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理论与计算》 全书共18章,介绍了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应用与研究动态;阐述了混凝土及纲材的本构关系,给出了钢与混凝土组合材料本构关系,专题研究了钢与混凝土简支(连续)组合梁、预应力组合梁、钢板与混凝土组织梁、外包钢混凝土结构、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钢骨混凝土结构构件(剪力墙及框架体系)等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及全过程非线性分析理论;研究了组合梁徐变效应分析理论与计算方法;阐述了剪力连接件工作机构及其在组合梁中的设计原则;介绍了圆(方)形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设计方法。
《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理论与计算》可供从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及海洋结构工程的科技人员和高等院校的教师、研究生及高年级的本科生参考。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钢与混凝土组合梁
1.2 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
1.3 钢骨混凝土结构
1.4 外包钢混凝土结构
1.5 钢管混凝土结构
第2章 组合材料强度准则及本构关系
2.1 混凝土强度准则
2.1.1 单向受力破坏准则
2.1.2 双向受力破坏准则
2.1.3 三向受力破坏准则
2.2 混凝土本构关系
2.2.1 单轴受压本构关系
2.2.2 单轴受拉本构关系
2.2.3 弹性本构关系矩阵
2.2.4 弹塑性本构关系矩阵一一变形理论
2.2.5 弹塑性本构关系矩阵——增量理论
2.2.6 开裂状态本构关系
2.3 钢材本构关系
2.3.1 弹塑性本构关系
2.3.2 简化本构关系
2.4 组合材料本构关系
第3章 钢与混凝土组合梁
3.1 试验研究
3.1.1 试验概况
3.1.2 试验结果分析
3.2 弹性分析
3.2.1 构造要求
3.2.2 翼缘板有效宽度
3.2.3 截面特征
3.2.4 截面应力
3.3 塑性分析
3.3.1 抗弯承载力
3.3.2 抗剪承载力
3.4 组合梁交接面滑移
3.4.1 滑移微分方程
3.4.2 相对滑移计算
3.5 组合梁变形
3.6 钢与混凝土连续组合梁
3.6.1 试验研究
3.6.2 中间支座截面抗弯承载力
3.6.3 中间支座截面抗剪承载力
3.6.4 正常使用阶段应力分析
3.6.5 变形计算
3.6.6 裂缝宽度
第4章 钢与混凝土预应力组合梁
4.1 试验研究
4.1.1 试验概况
4.1.2 试验结果分析
4.2 预应力组合梁设计
4.2.1 初步设计
4.2.2 钢梁应力分析
4.3 承受正弯矩预应力组合梁
4.3.1 弹性分析
4.3.2 极限承载力
4.4 承受负弯矩预应力组合梁
4.4.1 弹性分析
4.4.2 极限承载力
4.5 预应力连续组合梁
4.5.1 弹性分析
4.5.2 极限承载力
4.6 滑移效应影响下的变形计算
4.6.1 变形微分方程
4.6.2 变形计算
第5章 组合梁徐变效应分析
5.1 混凝土徐变效应分析
5.1.1 混凝土徐变理论
5.1.2 徐变效应分析的基本方程
5.2 组合梁的徐变效应分析理论
5.2.1 短期荷载作用
5.2.2 长期荷载作用
5.3 组合梁徐变效应计算分析
5.3.1 内力与变形沿梁长分布
5.3.2 内力与变形随时间变化
第6章 钢板与混凝土组合梁
6.1 试验研究
6.1.1 试验概况
6.1.2 试验结果分析
6.2 抗裂承载力
6.2.1 开裂弯矩
6.2.2 裂缝宽度及间距
6.3 弹性分析
6.3.1 截面特征
6.3.2 截面应力
6.4 极限承载力
6.5 变形计算
6.5.1 换算截面法
6.5.2 滑移效应影响的变形
6.6 交接面滑移
6.7 基于合成法的全过程分析
6.7.1 合成法迭代方程
6.7.2 计算结果分析
第7章 剪力连接件设计
7.1 剪力连接件推出试验
7.2 栓钉连接件
7.3 方钢连接件
7.4 弯筋连接件
7.5 槽钢连接件
7.6 简支组合梁连接件设计
7.7 连续组合梁连接件设计
第8章 钢与混凝土组合梁计算分析
8.1 基于合成法的全过程分析
8.1.1 合成法迭代方程
8.1.2 弯矩与曲率
8.1.3 荷载与变形
8.2 非线性平面有限元分析
8.2.1 四边形等参单元
8.2.2 平面剪力连接件单元
8.2.3 计算结果分析
8.3 非线性空间有限元分析
8.3.1 矩形薄板单元
8.3.2 矩形组合板单元
8.3.3 层状单元
8.3.4 空间连接件单元
8.3.5 空间计算分析
第9章 钢桁架与混凝土组合梁计算分析
9.1 平面杆系结构
9.1.1 平面杆单元
9.1.2 平面梁单元
9.2 空间杆系结构
9.2.1 空间杆单元
9.2.2 空间梁单元
9.3 空间计算分析
第10章 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
10.1 组合楼板类型
10.2 压型钢板截面特征
10.2.1 截面特征
10.2.2 翼缘有效宽度
10.3 组合楼板构造
10.4 组合楼板界限含钢率
10.5 组合楼板设计
10.5.1 设计荷载
10.5.2 截面承载力
10.5.3 变形计算
第11章 外包钢混凝土结构
第12章 钢骨混凝土梁
第13章 钢骨混凝土柱
第14章 钢骨混凝土结构构件计算分析
第15章 钢骨混凝土结构梁柱节点
第16章 钢骨混凝土剪力墙
第17章 钢骨混凝土框架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
第18章 钢管混凝土结构
参考文献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比钢结构(A、C、D )。A.防火性能好B.节约空间C.抗震性能好D.变形能力强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是由钢材和混凝土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经组合而成的一种新型结构。是钢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的合理组合,充分发挥了钢材抗拉强度高、塑性好和混凝土抗压性能好的优点,弥补彼此各自的缺点钢-混凝土组合...
