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分布于中国台湾、江西、贵州、云南、西藏、四川、甘肃、河北。印度,不丹,菲律宾,日本也有。
生海拔1500-2500米的田野、沟边、草地及疏林中。耐寒性不强,忌炎热。
多年生柔弱、匍匐草本,除花冠外全体被短柔毛。匍匐茎纤细、蔓延,长可达1米,节间短,长1.5-4厘米,节稍膨大,下生纤维状不定根。叶单生于节上,上升,具长2.5-6厘米的长柄,直径约1.2毫米,与匍匐茎等粗或稍粗;叶片轮廓卵形或矩圆状卵形,纸质,长2-5厘米,通常羽状深裂几至中肋,少有浅裂而具大圆齿,裂片5-9枚,倒卵形,中部以上或上部有具短凸尖的圆齿;花单生于叶腋,花梗纤细,与叶柄近等长,果期卷曲;苞片小,钻状三角形;花萼钟状,膜质,长5-7毫米,5裂至中部,裂片卵形至长椭圆形;花冠白色,长7-12毫米,漏斗状,花冠筒长约为花冠的一半或稍短,内面从喉部至近基部密被单细胞髯毛,裂片5,矩圆形至匙形;雄蕊4,着生于花冠喉部,花药狭箭形,2室,顶端结合;花盘发达杯状,包裹子房2/3,子房卵形,顶端被髯毛或近于无毛,花柱略比花冠短,柱头浅2裂。蒴果圆球形,直径4-5毫米,被包于宿萼内;种子大而少数,扁圆形,直径约1.5毫米,种皮有胶粘质,密被亚盾状长毛。
花果期7-9月。
幌菊常用的繁殖方法是播种繁殖,一般是秋播,或者是在4月份进行播种。
播种的季节
因为幌菊耐寒性不高并且忌炎热,所以常常是在九月份中下旬进行播种。
幌菊播种的准备工作
1、基质消毒:播种种子之前一定要对播种用的基质进行消毒,具体方法最好是把基质盆土放在热锅里翻炒,提前将土中的害虫杀死。
2、催芽:将采集到的种子用温度适宜的温热水浸泡三到十个小时,直至种子吸水膨胀,这项工作要根据种子的具体生长情况决定进行与否。
具体步骤
幌菊种子播种的步骤要根据种子的情况决定。对于一些可以用手或者其他工具夹起的颗粒较大的种子来说,只需要直接把种子放在基质里即可,此时要按照3×3的间距点播。播种之后在种子上面覆土,适当厚度。播种完成后可以用喷雾器花洒等将基质土淋湿,然后见干则浇,控制力度;而对于那些无法用手或者工具夹起的种子来说,可以用沾湿水的牙签将种子一颗一颗的粘在基质上,之后覆土大约一公分,然后向花盆里放水直至水深大约一半深,让水慢慢浸透盆土基质,这种方法成为盆浸法。
盆土选择
养殖幌菊,选择大小合适的花盆,需要给植株留下足够的生长空间。在盆内上土,先在盆内撒上一层粗沙来做排水层,然后撒上腐熟的有机肥,再撒上土壤,土壤可以自己配置。
光照和温度
幌菊喜欢温暖的生长环境,不耐热也不耐寒,生长的适宜温度是在15℃-25℃之间,在夏季温度高于34℃的时候,会生长不良,冬季温度低于4℃的时候,会休眠或者死亡。所以要避免夏季高温和冬季的低温。
光照要充足,但是要注意不要长时间的暴露在直射光之下,春夏秋需要注意遮阴,冬季温度较低,可以给与幌菊直射光的照射。
浇水和施肥
幌菊对水肥的要求较高,喜欢较多的肥水,要求空气湿度较高。浇水和施肥要遵循次数多用量少的原则,在春季和秋季的生长旺季里,浇水、施肥要频一些,但是要注意阴雨天减少浇水,以免积水。夏季高温,冬季低温,需要控水控肥,浇水施肥的间隔周期要长一些,夏季浇水尽量在早上温度低的时候,冬季主要选择温度较高的中午。
修剪摘心
在幌菊的生长过程中,需要经常修剪或者摘心。在开花前进行摘心,可以萌发更多的枝条,摘心的时候注意,保留4-6片叶子,摘去顶梢。此外,可以经常修剪黄叶和枝条。
为北美传统花坛边缘用花。也可秋播作温室盆花。
松果菊中有效成分菊苣酸的含量测定
目的 :通过测定松果菊中菊苣酸的含量、分析松果菊有效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反相HPLC法测定。结果 :松果菊根的菊苣酸含量是 5月的幼苗期最高 ,花的菊苣酸含量是 7月中旬的盛花期最高 ,茎的菊苣酸含量普遍偏低 ;地上部分药材的菊苣酸含量是 7月中旬的盛花期最高。结论 :建立了稳定、可靠的菊苣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松果菊中菊苣酸的含量变化规律对于确定药材的药用部位及最佳采收期具有指导意义
(一)黑种草
(二)红花菜豆
(三)红叶苋
(四)醉蝶花
(五)蓟罂粟
(六)三色松叶菊
(七)落葵
(八)马络葵
(九)轮锋菊
(十)观赏南瓜
(十一)观赏葫芦
(十二)羽衣甘蓝
(十三)香屈曲花
(十四)诸葛菜
(十五)山字草
(十六)大花亚麻
(十七)月光花
(十八)三色介代花
(十九)幌菊
(二十)勿忘草
(二十一)矮糠
(二十二)红花烟草
(二十三)小金鱼草
(二十四)龙面花
(二十五)夏堇
(二十六)毛蕊花
(二十七)木樨草
(二十八)银边翠
(二十九)异果菊
(三十)一点樱
(三十一)天人菊
(三十二)蓝目菊
(三十三)桂圆菊
(三十四)观赏向日葵
(三十五)金光菊
(三十六)珊瑚樱
(三十七)松虫草
(三十八)毛曼陀罗
(三十九)红花
(四十)银苞菊
(一)白粉病
(二)褐斑病
(三)叶斑病
(四)猝倒病
(五)白绢病
(六)炭疽病
(七)茎腐病
(八)立枯病
(九)介壳虫
(十)蛴螬
(十一)白粉虱
(十二)红蜘蛛
(十三)蚜虫
(十四)蛾蝶类害虫
(十五)蝼蛄
(十六)地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