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已有40余年的历史,进入90年代以来,秦山核电厂(300MW)与广东大亚湾核电厂(2×900MW)的相继建成发电,标志着我国核工业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随着核电厂运行时间的推移,放射性核素必然在反应堆堆芯内发生与积累,并将被主冷却剂通过一回路系统带到有关的系统,造成系统与设备的放射性污染。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核电厂的长期、安全与稳定运行,必须实行定期检查与维修,甚至更换某些部件。为了降低运行、检查与维修人员的受照剂量,必须对核电厂,主要是对一回路进行去污,所用的去污技术不应损伤被去污设施的设计功能,不应加速二次污染,而且应该是简便易行和经济的。中国早期的核设施,不少已进入停运、退役阶段,也需要适当的去污技术,以保证安全、经济地实施退役。因此,去污技术在我国日益引起重视,已有不少单位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希望有一本比较全面地介绍核设施去污技术的书。本书以核电厂为主,介绍了各种核设施污染的发生、积累的机理和减少污染发生源的途径,并针对运营中去污与退役时去污等不同目的,说明了各种去污方法的原理、开发过程、实际应用情况及其展望,对运营设施的去污还介绍了防止去污后二次污染的途径。本书基本上搜集
了1984年以前国际上所发表的文献,并加以整理,内容十分丰富,并有大量实验与实测数据。由于成书较早,1985年以后的情况未予记入。但若考虑到去污技术的开发大体可以1980年左右为分界线,在此之前是以污染机理、去污技术本身的研究开发为主,在此之后则以应用开发为主,并通过实际应用改进去污技术。本书是1984年编写的,各种去污方法的基本内容在本书中均有详细论述。考虑到去污技术是跨学科、理论性与实践性都特别强的一门新技术,总体来说还处于发展时期,因此本书内容并未过时,对我国读者仍不失其很好的参考价值。本书可供从事核电厂和反应堆工程、后处理和三废处理及各种核设施退役工程研究、设计和运行人员参考,亦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如能达此目的,译者将感到无比欣慰。
《核设施去污技术》本书还从技术分析与经济分析的角度介绍了对去污技术的评价方法,并说明了在役设施与退役设施对去污技术选用的不同要求。
本书可供从事核电厂或其他核设施的设计、运行和管理的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供从事核设施退役的技术人员及有关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第一章总论
1.1引言
1.2反应堆一回路的水化学
1.2.1放射性核素的蓄积
1.2.2不溶性腐蚀产物(CRUD)的行为
1.2.3氧化膜的构造
1.2.4降低措施
1.3去污技术
1.3.1去污技术的发展
1.3.2去污技术的概况
1.3.3去污化学
第二章核电厂减少不溶性腐蚀产物(CRUD)的对策
2.1沸水堆中减少CRUD对策
2.1.1引言
2.1.2发电堆长期停堆时的措施
2.1.2.1热排水对策
2.1.2.2热阱清扫
2.1.3起动时的对策
2.1.3.1给水、凝结水系统净化运行
2.1.4发电堆运行时的措施
2.1.4.1向给水、凝结水注氧
2.1.5设备方面的措施
2.1.5.1改进凝结水脱盐塔
2.1.5.2凝结水前置过滤器
2.1.5.3改进一回路设备与管道的材质
2.1.6增加反应堆净化装置的容量
2.2压水堆核电厂的放射化学管理
2.2.1引言
2.2.2压水堆核电厂一回路冷却剂系统与放射化学管理概况
2.2.2.1一回路冷却剂系统概况
