以生境中仍较干燥,使之具有干热河谷的气候特点。生境的土壤我为砂页岩发育的山地黄壤、黄红壤,或由于灰岩发育的黑色石灰土,土体干燥,结构较差,水土流失的现象较为严重。在石灰土地区,生 境中常有碳酸盐类基岩裸露。贵州苏铁分布区的原生植被多被破坏,现存的多数种类为耐旱的阳性次生种类,常见的有千张纸、木棉 、火绳树、苹果榕、仙人掌、斜叶榕等。
树高近1米,具大型羽状叶,叶柄长40一50厘米,两侧具短刺,刺长近3毫米;羽状
裂片条形或条状披针形,厚革质,长8-18(29)厘米,宽8-12毫米,无毛,基部两侧稍有不对称,先端渐尖,边缘稍反曲,表面深绿色,略有光泽,背面淡绿色,中脉在两面隆起。大孢子叶在茎顶密生呈球形,密被黄褐色绒毛或锈褐色绒毛,长14-20厘米,顶片近圆形,深羽裂,长6-7匣米,宽7一8厘米;钻形裂片17-33枚,长2-4.5厘米,宽2-4毫米,先端渐尖,两面无毛,边缘和基部密生黄褐色绒毛,顶和裂片长3-4.5厘米,宽1-1.7厘米,下部有3-5线裂片;大孢子叶的下部有急缩成粗短的柄,长3-5毫米,两侧着生胚珠2-8枚;胚珠无毛,球形或近球形,稍扁,肉黄色,顶端红褐色,具短的小尖头。
苏铁属常绿植物。茎干都比较粗壮,植株高度可以达到8m。花期在7~8月。雌雄异株,雄花在叶片的内侧,雌花则在茎的顶部。喜强烈的阳光、温暖湿润的环境。要求肥沃、沙质、微酸性、有良好通透性的土壤。耐寒性较差...
苏铁:俗称:铁树,别名:辟火蕉、凤尾蕉、凤尾松、凤尾草,拉丁文名:Cycas revoluta Thunb. 苏铁科、苏铁属,一...
苏铁是铁树。
贵州苏铁植株体内矿质养分含量特征分析
测定珍稀濒危植物贵州苏铁植株,构建不同组织和器官矿质营养元素的含量,分析矿质营养在体内分布特征及其相关特性,以及结合生长环境土壤特性分析贵州苏铁生长发育对营养需求以及土壤环境供给之间的关系,研究珍稀濒危植物贵州苏铁植株矿质营养含量及与土壤环境的相互作用,为贵州苏铁栽培和物种保护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植株体内N、P元素含量变化较大,4a生植株体内比1a生积累更多Fe、Mn、Zn、Ga、Mg元素,小孢子叶Zn含量最高,大孢子叶Mn含量最高,雄性叶元素含量高于雌性叶。表明贵州苏铁生长发育过程中生殖生长需要大量种类和数量的矿质营养物质,同时也证明了营养生长物质服务于生殖生长。在栽培生产中除了选择栽培基质与原生地大致相同满足植株的营养生长外,还更应注重在生殖时期对矿质营养的补给,满足植物生殖生长对矿质营养的需求。
贵州苏铁野生居群径级构件与种群动态
研究贵州苏铁野生居群的种群构件特性,通过数学推理种群构建因子球茎直径、叶片数量和球茎高度以及根系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认为,从种群径级构件分析,自然状况下贵州苏铁老、中、青年龄结构合理,自然状态下种群能够实现物种的健康延续发展.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种群构件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在野外及时准确地认识贵州苏铁的个体特性及其栽培种植管护.
叉孢苏铁与贵州苏铁、十万大山苏铁、单羽苏铁外形相近。叉孢苏铁羽叶、羽片、叶柄远比贵州苏铁长,叶柄与叶轴幼时有棕色长柔毛,后迅速脱落成光滑无毛,一年生叶柄常被有白粉,羽片平展,大孢子叶上部顶片之侧裂片常二叉或二裂,纤细,先端芒状;生长在密林下或蔽荫环境;贵州苏铁羽叶、羽片、叶柄均较短,叶柄与叶轴幼时有短柔毛,后渐大多脱落,宿存成污状,无白粉,大孢子叶之侧裂片粗壮,常不分叉,生长在山坡林中或林下;十万大山苏铁的叶柄与叶轴有宿存的污毛,无白粉,羽片边缘波状,大孢子叶较小,侧裂片数目较少而不同;而单羽苏铁亦无白粉,羽叶干后变黑褐色 。
叉孢苏铁发现于20世纪的80年代。1983年,蓝开敏教授和邹荣福先生发表贵州苏铁时引证标本中的望谟岩架周伟农无号标本为雄株,后栽培于望谟林业局周伟农家中。该株植株实为叉孢苏铁的雄株。1984年,邓朝义在册亨巧马林场采集到叉孢苏铁的大孢子叶标本时称为“巧马苏铁”。随后邓朝义同志一直对望谟的苏铁植物和兴义的苏铁植物的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特征区别较为明显,进一步确证望谟一带分布的苏铁和兴义分布的野生苏铁不是同一种植物。1992年,西南农大杨四林等对贵州的野生苏铁进行考察,考察范围仅限兴义市。1994年,王定跃等人到贵州进行苏铁植物考察,邓朝义同志陪同考察了望谟栽培的苏铁。随后邓朝义、王晓东深入到望谟县野生苏铁的分布环境进行详细的考察研究。1995年,王定跃、邓朝义联名发表“叉孢苏铁”新种于《非洲铁》杂志。1994年至1995年间,邓朝义等人对滇黔桂交界地区的苏铁植物进行考察,完成国家林业部下达的“中国野生苏铁考察”任务,从而确定了叉孢苏铁的分布区在贵州分布于望谟县、册亨县等地,自然分布海拔为300米~800米。此外还分布于广西乐业、田林和云南的富宁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