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路康(Louis Isadore Kahn,1901年2月20日-1974年3月14日)
是一九六○年以降,最重要的建筑师与建筑精神导师,对建筑思想与建筑风格的蜕变均有极深远的影响,他和莱特被公认为美国最重要的两位建筑大师,他以哲学性的建筑思考闻名於世,是当代极为重要的建筑教育家。
出生於爱沙尼亚的Saaremaa岛,於1901年,路康举家移民美国,并在1914年成为美国公民。他於1924年获得宾州大学建筑学士学位,随後执业於费城,并在1947年任教於耶鲁大学。毕生重要建筑作品包括,耶鲁大学美术馆(1951-1953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理察医学研究中心(1957年-1965年)、孟加拉国首都达卡综合工程「达卡」(1962-1974年,耗时23年,身後完成)、美国德州金贝尔美术馆(1969-1974年)、耶鲁大学英国美术馆(1969-1974年)。1974年,路康於纽约宾州车站洗手间内心脏病突发猝死,享年73岁。
2100433B
◆六○年代迄今,当代建筑最重要的精神导师
◆影响安藤忠雄,改变世界美学的建筑大师
◆艺术家野口勇口中的「建筑师中的哲学家」
◆1968年经典讲稿,在台首度出版
◆8个隽永提问,看建筑诗人如何应答
◆在经典文字中,发现建筑思考之道
当代建筑最重要的精神导师
1968年经典讲稿,首度在台出版
跨越时空,回到建筑的原点。
人活著就是为了表达…
表达恨…表达爱…
表达正直与能力…所有无形的东西。──Louis I. Kahn
路康是一九六○年以降,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大师与建筑教育家。他的理论和作品,影响无数建筑师,包括:安藤忠雄、Norman Foster、Michael Graves等人,也改变了80-90年代的世界建筑美学。他与莱特被公认为美国最重要的两大建筑名家,向以哲学思考闻名於世,是艺术家野口勇口中的「建筑师哲学家」,聆听他的讲学,他更像是一位诗人,对建筑怀抱虔诚之心的神职人员,守护著建筑崇高的精神,为功能至上的现代主义,注入丰厚的人文关怀。
本书是他生前最经典的文字。他於创作高峰期的1968年,受邀至莱斯大学讲学。从光与影,艺术与创造,今日建筑的最大缺失到如何思考一间修道院的建筑设计,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分野到建筑师学习的三大面向,是对建筑空间、建筑教育最深刻、精辟的思考。他擅於启发学生,於书中不断提问,学校是什麼?图书馆是什麼?街道是什麼?场所是什麼?藉由不断质疑,使设计观念回归问题本质,并透过「预测未来建筑」、「如何思考问题」等8个隽永提问,带领读者发现建筑设计的思考之道。
大师开讲 Q&A
Q:未来建筑的面貌?
A:你无法预测未来,因为未来是随著情势改变的。
Q:如何思考问题?
A:认真寻找事物的本质。
Q:学习的灵感来自何处?
A:来自我们的生存之道,感知我们是如何被创造的。
Q:什麼是建筑?
A:建筑是人性化的祈祷所,或人性化的家,必须忠於它们的本质。
Q:造形和设计间的关系?
A:形只是一种本质和一种特性。
Q:建筑师的天职?
A:为建筑物赋予本质,每栋建筑物都必须为人类的某一项机制服务。
Q:对建筑教育的期许?
A:要教导人,人是置身在哲学的领域,信仰的领域,其他艺术的领域。
Q:如何成为一位成功的建筑教育家?
A:老师不只是知道事情的人,还要能够感受事物,可以靠了解一片草叶而通晓整个宇宙法则。
不错的摄影效果
柱截面尺寸 柱截面尺寸初选,要同时满足最小截面、侧移限值和轴压比等诸多因素影响。一般可通过满足轴压比限值惊醒截面估计。 由《建筑抗震规范》(GB50011-2001)第6.3.7条和表6.3.7知,当...