钢混结构是行内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简称;钢和混凝土组合结构又称为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即混凝土内配置型钢(或焊接成型)和钢筋的结构。
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浅谈
一、组合结构概述 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依据钢材形式与配钢方式不同分为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组合楼板、 钢与混凝土组合梁、劲性钢筋混凝土、钢管混凝土和外包钢混凝土等多种形式。 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组合楼板是在压成各种形式的凹凸肋与各种形式的槽纹的钢板上浇注混 凝土而制成的组合板。 钢与混凝土组合梁是将钢梁与砼板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劲性钢筋混凝土是在混凝土中主要配置压制或焊接型钢而成。 钢管混凝土是在钢管中填充混凝土而成的,混凝土与钢管协同受。 外包钢混凝土是在混凝土四角配以角钢形成的一种结构。 二、组合结构的应用 国内采用此技术的工程现在还是比较多了,如深圳的地王大厦、赛格广场等超高层建筑。 三、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组合楼板的研究与应用 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组合楼板兴起于 20 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仅作为楼板的永久性模板。 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逐步推广, 主要在北京长富宫中心、 京城大厦、香格里拉饭店,
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 (2)
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 用型钢或钢板焊成钢截面,再将其埋置于混凝土中,使混凝土与型钢形成整 体共同受力,称为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简称 SRC。 钢部件和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部件组合成为整体而共同工作的一种结构, 兼 具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一些特性。 可用于多层和高层建筑中的楼面梁、 桁 架、板、柱,屋盖结构中的屋面板、梁、桁架,厂房中的柱及工作平台梁、板以 及桥梁,在中国还用于厂房中的吊车梁。 钢和混凝土组合结构有组合梁、 组合板、 组合桁架和组合柱四大类。 组合梁 由钢梁、连接件和钢筋混凝土板组成。组合梁的上翼缘有截面面 积较大的钢筋混凝土板承受压力,致使钢梁上翼缘截面减小 ,从而节约钢材 ,钢梁 下翼缘则承受拉力, 这是组合梁的受力特点。 组合梁的钢梁, 可用热轧成型的工 字钢;或在工字形的下翼缘焊一块钢板, 不设上翼缘板而将连接件焊在钢梁腹板 两侧荷载较大时,则采用焊接上下不对称工字形
《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理论与计算》 全书共18章,介绍了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应用与研究动态;阐述了混凝土及纲材的本构关系,给出了钢与混凝土组合材料本构关系,专题研究了钢与混凝土简支(连续)组合梁、预应力组合梁、钢板与混凝土组织梁、外包钢混凝土结构、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钢骨混凝土结构构件(剪力墙及框架体系)等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及全过程非线性分析理论;研究了组合梁徐变效应分析理论与计算方法;阐述了剪力连接件工作机构及其在组合梁中的设计原则;介绍了圆(方)形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设计方法。
《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理论与计算》可供从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及海洋结构工程的科技人员和高等院校的教师、研究生及高年级的本科生参考。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钢与混凝土组合梁
