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学院下设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机械与热工四个教研室;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实验中心(下设暖通实验室、燃气实验室、热能与动力实验室、新能源工程实验室、建筑设备实训中心、CAD实验室);金工实训中心;燃气与热能工程研究中心和楼宇自动化研究所两个研究机构。配置了技术先进、数量充足的实验仪器设备,设备总资产2000余万元。建有省内外实习、实训基地16个,能很好地满足教学、科研需要。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源于1988年批准设置的燃气工程技术专科专业,2003年设置并开始招收本科专业学生。经过30多年的专业办学实践,专业办学水平稳步提升。截止2020年底,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5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人,硕士学位教师15人,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省优秀教师3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目前在校生457人,生源涉及全国9个省份,共培养本科毕业生1600余人。
2008年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被批准为河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被评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5年该专业在学校率先通过住建部高等教育专业评估。2016年“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教学团队”确定为省级教学团队。2019年“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教研室”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020年该专业被确定为河南省一流专业,
近5年,本专业教师申请立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3项,地厅级及横向项目30余项;完成省级成果鉴定项目10项;授权国家专利30余项。2016年《供热工程》立项为河南省在线开放课程,2020年《供热工程》立项为河南省一流课程。2017年,“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列入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重点研究项目计划,2020年,该项目获得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空调工程、通风工程、燃气工程、供热工程、建筑节能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通过本专业的培养教育,学生具备空调工程、通风工程、燃气工程、供热工程、燃烧应用等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广博的专业知识,并具有对各种建筑环境设备系统、能源供应系统进行研究设计、施工调试和运行管理的能力。
能源与动力工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主要培养适应能源行业发展需求,掌握热学能源与动力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能源行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扎实自然科学基础和宽厚的能源动力工程专业知识,并能熟练运用到工程实践中,具有设计分析和研究解决能源动力工程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能在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研发制造和运营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本专业应用范围广泛,就业前景良好。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广,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毕业生可在电力、制冷、动力机械、建筑施工、交通商业、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相关行业的设计研究单位、生产施工企业和高等院校等从事能源转换与利用系统与设备、制冷与低温设备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新能源产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掌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熟练应用于工程实践中,具备设计分析、研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能够胜任新能源领域的工程设计、研发制造、运营管理等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团队合作精神、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工程制图、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电工与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换热器原理与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与应用、太阳能热利用原理与技术、风力发电技术及工程。
作为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就业前景十分广阔。毕业生可在各类大、中型企业,从事与太阳能、风能、新能源开发、新能源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工程设计、设备研究与制造、运行与维护、工程施工、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政府机关,从事教学、科学研究与管理工作。
学院现有教师50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人,硕士学位教师26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优秀教师3人。是一支职称、学历、学缘、年龄和专业知识结构比较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
学院现有3个本科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其中,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河南省省级特色专业,并于2015年通过住房建设部的专业评估。
近年来,学院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为校级特色专业。学院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加强课程内容改革;设置“基础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等不同类型的实验教学体系,并进一步开放实验室;加大资金投入,扩大现有专业实验室的规模;加强校企合作和实习基地建设;重视设计环节,加强学生职业适应性培养和锻炼;以教师科研项目为依托,吸收高年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增强科研意识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特色专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通过对专业建设规划的落实,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依托特色专业建设,调整专业建设思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教学内容整合,加强实践教学,将技术细节和工程实际放到实际教学环节中,密切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联系;优化专业教师队伍,提高教研、科研水平,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发挥燃气工程技术突出优势,使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居于省内领先地位,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能源与动工程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形成良好的工程实践育人环境,形成一定的专业特色。
平顶山市建筑新能源与高效节能工程研究中心
平顶山市室内环境检测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平顶山市建筑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重点实验室
燃气与热能研究中心
楼宇自动化研究所
学院拥有“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河南省重点学科,在燃气高效应用与节能技术、低品位能综合利用技术、生物质燃气及转换利用技术等研究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4年来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73篇,其中SCI、EI、ISTP收录47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出版论著、主参编教材20余部;获得国家专利28项。
如下表 :
院党政办公室 |
名单 |
主任 |
王培 |
成员 |
孙嘉明 赵娅婷 尤乾坤 |
党团机构 |
|
党总支书记 |
赵兴涛 |
党总支副书记 |
弓亚超 |
院团总支学工办 |
曹阳飞 申媛媛 宋占科 |
科研与校企合作办公室 |
|
主任 |
韩二帅 |
教研机构 |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教研室 |
主任:虞婷婷 |
热能与动力工程教研室 |
主任:衡丽君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教研室 |
-------------- |
机械与热工教研室 |
主任:赵晓东 |
教学督导组 |
|
周恒涛 胡明江 马良涛 蒋建飞 王红阁 周前 等十人 |
|
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实验中心 |
|
实验中心 |
主 任:鞠 睿 |
燃气实验室 |
实验员:付浩卡 |
暖通实验室 |
实验员:虞婷婷 |
热动与动力实验室 |
实验员:赵丽霞 |
新能源工程实验室 |
实验员:张心会 |
建筑设备实训中心 |
实验员:杨师斌 |
CAD实验室 |
实验员:赵晓东 |
金工实训中心 |
|
周前 |
|
科研机构 |
|
平顶山市建筑新能源与高效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平顶山市室内环境检测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平顶山市建筑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重点实验室 |
|
河南城建学院燃气与热能工程研究中心 |
|
河南城建学院楼宇自动化研究所 |
|
院学术委员会 |
|
主 任:周恒涛 |
|
副主任:胡明江 马良涛 |
|
成 员:杨海林 杨师斌 王许涛 周前 王万召 李奉翠 |
林学院:林业技术、工程测量技术、资产评估与管理、中草药栽培技术、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商学院: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工程造价、电子商务(全城电商订单班)、物流管理、证券与期货(投资与理财方向)、市场营销...