我还是建议你去学土木工程工民建专业最好
建筑设计中光与影的运用
理论 / 46 建筑设计 / ARCHITECTURAL DESIGN 在安全通道及出入口都应设置人工照明的灯具。在室内的公共场所, 当光线较暗时应开灯照明,给人们的交通带来安全、方便和舒适的服 务。在学校、工厂、机关走廊照明一般是采用亮度较高的路灯,而在 一些如茶楼、酒吧等娱乐场所的灯光却是要求在照明的前提下,追求 温馨、浪漫的光影效果。 3.结语 总之,建筑中交通设计应体现人性化的要求。我们应以“安全、 健康、舒适、方便”为目标,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探索, 使每一个建筑中的交通设计都充满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 王卫雷 . 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研究 [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 (6). [2] 张辉,陈罡 . 浅议建筑无障碍设计的理念与社会意义 [J]. 中外企 业家,2010(4). [3] 王贵杰,解旭东,姚德利 . 基于通用设计理念的城市环境设计 研究[J].
浅谈光与影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广角 镜
浅谈光与影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 -./0102-3456/7+809:;-+.<;.= :3>7?+,8
陈剑霄
@-<87A+38B +35
摘 要 光与影一直是建筑艺术表达的一个重要手段 !近年来更是建筑师们的热门话题 " 通过对若干实例的分析 !阐述了光与影在建筑创作中的作用 "
关键词 光线 阴影 作用
9C2DE9@D *+,-./717/-3456/7-3473>63F/7G<<87+HI5:.38.7J5:73:;-+.<;.=:3>7
中文版序
序:设计思考真的能被探讨吗"para" label-module="para">
致谢
第一章 工作状态中的设计师
案例研宄一:创造城市空间
案例研宄二:以外形类型来创作建筑
案例研究三:协调两大构思
其他陈词
对设计方案始末实录的观察与探宄
第二章 从程序角度看设计思考
设计问题的某些普遍特征
早期理论观点
设计中解决问题的阶段进程范式
解决问题的信息处理理论
探索法推理与设计“情境”
规则类型及设计中实行的限制
设计行为的诸方面
程序观点的限制
第三章 设计思考的标准化观点
标准化观点
表面特征和大致倾向
进一步地辨识特征
具体化的问题
理论与实践
第四章 建筑观点及其探究领域
两大探宄领域
建筑——出于对人及其所处世界的自然论阐释
建筑——出于参照性阐释
诸议题的归拢
注释
参考书目
插图来源
设计思考培训2100433B
《设计思考》中,彼得·罗系统地说明了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设计过程。他审视了种种不同的理论观点——不论是它们预先设定了形式,还是仅仅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程序,由此具体展现了通用于所有设计的基本探究构架。书中100余张插图以及大量来自实际工作中的设计师的详细观察资料支撑着作者的论题。
○设计何以粗材细作
在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史上,不同时期的建筑思潮都引起过不少的讨论和关注,如复古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民族形式等等,这些与学术相关的各种主义、流派似乎只是建筑圈内的事情,而这次关于“奇奇怪怪”建筑的讨论,则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带给人们振奋、忧疑、思考等各种情绪。作为建筑师,一方面欣喜于多年来的建筑乱象得到国家层面的关注,另一方面,建筑师如何面对今后的建筑创作,则是当下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形式创新是不容回避的话题,如何做到不让建筑“奇奇怪怪”而又满足时代需求,我认为,回归建筑本质应该是一种可行的途径。站在普遍的立场上,“适用、经济、美观”的建设方针一直指导我国城乡建设,即使在当下,它仍然是指导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则。回顾过去,老一辈建筑师在我国经济困难时期,通过“粗材细做”来践行“适用、经济、美观”的建设原则,设计建造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作品。