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本词条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和党建读物出版社 提供内容 。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新中国在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以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为目标的综合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黄河中游下段,连接河南、山西两省。1957年4月13日,工程正式开工,1960年9月基本建成投入使用。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该工程建设,将其列为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中唯一的一项水利工程。工程建成后,通过水库的调节,对于黄河下游防洪安全、沿黄河城市工业和农业用水、下游河道及河口地区生态平衡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工程在水库调度、机组抗磨蚀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为多泥沙河流水库如何长期保持有效库容、长期保持水库寿命,进行了有效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争议水位是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的一道生死线三门峡大坝从立项到建成至今的数十年里,围绕大坝的利弊,各方一直是争论不休。陕西方面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生存而争,而三门峡水电站也是同样的处境。作为三门峡水库调度...
看你从哪个方向过来啊,从遵义过来就过
夹岩水利枢纽工程,是一座以城乡供水和灌溉为主、兼顾发电并为区域扶贫开发及改善 生态环境创造条件的综合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主要由水源工程、毕大供水工程和灌区骨干输水工程等组成,坝址位于长江流域乌江一级支...
周恩来与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
周恩来对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以下简称三门峡工程)关怀备至。三门峡工程有许多重大决策都是在他的直接领导下作出的。直到他弥留之际,还向前往医院探望的中央领导同志询问三门峡工程改建后的情况。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地质勘察史
我国第一部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地质勘察史出版了。它由当年参与各个项目的技术负责人或主要参与者共同组成的编写委员会编写,并由当时地质科负责全队地质工作的夏其发工程师主编。已于2006年12月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5部分,计600千字。即:前言;地质勘探程度和主要内容;地质总队已发表的部分总结和论文;勘探队员的回忆及附录部分。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的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主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控制流域面积68.84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91.5%,控制黄河来水量的89%和来沙量的98%。工程始建于1957年,1960年基本建成,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主坝长713.2米,最大坝高106米,枢纽总装机容量40万千瓦,为国家大型水电企业。
三门峡位于中条山和崤山之间,是黄河中游下段著名的峡谷。三门峡水库的北面是山西省平陆县,水库南面是河南省三门峡市。旧时黄河河床中有岩石岛,将黄河水分成三股息流由西向东,北面一股处为“人门”,中间一股处为“神门”,南面一段处为“鬼门”,故此峡称为三门峡。三门峡以西是渭河、洛河水的汇合处,两水汇合后再向东流到风陵渡入黄河,所以黄河入河南省后水流急、流量大,在旧社会经常泛滥成灾。为根治黄河水害,1957年开始在三门峡修堤筑坝,1960年建成著名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水坝高353米,库容162亿立方米。由于泥沙冲积及修建中的问题,1965年又逐步对工程进行改建,使其能正常发挥效益。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发电、灌溉、防洪综合工程,它为河南、河北、山西三省提供了丰富的电力,为河南提供了灌溉的水源,对河南、山东的防洪起了重大作用。
书名: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地质勘察史
出版日期:2007-1
定价:128元
三门峡有着许多古老而动人的传说,相传大禹治水开凿的“人门”、“鬼门”、“神门”,已于大坝溶为一体,矗立在大坝下游的中流砥柱、张公岛、梳妆台及黄河古栈道等历史遗迹都充满着神奇色彩。值汛期泄洪之际,只看黄河水怒吼咆哮,气势磅礴,犹如千军万马一泻千里;当水库蓄水发电时节,又见湖光山水一色,碧波万倾。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至今已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黄河岁岁安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今三门峡水利枢纽已成为旅游胜地,寻古抚今,使人留涟忘返,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这颗明珠正绽放出她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