在主校区。专科、本科都在一个校区,主校区在九江前进东路,但是如果是体育师范类就不在主校区,在其他校区。主校区建设的很牛逼,2700多亩地,风景好的没法说,你去了不会后悔,专科和本科是同样的宿舍,有六人...
工程测绘 很热门啊 在校的话就是学房建 测量 制图CAD等一些知识 就业方向一般就是什么城乡规划 建筑测量 设计院等 我本人的专业 和你 比较类似 我是学路桥的 待遇还是不错 5000~6000
如下表 :
院党委 |
工作 |
|
书记 |
赵兴涛 |
主持院党委全面工作 |
副书记 |
弓亚超 |
分管院学生工作、工会工作 |
院行政 |
||
院长 |
周恒涛 |
主持院行政全面工作 |
副院长 |
胡明江 |
分管科研工作、实验室工作 |
副院长 |
宋艳苹 |
分管教学、专业建设工作 |
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成立于1997年,现有教职3172人,其中正高职称7人,副高职称32人,博士学位16人。学院下设建筑设计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房地产、市政工程等5个专业大类共8个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00余人。其中,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广东省重点专业、工程造价专业为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学院拥有建筑工程实训室(含建筑施工、建筑材料、工程测量、物业管理、建筑设计、建筑水电、工程造价、植物盆景等8个实训分室)和环境工程实训室(含环境监测、水处理、给水排水等3个实训分室),实训面积约3000平方米,实训设备共1400台件,总价值2500万元,能充分满足实践教学和科研工作需要。
专业名称: |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省级重点学科 |
学位授予: |
工学学士 |
修业年限: |
4年 |
项目负责人: |
马良涛 |
职称: |
教授 |
所在院系: |
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系 |
为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依托学科建设平台,调整专业建设思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教师队伍,提高教研、科研水平,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与此同时,发挥原有的国家试点专业燃气工程技术较为突出的优势,重点办出本专业的特色,建设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和育人环境。
学校将本专业建设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燃气及暖通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一是理论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二是燃气及暖通行业急需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培训基地。通过两个基地的建设,使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居于省内领先地位,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其他同类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1、改革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以培养受社会欢迎的本科毕业生为目的,符合时代要求,突出专业特色,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一套课程体系完备、教学内容合理、教学方法科学、实践教学优势突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新教材建设
结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本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发展、新要求、新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争取2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4门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在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上有所突破;不断加强教材建设,主、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9部;争取使用国际优秀教材,实现 2~3门专业课程双语教学。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教师培训、交流、深造和引进的常规机制,选派专任教师到本专业生产第一线交流学习,聘请共建单位的专家到学校兼职授课。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结构优化、梯队合理、素质优良、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争取三至五年内使本专业教授、副教授达到65%以上,35岁(含)以下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达到100%,其中45岁以下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达到30%以上。打造一支业务精、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优秀教学团队。
4、提高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能力
强化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力争五年内承担省部级以上本专业科学研究项目6项以上,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项以上;承担省部级以上本专业教改研究项目3项以上,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项以上。
5、加大教学管理和教学条件建设力度
建设一套制度健全,手段先进,执行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保证及监控体系;毕业生社会需求调研和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化、经常化;充分利用好学校投入经费,并通过横向科研联合、举办专业人员培训等形式拓宽教学经费筹措渠道,力争每年的实验室建设投入达到80~100万元;五年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及现代教育技术等专项的建设经费达到90万元左右。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实践环节规范化、图书管理标准化、办公条件自动化。
6、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率
加强开放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教学工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抓好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从工程实际中寻求题目,尽量做到真题真做,并使学生的相关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省级及以上各类科技竞赛,参与科学研究、科技开发、成果转化、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拓宽就业面,提高学生就业率(就业率达到97%以上),从而提高学校声誉和本专业的影响力。
7、发挥专业基地功能,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加强与地方政府、省内外燃气、暖通等相关单位的合作,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使我院逐步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成为本专业领域产品开发、科学研究与咨询基地;成为国家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燃气专业、暖通空调专业)、国家注册设备监理工程师考试培训基地。
我系设有建环、热动、机械三个教研室和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实验中心。实验中心下设燃气、暖通、热动、建筑设备实训中心、CAD等教学实验室;并建立了燃气高效燃烧、生物质燃气、空调节能技术等学科实验室。配置了技术先进、数量充足的实验仪器设备。建有省内外实习基地15个,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
我系现有专兼职教师41人,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12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名,硕士学位教师17名,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优秀教师3名。职称、学历、学缘、年龄和专业知识结构比较合理,能持续不断地进行高水平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近年来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出版论著、教材50余部,发表论文120余篇,EI、SCI、ISTP等收录20余篇。
我系在校生1268人,生源地涉及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共培养毕业生3000多名,分布在河南、广东、湖北、江苏、浙江等省份的设计院所及企事业单位,大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8%以上,位居我院前列,考研率也逐年上升。
在院领导的支持和全系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系取得了优良的成绩。近年来,获得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传热学》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荣获了院青年教师授课大奖赛一等奖、院先进党组织、学生管理先进单位、院先进团总支、院就业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始于2003年的平顶山工学院电气系;
2008年学校更名为河南城建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系;
2013年4月撤系设院,更名为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2016年4月更名为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