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广州建筑》秉承科学精神,以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工程建设水平。
《广州建筑》全面反映建筑科学前沿与工程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传播建筑领域,的新理念促进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促进海内外学术交流、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1、投稿稿件须采用WORD文档且按该刊论文模版和书写要求排版。
2、题名(一般不超过20字)、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包括地址和邮编)、中文摘要、关键词(5~8个)、中图分类号、英文题名、作者英文姓名(汉语拼音)、作者英文单位、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对应)、英文关键词(与中文关键词对应)、引言、正文、结语、参考文献。另请附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职称(是博导、院士的请标明)、学历(是博士后的请标明)及作者的详细联系地址和其他联系方式(包括电话、手机、电子信箱)。如果论文系省部级以上基金或攻关项目产生的成果,亦请注明并给出项目的名称、编号或批准文号。
3、摘要应写成报道式摘要,按照摘要四要素(目的、方法、结果、结论)来撰写,直接切入主题(不要论及论文研究的基础和背景知识,不要进行自我评价),中文摘要字数控制在250~400字。
4、引言是论文内容的重要提示,作者在引言中应概述前人在该领域内所做的研究工作,并陈述论文在此基础上所取得的成果和突破。
5、正文中的图、表按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图(务必清晰、精确)名、表名必须有中文、英文两种表述,坐标图的横、纵坐标必须标明其对应的量及单位(量纲为一的除外)。
6、论文中涉及到量的单位,务必使用国际标准单位;避免用同一个符号表示不同的量,凡是含有变量含义的符号(包括表示量及其上、下角标的符号)一律用斜体,反之,用正体。
7、表示矩阵、矢量的符号一律用黑体;量与其单位之间用“/”切分,是复合单位的应在“/”后加注括弧,如:速度(m·s-1);量的符号务必使用单个字母表示。
8、要写好论文的结语,在结语中应指出该论文的独创性成果及存在的局限,以方便他人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工作。
9、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一定要全,相关格式参见《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原则上不能少于20个,其中英文文献不少于8篇,建议适当选用相关期刊(含该刊)近期发表的文章,以反映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
10、若投稿有基金资助背景,请写明何种基金及基金编号(基金项目不得超过3个),最好附基金项目复印件,对受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该刊将优先发表。
据2021年1月23日中国知网显示,《广州建筑》共出版文献量2107篇。
据2021年1月23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广州建筑》共出版文献量为1540篇、基金论文量为170篇。
《广州建筑》被中国知网(CNKI)、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
据2021年1月23日中国知网显示,《广州建筑》总被下载159507次、总被引3771次;(2020)复合影响因子为0.168、(2020)综合影响因子为0.088。
据2021年1月23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广州建筑》被引量为3594次;据2018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2018年该刊影响因子为0.59,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718种)中排第3130名。
主要栏目
《广州建筑》设立的栏目有岩土工程、地基基础、工程设计、施工技术、检测与监测技术、建筑材料、建筑节能、试验研究、管理技术、建设信息等,并在2019年度增加了风景园林、轨道交通、市政工程、城市规划等栏目。
刊登内容
《广州建筑》优先报道中国国家级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中国国内外重大工程项目产生的研究成果。
截至2020年7月2日,《广州建筑》编辑委员会有责任编辑1人、委员49人。
职务 |
名单 |
---|---|
责任编辑 |
季璇 |
编辑委员 |
安关峰、崔杰、陈慕贞、陈乔松、陈卫文、陈臻颖、陈航、丁昌银、胡贺松、何德华、黄国涛、蒋晖、林本海、刘锋、李贲、廖建三、严锐彪、黎寿、刘添俊、凌文轩、卢永忠、林志元、江涌波、莫海鸿、宁平华、彭卫平、任俊、宋琢、邵泉、谭平、唐孟雄、谭学民、吴波、王龙、薛东、徐海军、喻东风、杨建坤、严志刚、周定 、张厚美、赵同顺、张广志、张世军、祝雯、周岳峰、张远环、周云、周治国 |
参考资料: |
汉代建筑 两汉时期可谓中国建筑青年时期,史籍中关於建筑之记载颇丰,建筑组合与结构处理日臻完善,然而至今却还未发现过一座汉代木构建筑。所幸佐证资料不少,汉代屋墓的外廊或庙堂、外门、石阙,...
