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1章 环境风险源识别与监控技术发展趋势
1.1 国内外环境风险源识别、监控与管理技术进展
1.1.1 环境风险源识别与分级技术进展
1.1.2 重点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
1.1.3 环境风险综合管理进展
1.2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与需求
第2章 突发性环境风险源要素解析
2.1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系统构成分析
2.2 突发环境事件特征研究
2.2.1 历史环境污染事件案例统计
2.2.2 环境污染事件案例分析
2.3 突发环境事件的影响要素分析
2.3.1 风险源固有属性要素
2.3.2 环境风险释放与传播要素
2.3.3 风险控制要素
2.3.4 环境风险受体敏感性要素
第3章 目重大环境风险源识别技术
3.1 环境风险源分类方法
3.1.1 按环境受体分类
3.1.2 按风险源物质状态分类
3.1.3 按风险源的移动性分类
3.1.4 按风险源所属行业进行分类
3.1.5 按风险源所处的场所分类
3.1.6 按敏感受体水源地分类
3.2 重大环境风险源初步识别方法
3.2.1 环境风险物质的筛选
3.2.2 环境风险物质临界量的确定
3.2.3 环境风险物质与I临界量清单
3.2.4 初步筛选程序
3.3 重大环境风险源定量分级原理及方法
3.3.1 环境风险源源强分析
3.3.2 事故危害范围预测
3.3.3 环境污染事件危害后果评估
3.3.4 事故发生概率
3.3.5 风险值计算及级别划分
3.4 环境风险源风险矩阵分级方法
3.4.1 整体思路
3.4.2 企业工艺过程与风险管理水平
3.4.3 企业环境风险分级
3.5 企业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德国清单法
3.5.1 清单法简介
3.5.2 清单法的实施步骤
3.5.3 企业预警和危险防护计划的制订与安全报告
3.5.4 安全水平的量化
第4章 重点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
4.1 重点环境风险源监控指标体系构建
4.1.1 监控指标体系概述
4.1.2 重点环境风险源监控指标
4.1.3 监控报警
4.2 重点环境风险源监控布点
4.2.1 确定重点环境风险源监控布点原则
4.2.2 选定重点环境风险源监控布点方法
4.2.3 优化环境风险源监控点位
4.3 移动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
4.3.1 移动环境风险源动态监控技术系统研究
4.3.2 移动环境风险源分类与监控指标体系构建
4.3.3 移动环境风险源监控设备
4.4 重点环境风险源监控系统构建
4.4.1 重点环境风险源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4.4.2 监控系统信息采集与传输
4.4.3 监控系统的数据库与网络架构系统
4.4.4 监控系统的管理应用
4.4.5 监控系统性能要求分析
4.5 重点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规范
4.5.1 编制思路
4.5.2 技术规范主要内容
4.5.3 适用范围
4.5.4 监控系统的构成
4.5.5 监控参数的选取
4.5.6 监控布点原则的确定
4.5.7 监控系统传输层技术要求
4.5.8 监控软件平台功能设计
4.5.9 其他
4.6 重点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库
4.6.1 监控技术库总体设计
4.6.2 监控技术方法优选
4.6.3 监控技术库构建
4.6.4 监控仪器选择原则及性能要求
4.6.5 监控设备配置方案
4.6.6 监控技术库工具包
第5章 突发性环境风险源综合管理体系研究
5.1 环境风险管理原则
5.2 环境风险管理体系的体制、机制与法制框架构建
5.2.1 我国现有环境风险管理的不足之处
5.2.2 我国环境风险源管理的体制框架
5.2.3 我国环境风险管理的机制框架
5.2.4 我国环境风险源管理的法律框架
5.3 环境风险源分类分级管理与防范
5.3.1 加强环境风险源管理.降低环境风险因子数量
5.3.2 提高环境风险因子控制水平
5.3.3 增强区域对环境污染事件的防御能力
第6章 环境风险源识别与监控技术应用示范
6.1 典型沿江化工园区环境风险源识别与监控技术示范
6.1.1 典型化工园区风险源识别与分级
6.1.2 重点环境风险源监控方案
6.2 重点城市环境风险源识别监控与管理技术示范
6.2.1 某重点城市环境风险源识别与分级
6.2.2 重点环境风险源及环境受体监控方案
6.3 特大城市江河型饮用水源风险监控技术应用
6.3.1 饮用水源地监控指标体系的建立
6.3.2 某饮用水源环境风险源及风险受体监控技术方案
第7章 环境风险源识别与分级软件开发
7.1 基于源强分析的环境风险源识别系统
7.1.1 系统总体框架
7.1.2 系统运行环境和配置需求
7.1.3 系统基础功能介绍
7.1.4 环境风险源的分类分级
7.1.5 环境风险分级模型管理
7.2 基于风险矩阵的环境风险源识别系统
7.2.1 系统概述
7.2.2 系统总体框架
7.2.3 系统运行环境和配置要求
7.2.4 系统基础功能介绍
7.2.5 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
第8章 环境风险源动态监控系统软件开发
8.1 系统概述
8.2 系统运行环境和配置要求
8.3 系统架构
8.4 系统基础功能操作介绍
8.5 固定环境风险源的监控
8.6 移动环境风险源监控
8.7 应急管理
8.8 系统管理
参考文献
附录1 风险源识别与监控研究历史环境污染事件案例
附录2 缩略词 2100433B
《环境风险源识别与监控》紧密围绕国家环境事故风险控制需求,从风险源识别、风险源监控、风险源管理三个方面着手,系统的阐述了环境风险源识别技术、重点环境风险源动态监控系统、环境风险源综合管理体制及机制框架构建。