1.2 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
1.3 钢骨混凝土结构
1.4 外包钢混凝土结构
1.5 钢管混凝土结构
第2章 组合材料强度准则及本构关系
2.1 混凝土强度准则
2.1.1 单向受力破坏准则
2.1.2 双向受力破坏准则
2.1.3 三向受力破坏准则
2.2 混凝土本构关系
2.2.1 单轴受压本构关系
2.2.2 单轴受拉本构关系
2.2.3 弹性本构关系矩阵
2.2.4 弹塑性本构关系矩阵一一变形理论
2.2.5 弹塑性本构关系矩阵——增量理论
2.2.6 开裂状态本构关系
2.3 钢材本构关系
2.3.1 弹塑性本构关系
2.3.2 简化本构关系
2.4 组合材料本构关系
第3章 钢与混凝土组合梁
3.1 试验研究
3.1.1 试验概况
3.1.2 试验结果分析
3.2 弹性分析
3.2.1 构造要求
3.2.2 翼缘板有效宽度
3.2.3 截面特征
3.2.4 截面应力
3.3 塑性分析
3.3.1 抗弯承载力
3.3.2 抗剪承载力
3.4 组合梁交接面滑移
3.4.1 滑移微分方程
3.4.2 相对滑移计算
3.5 组合梁变形
3.6 钢与混凝土连续组合梁
3.6.1 试验研究
3.6.2 中间支座截面抗弯承载力
3.6.3 中间支座截面抗剪承载力
3.6.4 正常使用阶段应力分析
3.6.5 变形计算
3.6.6 裂缝宽度
第4章 钢与混凝土预应力组合梁
4.1 试验研究
4.1.1 试验概况
4.1.2 试验结果分析
4.2 预应力组合梁设计
4.2.1 初步设计
4.2.2 钢梁应力分析
4.3 承受正弯矩预应力组合梁
4.3.1 弹性分析
4.3.2 极限承载力
4.4 承受负弯矩预应力组合梁
4.4.1 弹性分析
4.4.2 极限承载力
4.5 预应力连续组合梁
4.5.1 弹性分析
4.5.2 极限承载力
4.6 滑移效应影响下的变形计算
4.6.1 变形微分方程
4.6.2 变形计算
第5章 组合梁徐变效应分析
5.1 混凝土徐变效应分析
5.1.1 混凝土徐变理论
5.1.2 徐变效应分析的基本方程
5.2 组合梁的徐变效应分析理论
5.2.1 短期荷载作用
5.2.2 长期荷载作用
5.3 组合梁徐变效应计算分析
5.3.1 内力与变形沿梁长分布
5.3.2 内力与变形随时间变化
第6章 钢板与混凝土组合梁
6.1 试验研究
6.1.1 试验概况
6.1.2 试验结果分析
6.2 抗裂承载力
6.2.1 开裂弯矩
6.2.2 裂缝宽度及间距
6.3 弹性分析
6.3.1 截面特征
6.3.2 截面应力
6.4 极限承载力
6.5 变形计算
6.5.1 换算截面法
6.5.2 滑移效应影响的变形
6.6 交接面滑移
6.7 基于合成法的全过程分析
6.7.1 合成法迭代方程
6.7.2 计算结果分析
第7章 剪力连接件设计
7.1 剪力连接件推出试验
7.2 栓钉连接件
7.3 方钢连接件
7.4 弯筋连接件
7.5 槽钢连接件
7.6 简支组合梁连接件设计
7.7 连续组合梁连接件设计
第8章 钢与混凝土组合梁计算分析
8.1 基于合成法的全过程分析
8.1.1 合成法迭代方程
8.1.2 弯矩与曲率
8.1.3 荷载与变形
8.2 非线性平面有限元分析
8.2.1 四边形等参单元
8.2.2 平面剪力连接件单元
8.2.3 计算结果分析
8.3 非线性空间有限元分析
8.3.1 矩形薄板单元
8.3.2 矩形组合板单元
8.3.3 层状单元
8.3.4 空间连接件单元
8.3.5 空间计算分析
第9章 钢桁架与混凝土组合梁计算分析
9.1 平面杆系结构
9.1.1 平面杆单元
9.1.2 平面梁单元
9.2 空间杆系结构
9.2.1 空间杆单元
9.2.2 空间梁单元
9.3 空间计算分析
第10章 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
10.1 组合楼板类型
10.2 压型钢板截面特征
10.2.1 截面特征
10.2.2 翼缘有效宽度
10.3 组合楼板构造
10.4 组合楼板界限含钢率
10.5 组合楼板设计
10.5.1 设计荷载
10.5.2 截面承载力
10.5.3 变形计算
第11章 外包钢混凝土结构
第12章 钢骨混凝土梁
第13章 钢骨混凝土柱
第14章 钢骨混凝土结构构件计算分析
第15章 钢骨混凝土结构梁柱节点
第16章 钢骨混凝土剪力墙
第17章 钢骨混凝土框架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
第18章 钢管混凝土结构
参考文献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第1版 (2005年3月1日)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ISBN: 9787030146151
条形码: 9787030146151
尺寸: 24.4 x 17 x 2.4 cm
重量: 721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