斗拱公元前5世纪出现,到现在用了2500年,世博中国馆“东方之冠”是对斗拱的应用。斗拱是一个极具象征性、并能引发散发性思维的意象,世界上有三大建筑体系,只有中国古代建筑极其智慧地采用了斗拱。斗拱是我国...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
1973年,《广州建筑》创刊。
据中国知网收录信息显示,1994年该刊为季刊发行。
2001年,该刊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发行。
2014年12月,该刊入选原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广州建筑》编辑委员会现任主编为唐孟雄。 2100433B
谈建筑文化传统与创新
谈建筑文化传统与创新——文章通过分析600多座城市的建筑雷同,提出了对建筑的文化传统与创新的看法。 全文共计4页
解读中国建筑文化传统
本文分析了中国建筑文化传统的三个方面,即"末"与"本"、"多元"与"一体"和"道"与"象",提出中国建筑文化传统是一个多方面系统,并试图从反求诸己的过程中真正实现文化传统的"传承——转换——创新"。
广州建筑概说
越秀区
荔湾区
海珠区
天河区
白云区
黄埔区
番禺区、南沙区
萝岗区
花都区
从化市
增城市
后记2100433B
广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广州建筑具有浓郁的岭南地域文化特色,既有古代的光孝寺、怀圣寺、五仙观、南海神庙,又有近代的中山纪念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陈家祠、广州天主教堂石室,也有现代的东方宾馆、白天鹅宾馆和南越王墓博物馆、广东美术馆等,更有当今建设的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广州歌剧院、广州电视观光塔等。本书为想到广州游览参观各类建筑的读者提供导引,以利方便、快捷地了解所要去看之建筑的地点位置、交通路线,以及建筑特点。
9月13日上午,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张原教授,作关于《以创新推动广州建筑业转型升级》的主题演讲。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张原
建筑业近几年发展可谓困难重重,在大考面前如何选择?
建筑业的转型升级是一错综复杂的过程,一步走错或面临满盘皆输的局面,这不仅关乎国家经济命脉,更关乎几千万建筑从业人员的饭碗。建筑业近几年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变革,主要体现在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这三个方面。
建筑业按生产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四个阶段。建筑业的阶段变化,不仅仅是建造技术的升级革新,更是建筑工程的组织模式,建造流程,管理制度的变革。广州市建筑行业正处于行业健康生态链条已初步成型状态,但仍是粗放型。广州市建筑行业所处的阶段仍介于建筑行业发展的1.0—2.0之间。
广州建筑业目前存在哪些问题呢?
国家对于环境的保护已经上升了战略高度,建筑行业作为资源消耗性的传统产业,必须秉承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然目前,广州建筑业仍面临:劳动力成本偏高;建筑材料价格的上涨;国际环境,中美贸易战影响;部分建筑市场行为仍不够规范;政府主管部门和协会、企业职责边界仍有待加强理清;建筑企业良莠不齐;本市建筑业“先进生产模式”采用率偏低;预制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存在较多困难、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建筑工人流动性较大;本地企业业绩偏低;农民工工资问题;本地建筑企业融资能力较差;建筑企业品牌、文化建设管理重视不够等问题。
对此张原教授分享了部分国内先进做法与经验。
上海市经验:1、在图纸联审平台上,设立“技术咨询”环节,防止设计院水平不够,或对建委政策掌握不到位等问题。2、审批与监管两环节剥离。3、招投标环节,将招标权利交还业主。4、取消合同备案做法,优化改良为合同信息采集模式。5、建立“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两个实名制系统。6、诚信建设方面,积极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公用信用平台。
东阳市经验总结:1、当地政府充分发挥“店小二”的服务精神,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贴心周到服务,吸引企业安心落地当地。2、建筑工人培训,联合当地技校,政府出资,师资外请,教材自编,实施3个月到6个月的培训,培训后考核。建设建筑用工平台,稳定建筑工人队伍。
成都市经验总结:1、信息化平台,有关工程质量安全信息,用工信息等,可采用政府向市场购买信息方式实现,工程实施BIM信息化管理,信息平台上录入工程实际建造阶段的诸多信息,政府可根据监管需求来采购相应信息。2、出台工程总承包《指引》及《管理办法》,针对不同项目类型,对其计价方式进行分类管理,分阶段以清单计价方式来控制工程总价。清单计价的指标定额,通过大数据统计得出,具有较好的科学性。3、强推实名制,所有工程必须先实名制报送用工名单才能接收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实名制和信用管理整合一起。
厦门市经验:1、人防、消防并入施工图审查的“多图连审”制度,审图机构集中审查,图审费用,政府买单。2、合同备案制取消后的监管模式。3、全过程工程咨询以污水处理厂进行试点项目,发挥设计单位的优势作用,对业主的项目管理能力提出新挑战。4、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建立专门平台,出台一套打分标准,打分标准每年灵活调整。
对于创新驱动升级,张原教授表示:
一要业态创新:1、简政放权,理顺“政府—市场”二元关系,降解建筑行业管理复杂度,优化行业治理制度。2、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落地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打造广州特色服务模式。3、加强广州本土建筑施工企业领导力建设,提升企业内部“造血”功能,优化企业外部生态环境。4、优化建筑市场环境,健全建筑市场信用体系。5、项目管理国际化。
二要管理创新:1、力推建筑施工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优化企业负责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提升工程品质。2、建筑工人产业化。3、加大管理层的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