《环境风险源识别与监控》还对著者开发的技术和方法应用实践情况进行了系统介绍。可以为环境风险源识别、监控、管理提供有力的指导。
《环境风险源识别与监控》系统介绍了近年来课题组在环境风险源识别、监控与管理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全书共8章:第1章概述了环境风险源识别与监控技术及发展趋势;第2章基于历史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详细分析,归纳了环境风险源识别、分级的影响要素;第3章系统介绍了环境风险源分类、识别与分级的技术原理与方法;第4章介绍了重点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体系,包括监控指标、监控布点、移动风险源监控技术、监控系统构建及监控技术规范等;第5章阐述了环境风险源综合管理体系,提出了风险源管理与风险防控策略;第6章选择我国典型沿江化工园区、重点城市区域及大型饮用水源地为示范对象,介绍了环境风险源识别与监控技术在各地的应用案例;第7章和第8章分别介绍了环境风险源分级管理软件和动态监控系统软件的系统构架、设计及各模块功能等,并展示了系统界面。
不同行业的企业有不同的编制大纲。像化工、电镀企业环保局应该都有编制大纲的,跟他们沟通下。或者可以委托第三方环评公司帮你们编,不过要出钱。没编赶紧编,问题不是很大的。
风险管控与风险评估的区别在于风险管控:风险管控是指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 风险控制的四种基本方法是: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
1、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2、危险源辨识就是识别危险源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危险源辨识主要是对危险源的识别,对其性质加以判断,对可能造成的危害、影响进行...
安全、健康与环境风险识别和评价概述
安全,健康与环境(HSE)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防止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及环境破坏,而风险识别和评价是搞好风险管理的关键所在。文中就风险识别和评价的目的、过程、方法等做了简单论述。
油漆库环境风险识别及防范措施
结合工程实例,对油漆库存在的环境风险进行识别.同时针对存在的环境风险,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降低项目的环境风险,以使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第一部分 状态监控体系概述
第一章 状态监控的基本内涵与体系结构
1.1 状态监控的基本概念
1.2 状态监控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1.3 状态监控任务的要素与组成
1.4 状态监控系统实施路径
习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状态监控方法概述
2.1 引言
2.2 经典统计模式识别
2.3 模糊识别系统
2.4 决策树与专家系统
2.5 神经网络识别模型
2.6 支持向量机分类模型
2.7 状态监控相关支撑技术
习题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状态监控的评价、术语与标准
3.1 状态监控方法评价
3.2 相关的概念与术语
3.3 状态监控的标准化问题
习题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模式识别理论的基本概念
4.1 模式识别的概念
4.2 模式识别系统
4.3 模式识别方法
4.4 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的关系
4.5 机器学习理论与方法概述
4.6 机械系统状态监控与识别的特点及要求
习题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状态感知与特征提取
第五章 设备状态现代感知技术
5.1 设备状态的主要信号及其分类
5.2 现代传感器技术发展概述
5.3 微传感器技术
5.4 集成化智能传感器
5.5 智能材料与结构
5.6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5.7 虚拟仪器技术
5.8 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状态信号描述与处理
6.1 信号时域描述与处理方法
6.2 信号频域描述与处理方法
6.3 时间一频率域和时间一尺度域描述与处理方法
6.4 信号高阶统计量描述方法
6.5 微弱特征信号提取方法
6.6 信号分解与提取的现代方法
习题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状态模式特征生成、选择与提取
7.1 特征生成
7.2 特征选择与特征提取
7.3 特征化问题在机械状态监控中的应用
7.4 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故障模式识别与分类决策
第八章 贝叶斯决策理论与技术
8.1 引言
8.2 贝叶斯分类决策模型
8.3 贝叶斯分类决策的误差及估计
8.4 贝叶斯分类器的学习训练
8.5 贝叶斯置信网简介
8.6 贝叶斯决策应用实例"para" label-module="para">
8.7 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线性分类器与非线性分类器
9.1 引言
9.2 线性判别函数的基本概念
9.3 感知准则函数
9.4 最小均方误差准则
9.5 Fisher线性判决
9.6 应用实例 线性分类器在刀具状态监控中的应用
9.7 非线性分类器概述
9.8 分段线性分类器
9.9 二次型非线性分类器
9.10 基于位势函数的非线性分类器
习题
参考文献
第十章 聚类分析
10.1 引言
10.2 模式相似性测度
10.3 聚类准则