当下中国经济虽然取得较大成就,但就建筑的本质而言,“粗材细做”仍应是当下建筑师努力的途径之一。“粗材细做”强调文化的态度。“粗材”代表着本土的、经济的、历史的、具有特殊表情的建筑材料。在中国传统文化观里,人们常常把自己的东西冠以谦称,所以“粗材”并不“粗陋”,反而具备适合本土建造及文化的优秀基因,有这样的基因,建筑就不会发生“奇奇怪怪”的变异,会在本土文化的脉络上进行创新。“粗材细做”强调技艺的传承。“细做”一词代表着精细的、高超的、艺术的、别具匠心的设计与建造。“细做”包含着精心设计与施工两个环节,它着眼设计的细节和建造的高完成度。在“细做”的过程中,建造的技术与艺术得以融合,文化表情得以呈现。“粗材细做”乍看之下是一种无奈之举,而事实上则是生活、艺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具备的高级状态,我们也能从无数的实例中体会到它的魅力。如果建筑师能以本土为荣,以匠人之心去设计、建造,我们的建筑就会回归到它的本质。
○建筑教育何以把握方向
建筑教育中的“学院派”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当时的巴黎美术学院在绘画、雕塑、建筑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建立了一套欧洲建筑教育的完整体系,并且在20世纪初对美国建筑界及建筑教育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学院派”建筑教育崇尚古典建筑传统,探索经典美的规律,通过美术教学、严格的设计基本功训练,掌握古典建筑的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对古典主义建筑的景仰之情。所有这一切看似是古板、无创造力的严格训练,却在建筑学的学生心中构建出一个理性与热情交织的梦想世界。“学院派”建筑教育让人们学会敬畏,在璀璨的古典建筑面前,建筑师的心中往往心存感激和幸福感,这种情感的培养是建筑师人文主义思想形成的最初基础之一。“学院派”建筑教育训练了建筑师发现美的眼睛,传统的美学认为美是有规律的,美不仅需要创造,更需要传承,所有这一切,让世界上的经典美得以延续并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反观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即使在当下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学院派”仍是我们生活观、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之一。“包豪斯流派”是“学院派”之后的又一大建筑教育流派,它是对传统艺术与教育的挑战,也是对于现代设计核心问题所进行的革命性讨论与实践。“包豪斯”所倡导的现代主义建筑是时代的需求,它所倡导的功能主义极大地满足了新生活需求的同时,其对形式美的探求,也以另一种方式实践着经典美学的特征,即对比例、尺度、肌理、虚实等要素的关注。
尽管目前的建筑学教育已经进行了很多改革,从目前毕业生的素质来看,更多地关注了创造力的培养和对当下数字时代的设计手段的掌握,这样的方向显然是时代的需求。令人担忧的是,当下建筑学教育对于“建筑的本质是什么”的回应不够完整。
那么建筑的本质是什么呢?我们首先应该承认建筑的物质属性应大于它的精神属性,在物质属性方面,“包豪斯学派”崇尚功能主义的论点虽然存在争议,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关注的“流动空间”、“有机建筑”等理论,则为建筑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创作依据。在精神属性方面,人们对美的追求虽然越来越多元化,但和谐、崇高的美的境界始终占据人们的生活主流,学院派对美学规律的探索可以让一个年轻学子系统地获得美学的训练。当然,我们也许有新的途径去获得这些,但至少我们还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取代。
纵观当代优秀建筑,继承与创新始终是建筑创作的原动力,继承就是对过去优秀建筑文化的认识和设计方法论的掌握,这个过程不是回到过去,而是更好地面对未来,温故而知新是一个由理性向感性转换的高级过程。从历史来看,建筑师是一个需要时间磨砺的职业,让教育以怎样的方式向学生传达这一规律,让年轻学子提前进入状态,这似乎不能靠一句话完成,也许可以从以前的教育规律中获得。所以,建筑学教育可以修改规则,但不能打破规律。时代飞快地前进,那些引领时代的地标性建筑大多是具有符号意义的,大量建造的关乎民生的一般性建筑似乎仍不紧不慢地往前走着,所谓创造并未在它们身上留下太多印记,因为理性的美好才是生活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