2.2.2.2放射化学管理概况
2.2.2.3水质标准值与限值
2.2.3放射化学管理的现状
2.2.3.1电厂起动时的放射化学管理
2.2.3.2正常运行时的放射化学管理
2.2.3.3停堆时的放射化学管理
2.2.4结束语
2.3压水堆核电厂的CRUD降低措施
2.3.1引言
2.3.2压水堆核电厂CRUD的特征
2.3.2.1PWR核电厂的特点
2.3.2.2CRUD的行为
2.3.3降低CRUD的措施
2.3.3.1通过水质管理降低CRUD发生量
2.3.3.2通过去污降低CRUD
2.3.4关于减少CRUD发生量与去污技术的研究开发
2.4研究开发动向与今后的课题
2.4.1轻水堆水化学
2.4.2水化学管理的目的
2.4.2.1确保燃料包壳管的完整性
2.4.2.2降低一回路冷却剂系统的辐射剂量率
2.4.2.3确保一回路结构材料的完整性
2.4.3水化学管理的基本思想及其应用
2.4.3.1BWR水化学管理的特征
2.4.3.2PWR水化学管理的特征
2.4.4轻水堆降低CRUD措施的沿革
2.4.4.1冷却剂与水化学
2.4.4.2推进CRUD降低措施
2.4.4.3BWR中腐蚀产物的行为
2.4.4.4PWR中腐蚀产物的行为
2.4.5今后的研究课题
2.4.5.1研究开发动向
2.4.5.2放射性腐蚀产物的蓄积过程
2.4.5.3有关水化学的基础研究
2.4.5.4改善水化学管理
2.4.5.5提高测量技术
2.4.5.6开发去除CRUD的技术
2.4.5.7材料选择
2.4.5.8去污
第三章去污技术
3.1各种去污方法与去污技术现状
3.1.1引言
3.1.2去污方法分类
3.1.2.1按原理分类
3.1.2.2按去污对象分类
3.1.2.3按去污目的分类
3.1.2.4按去污对象设施的状态分类
3.1.3在役(期间)去污
3.1.4解体(废堆)去污
3.1.4.1解体前系统化学去污
3.1.4.2为减少污染废物量的去污
3.1.5事故修复时的去污
3.1.6化学去污的现状
3.1.6.1CRUD的特征
3.1.6.2化学去污法的种类与特征
3.1.6.3BWR用化学去污剂
3.1.6.4PWR用化学去污剂
3.1.6.5反应堆化学去污的实施情况
3.1.6.6核燃料物质及核裂变产物所用的化学去污法
3.1.7非化学去污法与其他去污方法现状
3.2去污的经济效益
3.2.1去污的经济效益分析
3.2.1.1引言
3.2.1.2降低受照剂量的对策与去污
3.2.1.3经济效益分析的考虑方法
3.2.1.4受照剂量降低量的评价
3.2.1.5去污费用的估算
3.2.1.6人・Sv费的估算
3.2.1.7结束语
3.2.2稀溶液去污的经济效益分析
3.2.2.1引言
3.2.2.2稀溶液去污法所达到的去污程度
3.2.2.3受照剂量的降低量
3.2.2.41人・Sv的价格
3.2.2.5稀溶液去污的经济效益
3.2.2.6辅助系统的去污
3.2.2.6.1情况1
3.2.2.6.2情况2
3.2.2.6.3情况3
3.2.2.7关于辅助系统去污的讨论
3.2.2.8全系统去污
3.2.2.9关于全系统去污的讨论
3.2.2.10结束语
3.3各种去污法
3.3.1化学去污法
3.3.1.1CAN-DECON法
3.3.1.1.1引言
3.3.1.1.2CAN-DECON法的概要
3.3.1.1.3轻水堆中的沉积氧化物
3.3.1.1.4CAN-DECON法的化学过程
3.3.1.1.5去污装置
3.3.1.1.6CAN-DECON法的实绩与应用实例
3.3.1.1.7关于今后的展望
3.3.1.2LOMI法
3.3.1.2.1引言
3.3.1.2.2CRUD的还原溶解
3.3.1.2.3试剂制备
3.3.1.2.4试剂的贮存
3.3.1.2.5去污程序
3.3.1.2.6CRUD的溶解反应
3.3.1.2.7试剂的耐辐照性能
3.3.1.2.8母材的腐蚀
3.3.1.2.9LOMI去污法的优点和存在问题
3.3.1.2.10实用举例