10.4 聚类方法
10.5 快速动态聚类算法
10.6 聚类分析、贝叶斯分类决策应用实例
10.7 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基于模糊理论的识别方法
11.1 引言
11.2 模糊集理论简介
11.3 模糊识别信息的获取
11.4 模糊综合评判
11.5 模糊识别算法
11.6 模糊聚类分析
11.7 柔性加工单元故障诊断的模糊综合决策
11.8 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神经网络分类器
12.1 神经网络概述
12.2 多层感知器及BP学习算法
12.3 自组织神经网络
12.4 Hopfield神经网络
12.5 自适应共振理论
12.6 应用实例
12.7 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支持向量机分类器
13.1 引言
13.2 统计学习理论
13.3 支持向量机
13.4 支持向量机的应用
13.5 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融合识别理论与方法
14.1 融合识别概述
14.2 融合系统的功能结构和融合算法分类
14.3 信息融合的熵理论
14.4 观测不相关的分布式最小损失准则下的检测与决策融合
14.5 观测相关的决策融合
14.6 DS证据理论融合算法
14.7 融合识别算法在机械动力传动系统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习题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识别与仿生识别方法
15.1 粗糙集理论及其在模式识别中的应用
15.2 仿生模式识别
习题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应用案例与发展趋势简析
第十六章 船舶动力装置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
16.1 动力装置的结构与组成
16.2 系统组成及功能概述
16.3 动力装置运行状态特征分析与提取
16.4 贝叶斯决策理论在状态分类中的应用
16.5 无完整知识的运行状态统计决策规则
16.6 模糊分析在状态分析中的应用
16.7 神经网络模型在故障综合决策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 直升机健康与使用监控系统
17.1 概述
17.2 直升机健康与使用监控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17.3 健康与使用监控系统涉及的主要技术
17.4 健康与使用监控系统的特点分析
17.5 健康与使用监控系统案例
17.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 状态监控的综合发展概述
18.1 状态监控技术及应用的发展
18.2 状态监控与相关技术的综合发展
18.3 需求牵引推动状态监控技术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IRIS分类数据
附录二 缩写词说明2100433B
状态监控是提高设备(过程)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产品质量,减少生产与使用中的维护费用的重要技术手段。状态监控为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而模式识别技术是状态监控(故障检测)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本书在讨论状态监控基本内涵与体系结构、状态监控方法、模式识别理论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简要回顾了设备状态感知技术、状态信号描述与处理技术;重点论述了状态模式特征表达、提取与选择、模式识别与分类的若干模型与方法;结合各章的理论与技术,给出了多个状态监控的应用案例,并简要分析了状态监控技术与系统的发展趋势。
本书可作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研究生教材,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教师参考。
全面做好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准确及时地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和有效的控制。危险源的识别和控制是一项事前控制,安全生产只有事前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避免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危险源的确定一般考虑因素有:一是容易发生重大人身、设备、爆破、洪水、塌方、高边坡、滑坡危害等;二是作业环境不良,事故发生率高;三是具有一定的事故频率和严重度、作业密度高和潜在危险性大。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最常见的危险源有:施工生产用电、民用爆破器材管理与使用、特种设备作业现场、地下涌水、有毒有害气体、高空作业、滑坡、塌方危险地质段、重点防火防盗区域等。对危险源的识别和确定要准确才能有效地制定针对危险所采取的相应的技术措施和防护方法。危险源一经确定,就必须纳入控制管理范围及时传达到施工作业区的每位工作人员,并设置危险源安全标志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危险源区域内的安全警示标志,现场指挥人员和施工人员要高度重视本区域安全动态,危险源若发生变化,尤其是升级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人身和机械设备的安全。危险源的撤离和消号必须在确定无安全隐患时才能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