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1 概述
1.1 土地利用、景观生态系统功能内涵
1.1.1 土地利用及土地利用类型
1.1.2 景观与土地利用景观生态系统
1.1.3 土地利用景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2 国内外研究简述
1.2.1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1.2.2 景观生态研究
1.2.3 景观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1.2.4 景观生态功能及其价值估算研究
1.2.5 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生态功能相关性研究
1.2.6 研究区域相关研究
1.3 理论基础与研究过程
1.3.1 理论基础
1.3.2 土地利用景观生态功能研究的一般过程
1.3.3 分类系统确定
1.4 研究方法与信息来源
1.4.1 研究方法与手段
1.4.2 信息来源与数据处理
1.5 呼和浩特市概况
1.5.1 自然地理环境
1.5.2 社会经济发展
2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生态环境变迁研究
2.1 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变化特征
2.1.1 土地利用现状
2.1.2 呼和浩特市1997—2009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2.1.3 变化原因解析
2.1.4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2.2 呼和浩特市景观生态环境变迁历程
2.2.1 地质历史时期景观生态环境变迁
2.2.2 人类历史时期景观生态环境变化
2.2.31996—2009年景观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变化
2.3 景观生态环境受损评价研究
2.3.1 景观生态格局现状分析
2.3.2 景观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2.4 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生态格局变化相关性
2.5 本章结论
3 呼和浩特市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划研究
3.1 概述
3.1.1 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划研究现状
3.1.2 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划分的原则、依据和方法
3.2 特殊生态功能区分区
3.2.1 低山丘陵草原恢复与旱作农业生态功能区
3.2.2 大青山—蛮汉山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3.2.3 土默特平原灌溉农业与湿地保护生态功能区
3.2.4 城市服务功能区
3.2.5 黄土丘陵水土保持与梯田农业生态功能区
3.3 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功能发挥的保障体系
3.4 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项目选择探讨
3.5 本章结论
4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景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5 专题研究2100433B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景观生态系统功能研究》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
郝润梅,1963年生,陕西府谷县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学历,1986年7月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现任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国土资源系主任,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自然地理、景观生态与土地资源评价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并参加多项国家与自治区的各类纵向科研课题13项、历年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部署的国土资源调查与规划项目30余项。参编专著与教材4部,撰写科研与教学论文30余篇,曾获得“获全区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贰等奖”等教学科研奖5项。
赵明,1956年生,包头市土默特右旗人。1978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地理系,现任内蒙古师范大学科技处处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干旱半干旱地区地理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内蒙古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内蒙古土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地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杂志副主编、《人文地理》杂志、《内蒙古师大学报》编委等职。任教30年来,完成了《呼和浩特市地价调查研究》、《内蒙古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等30多项科研项目,先后在《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地理学与国土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内蒙古师大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撰写有《呼和浩特市城市地价研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2部著作。曾获内蒙古自治区城市规划编制一等奖、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规划优秀成果二等奖、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自治区建设厅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被授予全国首届优秀地理科技工作者、内蒙古自治区“三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一早期的土地利用研究 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可追踪到杜能 19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他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从早期的强调功能、追求理想城市形态的城市规划理念,到 近代在欧美城市现的新古典主义式的城市...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是一种动态过程。土地覆盖是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湖泊、沼泽湿地及各种建筑物(如道路等),具有特定的...
不同点状态上不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是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对各类用地的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或配置的长期计划;土地利用现状图是土地利用目前的状态即没实施规划方案前的土地利用状态。时间顺序...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以呼和浩特市为例
以呼和浩特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年、2004年2期TM遥感图像,对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体现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变化都较大,说明人类影响较大;(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表明整体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各旗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山地、丘陵分布广泛的旗县增值程度要高于以平原分布为主的旗县。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以呼和浩特市为例
以呼和浩特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年2、004年2期TM遥感图像,对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体现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变化都较大,说明人类影响较大;(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表明整体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各旗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山地、丘陵分布广泛的旗县增值程度要高于以平原分布为主的旗县。
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协同与权衡作用在全球具有普遍性和明显的差异性。近年来,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研究已成为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以及全球变化等众多领域的研究热点。本书以陕西省榆林市、渭南市和安康市为主要研究区域,定量评估不同土地利用转移流下初级生产力、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以及水土保持等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权衡和此消彼长关系,并对其生态服务的权衡与协同效应进行对比分析。本书可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决策制定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对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深化人地关系研究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14
2.1 研究区的选择 14
2.2 榆林市概况 16
2.3 渭南市概况 17
2.4 安康市概况 19
第3章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21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21
3.2 土地利用数量结构 23
3.3 土地分类指数 27
3.4 土地利用程度指数 31
3.5 土地利用动态度 34
3.6 土地利用转移速率 39
3.7 土地利用转移流 41
第4章 土地利用空间变化 56
4.1 土地利用分布格局 56
4.2 植被覆盖的变化 60
4.3 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 63
4.4 土地利用空间转移特征分析 69
第5章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 74
5.1 景观格局指数 74
5.2 类型水平上景观格局指数对比 76
5.3 景观水平上景观格局指数对比 81
第6章 生态系统服务评价 88
6.1 数据来源 88
6.2 生态服务价值计量模型 88
6.3 NPP价值变化 95
6.4 固碳释氧价值变化 102
6.5 涵养水源价值变化 111
6.6 水土保持价值变化 118
6.7 生态服务价值变化 125
第7章 生态系统服务响应 135
7.1 NPP价值对土地转移流的响应 135
7.2 固碳释氧价值对土地转移流的响应 142
7.3 涵养水源价值对土地转移流的响应 150
7.4 水土保持价值对土地转移流的响应 158
7.5 生态服务价值对土地转移流的响应 167
第8章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分析 176
8.1 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与协同关系识别 176
8.2 生态服务权衡与协同定量分析 181
8.3 区域生态服务权衡与协同效应评估 188
第9章 对策与建议 192
9.1 土地利用调控的原则 192
9.2 土地转移流调控思路 193
9.3 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提升建议 194
9.4 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195
参考文献 1992100433B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食品、医药、木材及工农业生产的原材料产品的生产功能,以及保持土壤、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环境、减轻自然灾害、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的生态调节与生态支持功能。
此次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分为3个等级。首先根据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和所具有的主导服务功能类型,将全国划分为生态调节、产品提供与人居保障3类一级生态功能区。其次,在生态功能一级区的基础上,依据生态功能重要性划分二级生态功能区,生态调节功能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等功能。产品提供功能包括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和林产品。城镇人居保障功能包括都市带和城镇群功能区等。最后,在二级区的基础上,按照生态系统与生态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地形差异、土地利用的组合来划分三级生态功能区。
课题组根据对我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10类生态服务功能,即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将全国三级生态功能区进行归类,分析各类生态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征面临的问题和保护方向。对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的生态功能区,按主导生态服务功能进行归类。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是当前国际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该区划力求符合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以及我国国情的特点,为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分、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