3.3.1.3POD与NP-LOMI法
3.3.1.3.1本去污法的特点
3.3.1.3.2去污剂的组成及去污过程
3.3.1.3.3POD法去污试验
3.3.1.3.4NP-LOMI法去污试验
3.3.1.3.5去污废液处理
3.3.1.4NS-1法
3.3.1.4.1引言
3.3.1.4.2NS-1(D)去污法的特征
3.3.1.4.3NS-1(D)去污法的概要
3.3.1.4.4离子交换处理
3.3.1.4.5NS-1(D)去污剂
3.3.1.4.6用NS-1(D)法进行去污
3.3.1.4.7NS-1对燃料棒的腐蚀试验
3.3.1.4.8NS-1与燃料芯块的反应试验
3.3.1.4.9Υ照射对0.7wt%NS-1的影响
3.3.1.5KURI-DECON法
3.3.1.5.1引言
3.3.1.5.2开发KURI-DECON的思路
3.3.1.5.3KURI-DECON系列去污剂概要
3.3.1.5.4KURI-DECON系列去污剂的特
3.3.1.5.5KURI-DECON系列去污剂的应用实绩
3.3.1.6TURCO去污法
3.3.1.6.1前言
3.3.1.6.2去污剂与去污系统
3.3.1.6.3废液处理
3.3.1.6.4核电厂用去污剂与欧美的使用方法
3.3.1.6.5去污剂
3.3.1.7还原去污法
3.3.1.7.1引言
3.3.1.7.2化学去污技术的基本想法与存在问题
3.3.1.7.3还原去污法的开发过程及其结果
3.3.1.7.4结束语
3.3.2物理(机械)去污法
3.3.2.1喷射水去污法
3.3.2.1.1喷射水去污法概况
3.3.2.1.2喷射水去污的设计方法
3.3.2.1.3存在的问题与对未来之展望
3.3.2.2喷丸处理
3.3.2.2.1喷丸处理的原理
3.3.2.2.2喷丸设备
3.3.2.2.3喷丸材料的种类
3.3.2.2.4喷丸法去污
3.3.2.2.5今后的课题
3.3.2.3超声波法
3.3.2.3.1引言
3.3.2.3.2超声波清洗的原理与制约清洗效果之诸因素
3.3.2.3.3超声波清洗装置与应用方法
3.3.2.3.4超声波去污在核设施中的应用
3.3.2.4氟利昂法
3.3.2.4.1引言
3.3.2.4.2氟利昂的物理性质与作为去污液的可行性
3.3.2.4.3氟利昂去污的具体应用方法
3.3.2.4.4氟利昂去污用例与效果
3.3.3物理(机械)去污用去污设备
3.3.3.1去污用设备举例(BWR用〕
3.3.3.1.1堆坑与设备坑壁面去污机器人
3.3.3.1.2壁面吸附式去污机
3.3.3.1.3设备坑底面去污用水下去污机
3.3.3.1.4弛压室内表面去污机
3.3.3.1.5地面去污机
3.3.3.1.6高统胶靴去污装置
3.3.3.2反应堆坑的去污
3.3.3.2.1水下清扫机
3.3.3.2.2壁面刷洗机
3.3.3.2.3小车式刷洗机
3.3.3.2.4喷射水式燃料清洗装置
3.3.3.3蒸汽发生器水室去污装置
3.3.3.3.1引言
3.3.3.3.2去污原理
3.3.3.3.3去污装置的构成
3.3.3.3.4去污效果
3.3.3.3.5结束语
3.3.3.4用刷去污
3.3.3.4.1用刷去污的效果
3.3.3.4.2刷子的性能
3.3.3.4.3去污实验
3.3.3.4.4壁面去污装置
3.3.4电解抛光法
3.3.4.1技术概况
3.3.4.1.1引言
3.3.4.1.2电解抛光去污法的原理
3.3.4.1.3电解抛光去污法的实用性
3.3.4.1.4以电解抛光技术为中心的金属废物的去污系统
3.3.4.1.5去污技术应用时的问题
3.3.4.2技术开发之原委
3.3.4.2.1巴特尔西北实验室的开发情况
3.3.4.2.2其他的开发研究情况
3.3.4.2.3美国电解抛光去污实绩
3.3.4.2.4日本电解抛光去污实绩
3.3.4.3基本原理
3.3.4.3.1电解抛光的基本概念
3.3.4.3.2电解抛光的机理
3.3.4.3.3电解抛光面的特性
3.3.4.3.4电解抛光技术应用实例
3.3.4.4去污系统
3.3.4.4.1引言
3.3.4.4.2电解抛光去污技术的种类
3.3.4.4.3电解抛光去污法的特征
3.3.4.4.4电解抛光去污的施工方法
3.3.4.4.5电解抛光去污法的应用对象
3.3.4.4.6结束语
3.3.4.5稀硫酸法
3.3.4.5.1引言
3.3.4.5.2通过基础试验进行比较
3.3.4.5.3去污验证试验
3.3.4.5.4工程规模验证试验
3.3.4.5.5与磷酸体系电解液之比较
3.3.4.5.6结束语
3.3.4.6电化学机械复合抛光法(ECB法)
3.3.4.6.1引言
3.3.4.6.2电化学机械复合抛光法的原理
3.3.4.6.3加工特性
3.3.4.6.4电化学机械复合抛光法的系统与装置
3.3.4.6.5核领域中的应用
3.4各类设施的去污
3.4.1发电堆的去污
3.4.1.1沸水堆
3.4.1.1.1去污的必要性与地位
3.4.1.1.2去污方式的选择
3.4.1.1.3去污技术实施现状
3.4.1.1.4放射性去污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
3.4.1.2压水堆
3.4.1.2.1去污在各种降低受照剂量措施中的地位
3.4.1.2.2压水堆核电厂去污的现状
3.4.1.2.3反应堆腔超声波去污实证试验
3.4.1.2.4关于去污的课题与今后的动向
3.4.2放射性废物处理设施的去污
3.4.2.1引言
3.4.2.2废物处理系统概况
3.4.2.3主要去污对象
3.4.2.4去污方法
3.4.2.5放射性废物处理系统设备的系统去污
3.4.2.6去污废液的处理
3.4.2.7结束语
3.4.3后处理设施的去污
3.4.3.1后处理工序概况
3.4.3.2后处理设施的去污
3.4.3.3后处理设施的去污经验
3.4.3.4动燃东海村后处理厂去污
第四章海外动向
4.1引言
4.2阿杰斯塔(Agesta)堆的去污计划
4.2.1去污计划的程序
4.2.2对去污工艺的要求
4.2.3关于阿杰斯塔堆
4.2.4第1期:对去污方法的研究开发
4.3德累斯顿一号堆去污计划
4.4三里岛2号堆(TMI-2)的去污计划
4.4.1引言
4.4.2TMI-2的现状
4.4.3TMI-2一回路冷却剂系统的去污程序
4.5其他动向
4.6结束语
技术评价报告谁有啊(保障公路、公路附属设施质量和安全的技术评价报告)
《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第二十八条提出是涉路施工许可中建设单位须提交保障公路及附属设施质量和安全的技术评价报告
设计车场范围行车速度 室外:V<10km/h室内:V <5km/h标志牌规格禁令标志:圆形直形d=60cm(GB5768-1999)-指示标志:按场地实际需要及驾驶员视距要求设置。?导向标...
“保障公路、公路附属设施质量和安全的技术评价报告”该由什么机构或公司出具?例如?
具有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出具,工程实际中多为设计院
核设施通风管道干冰喷射去污实验研究
开展了干冰喷射去除通风管道表面防锈漆条件实验及通风管道表面放射性污染去污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干冰喷射去污技术去除通风管道表面防锈漆涂层时,防锈漆去除质量随喷嘴行走速度的增加而下降;在5~30mm范围内的最佳靶距为20mm;在54°~90°(90°时为垂直喷射)范围内的最佳入射角度为80°;干冰颗粒直径为3mm时去除防锈漆效果较好;干冰喷射去除通风管道表面防锈漆速度可达0.6m2/h。对某放化实验室风管表面松散污染去污效率可达95%以上。
核设施工程建设的质量保证分级
介绍了核设施工程建设中质量保证分级应考虑的原则和因素、质量保证分级的具体内容、方法及各质量保证等级的管理要求。